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回顾葫芦丝的(1998----2015)发展,它是这样的。 [打印本页]

作者: 音匀    时间: 2015-8-15 17:15     标题: 回顾葫芦丝的(1998----2015)发展,它是这样的。

   作为一个老葫芦丝爱好者,自从本人1998接触葫芦丝以至今已有十几年的时间了。经历了蓬勃发展的(2000---2008)。也悲痛的经历了多位老艺术家相继离去. 又沉痛的经历了百花齐放的(2008---2015)。

 

    蓬勃发展的(2000--2008)。 乘着改 革开放的东风,云南旅游搭台,葫芦丝唱戏,随着网络信息技术不断进步,在诸多葫芦丝艺术家和爱好者的大力宣传,少数民族葫芦丝音乐艺术得以推广和发展。葫芦丝音乐步入千家万户,大街小巷随处都可以听到悠美的葫芦丝音乐。《月光下的凤尾竹》《情深意长》《竹林深处》...等。每曲每首都让人百听不厌倍感清新。感染了很多人,迅速激起了学习葫芦丝的热潮。由于当时学习的各方面资料贫乏,只能通过在碧聊、E话通、新浪UC等网络平台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得以正确7年的蓬勃发展。 正处在葫芦丝迅速发展的大好时期,2008.8少数民族葫芦丝杰出的演奏艺术家哏德全老师突发疾病离开人世。这使葫芦丝遭受巨大损失。他为推广和弘扬民族文化传承做出巨大贡献,他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音乐作品和对艺术追求的精神。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百花齐放的2008-2015。 葫芦丝杰出的代表;艺术大师哏德全离世,葫芦丝形成了群龙无首各自为战的局面,出现拉山头、立门派大搞个人崇拜的奇怪现象。期间涌现出多个作曲人士。新曲创作硕果累累,演奏家也是层出不穷。可称的上是:史无前例空前绝后,百花齐放,争奇斗艳。葫芦丝达到发展的巅峰。可结果是什么呢,东西南北大杂烩,葫芦丝完全变了味。试问下大家,葫芦丝源于哪里。天下葫芦本一家。能分派分系吗。 全国各地到处都飘扬着发展葫芦丝的大旗,无论是在网络上的呱呱、V V 还是现实中的团体,协会,组织无处不有。本应该是健康蓬勃的发展。可是通过十几年经历的所见所闻一些现象让人质疑,感觉到有股污流在涌动。现在到底是为了发展呀还是为了其他什么。认识了形形色色的人也了解到很多稀奇古怪的事;入个帮加个会,考个级参个赛,研修斑办个证,胡吹三年就教学生。坑爹害娘误人子弟。混乱8年现在又出来新玩意。八孔,九孔的,完全彻底的脱离了传统这是为发展吗,为什么要这样歧形的发展呀。违背民族传统倒行逆施是不行的。终将要成为葫芦丝的罪人。

 

   对葫芦丝有认识有了解的朋友们应该知道。葫芦丝是少数民族独有的为其民族音乐服务的特殊簧片乐器,是为服务于传统民族音乐精心打造出来的。它能吹出来从低音到高音12个音,234567123456。它的构造极为特殊,和任何吹管乐器比较;无论是声音还是指法都不相同。尤其是在音色方面是要通过傣族葫芦丝的特殊演奏技法才能完美体现出特殊的神秘的味道及魅力所在。是任何乐器不能与其比拟的。西方人称之为“东方的萨克斯”,它是有生命有灵魂最能触及人心底感情世界的民族圣物。用它演奏的音乐可谓是天籁之音奇妙无比。它虽不是重金打造,但是它凝聚着少数民族的聪明智慧,纯朴的民族文化,它是珍贵的民族瑰宝。 因为它的特殊,所以在葫芦丝音乐创作方面要参照和遵循民族传统音乐理念。它本身是为民族传统音乐服务的。要为葫芦丝创作音乐,首先要考虑它的音色、音域及演奏技法方面的特殊性,必须遵循、参照民族传统音乐理念才能创作出好的葫芦丝作品。葫芦丝当然也不是只能表现民族传统音乐,只是相对而言。只要能与葫芦丝音色完美结合的能透射出葫芦丝魅力的音乐都能吹。但是大家要清楚一点,根本的东西是不能改变的。改变的多了就不是那个味道了。

 

  由于现在的百花齐放,很多人忽视了对真正民族传统葫芦丝及音乐的认识,缺乏认真的了解,有乱教的有乱学的,盲从跟风,误入歧途,是歌就吹有新曲就练。没有重视傣族葫芦丝演奏技法方面的练习和理解,导致最终也不能吹出来葫芦丝该有的美妙韵味。葫芦丝美妙韵味是怎么出来的。葫芦丝是少数民族傣族常用的乐器之一。它具有特殊的音色和特殊的演奏技法。结合傣族的特色音乐才能真正表现出葫芦丝特有的韵味。三要素:1,具有傣族传统音色的葫芦丝。2,具有纯熟的傣族传统演奏技法。3,具有或接近傣族传统的乐曲。希望朋友们有时间多听听哏德全的作品,相信会有大的收获。对你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会大有提高。

 

   呼吁广大的葫芦丝爱好者。本着对葫芦丝的热爱,为少数民族葫芦丝音乐艺术的弘扬发展和传承尽点义务和微薄之力。多学习了解葫芦丝的传统文化历史。有助提高自身的正确认识和区别能力。树立正确的学习方向。 主动抵御歪风邪气。不站边不入队不同流合污。努力为知涂迷反的朋友们肃清章碍早日步入葫芦丝的学习正轨。


作者: 芦韵春华秋实    时间: 2015-8-15 18:01

引用:
原帖由 音匀 于 2015-8-15 17:15 发表 作为一个老葫芦丝爱好者,自从本人1998接触葫芦丝以至今已有十几年的时间了。经历了蓬勃发展的(2000---2008)。也悲痛的经历了多位老艺术家相继离去. 又沉痛的经历了百花齐放的(2008---2015)。 蓬勃发展的 ...
“葫芦丝是少数民族独有的为其民族音乐服务的特殊簧片乐器,是为服务于传统民族音乐精心打造出来的。”摘楼主的观点。

 

 

 

 

我说说反反的。

1.哏老师也吹过歌曲,也不是少数名族的歌曲,而且是流行歌曲,包括邓丽君曾经演唱的歌曲(过去都认为是靡靡之音),并不具有人们说的“傣味”。

2.钢琴、小提琴、手风琴、萨克斯这些洋乐器能不能演奏中国的曲子?必须是外国风格的曲子?看起来汉人也不该跳肚皮舞,因为你长得就不像人家!汉人就应该好好研究汉人的舞蹈了。准确点讲,汉人都不该学葫芦丝,还是让人家本地的人去吹,去研究,去发言吧。

3.有的人去继承,有的人去发展,发展就是尝试,没有尝试也不会有发展。

4.音乐文化需要交流,世界文化亦是如此,葫芦丝仅仅是一个音乐文化交流的工具。我们不是为了葫芦丝本身而活着,葫芦丝是为了人类的活动而存在。李贵中老师最近改编的《新编夜深沉》葫芦丝曲子是继承还是发展?

