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世纪以来葫芦丝文化现状和未来刍议
作者:罗剑锋 | 来源: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
葫芦丝、巴乌作为中华民族民间中具有独特魅力的独奏乐器,越来越受到音乐爱好者的喜欢。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通信、交通特别是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民间中学习葫芦丝、巴乌(为了叙述方便,以后以葫芦丝代替两者)的热潮与日俱增。笔者于1999年接触和开始学习葫芦丝,也就葫芦丝的话题,特别是希望可以实现葫芦丝演奏家和葫芦丝制作者哏德全先生“让葫芦丝之声响彻世界”的遗愿。把自己一些探索想法诉诸文字,希望可以起到“抛砖引玉” 的作用,与葫芦丝的演奏者、教育者、制作者共同努力,为推动葫芦丝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一、葫芦丝的独特性
来自“彩云之南”的“葫芦丝”(傣族乐器)和“巴乌”(彝族乐器),独特地体现了东方文化悠远与神秘。由于它们有着共同的渊源、发音原理、音域,演奏方法也一样,音色相似,巴乌相对厚实些,因此人们把它们比喻为姊妹乐器。
葫芦丝以其易学,易吹,音色委婉飘逸,给人以朦胧温柔的美感,具有神奇的表现力,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喜欢。
葫芦丝的演奏,从内容到形式上有自己比较明显的特点,主要表现为1:音色独特:葫芦丝发音优美,轻柔、飘逸,细腻,给人以朦胧含蓄的美感,所以称之为“温柔的葫芦丝”是十分恰当的;2:曲目抒情——葫芦丝的曲目,多以抒情的曲目为主,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月光下的凤尾竹》《情深意长》《竹林深处》《竹楼情歌》等传统曲目,无不以“情”动人,就是近年来出现的李春华的《雪莲花开》,赵洪啸的《野狼》,虽然风格各异,但是也是感情抒发的方法和审美角度不同罢了。欣赏葫芦丝音乐,有着舒缓压力的感受;3:互动灵活:一是演奏者之间的“互动”----葫芦丝和巴乌的合奏(或者两葫芦丝加一巴乌),葫芦丝之间的合奏(小D和大D葫芦丝)。二是演奏者和伴舞的互动,三是表演者和观众的互动。本人尝试过和外国友人演出过程中,先在舞台上表演《竹楼情歌》,演奏《情深意长》时候,伴舞的排挡则是到酒席间劝酒,气氛不错。4:接受众广——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葫芦丝作为一种“温柔的乐器”,近年来越来越受到民间大众的欢迎,特别是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传播平台,进入新浪的UC的聊天大厅,键入“葫芦丝”搜索,可以提供观赏葫芦丝演奏和教学的房间有23个(2008 年10月底的数字,其中“二胡”房间11个,钢琴房间1个,小提琴则没有房间交流学习),天天有数百人在交流,就连哏德全先生也在去年的7月底,把刚刚出访美国期间谱写的《《春到傣乡》拿到新浪UC势派聊天网和网友们分享,很多葫芦丝爱好者在聊天室中采取“官教兵,兵教兵”的方法来学习,交流葫芦丝的演奏技巧,另外葫芦丝的演奏者,年纪最小的是5岁,最大年纪的则是天津静海的一个107岁的老太太。受众的广泛是其它乐器不可比拟的。
二、葫芦丝文化目前的基本状况
综观我国民乐艺术近年来确实有长足的进步,这和广大的民乐工作者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但是对比起西洋乐器在中国普及,当然还是有很大的距离。根据相关资料介绍,现在中国有3000万人学习钢琴,1000万人学习小提琴。相比之下,民乐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葫芦丝作为种类繁多,百花齐放的乐器中,好象是一朵久经风霜,含苞待放的小花。毋庸纬言,它是在冷热交错的环境下,默默的成长。
所谓“冷”, 在一些专业人士的眼里,葫芦丝只不过是一种“用不了几天就能学会”的乐器,所以它并不具备“高贵的血统”。既没有深奥的吹奏技巧,也没有足够宽泛的音乐表现领域----音域相对比较窄, 因此始终无法解决“身份”的问题。在专业人士中,把它列入“草根”乐器的行列。一直成为“竹笛”的附属品看待。笔者用葫芦丝、巴乌演奏《渔歌》,下面的评委居然是舞蹈,钢琴和二胡的老师,那结果不用说也明白了。在中国音乐教育的殿堂中,葫芦丝的地位犹如后妈生养的小孩,是没有地位的。中国著名的音乐学院中,主修中国民族乐器(包括打击乐),中央音乐学院有15种,中国音乐学院有14种,上海音乐学院有18种,星海音乐学院有13种,香港演艺学院有19种。但都没有葫芦丝和巴乌,只有云南艺术学院有这对“姊妹乐器”的一席之地。
