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 12345
发新话题
打印

对双吐循环换气新技法的几点质疑

王厚臣《葫芦丝巴乌考级曲目精选》1到10级
集王厚臣老师最新创作的新曲中,还有伴奏和相应的示范,两个碟
本书因为受葫芦丝爱好者喜爱,所以这是第三版了


李春华教学精品书《葫芦情》春粉必备
全收录李春华老师的原创作品,演奏方法,曲目创作背景等等,
签名收藏必备,含十几首正版示范和相应的伴奏碟两张


张笑编著《张笑葫芦丝教程》第二版【含CD】
本书由张笑老师编著,并给全书的练习曲配上了相应的伴奏方便爱
好者从零开始学习,而且还有很多张笑老师的一些合奏曲。


乔志忱《葫芦丝的新技法和特殊指法》
乔志忱老师的作品,也即《葫芦丝高手之路》从零学起到精通,是
乔志忱老师毕生的作品,受到广大葫芦丝爱好者好评的书!


 

对双吐循环换气新技法的几点质疑

对双吐循环换气新技法的几点质疑

葫芦虫   20102

    前段时间从网上获悉有葫芦丝爱好者,将双吐与循环换气两种技法结合,从而创新发明了一种新演奏方法,称作“双吐循环换气”,且有一首时长一分多钟的独奏曲《漂葫》,要求专用此法演奏。笔者先前很是为又一种新演奏方法诞生而欣喜,但在深入学习研究后发现,事情并不像初始时感觉的那么乐观真实,并产生下列几点质疑。

质疑一。如果将循环换气运用在双吐演奏中就可算是一种创新发明,就可算是一种新技法诞生,那么我们是否应尽快申请更多的新技法发明专利,如连音循环换气、连吐循环换气、颤音循环换气、滑音循环换气、单吐循环换气、三吐循环换气等等以至更多。难道创新发明一种新技法竟如此容易?若上述说法果真成立,那么祖先早就发明的“循环换气”技法,岂不被我们这些后人给“架空、掏尽”了吗。

质疑二。对原本明确要求双吐效果的乐段,为能进行循环换气,刻意、强行变“tuku”为“puku”或“tupu”。不顾演奏要求,甚至牺牲演奏效果,单单只为技法应用而改变、所侍从,即使仅限气口位置,也大有丢帅保卒、本末倒置、违背演奏规律之嫌。

质疑三。某种“演奏方法”与该方法的应用“范围条件”虽有一定联系,但绝不是一回事。“双吐循环换气”的本质仍是“循环换气”,与其在连音、颤音和单吐、三吐等其它条件下的应用没有任何本质上的区别。它的创新和积极意义也仅仅局限在拓展了循环换气的适用范围和应用条件,率先将其应用到从未有人涉足的双吐演奏。

质疑四。双吐与单吐和三吐技法比,明显有呆板、机械和程式化的弱点。为扬长避短,一般独奏曲都将多种快吐音技法组合运用,即使专门的双吐乐段一般也只有几个乐句,连续双吐的时间也不太长。而“双吐循环换气”却要反其道而行之,非要把双吐乐段搞的又臭又长。此种“用法”的美学价值和实用价值究竟有多大,值得我们认真商榷。

质疑五。一方面,双吐演奏速度一般都在每分钟130拍以上,被选定做气口音符的时值仅有1/10秒,这一时值远远小于循环换气所需最短时间,大大突破人的运动生理极限。再与循环换气本身的难度交织叠加,最终导致难上加难学成掌握需要数年时间。另一方面,双吐循环换气对音乐情感的表现力极其有限。面对“付出巨大、回报点滴”这样一个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尤其在生活节奏和工作压力不断加快加大的当今社 会,即使是专业演奏人员也只能叹为观止,作为一般爱好者更是望尘莫及。由此不难看出,它的普及推广难度无法想象,它的艺术生命力也难以预料。