5.把葫芦丝的风格定格在哏老师身上,我觉得首先就是对哏老师的不敬。哏老师也发展了很多。包括借用其他乐器的演奏技巧和使用张笑做的具有了新元素的伴奏。

要说起来,传统的葫芦丝曲子根本就没有什么技法,很纯,民间艺人的演奏也很随和。当时葫芦丝使用的簧片也是竹子的,并非什么子弹铜做的,几千年前,哪里还有子弹铜?不知道当时用竹子做的簧片的葫芦丝吹的是什么风格的曲子?但我相信绝对不是“轻飘柔”,竹子做的簧片的乐器多了去了,萨克斯、黑管就是用的竹簧片,吹的曲子我们也听过,高音绝对敢用气,很激昂的。


作者: huangjianjun    时间: 2015-8-15 20:49

楼主作为资深葫芦丝研究者,对一些乱象的批点,可谓一针见血!
作者: 竹子lgs62z    时间: 2015-8-15 20:49

很有见解,收藏下来慢慢体会学习 。音匀老师不光葫芦做得好文采也这么棒啊
作者: 林西老翁    时间: 2015-8-15 21:39

很多人为葫芦丝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也取得了很多的成绩,不容否定。但音匀老师指出的乱象确实存在,愿诚心推动葫芦丝发展的人认真考虑,警惕那些打着发展的晃子,实则到处谋利的人。
作者: 邯郸老牛    时间: 2015-8-15 22:27

   管不了那么多 玩的高兴就好   时间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对错自有后人评说  没有竞争  就没有发展    发展才是硬道理 葫芦丝界的“百家争鸣”时代到了
作者: 南可    时间: 2015-8-15 22:46

楼主的贴子对我很有触动啊,看了禁不住叨唠两句。我是从2003年开始学习葫芦丝的,学习的道路上真的是经历过很多很多,碧聊、E话通、新浪UC,现在的呱呱、51VV网络平台啥都玩过。早期的时候真的很缺老师,教材也很少,于是我们天天晚上就一起聊、琢磨、练习,当时的好多人估计还是有朋友会记得的:欢乐侠(LUCY)、香蕉小子、白龙马、张哥、秋水、渔家春晓、如果、箫歌、乐在其中、森林阳光、东方萨克斯、小白扬(当然还有我 ).......................没提到名字的千万别怪我,我记忆力差,这么长时间了实在记不住了。注:好象提到名字的现在都吹得不错噢。当时我们练习的曲子很少,也就一两百首(当然后来我仔细统计了一下,连通俗歌曲一起大概在800首左右),可就是这些曲子练习得我们焦头烂额,为什么,吹不象啊!!!!!为什么吹不象啊?没人教啊!!!!!只能互相交流学习,相互指出问题,提出练习方向,过程是很艰辛的,成果是很丰厚的(于是才会有我写的《我的葫芦丝之路》),后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当然我们只是这个大家中的一小部分),在全国各地努力推广下葫芦丝得到了蓬勃发展,当时还讨论过我们是葫芦丝的第几代人

 现在葫芦丝的发展真的超出于我的想象,真可谓是红顶天,好象历史上没有哪个乐器可以做到如此风靡一时。这与我们现在众所周知的一些知名老师和各地的一些社团努力是分不开的。

 话说回来,我对楼主的贴子有赞成也有不赞成的地方。葫芦丝之所以风靡全球,我认为还是离不开她的魂,她那迷人的音色。我们现在的有些乐曲在模仿唢呐,或者模仿二胡,或者模仿笛、箫。可我还真没见过有其它乐器模仿葫芦丝巴乌的。所以我认为要学好葫芦丝应该先从她的根本入手,学习纯正的傣族技巧,演奏纯正的傣族音乐,在练习到一定的基础上再加以创新发展尝试。

当然各种风格的原创音乐对葫芦丝的推广也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要知道葫芦丝是云南的民族乐器,北方的人不一定完全喜欢这种音乐,性格脾气等因素也可能影响他学习演奏这样风格的音乐,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喜欢她的音色,利用她的音色创作并演奏具有当地域风格的乐曲,更容易被接受、被推广,现实也是如此。这个就不用举例啦,论坛上多的是作曲家做出了成功的尝试。

 我个人认为葫芦丝还处于发展阶段,就先别急于下定论,哪个方向是对,哪个方向是错。我想我有生之年应该可以看到她的最终发展方向。


作者: 星河    时间: 2015-8-15 23:42

有深度的帖子,大胆的观点,有些观点应该能代表一部分葫芦丝爱好者的心声,只不过他们比较沉默,楼主是忍不住说出来了,有勇气。 对于这里面的观点,老师,制作者,大师,小白爱好者,资深爱好者,骨灰级爱好者,不同地点的爱好者。都可能看法不一样。希望大家和谐的讨论这个问题。不轻易评判他人。 我属于中度爱好者,确实觉得傣味风格是葫芦丝的根,但有机会吹吹其他风格曲子也很高兴。 也许随着对这件乐器和音乐的理解,我的看法也会变化。
作者: 竹林古筝    时间: 2015-8-16 09:27

没有云南傣味的葫芦丝,就不会有现在葫芦丝蓬勃发展的现象。没有创新就不会有发展。两者其实不冲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好事,其实不管葫芦丝怎么发展壮大,在玩乐器的人眼中还是看不起葫芦丝,(包括不少葫芦丝人),所以我们要为了它的发展多努力,要不断的尝试和创新,逐步完善它。至于有利益驱使的现象,也属正常,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仔细想想,还是吹自己的葫芦丝,让历史去评说吧。
作者: 谭明    时间: 2015-8-16 09:36

阅读,学习
作者: 音乐村民    时间: 2015-8-16 10:28

引用:
原帖由 芦韵春华秋实 于 2015-8-15 18:01 发表 “葫芦丝是少数民族独有的为其民族音乐服务的特殊簧片乐器,是为服务于传统民族音乐精心打造出来的。”摘楼主的观点。         我说说反反的。1.哏老师也吹过歌曲,也不是少数名族的歌曲, ...

赞成宰相观点!


作者: sunwenkun    时间: 2015-8-16 11:22

可以去探讨各抒己见。
作者: 桂乡之夜    时间: 2015-8-16 20:33

我也借题说几句:

 1、我相信,大多数吹葫芦丝者,是被《月光下的凤尾竹》、《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竹林深处》等“傣味”曲子打动后开始学习的。我还坚信,越来越多的人,随着学习的深入,特别是意识到要“走自己的路”时,就会回头来寻找自己的“初恋”,会主动探究葫芦丝背后的傣文化。这是艺术走向成熟的必然。

2、任何文艺都需要发展。不发展就死路一条。但是,发展必须牢牢扎根于“传统”的土壤。莫言为什么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因为他在充分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成功运用最现代的手法,表现了中国的现实。

3、“傣味”远远不是简单的几个特有的“指法”。

4、哏德全是无可替代的真正的大师。

5、一切的乱象皆因一个字:利。

6、伏尔泰说:“我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论坛需要这样的民主的氛围。

7、我的言论不针对任何人,我也不在任何“山头”。


作者: sunwenkun    时间: 2015-8-17 16:30

我是初学者,请问各位老师,我应该练习什么风格的曲目呢?
作者: 荷风莲影    时间: 2015-8-17 23:37

赞成桂乡之夜老师的观点,支持韵老师!
作者: 葫想丝    时间: 2015-8-19 11:06

音匀老师你总结的很好,我表态,支持您!没有傣味,谁会去学葫芦丝?很简单的道理嘛!
作者: 老马    时间: 2015-8-19 15:04

引用:
原帖由 桂乡之夜 于 2015-8-16 20:33 发表 我也借题说几句:  1、我相信,大多数吹葫芦丝者,是被《月下的凤尾竹》、《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竹林深处》等“傣味”曲子打动后开始学习的。我还坚信,越来越多的人,随着学习的深入,特别是意识到要“走自 ...

