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奏慢板时,很多人习惯频繁使用舌单外吐,显得单调了一些、生硬了一些。尤其用得滥了,“嘟嘟嘟”的很难听。我觉得慢板最好少用或不用舌单外吐(特殊要求例外)。用什么?用气吐、腭吐、喉吐和舌单内吐。这样演奏下来,乐句平顺流畅、跌宕起伏,丰富了葫芦丝的表现力。下面试着简单介绍一下这几个吐奏方法,欢迎提出不同意见和看法,感谢不尽。
一、气吐。腹部、腰部肌肉控制气息,将口中气息快速、集中、短促吹出,形成吐音效果,类似于“吹灰尘”。常用于乐句音头。气吐的连贯性很好,乐曲分句之间的衔接平稳自然。
二、喉吐。气息快速弹动喉头(小舌),形成音头。喉吐音音量小、有一定颗粒感,适用于慢拍弱起。喉吐较难,也不常使用,偶尔用之,效果甚佳。
三、腭吐。用上下软腭(喉门)、或上腭、舌头猛然夹气,即上下张合,形成一定音强的气流。因腭夹气音类似吐音,故归入吐音类。腭吐音强弱分明,富有很强的表现力,尤其用于连音、附点音符,起伏感很强。腭吐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放气。腭吐使用广泛,几乎快、慢、行板都用得到。
四、舌单内吐。舌头面抵住上腭,气息冲击下猛然离开。分为舌尖和舌面两种。内吐和外吐相比,力度柔和,音量略小,“绵”了许多,但顿音效果更强,音质优美,顿挫有致。在快板中使用,轻盈快捷。在慢板中,完全可以替代外吐,成为掌握气吐、腭吐之前的过渡吐音。但是,由于内吐音和外吐音一样顿音感较强,也有可能阻断气息,割裂内在韵律的连续性,所以,在慢板中不宜频繁使用。
以上四种配合使用,辅之以气息控制和唇、喉,增强了乐曲的波形流动感。
本想详细录几段,让大家听一听,效果怎样,共同探讨一下。但因在外地,只得作罢。等回了家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