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一些葫芦丝舞台表演的视频,中肯地说,舞台形象好的表演者寥寥,我想,这和平时学习中,对形体表达缺乏重视有直接原因,大家都在一味地练技巧,吹曲子,可真正上台表演,即使演奏很成功到位,表情和肢体语言却很木讷,舞台形象和乐曲的旋律不能融为一体,就显得很不协调,听着顺耳,看着不顺眼,估计就是这个效果。
怎样调整好舞台形象,我认为心态至少调整到我站在舞台上演奏是带给观众美的享受的,自己都紧张不舒展,怎能让观众松弛愉悦呢?客观地说,葫芦丝音乐的肢体表达确有难度,因为双手的演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手”这个肢体表达关键部位的发挥。小提琴的激扬、钢琴的洒脱、笛子的风度,你看,都和双手及肢体姿势的发挥直接干系,不过,当我们客观分析葫芦丝演奏的特点时,就可以根据葫芦丝音色的特点,设计出属于葫芦丝的肢体语言,有的朋友可能说设计出的动作是否做作不自然呢?这个问题我认为从自然到不自然需要一个过渡,无规矩不成方圆,如果任由自己发挥,可能自己觉得洒脱,可舞台形象并不好,设计动作就是摒弃多余的动作,使动作更富美感。我也有过几次舞台演奏的经历,我的感受是在一个大型晚会现场,人山人海,如果不加入优美有感染力的肢体动作,葫芦丝演奏节目很难拉动晚会气氛,我想很多有过演出经历的朋友会和我有同样的感受,轻柔和喧闹本身就是一个悖论,良好的肢体语言能很好地调和这个矛盾。对乐曲的优美演奏加上准确的肢体语言,这才是成功的舞台演奏。
希望此篇小文能给初学葫芦丝的朋友提个醒——在学习葫芦丝的同时,也注重舞台肢体语言的练习,为将来登台演出打下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