 

 

  直性子,音乐这东西,各地有各的喜欢的风格,我也喜欢傣味曲,但是百分齐放才能发展,最重要的包容,然葫芦丝就太局限了


作者: 芦韵春华秋实    时间: 2015-8-20 17:17

引用:
原帖由 桂乡之夜 于 2015-8-16 20:33 发表 我也借题说几句:  1、我相信,大多数吹葫芦丝者,是被《月光下的凤尾竹》、《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竹林深处》等“傣味”曲子打动后开始学习的。我还坚信,越来越多的人,随着学习的深入,特别是意识到要“走 ...
赞一个!
作者: 竹子lgs62z    时间: 2015-8-20 18:29

分享:“丝语”十则(邓昌炉) “丝语”十则 邓昌炉(桂乡之夜) 
 1、绝大多数人最初爱上葫芦丝,是因为听到《月下的凤尾竹》、《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竹楼情歌》、《竹林深处》等“傣味”曲子而被“打动”了。然而,很多人一旦学起葫芦丝,就在不经意中偏离了这个“初恋”。 
 2、好像没有人给“傣味”下过定义,我决定来试试。所谓“傣味”,傣,即傣族;味,即味道、风味、韵味。它是根植于傣族传统文化,并充分吸收傣族葫芦丝民间传统演奏技法而呈现出的古朴、圆润、甜美、柔韧的艺术风格。 
 3、“葫芦丝王”哏德全是一个有着高度文化自觉的的人。他运用现代艺术理念和独特的葫芦丝音乐,表现了傣文化的精髓。他的曲子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4、要了解傣味,就要全面了解傣族的歌曲、舞蹈、语言、地理、饮食、民俗等等,综合领会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5、傣族是一个爱水的民族,葫芦丝当然要吹出水的流畅、仁厚和上善。同时,要吹出雨林藤蔓一样的柔韧;吹出热带阳光的亮丽;吹出孔雀舞姿的优雅;吹出酸粑菜的酸辣…… 
 6、现在的葫芦丝曲子非常多。有一些曲子好像是为了在舞台上炫技而写的,有一种曲子好像是专门写给自己听的。我更喜欢后一种,因为他是一种内心的倾诉。而事实上,恰恰那些感动了自己的曲子,才能感动他人。 
 7、我喜欢那种从容不迫的表达,它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意味深长。读普鲁斯特的小说《追忆逝水年华》时,我就想,吹葫芦丝,应该像回忆初恋一样,有一种甜蜜的感伤。 
 8、吹得没有味道,只能说明扣得还不够细腻。如果对每一个音符,都能从“气、指、舌”三个维度去体会和考量,我们就对每一个音都心中有数了。 
 9、循环换气的最大好处是保证我们始终有充足、饱满的气息。我们总是强调“气控”,如果身体里连气都不足,那就是无米之炊了。 
 10、哏德全老师有一个清吹葫芦丝专辑《永远的古歌》,这是至今最有价值的葫芦丝曲示范。慢慢地听吧,或许会找到一个绝佳的“入口”。 (据讲课整理)

作者: 葫想丝    时间: 2015-8-21 08:41

再说两句:1、对于葫芦丝独具民族特色的味道,不能给予否定。葫芦丝发源于傣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地区,这是不争的事实,必然会打上民族个性的烙印,浸泡着民族的特色文化,把葫芦丝的味道与民族特色结合,称之为“傣味”是非常恰当、客观的。如果要否定她,除了不怀好意和固执、偏执我想不会有其他的原因。2、仔细拜读韵老师的文章,他对目前对发展葫芦丝的乱象的困惑也是很有道理的,很负责任的,值得深思。如果发展的目的是技术性的(拓展音域)、技巧性的(纯炫技的)只把葫芦丝当发声的工具,恣意而为,而离开滋润她的文化,去除依附于她的傣文化的符号(简单讲就是公认的轻飘柔),那么,这样广义的发展,其实质内涵必然是苍白的、无序的、杂乱的。不要妄谈发展,葫芦丝是硬件,傣文化是驱动她的专用软件,没有了驱动,发展最后可能就是空话。(一孔之见)
作者: 芦韵春华秋实    时间: 2015-8-21 10:18

    1.我最不喜欢“味道”和“傣味”这个术语,因为他实在不是什么大家清楚的音乐专业术语,是俗语。请问:谁能够准确的给我们大家讲讲究竟什么是“傣味”?“傣味”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当然请用音乐语言。用文学描述和俗语,实在是有点隔靴搔痒、画饼充饥!我不反对“傣味”的存在,但是如果用一个大家甚至自己都不清楚的术语进行辩论,是不是诡辩啊?

    2.很多人说“傣味”是根,我不反对这个观点,但是树根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更要搞清楚,仅仅就是为了自身而存在吗? 说一句实话,我老家的树根都是用斧头劈碎了,烧火用的,只有树干做了家具或房梁,当然,树上的果子,各种动物包括人类都可以择食而生存了!

    3.葫芦丝和巴乌这些乐器存在的现实意义究竟是什么?我们不要在一个“点”上转圈圈,能不能走出去?因为还存在“平面”和“立体”! 搞清楚了葫芦丝、巴乌作为乐器而存在的意义,我想,我们至少不再纠结这些表面的东西。我个人认为他就是各个民族文化传播和交流的工具而已。

    4. 除了葫芦丝和巴乌,请问世界上别的民族乐器就不存在“轻飘柔”了?谁敢肯定地这样界定?多接触一些其他国家的乐器也许对我们更有启发。不要学了个葫芦丝、巴乌,就可以下定论。

    5.我及其尊重一些老师,他们在葫芦丝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置疑的。但是要说是“大师”,我看未必。请问:他们对葫芦丝音乐进行系统研究的成果是哪些?著作?论文?这些文献的份量?在传统的葫芦丝音乐作品中,占了多少?我们论坛中对“大师”是有说法的。据我所知,傣族人龚家铭先生对傣族音乐、傣剧和葫芦丝的社会功能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的,且有公开发表的论文,对葫芦丝文化的研究,是很深入的。对云贵少数民族的山歌情歌等传统乐曲做了收集整理,并对其风格特点做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我们现在看到的一些被认为是古老传统的,包括《傣乡古曲》和《傣风神韵》葫芦丝曲子,就是根据这些山歌情歌做出来的。龚家铭先生还是国家一级作曲。他的葫芦丝曲子也是很多的,我相信看到过他编著的《孔雀神韵》的人都是了解的。尽管如此,也未称为“大师”。笛子等许多器乐界的许多世界名家,我也没看到他的学生妄称自己的老师是“大师”。尊重老师但是却不言过其实,才是真正的尊敬。我如果称王厚臣老师为“大师”,肯定挨一个十分响亮的耳光子!中国科学院的院士都没有被称为“大师”的!

