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丝响韵自来
葫芦丝响韵自来
记我的葫芦丝老师魏仕健
一
今年一月,著名葫芦丝作曲家、演奏家、葫芦丝情景音乐编导魏仕健创立了《天琴创作平台》。平台人气旺盛,集华中平原乃至全国优秀葫芦丝爱好者团聚一起,人才济济,高朋满座,广集贤才,围绕音乐的起源、产生、元素、发展、规律,精选课题,各抒己见,观点碰撞,灵感发现,别开生面,较有效地激励学员开动脑筋,展示音乐、文学才华,就像一面旗帜,一台播种机,一杆风向标,随风潜入心,润物细有声。
2014年夏,魏老师亲自组织举办了“江水北城”葫芦丝巴乌展演,其艺术创作达到巅峰,可用宋诗《小池》描述此时的他是不为过的。‘’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荫照水弄轻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今日,他己跻身于全国葫芦丝专家前列,挺立于葫芦丝音乐普及、开发、拓展、创新之鳌头!他通过不懈努力,辛勤耕耘,痴迷创作,硕果累累,多达百余首脍炙人口的葫芦丝新曲,展现在大舞台,根植于百姓中,广为传播在中原大地,享有盛名。
鲜为人知的是,魏老师近两年又创作一部大型音乐剧《女神》。“待剧本等条件成熟后,就在他的拍摄地临沂开机,一年后拍摄出品。‘’用‘’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来形容魏老师是最贴切不过了。他不仅马不停蹄、不知疲倦地追求和实现着音乐的梦想,也为热愛葫芦丝艺术的人们所思所想所建树。 ‘’2016”年5月1日至5月4日,魏老师首届葫芦丝初级作曲班在邯郸涉县赤岸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举办成功,这是为广大热爱葫芦丝音乐的人们实现梦想搭建的平台。
记得两年前夏季,当我在朋友圈里发布“邯郸龙湖葫芦丝表演队在聊城展演获大奖”的消息时,曾有一位好友建议说:“你们今日演出《洪湖随想》获奖,值得祝贺!同时也希望你们能够尽快表演一曲《邯郸随想》。” 恰逢其时,魏老师开创的音乐作曲班,令我感动,一拍即合,我被荣幸得批准为魏老师首届作曲班的学生,师生相聚,丝响赤岸,讲堂大课,鱼贯而入,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如作曲常识、旋律音程、调式音律、曲式结构、选题构思、乐句试写娓娓道来,如浪花拍岸,直灌学员们的心海。
我生活在古老美丽的邯郸,三干年不变的名字,秦始皇诞生的故乡,赵武灵王在这里胡服骑射,完璧归赵、廉颇相如的负荆请罪,神奇的女娲在这里炼石补天。古都邯郸让我骄傲,其深厚的历史文化更需要口口相传,发扬光大。参加魏老师首届作曲初级班,为我手中的葫芦丝唱响邯郸奠定了基石!愿音符为邯郸插上金色的翅膀,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心中的大美邯郸!
二
魏老师说:“自从有了人类,便有了音乐。音乐是内心世界无法用文字和语言表达的情感!每一件作品都是作者本人的心理感受。那么该如何表达一部别人笔下的作品呢?要根据作品所引导的思绪,联想自己的情感经历和对事物的认识,抒发自己的感情。音乐永远属于自己,让自己的音乐引领别人感悟生活……传播你的音乐,抒发人类情怀!”
魏老师鼓励大家说:“作曲并非神秘,把你对事物的感觉用音符记录下来,这就是作品。学作曲,是把前人的表现手法和相对的经验及规律掌握住,借此去实践和运用。写的多了,积累了经验,这个时候,精品就在你的笔下。”
演奏魏老师作的曲子如见本人,天然浑厚的葫芦丝曲《故道》,是魏老师于2013年创作于龙口东海度假区。讴歌的是母亲河—黄河。犹如一部浓缩的中华民族史,讲述着炎黄子孙从亘古洪荒一路走来,历经沧桑、饱经风霜却百折不回,在艰难中,以苦为乐、日夜兼程……演奏者无不被深深的震撼!激动的泪水在眼眶打转。
《红嫂》为魏仕健老师改编,描写解放战争时期,一位住在山下的农村大嫂,用自己的奶水救活了一位身负重伤的解放军排长,表现战火纷飞的年代,军民鱼水情深的感人故事。以沂蒙山民歌为音乐元素,讴歌伟大的奉献精神!使这首民歌传遍大江南北,风靡长城内外。
魏老师曾这样说过:“多情善感吹葫芦,自我多情写音乐。‘’‘’音乐人要感受和培植自己的情感世界,手是表现音乐的工具,心的律动才会流淌出最美的音乐,这就叫心声…..,才可把心里最激动的语言让指法表达出来。‘’
走进平台,沐浴着魏老师奋斗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意识、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不同凡响的艺术才华!
魏老师不仅勤于创作葫芦丝音乐还开设了与音乐相关的文学研讨与交流,有意识地引导学员们开阔视野,散发思维,从认识和寻找音乐的根开始。
文学家的最高境界是无声的韵; 音乐家的最高境界是灵魂的诗。
魏老师在平台每天有文学方面的新作品发布。他才思敏捷,文笔洒脱,孜孜不倦,出口成章,所即兴创作的诗歌、散文、杂文,标新立异,入木三分,样样信手拈来,犹如春天的问候,心灵的祈盼、更像是与大家在交心。其中渗透了大量的生活体验,知识的积累和丰富的情感。
散文《香油记》可谓散文中之精品,围绕一点展开,左右生发抒怀,其中有掌故,有知识,也有感悟,就像朋友间相对而谈。《葫芦一梦》是配乐散文,集文学、朗诵、音乐、影视之美,达到极至。
包括微文《头与脚》《乞丐阿三》《为自己祝福》长篇播讲散文《姐姐》等,无不折射出了对人生感悟和生活态度。
魏老师说:‘’我没正式写过文学作品,人过六十进入了回忆之年,那流失的岁月,那曾经的过往挥之不去。晚上什么也想,想了很多,于是爬起来就写,稿子写的多了就成了一本书一一《小屋》。‘’
文如其人,魏老师的文中道白:‘’用小小的手创造着无形的世界,像一粒飞尘,粘在万马奔驰的铁蹄之下。这就是一个向着黎明天天立志的我。我知道人生苦短,可偏偏勤耕汗洒;我知道风雨无情,却又大胆推门笑迎它。学习葫芦丝先从做人开始。‘’情趣相投方相遇,不是知音难相聚。魏老师的人生价值观迎得了同行的共鸣和尊重!
近年来,魏老师以锐利的眼光对葫芦丝行业即将发生新变革的进行科学预言和分析,他认为,产生于云南的葫芦丝艺术越来越被北方的中老年人群所喜爱,并将成为这一群体娱乐的主要乐器。魏老师为风向标北移作出了不可没灭的建树和贡献!
他还大声呼吁葫芦丝艺术应由繁到简,保持本色,风格多样,创新发展,葫芦丝艺术将迎来百花齐放春滿园。这样地自信是来自于实践中深深的体会,是发自肺腑之言!是源于对葫芦丝艺术的爱!是一种追求艺术的真诚和责任感!
魏老师不愧是德艺双馨的著名艺术家!我们正感受着老师的思维方式,正接受老师勤奋质朴的乡音乡情乡味。愿《天琴平台》培养出众多的葫芦丝音乐人,让手中神奇的葫芦丝响韵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