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双吐循环换气新技法的几点质疑
葫芦虫 2010年2月
前段时间从网上获悉有葫芦丝爱好者,将双吐与循环换气两种技法结合,从而创新发明了一种新演奏方法,称作“双吐循环换气”,且有一首时长一分多钟的独奏曲《漂葫》,要求专用此法演奏。笔者先前很是为又一种新演奏方法诞生而欣喜,但在深入学习研究后发现,事情并不像初始时感觉的那么乐观真实,并产生下列几点质疑。
质疑一。如果将循环换气运用在双吐演奏中就可算是一种创新发明,就可算是一种新技法诞生,那么我们是否应尽快申请更多的新技法发明专利,如连音循环换气、连吐循环换气、颤音循环换气、滑音循环换气、单吐循环换气、三吐循环换气等等以至更多。难道创新发明一种新技法竟如此容易?若上述说法果真成立,那么祖先早就发明的“循环换气”技法,岂不被我们这些后人给“架空、掏尽”了吗。
质疑二。对原本明确要求双吐效果的乐段,为能进行循环换气,刻意、强行变“tuku”为“puku”或“tupu”。不顾演奏要求,甚至牺牲演奏效果,单单只为技法应用而改变、所侍从,即使仅限气口位置,也大有丢帅保卒、本末倒置、违背演奏规律之嫌。
质疑三。某种“演奏方法”与该方法的应用“范围条件”虽有一定联系,但绝不是一回事。“双吐循环换气”的本质仍是“循环换气”,与其在连音、颤音和单吐、三吐等其它条件下的应用没有任何本质上的区别。它的创新和积极意义也仅仅局限在拓展了循环换气的适用范围和应用条件,率先将其应用到从未有人涉足的双吐演奏。
质疑四。双吐与单吐和三吐技法比,明显有呆板、机械和程式化的弱点。为扬长避短,一般独奏曲都将多种快吐音技法组合运用,即使专门的双吐乐段一般也只有几个乐句,连续双吐的时间也不太长。而“双吐循环换气”却要反其道而行之,非要把双吐乐段搞的又臭又长。此种“用法”的美学价值和实用价值究竟有多大,值得我们认真商榷。
质疑五。一方面,双吐演奏速度一般都在每分钟130拍以上,被选定做气口音符的时值仅有1/10秒,这一时值远远小于循环换气所需最短时间,大大突破人的运动生理极限。再与循环换气本身的难度交织叠加,最终导致难上加难学成掌握需要数年时间。另一方面,双吐循环换气对音乐情感的表现力极其有限。面对“付出巨大、回报点滴”这样一个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尤其在生活节奏和工作压力不断加快加大的当今社 会,即使是专业演奏人员也只能叹为观止,作为一般爱好者更是望尘莫及。由此不难看出,它的普及推广难度无法想象,它的艺术生命力也难以预料。
综上所述,双吐循环换气不是“方法”创新,而是“用法”创新。且在双吐演奏中该不该用?该怎样用?该用到什么程度等一系列问题,有待进一步考量论证。笔者认为,对待新事物,无论谁首先要搞清事物的性质、意义、价值,言过其实或轻易“捧杀”不可取,过分谦虚或随意“否杀”也不可取,应依理据实给于客观准确的评价和认识,这才是葫芦丝文化科学发展和健康发展的最佳环境。
该文选自【葫芦丝巴乌自学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