    (傣族(Thai Nationality),也称“傣泰民族”或“泰老民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世界上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

   傣泰民族源于中国的云贵高原,曾多次在云贵高原建立政权,后因故,逐步向中南半岛及南亚次大陆迁徙。傣族分布在泰国、老挝、缅甸、越南、柬埔寨、印度、中国等多个国家,总人口约6600万,中国境内约126万。)

 


作者: 芦韵春华秋实    时间: 2015-8-21 12:10

引用:
原帖由 桂乡之夜 于 2015-8-16 20:33 发表 我也借题说几句:  1、我相信,大多数吹葫芦丝者,是被《月光下的凤尾竹》、《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竹林深处》等“傣味”曲子打动后开始学习的。我还坚信,越来越多的人,随着学习的深入,特别是意识到要“走 ...
我也说一句“初恋”:初恋是美好的一段时间的回忆,只有妻子跟自己过了一辈子,而且还有了延续自己生命的孩子。
作者: 音乐村民    时间: 2015-8-21 16:48

瞎扯几句:凡喜欢乐器、玩乐器的,都知道琵琶、二胡、板胡、京胡等等这些大名鼎鼎的“中国民族乐器”吧?可知道它们的名称中为何都带个“胡”字吗?“胡”者,乃古代汉民族对北方少数民族(包含西域阿拉伯人等)的称谓。也就是说,那些乐器最初都是“胡人”的乐器,并不是我们汉民族的。然而,现如今在北方少数民族和西域阿拉伯人那里,这些乐器却早已难觅踪影,反过来却成了中国的民族乐器了。这些个乐器所演奏出来的,也已不是所谓“原汁原味”的“胡味”、“胡音”,而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味道了!世界在发展,音乐、乐器同样也在发展。此即江湖上所言“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明白了这个道理,也就别再为葫芦丝吹出来的是不是所谓“傣味”纠结了——你纠结也罢,不纠结也罢,葫芦丝既然走出了云南,为广大音乐爱好者所接受,那么,吹什么曲子、吹哪类曲子的主动权就掌握在了他们手中。在目前这个多元社会里,还是让大家自由选择吧!
作者: 木秀于林    时间: 2015-8-21 17:38

支持音匀老师的观点。 一提“傣味”,人人都知道(约定俗成)。“傣味”已成为对葫芦丝原始演奏风格,最为准确、最为专业的概括。
作者: 芦韵春华秋实    时间: 2015-8-22 12:56

引用:
原帖由 音乐村民 于 2015-8-21 16:48 发表 瞎扯几句:凡喜欢乐器、玩乐器的,都知道琵琶、二胡、板胡、京胡等等这些大名鼎鼎的“中国民族乐器”吧?可知道它们的名称中为何都带个“胡”字吗?“胡”者,乃古代汉民族对北方少数民族(包含西域阿拉伯人等)的称 ...
赞一个!
作者: 方山它爹    时间: 2015-8-22 18:47

首先赞同楼主的客观评论!说的好,说的对!这是从客观角度来讲。 要是从一些人的主观角度来讲呢,你的客观,的确触犯了某些人群的利益,人家是要反对的。 事物的存在,有正反,就有反方,这也没什么,历史的发展终究要弘扬正确的观念和做法,错误的、落后的、不合时宜的统统会被消灭的。 人至察则无友,水至清则无鱼。 鱼龙混杂的情况在什么时代都会存在的。
作者: HLXH    时间: 2015-8-22 22:56

引用:
原帖由 音乐村民 于 2015-8-21 16:48 发表 瞎扯几句:凡喜欢乐器、玩乐器的,都知道琵琶、二胡、板胡、京胡等等这些大名鼎鼎的“中国民族乐器”吧?可知道它们的名称中为何都带个“胡”字吗?“胡”者,乃古代汉民族对北方少数民族(包含西域阿拉伯人等)的称 ...
 支持!
作者: HLXH    时间: 2015-8-22 22:58

宰相的观点很有见地。
作者: 姜山    时间: 2015-8-23 08:01

继承,发展,进步
作者: 如果    时间: 2015-8-23 13:32

葫芦丝已经发展起来了。这是事实,没有人可以去否认这个事实。为什么说它已经发展起来了呢?因为---------目前的葫芦丝不光能吹象《月光下的凤尾竹》、《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竹林深处》等等局限于云南少数民族风格的音乐,还能吹《灞柳情》(陕北音乐风格)、《孤独的黑骏马》(蒙古族音乐风格)、《舞娘》(印度音乐风格)、《水乡素描》(江南音乐风格)、《野狼》(现代音乐风格)、《梦归天山》(新疆音乐风格)、《沙漠之泉》(西域音乐风格)......等等等等,大大拓宽了乐器本身的演奏局限性,为此,深受更多人的喜爱,所以说,葫芦丝真正的发展起来了。就这么简单!!

 

一条鱼,可以蒸着吃,可以煎香了吃,可以红焖着吃、还可以拿来煮汤.........不一样的做法不一样的味道,如果只吃一种做法的,那说明不会享受,我也相信一种口味吃多了会腻口不再想吃,就这么简单......................


作者: 芦韵春华秋实    时间: 2015-8-23 21:56

引用:
原帖由 如果 于 2015-8-23 13:32 发表 葫芦丝已经发展起来了。这是事实,没有人可以去否认这个事实。为什么说它已经发展起来了呢?因为---------目前的葫芦丝不光能吹象《月光下的凤尾竹》、《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竹林深处》等等局限于云南少数民族风格 ...
赞一个!
作者: 葫想丝    时间: 2015-8-24 08:03

作为发声工具,只要在葫芦丝的音域范围,什么风格的曲子葫芦丝都可以演奏,音色还特别的美。这是葫芦丝作为乐器本身固有的魅力!这是葫芦丝迁就你的本事,你不发展葫芦丝她也客观存在!如果硬要说这是葫芦丝发展的结果?那么,哏大师很多年前就用葫芦丝吹奏了很多的流行歌曲,可怎么听还是傣味十足、美感十足!所谓千变万化,不离其宗,这才是葫芦丝的文化!有文化的演奏葫芦丝,就难了,别人学不会的。
作者: 沙子暖    时间: 2015-8-24 09:51

引用:
原帖由 芦韵春华秋实 于 2015-8-21 12:10 发表 我也说一句初恋是美好的一段时间的回忆,只有妻子跟自己过了一辈子,而且还有了延续自己生命的孩子。
“初恋”成夫妻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愿望之一,初恋很多都成了夫妻,也有了孩子。
作者: huangjianjun    时间: 2015-8-24 09:59

引用:
原帖由 葫想丝 于 2015-8-24 08:03 发表 作为发声工具,只要在葫芦丝的音域范围,什么风格的曲子葫芦丝都可以演奏,音色还特别的美。这是葫芦丝作为乐器本身固有的魅力!这是葫芦丝迁就你的本事,你不发展葫芦丝她也客观存在!如果硬要说这是葫芦丝发展的结 ...

