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比赛是每个葫芦丝爱好者的理想,全国大小规模的比赛也提供给了葫芦丝高手PK的平台,若能在比赛中获奖,是对葫芦丝吹奏者的一个很大的鼓舞。但是,尽管比赛制度不断完善,葫芦丝比赛还依旧存在非常致命的漏洞(特别是初赛)——那就是参赛录音,这将足以影响整个比赛的公平公正和影响力以及信誉!
每一场比赛都大致分为初赛,复赛,决赛或初赛和决赛,初赛时发挥得好与坏将直接影响选手的得分,而得分又决定他们是否能顺利晋级。纵观全国的比赛,由于时间、交通及各种原因,很多选手只能通过网上报名,通过提交录音来参加初赛,但这种参赛方式无形中存在很大的漏洞。
第一:报名初赛时提供的录音是否为本人演奏的真实录音?
由于录音文件只包含声音,不能知道参赛选手的参赛乐曲录音是否为本人的真实演奏录音,这个问题就比较复杂。葫芦丝比赛同其他比赛一样,比如作文比赛,有些学生的作文并非自己写,而是代写或者干脆由指导老师来写,作者署名却是学生的名字。类比过来,有的参赛选手水平不够,甚至对参赛曲目不熟练,不能保证在录音时发挥至最佳状态,所以就可能会出现有人代替录制演奏音频或指导老师一手包办。这样一来,选手的真实演奏水平也就很让人怀疑,这些人的晋级将是对其他选手极大的不公,其他人可能因此失去晋级的机会,还他们公平竞争的权利也受到损害。
第二:录音里的一支完整的乐曲是从头到尾演奏一遍还是多次录音后经过裁剪拼凑起来的?
我们在多次完整地演奏一支乐曲并加以对比后,会发现每一遍都有那么一两处不完善,这怎么办呢?难道要夜以继日地录音,直到绝对完美?所以录音中的乐曲就可能不不是自己从头到尾演奏完并录制下来的。而是从每一遍录音中提取出发挥得最好的某一小段,然后在音频编辑软件里建一个空白音频文件,把它们一一连接起来,控制好时间间隔,拼凑成一整首乐曲。如果这样的话,从表面上听起来是选手演奏水平的高超,如果现场演奏,事实很可能恰恰相反。
第三:气息强弱变化是否真实?
用过CE,AA等音频编辑软件的人就知道,里面有个“淡入”和“淡出”。这两个功能就可以用来制作气流强弱的变化,特别是对音头和音尾。吹过葫芦丝的都知道低音5,6,7的尾音较难控制,特别是低音6的渐弱最难控制,稍不注意就出现咕音。所以可以用“淡出”功能来处理音尾弱收过程,因此后期处理也会影响乐曲的整体效果。而且,气息控制是葫芦丝学习中最难的,它包括对曲目的理解和个人的感情因素等,而这也是体现演奏功底的一大要素。此外,音尾的咕音也可通过软件进行删除。所以经过后期处理的录音不能体现出参赛选手真实的气息控制水平。
总之,葫芦丝比赛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从报名,参赛,评分等各个环节都还需要完善,这样选手们才能有个公平公正的竞争平台,才能促进葫芦丝艺术的发展。建议以后葫芦丝比赛的报名和初赛方式为:网上报名,由地方音协统一组织初赛,选手不带伴奏现场演奏,现场评分。或者是:初赛时提供清吹的视频,必须是真实的现场演奏视频,且不得使用软件进行后期处理,保留原音.然后再将报名表和视频(现场演奏除外)一一核对,就不会出现弄虚作假的现象。这样才会发觉更多的葫芦丝人才,葫芦丝艺术才会更向前一步!
以上是本人的观点,不知各位同不同意我的看法。
原帖由 竹林古筝 于 2015-5-4 13:01 发表哈哈哈哈,葫芦丝比赛初赛不记分,不影响成绩,所以也不怕作弊。其实要绝对公平、公正就要吹统一曲子,就好像高考一样,卷子是一样的,评委是一样的,评分标准是一样的。
欢迎光临 葫芦丝专业论坛 (http://bbs.hulusi.com/) | Powered by Discuz! 6.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