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bs.hulusi.com/attachment.php?aid=115037&k=d136049b7773c424d34774486125d1d6&t=1724287265口琴《送别》C+曲谱+伴奏+创作背景+歌词解读
创作背景:100多年前,在俗的弘一法师还是叫李叔同的文人,他到上海投奔友人许幻园。许幻园为人慷慨,十分欣赏李叔同的才华,两人一见如故,经常在一起饮酒赋诗,像极了战国时期的伯牙与子期。
1915年,袁世凯妄图复辟帝制,社会各届爱国人士义愤填膺。
李叔同和许幻园作为爱国的热血青年,经常不顾个人安危,一起结伴去宣扬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思想。
后来,动荡的时局,导致许幻园破产了,百万家产瞬间荡然无存。
当时旧上海笼罩在一片惨雾之下,许幻园不甘沦为草芥,决定进京谋生。
他冒着漫天大雪,步履蹒跚地出现在李叔同的家门口,冲着屋里的叔同兄告别:“叔同兄,我家破产了,我要走了,后会有期。”
许幻园挥泪转身,连李叔同家的门都没进去。待李叔同闻声开门,只看到许幻园在茫茫大雪中渐渐远去的背影。
战乱频繁,多年知己,再见竟不知何时。想到这里,李叔同失神地在雪地里站了好久好久。
待他回过神来,转身走进屋内,饱含热泪写下了这首传世佳作: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歌词解读:李叔同的《送别》不仅是一首表达离别之情的歌曲,还深藏着对人生的顿悟和出世的暗示。这首歌曲创作于1915年,曲调取自美国作曲家约翰·庞德·奥特威的《梦见家和母亲》。
《送别》的歌词充满了离别的意象,如“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这些意象都源自中国古典文学,表达了深深的离别之情。歌曲分为三段,第一段写景,描绘了送别的具体情景;第二段抒情,表达了知交零落天涯的悲慨;第三段虽然文字上看似重复,但实际上意蕴升华,反映了人生短暂和日落般的感伤。23
《送别》的曲调节奏柔缓,苍凉中略带慷慨,恰到好处地刻画了离别时刻的惆怅。这首歌曲不仅是一首骊歌,更是李叔同即将弃世出家的“前奏曲”,充满了人生空幻感和出世顿悟的暗示。
欢迎光临 葫芦丝专业论坛 (http://bbs.hulusi.com/) | Powered by Discuz! 6.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