 

 

说到点子上了!一些人只把葫芦丝当着一个发声器在使用,于是什么风格的曲子都拿来“发声”,还当着创新。


作者: 星河    时间: 2015-8-24 16:17

引用:
原帖由 芦韵春华秋实 于 2015-8-21 10:18 发表     1.我最不喜欢“味道”和“傣味”这个术语,因为他实在不是什么大家清楚的音乐专业术语,是俗语。请问:谁能够准确的给我们大家讲讲究竟什么是“傣味”?“傣味”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当然请用音乐 ...

喜欢这句话:“我最不喜欢“味道”和“傣味”这个术语,因为他实在不是什么大家清楚的音乐专业术语....”. 我们这些艺术感受还没培养出来的初级爱好者实在被这个词搞晕了,傣族风格应该有专业系统的描述。

作者: 芦韵春华秋实    时间: 2015-8-24 18:45

引用:
原帖由 沙子暖 于 2015-8-24 09:51 发表 “初恋”成夫妻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愿望之一,初恋很多都成了夫妻,也有了孩子。
您所说的“很多”是一个什么概念?有统计数据没?占了多少比例?不能猜想的。“很多”在统计学里至少要占到60%以上。
作者: 芦韵春华秋实    时间: 2015-8-24 18:58

论坛这里有 哏德全老师作品集,http://bbs.hulusi.com/viewthread.php?tid=69909&extra=page%3D1 谁也不能说 他吹的《掀起你的盖头来》《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弯弯的月亮》《星星索》《月朦胧鸟朦胧》《是你给我爱》这六个曲子是”傣味“的。如果这些曲子也是”傣味“的,那天下的曲子就都是”傣味“的,不用讨论了。
作者: 老马    时间: 2015-8-24 19:16

这帖就体现这个版,论道的精神了
作者: 芦韵春华秋实    时间: 2015-8-24 19:54

引用:
原帖由 葫想丝 于 2015-8-24 08:03 发表 作为发声工具,只要在葫芦丝的音域范围,什么风格的曲子葫芦丝都可以演奏,音色还特别的美。这是葫芦丝作为乐器本身固有的魅力!这是葫芦丝迁就你的本事,你不发展葫芦丝她也客观存在!如果硬要说这是葫芦丝发展的结 ...
论坛上这个网址,http://bbs.hulusi.com/viewthread.php?tid=69909&extra=page%3D1您说的哏德全老师吹《掀起你的盖头来》《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是你给我爱》也是“傣味”的?那就不讨论了。天下曲子哏老师吹了的 都是傣味的,不是哏老师吹的就不是傣味的。
作者: 葫想丝    时间: 2015-8-24 20:53

 回楼上春华老师的话,哏大师用葫芦吹各种风格的流行歌曲,您也听出来了,有几个您以为不是傣味,说明两个问题:一是,您还是承认有傣味的存在的。二是,您的说法恰恰回答了确实葫芦丝可以驾驭各种风格曲子,而这是在很多人"发展葫芦丝”前就存在的,由此 说明葫芦丝吹几个西北、东北的曲子 ,就是发展了葫芦丝,确实有点牵强。尽管葫芦丝可以展现不同风格,我始终认为葫芦丝最擅长的,最具有灵性的,还是"傣味”的曲子。(对傣味的存在不宽容些客观些,何谈其他味道呢, 就更不值得一提了 。道理已经讲明,该明白的会明白,不明白的留给时间吧,贴子不再回复)


作者: 芦韵春华秋实    时间: 2015-8-24 21:40

引用:
原帖由 葫想丝 于 2015-8-24 20:53 发表  回楼上春华老师的话,哏大师用葫芦吹各种风格的流行歌曲,您也听出来了,有几个您以为不是傣味,说明两个问题:一是,您还是承认有傣味的存在的。二是,您的说法恰恰回答了确实葫芦丝可以驾驭各种风格曲子,而 ...
我绝不否认你们说的“傣味'的存在,在前边的帖子中已经说得很明确了,只是不知道“傣味”的概念是什么?否则,我们真不知道《牧歌》《藏族弦子》《拉祜情》算不算你们说的“傣味”?《梦归天山》《雪莲花开》《欢歌弦舞》是不是你们说的“傣味”的?如果这个“傣味”概念不清楚,又如何甄别你们吹的曲子是“傣味”的,别人的就不是呢?你的技法是“傣味”的,别人的就不是呢?又如何判别哪些曲子接近“傣味”还是遵循了“傣味”?或者是与“傣味”背道而驰?如果这个概念不搞清楚,你们的发言对我们不但没有帮助,而且是越来越糊涂了!

 

 

所以我想说的就是:还是好好研究研究吧,归纳总结传统曲子中的音乐范畴,给人们一个指导,一个标准,一个砝码,一个依据,我们才可以明明白白地走,才可以清清楚楚地甄别,才可以有理有据地辩论。如果“傣味”是一个科学存在,我们不妨设立课题加以研究。但是不要以某个人做例子。任何伟人都不代表科学,也不代表他一辈子正确。(两个“凡是”是我们批判过的东西)


作者: 我歌月徘徊    时间: 2015-8-25 09:25

众里寻他千百谱,蓦然回首,却在竹林深处。
作者: 木秀于林    时间: 2015-8-25 12:07

综观之,似乎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在论战:

 艺术思维说“傣味”就是那么一种古朴、柔美、甜润的韵味;逻辑思维要弄清楚“傣味”是由多少“油盐酱醋”科学配制而成,理论根据何在。


作者: 芦韵春华秋实    时间: 2015-8-25 12:11

引用:
原帖由 木秀于林 于 2015-8-25 12:07 发表 综观之,似乎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在论战:  艺术思维说“傣味”就是那么一种古朴、柔美、甜润的韵味;逻辑思维要弄清楚“傣味”是由多少“油盐酱醋”科学配制而成,理论根据何在。
 

      也许。“古朴 柔美  甜润”很多乐器和曲子都能用上啊,古琴、琵琶就是,演奏《春江花月夜》,绝对的古朴 柔美 甜润。这些绝对不是一种乐器或者曲子存在的特点。也许 您听着是甜润的,有人认为是苦涩的,您认为是柔美的,也有人认为是噪音。这种情况各个家庭都存在。就因为如此,一些朋友在家里都不敢吹,家里人反对者有之。这种例子枚不胜举,酒香不?有人认为是辣的。但是酒的概念是唯一的。我们把酒和其他饮料能够区别开来,只有依靠概念。否则,说不清楚啊。辣子辣不?有人吃着就是香的,有人就很反感。艺术思维差别是很大的,甚至对立。课堂上有一位势利的先生,看到两个睡觉的学生手里拿着《音乐史》,他赞扬其中一个:睡觉了还拿着书!批评一个学生:一拿书就睡觉!由此而知,勤奋与懒惰是由这个势利的先生说了算数,是多么的荒唐!。但我相信睡觉的概念是唯一的。

 

      其次,如果一个葫芦丝朋友吹某个曲子,如果没有您说的“柔美””或者“轻飘柔”,那这个曲子是不是就不是“傣味”曲子?那岂不是由你们说了算或者由这个演奏者的演奏水平来决定?如果某地搞个葫芦丝“傣味”曲子比赛,还要找你们甄别一下我们选择的曲子是否“傣味”的?是不是还是你们说了算?难道你们成了标准?难道我们要找某个人给我们判断某个曲子是否“傣味”曲子?他是”傣味“的发明者还是鼻祖?