综上所述,双吐循环换气不是“方法”创新,而是“用法”创新。且在双吐演奏中该不该用?该怎样用?该用到什么程度等一系列问题,有待进一步考量论证。笔者认为,对待新事物,无论谁首先要搞清事物的性质、意义、价值,言过其实或轻易“捧杀”不可取,过分谦虚或随意“否杀”也不可取,应依理据实给于客观准确的评价和认识,这才是葫芦丝文化科学发展和健康发展的最佳环境。

该文选自【葫芦丝巴乌自学天地】。

TOP

受教学习了

TOP

很好。百花齐放,继续加油。

我的博客地址:http://my.piekee.com/yscl

TOP

我觉得也很有道理,人总是要呼吸的,用到乐器是也一样,技巧没必要限制
新浪微博:www.weibo.com/lujiaqiu
原创音乐主页:http://12079762.5sing.com/

TOP

狐狸看葡萄永远都是酸的。 如按楼主的质疑,《野蜂飞舞》和《无穷动》二曲就都成了臭婆娘的裹脚布了。




        补充:看了后边那么多的回贴,有必要再说一下,经询问演奏者,《漂葫》只不过是一个有主题的小练习曲,不是个什么正式的独奏曲,吹它只是练练功而已。另,同类练习曲之前在管乐和弦乐中早以有之,并且用管乐练习循环双吐的大有人在,不是新鲜事。望再有在后边跟贴的朋友最好先听一下《野蜂飞舞》和《无穷动》二曲,可以心中有数。

TOP

虫虫太有材了,前边舞文弄默、咬文嚼字、横批竖指,搞出个 1 — 23 来,没人指正其谬也就算了。但虫虫长大了,爬过的地方多了,不甘寂寞,竟又整出此篇奇文。在下以为,要评论乐曲及所用技巧,还是先广泛地多听听乐曲、了解一下乐曲所要描写的意境为好,以免被指孤陋寡闻,贻笑大方。

TOP

回复

实话告诉你吧朋友,你所见到的“1-23”还不到我老师研究成果的一半呢。敢跟我老师叫板,不知你是“初生牛犊”还是“艺高之人”,如果也是“艺高之人”就请亮亮你的绝活,让我们也开开眼见识见识

TOP

    世间任何一项事业都是在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向前发展,这是人尽皆知的道理。只能提出问题不能解决问题的人充其量是半个“高人”,即能提出问题又能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人才是真正的“高人”。只会用空话说话的人是“庸人”,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的人也是“高人”。我崇拜高人,鄙视庸人,最鄙视自以为是的“庸庸人”。

TOP

葫芦虫真诚致欠

葫芦虫一直坚信所有葫芦丝巴乌爱好者都是好朋友,肯定也好、否定也好一贯奉行“只对事、不对人”,只希望我们共同钟爱的葫芦丝事业,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能够科学健康发展。在以往的文章中如有哪些得罪或伤害,实属无意敬请见谅。十分感谢“syabc”和“美丽的葫”两位老师给老“糊涂虫”的提醒,同时也真诚希望两位小老师,对我先后提出的一些观点或缪论给于更加严厉的,但最好能让我看懂的纠正和批判。谢谢两位小老师,向你们学习!向你们致敬!!黑土葫芦虫。

TOP

引用:
原帖由 zhuomuniao 于 2010-2-12 13:32 发表 实话告诉你吧朋友,你所见到的“1-23”还不到我老师研究成果的一半呢。敢跟我老师叫板,不知你是“初生牛犊”还是“艺高之人”,如果也是“艺高之人”就请亮亮你的绝活,让我们也开开眼见识见识

寥寥数语,彰显其跳梁之能。仁兄的名字本身就是对老师的大不敬。请不要在这里再给你的老师脸上抹黑了。

TOP

 50 12345
发新话题
锘�

少数民族乐器网 - 联系我们 - 清除 Cookies - Archiver - WAP 桂ICP备14004534号

桂公网安备 45030402000077号

百度统计

Processed in 1.123281 second(s), 10 queries .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4-5 2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