还有一种“冷“,就是为葫芦丝艺术作出了巨大贡献的艺员中,2008年去世的哏德全先生,有媒体将其称为“一生为民族音乐而奋斗的人”,经过30多年不懈的努力,曾经的糖厂抽水工哏德全,已经逐渐成为一代民间音乐大师。
这个一脸大胡子的傣族汉子,作为中国民族民间艺术的使者,经常应邀前往世界各地巡演,让人们了解葫芦丝的质朴魅力,在韩国哏德全被邀请在该国纪念世界杯一周年的演出活动中,在首尔的大汉门敲响“三声鼓”,这是这个国家对民间艺术家的最高礼遇。
在美国,他登上肯尼迪艺术中心世界著名的梅兰尼舞台,载歌载舞地展示着中国葫芦丝艺术的绝美与精湛,他还身着本民族的服装,与莫斯科爱乐交响乐团同台献艺,为北京大学“百年讲坛”增添了一抹亮色。
因为哏德全,葫芦丝成为了云南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由哏德全制作的葫芦丝,多次作为云南省**赠送国内外贵宾的珍贵礼品。其中有英国女王和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夫妇。
就是这样一个为葫芦丝文化贡献毕生精力的人,哏德全一生都期望自己能成为一名国家级的演员,可一直未能在专业文化机构的**中有一席之地。直到去世,哏德全都是一个以演奏和制作出售葫芦丝为生的民间艺人。
哏德全去世的那个夜晚,他生前的几位好友,第一次走进他的家。于是,他们终于解开心中一个长久的疑惑:一向豪爽的哏德全,为什么从来没有邀请过朋友来家中做客? 朋友们心酸地看到,这个民间艺术大师的家里,甚至连一张床都没有,搭着地铺,陈设简陋,一台老旧的彩电,一个单开门的冰箱。家里所有的财产加起来不会超过2万元。
离世的哏德全,抢救费和丧葬费都是他生前的一位好友帮忙支付。他没有给年迈的父母留下任何遗产,由于他是家中唯一能向父母提供生活费的孩子,在他去世后,其家属只能向当地**提出请求,希望为哏德全年迈的父母,提供每人每月50元最低生活保障费。这样,笔者明白了为什么哏德全有两个女儿,虽然也喜欢葫芦丝音乐,但是没有继承父亲的音乐天赋,而学习葫芦丝。也明白了为什么我国的好多葫芦丝演奏大师,都是兼着办培训班,制作葫芦丝来帮补生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果要和葫芦丝结缘,那么就要忍受贫穷的可能,这种“冷“,真是令人“唏嘘”。
马克思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本民族的,才更加具有世界性的普遍意义。葫芦丝文化的涉及者,正是抱着这一信念,顶着“寒风”,给葫芦丝文化增加着丝丝的“暖意“。特别是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审时度势,与时俱进,起着民乐尤其是葫芦丝巴乌的推广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学会2004年开始编写了《葫芦丝巴乌考级曲集》,并且开始了考级工作。2005年6月成立了“葫芦丝巴乌专业委员会”,使得葫芦丝爱好者有了自己的“娘家”。特别是各类的比赛活动,对葫芦丝文化的推波助澜的作用。近几年有关葫芦丝全国性赛事有2005年“昆明首届葫芦丝巴乌全国邀请赛”,2006年“昆明第二届葫芦丝巴乌全国邀请赛”。2006年,首届北京葫芦丝邀请赛也开锣,2007年10月,“中国~德宏首届葫芦丝节暨葫芦丝邀请赛“,作出了文化和经济的有机组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的北京葫芦丝邀请赛,吸引了全国及海外的2700多名选手参加,选手中年纪最小的才5岁,年纪最大71岁。把葫芦丝原来的“独乐乐”,成为了“众乐乐”。通过这些一系列的比赛,大大提高了葫芦丝、巴乌这对“姊妹乐器”的身份和知名度。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葫芦丝的独特魅力,吸引着不少钟情者,各类的培训班像雨后春笋般产生。一大批葫芦丝教学的指导老师一批葫芦丝乐器的制造者。为葫芦丝的推广和普及立下了汗马功劳。特别是近年互联网业的飞速发展,给葫芦丝的演奏和教学提供了更大的平台。据笔者的统计,在新浪UC视频聊天网上,乐器类的西洋乐中,吉他房间为9个,钢琴为1个,小提琴为0个;民乐中,二胡为11个,古筝3个,笛子2个,琵琶1个。作为“草根”乐器(部分专业人士眼中)葫芦丝房间,高达23个。天天有数百人在交流学习葫芦丝,数十位葫芦丝的指导老师在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时间、精力甚至是经济开支。