     

      再次,柔美和甜润是曲子固有的特点呢还是演奏出来的特点?有的人说“像水”一样,某个葫芦丝朋友演奏葫芦丝像水不像水还不是您老人家说了算数?还得专门找您问问,让您听听像水不像水?

     

      总结:1.没有尺度,何以论短长?2.你们说了不能算数,让科学的概念说了算数!3.相信我们的智慧,有了概念,我们有能力判别。

 

      最后,我声明一下,我在探讨中使用的“你 您  你们 我 我们”仅仅只是一个代码,表示不同观点的双方。我喜欢站在哲学的立场上进行辩论,绝不针对某个人。


作者: 葫芦塞子    时间: 2015-8-25 18:56

看不见摸不着的有啥好争的,还不是各吃各的,不是有句话叫-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就不行,各吹各的葫芦。心态平和点/谁爱扯虎皮谁扯,谁想占山为王谁占,你说你是演奏家你就是了?光论坛就几十个演奏家演出家表演家。网上一查官方任命的***此处省略15字。(不针对任何人,其他乐器都没这么多事。
作者: 我歌月徘徊    时间: 2015-8-27 00:15

引用:
原帖由 芦韵春华秋实 于 2015-8-25 12:11 发表         也许。“古朴 柔美  甜润”很多乐器和曲子都能用上啊,古琴、琵琶就是,演奏《春江花月夜》,绝对的古朴 柔美 甜润。这些绝对不是一种乐器或者曲子存在的特点。也许 您 ...

 

傣味是勾魂曲,捕捉不了一二, 羞以理论。


作者: 傣乡恋    时间: 2015-8-27 11:00

支持楼主的观点! 没有傣味,就不存在葫芦丝。葫芦丝这个乐器,不难学,大家学葫芦丝,不就冲着傣味音色来的吗?葫芦丝要发展,但不能丢了根,不能丢了核心,不能丢了乐器的傣味音色。 葫芦丝现分两派,大家各走各的路,也有可能分久必合。
作者: 芦韵春华秋实    时间: 2015-8-27 18:33

引用:
原帖由 傣乡恋 于 2015-8-27 11:00 发表 支持楼主的观点!没有傣味,就不存在葫芦丝。葫芦丝这个乐器,不难学,大家学葫芦丝,不就冲着傣味音色来的吗?葫芦丝要发展,但不能丢了根,不能丢了核心,不能丢了乐器的傣味音色。葫芦丝现分两派,大家各走各 ...
曹老师,我请教您:什么是“傣味”?他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特点是什么?其调性、旋律、结构、节奏等究竟是啥?请您能够正面回答这个问题,好不?
作者: 笛韵99    时间: 2015-8-27 20:12

用一件乐器演奏不同风格的乐曲,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也没见西域民族说二胡、琵琶演奏中国民乐就不地道了,也没见曲笛和梆笛互指不正宗,西洋管弦乐演奏中国民乐也挺好的,味道不同,丰富多彩有什么不好?至于言辞激烈吗?傣味主要体现在傣族音乐上,用傣族乐器演奏傣族音乐当然最能体现美妙傣味,而演奏其他乐曲也能体现葫芦丝的美妙的音色,有何不可?
作者: 傣乡恋    时间: 2015-8-28 16:40     标题: 回复 48# 芦韵春华秋实 的帖子

葫芦丝的傣味,可通过两种途径获得,一是傣族风格的演奏,二是乐器的音色。傣族风格的演奏,目前可能只有学习龚家铭老师的《孔雀神韵•葫芦丝实际用演奏教程》才能体会到。


葫芦丝乐器的傣味,目前只有高水平的傣族制作师用合适的材料才能做出有傣味的葫芦丝。 所谓葫芦丝乐器的傣味音色,最主要的还是柔,且音色或音质有厚度,如同颜色的饱和度。这种傣味音色,一听就能体会到是竹子发出的。许多葫芦丝发出的声音偏硬,不耐听,或每次听的时间长了就会烦或头发晕。而傣味音色,听起来心里舒畅,不刺耳,越吹越有兴趣。特别是少数高档传统葫芦丝(如弹铜簧片的葫芦丝)韵味特别好,吹上就不想放下。


至于乐曲方面,云南德宏版纳民间调和具有这些地方风格的创作曲,都具有傣味。西北风、大漠风等风格的乐曲就不具备傣味。 正宗葫芦丝的音色是勾魂的,把大家的魂都勾住了,否则谁来学葫芦丝呀!


以前德宏地区的傣族青年夜晚在傣家少女的楼下吹葫芦丝,不具傣味的话,能让少女动心?在傣家少女楼下用吹西北风大漠风,能让她动心?连汉族少女也不会动心。


作者: 芦韵春华秋实    时间: 2015-8-28 17:00

引用:
原帖由 傣乡恋 于 2015-8-28 16:40 发表 葫芦丝的傣味,可通过两种途径获得,一是傣族风格的演奏,二是乐器的音色。傣族风格的演奏,目前可能只有学习龚家铭老师的《孔雀神韵•葫芦丝实际用演奏教程》才能体会到。葫芦丝乐器的傣味,目前只有高水平的傣 ...
不明白。您用音乐语言和我们交流,好不?您这样说,给大家的感觉就是为了卖书、卖葫芦丝。
作者: 我歌月徘徊    时间: 2015-8-28 17:20

引用:
原帖由 芦韵春华秋实 于 2015-8-28 17:00 发表 不明白。您用音乐语言和我们交流,好不?

 

傣味的音乐语言,是某处空间飘来的委婉,让您着迷又让您不识傣味真面目,只缘生在古城中


作者: 浣江丝音    时间: 2015-8-28 17:53

这个论坛实在太好了!又要谢谢老马和论坛上参与争鸣的老师们!!!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可以智者见智仁者见仁;还可以拓宽视野,创新思维,启发灵感。 葫芦丝音乐必将出现更加繁荣的局面
作者: 音匀    时间: 2015-8-28 22:20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作者: 竹子lgs62z    时间: 2015-8-28 23:26

引用:
原帖由 傣乡恋 于 2015-8-28 16:40 发表 葫芦丝的傣味,可通过两种途径获得,一是傣族风格的演奏,二是乐器的音色。傣族风格的演奏,目前可能只有学习龚家铭老师的《孔雀神韵•葫芦丝实际用演奏教程》才能体会到。葫芦丝乐器的傣味,目前只有高水平的傣 ...

 

说得好


作者: 傣乡恋    时间: 2015-8-29 02:02     标题: 回复 51# 芦韵春华秋实 的帖子

我也先请问下您:什么是傣味?葫芦丝乐曲需不需要傣味?葫芦丝音色需不需要傣味?葫芦丝乐曲是应以傣味的为主,还是应以西北风大漠风黄土风的为主?西北风大漠风黄土风类的葫芦丝曲,是用葫芦丝来演奏好些,还是用北方黄土地区的乐器如唢呐等来演奏会更加能表现乐曲的风格些?


