看了刘鸿飞和村野听箫老师及各位朋友的帖子,讲的很好,说明大家都在关心葫芦丝的发展,对此我也谈点感想。
一、葫芦丝要登大雅之堂肯定要涉及伴奏形式的问题,也涉及一个演出层次问题,比如在正式的音乐厅、大剧院,尤其到国外演出,用伴奏就必须用器乐伴奏,或是无伴奏,放伴奏MD人家是不会接受的。国内在葫芦丝这方面已经有人做了很多工作,著名作曲家、音乐家周成龙先生(欢乐的泼水节作者)2010年策划并和其他著名作曲家一起精心编配了12首葫芦丝经典名曲的民族乐队演出版,并组织滇沪两地专业音乐家、演奏家在上海进行了现场排练演出,并制作了真正民族乐队伴奏、舞台演奏版的光盘,这说明葫芦丝离登上大雅之堂又进了一步。
二、对于我们广大的葫芦丝爱好者来说,电声伴奏不失是一种最实际也最容易实现演奏交流的伴奏形式,至于采用伴奏和无伴奏各自的优点几位老师都讲得很明白了,要根据曲子的特点来决定,但是毕竟采用有伴奏的曲子占大多数,在伴奏的烘托下也可以使我们得到更好的乐感和气氛,所以在一般的小型演出上也经常使用,无可厚非。当然如果用乐队来伴奏更好了,但那就是要看条件、能力和水平了。
三、“二次创作”民间叫‘死谱活吹’是指在不改变原作旋律、节奏、和总体风格的基础上,可以根据演奏者的对音乐的理解、运用灵活、巧妙的技巧去表达和演绎,在采用电声伴奏时,除了自由段落的时值不可改变外,其他的“二度创作”空间是不受影响的,在自由段落时值上也就权当是和伴奏的一种排练。试想;即使你有一个乐队,你也一样需要很长时间去进行排练,总不能到现场让乐队盯着你即时发挥吧。
四、关于现场演奏和录音棚技术处理美化的问题,与演奏现场声学环境和音响设备、调音技术有很大关系。可以说凡是采用音响设备,无论是扩音还是录音都需要在混响时间、频率均衡甚至通过激励器去美化或者说改善听觉效果,以弥补现场声学特性的不足。世界上不用任何扩音设备的音乐厅都是经过高级声学设计的,从空间反射、观众人数,自然混响时间,建筑材料等各方面都是经过科学计算的,那是真正自然的、最佳声学环境下的原汁原味,世界著名的也就那么几个,我们随便找个剧场是不会达到那种效果的。所以说这个问题涉及很多复杂的技术问题,现场演奏听着不美,声音干涩,涉及环境、设备、技术等等~~~,遗憾的事情太多了,追求完美是需要强大的技术和物质后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