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柳情》作品特点
刘增奇 甲午冬月于西安埙心堂
《灞柳情》是王厚臣老师葫芦丝独奏曲代表作,移植于作者的同名笙曲《灞柳情》,在中国民管考级曲目中定为十级。该曲公演后,曾引起葫芦丝界强烈的反响。一时间,讨论不休,褒贬不一。实践证明该曲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具有划时代的非凡意义。
与传统葫芦丝作品相比,该曲在内容上和技术上具有鲜明的五个特点。
1.故事性强。《灞柳情》取材于陕西灞河沿岸的一乡村两家人“换亲”的故事。“换亲”学名为“交换婚”。在过去,这种婚姻方式主要形成于经济比较落后的农村、山村地区。“交换婚”一方面节约了婚姻成本,另一方面,也让那些相貌丑陋或身有残疾的男女成家生子继承香火成为可能。但是也让那些有情有义追求婚姻自由的男女青年却走上抗婚的道路,甚至走上绝路。
曲名中的“灞”在于交代故事发生地点——陕西灞河沿岸的一个农村。“柳”为“惜别、生别”之意。古代灞河岸边为长安东出驿站,灞河沿岸柳树成荫,朋友相别往往折柳相赠,隐喻“朋友能够像柳树一样,无论在何地,都可以生根发芽成活”之意,希望朋友到了远方,随遇而安,入乡随俗,安身立命。“情”为主题,描写女子反对“交换婚”、追求自由婚姻的爱情故事。我们欣赏该曲,如同观看一部故事性很强的戏剧一样,有始有终,段落安排有序,结构非常完整。
该作品的立意有三点:(1)“交换婚”往往会造成婚姻悲剧,必须加以批判和撇弃。(2)纵有千难万险,也要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和自由婚姻。(3)自由婚姻来之不易,我们应懂得珍惜。
2.作品风格与区域性文化相融合。该曲采用了秦腔音乐素材,具有浓厚的地方戏剧色彩。秦腔音乐是板式变化体曲式结构。所谓板式,就是不同节拍、节奏型以及旋律的有机结合体。例如苦音慢板、二六、带板、摇板、箭板、垫板、滚板、欢音快板等。秦腔唱腔板式具有独特的音乐功能,合理且有层次的布局,能够深刻细腻的表现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内心世界,用以塑造舞台人物形象。
例如,引子开头,采用了秦腔慢带板板式。慢带板属于散板形式,是秦腔戏剧中紧打慢唱的一种板式。“紧打”指打击乐器的节奏很快。该曲引子开始,一连串的打音2,就是打击乐器干鼓的模仿。“慢唱”指唱腔节奏很慢,其目的在于为后边的演奏定速或者情感定位,这是该曲的一个显著特点。这一乐句霎时使得舞台气氛十分紧张和凝重,主人公从幕后快速登场亮相,脚步急切,表情悲愤,如在眼前。再例如“情诉”部分采用了秦腔的苦音慢板,音4和7应用较多。这些素材在于表明作品的陕西秦腔地方音乐风格。
3.装饰音——赠音比被装饰音高。赠音就像是白驹过隙一样,一闪而过。它往往是在被装饰音的时值即将结束时,赠送的一个色彩音,具有润色的特殊效果。例如慢板中模仿哭泣而泣不成声的演奏,就用了赠音。这个特点在作者创作的葫芦丝独奏曲《故乡的记忆》和《寒窑》中也有所体现。
4.滚指技法的应用。滚指是指头蛋在葫芦丝的孔里轻轻的微微滚动的指法,其音色效果如同板胡的上抹下滑音效果。曲子第四小节的前半拍三十二分音符就是用滚指技法。
5.碎弓技法的借用。碎弓是秦腔板胡中的一个快速均匀推拉运弓技法,亦称为颤弓。《灞柳情》快板部分双吐乐段就是模拟板胡的碎弓技法,形象化地表现戏剧主人公舞台上急速的“碎步”。
在2014年秋季学期,王老师讲解该曲,我有幸参加了学习班,学后感触颇深,做拙诗一首:
《灞柳情怀》
刘增奇 甲午冬月于西安埙心堂
平湖沉香露几重,灞风葫声月三更;
醉卧长安数千载,一梦忽醒诗满城。
注:平湖指兴庆公园里的的兴庆湖,沉香指沉香亭,醉卧长安指沉香亭南李太白的“醉卧长安”雕像。
欢迎光临 葫芦丝专业论坛 (http://bbs.hulusi.com/) | Powered by Discuz! 6.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