葫芦丝市场怪事多,西北风大漠风黄土风类乐曲成了主流,德宏版纳风乐曲倒成了小溪。


傣族葫芦丝演奏家作曲家龚家铭老师著的《孔雀神韵,葫芦丝演奏实用教程》共印了二千套,已基本销售完了,不存在再来推销卖书,只是想让大家知道,要想静心研究傣族风格演奏方法,掌握傣族风格,可能从此套教材着手会少走弯路。傣族乐曲吹不出傣味,就不能算是葫芦丝演奏家。


至于傣味乐器,真正的高手都爱用,可能大音量的葫芦丝是他们用来吹给别人听的,自己在家还是喜欢用傣味乐器。


总之,葫芦丝要的就是那个味——傣味!


作者: 芦韵春华秋实    时间: 2015-8-29 10:08

引用:
原帖由 傣乡恋 于 2015-8-29 02:02 发表 我也先请问下您:什么是傣味?葫芦丝乐曲需不需要傣味?葫芦丝音色需不需要傣味?葫芦丝乐曲是应以傣味的为主,还是应以西北风大漠风黄土风的为主?西北风大漠风黄土风类的葫芦丝曲,是用葫芦丝来演奏好些,还是用北方 ...

      1.正因为我对有些朋友提出来的“傣味”概念不清楚(不是我提出来的概念),也不知道我自己或者朋友们吹的曲子是不是“傣味”的,才反复提出来这个问题。看起来,提出来这个概念的人也不清楚嘛。

     2.至于市场上什么风格的曲子占主流,那是市场决定的。葫芦丝爱好者喜欢吹哪些曲子,也是由爱好者自己决定的。如同观众 喜欢看哪些节目,那也是由观众自己选择的,能怨制造商、生产商、还是出版商?市场上流行哪些风格的曲子,说明这些曲子有时代特征,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受到老百姓的喜爱。也说明作者与时俱进,有新观念,有不断创新的精神,有为老百姓创作新曲子的服务意识。没有创新,墨守成规,一定被社会淘汰。市场流行什么风格的曲子,倒成了市场的罪过?市场经济就是市场说了算数。

     3.至于什么乐器演奏什么曲子,更加有表现力,这个问题我们两个早就探讨过了:见仁见智,不是你我之个人喜爱决定的,依然由爱好者自己选择。谁喜欢吃辣子吃糖,无论男女老少天南地北,自己决定,莫要怪生产辣子和糖的人,不要怪市场,也不要怪吃辣子吃糖的老百姓。


作者: 老马    时间: 2015-8-29 11:24

引用:
原帖由 音匀 于 2015-8-28 22:20 发表       几天不来你这里出来个大理论家呀。恭喜你得了这么个奇爬有才的版主。奇谈怪论,巧舌如簧,他真是太有才了。         希望我们这些见在的老辈人都能 ...

 

 

俺人太傻,加上学理科的,有话都说不出,所以就只能和稀泥了,人老了,什么都看得淡了,俺发都快白完了,只愿大家开心吧,必要的争论是合理的,毕竟万事万物,各人认识不同,如觉得朋友的观点不一样,直言指出也是热情的表现,对方实在不能接受,旁观者自能从这样的帖子里受到教育,各人心里都有称啊!人家都说真理不都是争论出来的么!

 

关于风格的争论,论坛有过数次,我想说的,就是包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些省份的人,喜欢哏德全老师的吹奏风格,有的喜欢别的风格,但是如果因为喜欢一种风格而反对别的风格,葫芦丝谈不上百花齐放,我可以不喜欢别的风格,但我坚决支持,所以就如我,我喜欢哏德全的风格,我也包容别的风格;我喜欢傣风神韵,但是茶歌也是我的最爱!

 

就葫芦丝这乐器的本身特点来说,我一直建议初学的人,先学好哏德全这样的风格,再学别的风格,有吹葫芦丝很久的,吹曲子怎么吹都没韵味的,丢一首哏德全的曲给她,“别的你先停着不要练了,先练这首,仿也行”前两天还和一个让我听曲的网友这么说的,有人说,哏的曲子太简单随便吹,但是你真懂得为什么你吹就不好听,人家吹就好听?那是因为有你不懂的东西,

 

我没有说傣味或什么,如果哏代表傣味,那地就是,但是哏老师也并不只吹傣味曲,别的小曲也有滋有味,


作者: 芦韵春华秋实    时间: 2015-8-29 14:37

引用:
原帖由 老马 于 2015-8-29 11:24 发表     俺人太傻,加上学理科的,有话都说不出,所以就只能和稀泥了,人老了,什么都看得淡了,俺发都快白完了,只愿大家开心吧,必要的争论是合理的,毕竟万事万物,各人认识不同,如觉得朋友的观点不一 ...
老马这样说,才是比较中恳的。虽然他是论坛的管理员,一向说话都是实事求是的。从传统曲子学起,逐步学习各种风格的曲子,无论是从教学程序上还是个人成长历史上,我个人都很赞成。我手里有十多种葫芦丝巴乌教材,也是这样安排布局的(不含专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是真理。有一次我看到一位南方朋友吃豆腐脑,往里边加了一勺子白糖,我奇怪,就问他,他说:我们这个地方都是这样,吃啥不加点糖,就没味道。    哈哈 ,我天天早上吃豆腐脑,不加糖,但是一定加辣子。但是我绝对不说我的朋友做的不对,放白糖是错误的,人家爱吃啥味道的,无论是粤菜川菜鲁菜,就尽管放心的吃,我才不管呢。我还能的,统一大家的口味?不要因为你放辣子,别人不放辣子,就说别人的饭菜没味道。这么多年了,很奇怪,川菜咋不和粤菜掐架呢?中国竹笛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形成了南派北派,他们一向都是互相学习,从来不互相排斥,我们葫芦丝界咋这多事的。

 

 

继续声明:我不是和我们以上的朋友过不去,我们前无仇后无怨的,咋么会过不去呢?您到西安来,我热情接待,绝对的。任何人持有这样的观点,我都是会给予回应的。如果大家都默默无语,或者随声迎合,您想想,还用得着“论道”么 ?


作者: huangjianjun    时间: 2015-8-29 16:55

音韵老师葫芦丝做得好、也能吹出好听的傣味来,说的话当然可信。那些"貌似很懂理论"的,不如先去好好练习一下,吹几个像样的曲子再说!
作者: 飞葫恋曲5    时间: 2015-8-29 17:38

非常接受宰相的观点。要想全国各地都有葫芦丝爱好者,必须有让当地人接受和喜欢的用葫芦丝演奏的曲。所以根据各地风格特色创作的葫芦丝曲对于提高学习葫芦丝的热情是一个很好的推动作用。作为一种乐器,有普及才会有提高。我们希望多点作曲家,关注葫芦丝,为葫芦丝多创作展现不同风格的曲,能让我们通过演奏各种不同风格的音乐,用葫芦丝感受多样的情感陶冶。同时,逐步提高我们的演奏水平.
作者: 芦韵春华秋实    时间: 2015-8-29 17:41

引用:
原帖由 huangjianjun 于 2015-8-29 16:55 发表 音韵老师葫芦丝做得好、也能吹出好听的傣味来,说的话当然可信。那些"貌似很懂理论"的,不如先去好好练习一下,吹几个像样的曲子再说!
应该是黄建军乡党吧,您也可以把你吹的曲子传上来么,让大家欣赏。音匀我们认识好几年了,我也用过他做的葫芦丝。你做葫芦丝如何呢?我们呢这样交流就是抬扛了。如果您在舞台上演奏曲子,观众说你吹的不好,你能说,让观众上舞台来试试?如果使用葫芦丝的人说你做的葫芦丝不好,你也能说,你做做看?如果有人说宋朝皇帝不行,难道你还让人家去做宋朝的皇帝试试如何?我们平心静气,就事论事,多好的。
作者: 音匀    时间: 2015-8-29 20:34

引用:
原帖由 老马 于 2015-8-29 11:24 发表     俺人太傻,加上学理科的,有话都说不出,所以就只能和稀泥了,人老了,什么都看得淡了,俺发都快白完了,只愿大家开心吧,必要的争论是合理的,毕竟万事万物,各人认识不同,如觉得朋友的观点不一 ...

