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聊“傣味”
邓昌炉(桂乡之夜)
“傣味”是傣文化的标志性特质。
傣味体现在傣族的文化艺术、民情风俗等各个领域。
想真正了解傣味,就要去了解傣族的宗教、傣族的民俗;去了解傣语、傣族舞、傣剧;去读一读傣族的史诗,听一听最传统的傣族民歌和曲艺唱腔;去了解傣族的特色美食。还要深入了解一下葫芦丝的由来和它的制作工艺等。
我们通常所说的“傣味”,有这样几层意思:
其一,指傣味曲子。它是汲取傣族民间音乐元素而创作的带有鲜明傣族特色的曲子。比如,以情歌为主,多数为宫、商、羽调式,长短句搭配,节奏自由,多滑音,多鼻音。
其二,指葫芦丝傣味演奏技法。它不是我们异想天开贴的标签,而是葫芦丝在对民歌唱腔进行模仿的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技法。比如,鼻音对应的抖指断音、叠滑音、小三度叠音,滑音对应的气滑音;再如,指法以全按着“4”最显特色,等等。
其三,指傣味葫芦丝。云南傣族处于热带和亚热过渡地带,阳光水分充足,植被繁茂,鸟语花香。葫芦丝产自(诞生在)这里,当然要融入环境,做得音色柔美,而不可能像西北风刮过黄土高原那样尖锐苍凉。
其四,用傣味葫芦丝以傣味技法吹奏傣味曲子,当然是 “天生绝配”。而这“天生绝配”所奏出的音乐,就呈现出古朴、柔美、圆润的美学特征。因此可以说,用非傣味葫芦丝以非傣味技法吹奏非傣味曲子,是对傣族传统文化的彻底背离。
(根据讲课录音整理)
对于葫芦丝,邓老师是特立独行的探究者,他的观点都是独立研究的心得。
作为一名作家和媒体评论员,谈理论、写论文是他的看家本领,但他对“傣味”的描述,从来都是“点到为止”,而且是诗性的。
转贴到论坛,只为与感兴趣者分享和交流,不希望引起不必要的争论!
原帖由 三月 于 2015-8-29 10:33 发表对于葫芦丝,邓老师是特立独行的探究者,他的观点都是独立研究的心得。作为一名作家和媒体评论员,谈理论、写论文是他的看家本领,但他对“傣味”的描述,从来都是“点到为止”,而且是诗性的。转贴到论坛,只为 ...
马老师说的对。但邓老师好像不是说其他地方做不了傣味的葫芦丝。他意思是葫芦丝最初诞生在这里,必然会自觉不自觉地融入地方的文化,体现民族的审美追求。
原帖由 三月 于 2015-8-29 11:45 发表马老师说的对。但邓老师好像不是说其他地方做不了傣味的葫芦丝。他意思是葫芦丝最初诞生在这里,必然会自觉不自觉地融入地方的文化,体现民族的审美追求。
我的邓老师也是很好的朋友,不是说他观点错误,是说法要完善,避免误会呵呵
已经备注
对于学习葫芦丝的来说,类似邓老师这样感悟式的文字是很有作用的。
我觉得学葫芦丝的还是多些静心练习和领会;那些空洞的理论,网上到处都是,随时可以搬,要多专业多专业,要多深奥多深奥。
就此打住。还是那句话:只和对傣味感兴趣的同志分享和交流。
欢迎光临 葫芦丝专业论坛 (http://bbs.hulusi.com/) | Powered by Discuz! 6.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