严寒之后是春天,笔者相信葫芦丝这朵乐器百花园中的小花,通过葫芦丝爱好者的共同耕耘,会更加灿烂的。
三、葫芦丝的推广和普及的若干思路
葫芦丝作为最具少数民族特色的“温柔乐器‘,越来越受欢迎是个不争的事实,“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在构建和谐社 会的今天,葫芦丝的推广和普及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推广普及是目标,那么就实现目标的手段---演出、培训、比赛、考级、制作谈点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一〉 葫芦丝的表演
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消费越来越受重视,所以葫芦丝的表演也受到人们的欢迎。以前的音乐演奏,主要是满足听觉享受,现在人的追求高了,所以视觉感受占了好大成分。所以葫芦丝的演奏,乐器的搭配(葫芦丝和巴乌的搭配,或者高低音葫芦丝的搭配等),还要根据场合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曲目。
〈二〉 葫芦丝的培训
首先培训者给受训者把葫芦丝巴乌的特点分析清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受训者认真学习是水到渠成的了。笔者把葫芦丝的培训分为三级,一级培训,是由民族管弦乐学会的培训,要坚持不懈的进行,指导教师的培训可以不定期进行。为全国的葫芦丝培训提供更多和好的师资。二级培训,是平常我们所说各类的培训班。笔者认为可以利用民族管弦乐学会的无形资产,比如在学会培训后的指导老师,可以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以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葫芦丝巴乌专业委员会某某市(县)培训考级基地”的形式,这样对葫芦丝的普及有所帮助,对指导老师既有荣誉感,也有更多的责任感。三级培训,就是要求我们的视野再开阔点,笔者主张除了青少年宫、文化馆、中小学、个人办的艺术学校或培训中心的培训外。街道的社区中心,老干部活动中心,退休职工活动中心,老年人大学,企业的活动中心都是我们可以开辟的培训葫芦丝的地方。
(三)葫芦丝的比赛
除了北京的葫芦丝全国邀请赛保持两年一次之外,还可以利用分布在全国各地的11个学会分会和遍布全国的84个考级承办单位,来进行不同层次的比赛。现在网络发达,初赛和复赛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决赛才到举办城市进行。另外年纪上分类不要做年龄歧视(多数比赛都是要求35岁以下的)“常青组”(50岁以上的人群),往往才顺利,融洽,他们的功利性淡薄,葫芦丝的推广和普及,他们可以起到主力军的作用。
(四)葫芦丝的考级
考级可以说乐器学习者的动力之一。作为葫芦丝普及的手段之一,我们应该利用葫芦丝培训中的特点,结合葫芦丝巴乌培训考级基地的构思。另外由于现在考级机构繁多,竞争激烈。考级的承办单位不可以搞“终身制”,要有一定的指标考核。使考级制度更好的起到促进葫芦丝的普及提高应有的作用。
〈三〉 葫芦丝的制作
在葫芦丝文化中,相当部分的葫芦丝行家,是把演奏、教学、制作、销售集为一体的。估计这种现象,在民乐的普及中比较少的。当今的乐器展览会上,葫芦丝占了半壁江山。品种之多,令人眼花嘹亮,说是乐器展览,不如说是工艺品的欣赏---葫芦丝中就有景泰蓝、红木、乌木,普通葫芦,还有“仿红木“的(具体什么成分,估计制造者也不清楚)现在巴乌有直吹的了,还附加牛角什么的。大有欣赏功能超过演奏功能的趋向。有人说现代经济就是眼球经济,在葫芦丝的品种中,真有这样的体会。有部分葫芦丝制造者,不在音色,音准上下功夫,只追求外观的漂亮。这真有点令人担心。笔者观察哏德全大师演奏用的葫芦丝,都是真材实料的“葫芦”,连吹嘴都是竹子的,不是那种什么塑料或者什么材料的。所以真诚希望葫芦丝的制造者,注重葫芦丝的实用,耐用、环保功能。共同为发展葫芦丝文化事业扎扎实实的工作,因为你制作出来的葫芦丝,在葫芦丝演奏者的手中,相当士兵手中的枪,如果枪有毛病了,最多子弹也无济于事的了。
[
本帖最后由 葫芦岭 于 2009-11-16 13:56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