 

 说的很客观也实在。很不错呀。好!赞一个。起码告诉了那些不懂的人什么才是葫芦丝的“味”,观点基本也表露了,也指明了学习的方向。相信朋友们可以放心的去学了。

                                        哈哈,谢谢马老弟回了贴。


作者: 探索    时间: 2015-9-1 20:39     标题: 回复 7# 南可 的帖子

写的很不错呀。还能回忆起过去就更不错了。
作者: 如果    时间: 2015-9-5 01:31

不用争论什么,也不用偏向什么,音乐本来就无界限,乐器也无界限,葫芦丝本身就是一件乐器,乐器本来就是来演奏音乐的,管它什么样的音乐,管它什么样味道,能用葫芦丝来演绎才真正能体现它的价值所在,喜欢什么样风格就吹什么样风格,不喜欢就不吹,没有人去干涉你,也不要去干涉别人,每个人的神经系统都不会一样的,各有所爱,自然现象........
作者: 坐家老张    时间: 2015-9-7 23:25

楼主的帖子部分观点很对,本人就因为喜欢葫芦丝迷人的音色,才下功夫学起来了。如果没有传统傣味也就没有创新,总之万变不离其宗,让我们民族的瑰宝发扬光大也是葫芦丝人的义务
作者: 原上草    时间: 2015-9-24 07:19

  一些人老说“傣味傣味”,又不能给出具体的定义,等于白说 。我是学数学的,对于一个概念 ,一定要回答“什么叫“。比方说,”平行四边形”这个概念,回答就是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平行四边形”,这样人们就清楚地知道什么样的形状叫“平行四边形”了。有些概念即使不能给出“什么叫”的定义,也要给出描述,比方说“集合”这个概念,就不能定义“什么叫”,就给出 了“一些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对象,视为一个整体,便形成集合”的描述,这样人们也清楚地知道什么是“集合”了,哦,从整体上去看同一类事物,这就是“集合”。恳请一个自认为专业的人士来回答一哈什么叫“傣味”吧
作者: 南可    时间: 2015-9-24 11:12

引用:
原帖由 原上草 于 2015-9-24 07:19 发表   一些人老说“傣味傣味”,又不能给出具体的定义,等于白说 。我是学数学的,对于一个概念 ,一定要回答“什么叫“。比方说,”平行四边形”这个概念,回答就是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平行四边形”,这样 ...

原上草老师,不用再纠结于这个问题了吧!就你最后一句诙谐幽默的话让所有专业或是非专业的人士都不敢来回答 。吹自己喜欢吹的曲子,让别人说去吧!


作者: 笨笨闯天涯    时间: 2015-9-24 15:09

引用:
原帖由 音乐村民 于 2015-8-21 16:48 发表 瞎扯几句:凡喜欢乐器、玩乐器的,都知道琵琶、二胡、板胡、京胡等等这些大名鼎鼎的“中国民族乐器”吧?可知道它们的名称中为何都带个“胡”字吗?“胡”者,乃古代汉民族对北方少数民族(包含西域阿拉伯人等)的称 ...

您说出了我的心声,我曾与老年大学葫芦丝班的同学,谈论过怎么想学葫芦丝的,大多数同学都说葫芦丝音乐好听,来学习它主要是图“玩”,玩出趣味,玩出健康,玩出好心情。我们通过四年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吹奏技巧,也懂得了一些必要的乐器基本知识。至于深入细致地探究葫芦丝“傣味”的根源,看来,同学们还没有达到那个境界。至少从接触中没发现谁有此意向。


作者: 秋水    时间: 2015-12-14 07:47

一句话,无论怎么发展,爱上它就不会放弃!
作者: 乡村居民    时间: 2015-12-16 15:35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没必要讨论所谓正统还是歪门,只要有人喜欢,有人认可,那就是发展,凡事要学会包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探索才能创新,什么风格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把你想要的风格玩好,保持快乐的心情,并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境界,真正从中体会到快乐,这才是最好的。不成熟的见解请老师们批评。
作者: 落日霞雨    时间: 2016-4-1 11:05

我是位初学者,各位老师,关于“傣味”与发展的辩论,说得都很有道理,受益匪浅,各有各自的道理,是非不重要,只谈情怀!我就想从自己接触葫芦丝的过程说说,无意之间听到一首葫芦丝演奏的流行曲,突然喜欢上了葫芦丝,就开始自学,慢慢接触到凤尾竹,竹林深处,逐渐学习知道了哏老师,听了他演奏的曲子,句句吹在我的心上,那般天籁,我觉得这是我内心想要的那种感觉,每次听到都是如痴如醉,现在APP快手上很多吹葫芦丝流行曲的人气都很高,虽技艺不错却听不到心里去。我觉得“傣味”是种心理感受,它会让你有画面、有情感。各种风格的发展固然重要,虽然我不喜欢听,但是我不排斥。我都没去过云南,没资格谈味道,但是每次听到自己喜欢曲子就会脑补我向往的画面,这就是葫芦丝带给我的味道。在今后学习的路上,我也会一直追寻心中的那一曲葫芦丝,勿忘初心,希望葫芦丝发展的越来越好!

作者: 艺者仁心    时间: 2016-4-4 09:24     标题: 回复 23# 音乐村民 的帖子

赞!!!跳出这个时代来看音乐的发展变迁,也许会给我们新的提示
作者: 墨葫    时间: 2016-7-18 23:26

我只能说对楼主部分观点赞同,但好几个观点并不赞同,因为,任何一门事物都是会发展的。而任何发展都有好与坏。
作者: sunwenkun    时间: 2016-7-19 17:23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百花争鸣。
作者: 丑牛    时间: 2016-7-20 14:43

学习葫芦丝不能脱离它的根,发展也是大方向。各种风格的葫芦丝曲我也非常喜欢。从中得到了练习与提高了音乐素质。
作者: 竹本虚心    时间: 2016-9-17 15:29     标题: 回复 1# 音匀 的帖子

此文论点偏颇,背离百花齐放的文艺方针,而且一些措词不当,有不懂尊重人的措辞
作者: 润福    时间: 2016-10-13 15:41

什么傣味的,西北风味的,还是江南味的!好听,大家喜欢才是硬道理!也不能用哏德全来作唯一的标准!




欢迎光临 葫芦丝专业论坛 (http://bbs.hulusi.com/) Powered by Discuz! 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