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完美”
老吴
近日,一位马姓朋友写了一篇《愈后感怀》,回顾了多年来工作、生活上“追求完美”,导致身体“透支”、不得不住院,差一点“玩完”的经验教训,读后很有感触。
“追求完美”和“透支”,两者似乎有着前因后果的关系。“透支”明白易懂,且不去说它,而“追求完美”则不可不谈。
何为“完美”?“十全十美”者也。词典中的注释是:完备美好,没有缺点。不过我们知道,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没有缺点的“完美”事物是不存在的。
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今中外的一些众所周知的事情。
戴安娜集美貌、地位、财富、风流于一身,却是活得郁闷,死得惨痛;巴黎铁塔与悉尼歌剧院均为当今世界光芒四射的伟大建筑,然而在它们奠基开工时,都受到了几乎全社会一边倒的反对声,悉尼歌剧院的设计师甚至发誓今生今世再也不踏上澳大利亚的土地;中国“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无人可及的书法“极品”,但是笔墨之中竟然有着多处涂改;屈原被文人称作“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高度统一的中国文学的珠穆朗玛峰”,可是他含恨而去的最后归宿却是寒水滔滔的汨罗江;音乐泰斗贝多芬后半生是聋的;印象派大画家梵高患有精神病;伟人毛泽东自喻“三七开”;姚明在火箭队也并不是常胜将军;蒙娜丽莎脸上“永恒的微笑”,也有人说她不自然……远的近的,一桩桩一件件,任何事物看来都是一分为二的,连时间和空间都是相对的,何况其余?
常言道: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过去的“皇上”为何叫“九五之尊”而不称“十尊”?定有其中道理。非要“十分”的好,就像一些艺术家千方百计为维纳斯接上断臂一样,怎么看怎么别扭。残缺就是美,月亮很多时候就不是圆的。把世界上公认的大美女最美的部分集中起来,合成一个“最没有缺憾”的美人,结果并不讨人喜欢。日本的管理学家主张用“九分的人”。美国经济学家西蒙说:过得去的决策就是最好的决策。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红颜薄命,树大招风。“两全其美”的好事往往只是一厢情愿。漂亮的花不香,香的花不漂亮,最漂亮的老婆最容易出问题,这无疑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现实生活中,容不得别人和自己的缺陷,一天到晚念叨那个贴满四壁的“忍”字,人就活得窝火,就会过分执着,就容易得病。找准自己的社会角色位置,做不成“明星”我们就做“暗星”,“暗星”也做不成我们就心安理得地当一介草民,同样可以“潇洒走一回”。宽容别人,宽容自己,以淡泊、平静的心态正视“输赢”,善待生活和工作中的“不尽人意”,放下心结,知足常乐,委曲求全,以德报怨,与人为善,我们起码可以做到“痛苦并快乐着”,“道行”高一些的则会过得轻松、洒脱。相反,百般挑剔,样样劳心,四面树敌,处处积怨,弄不好就要打点滴、爬高压线铁塔或者跳长江大桥。“山中七日,世上千年”,人生苦短,岁月蹉跎,我们的“心结”等等最终都得全部放下,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完美”是一种永远也不可能达到的理想状态,只可以接近。当然,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总有那么一批社会栋梁,在各个领域里不屈不挠地去追求他们所为之献身的事业的理想境界,就是明知身体“透支”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惜。我敬佩这些人并祝愿他们一路走好。
“马不停蹄”必然导致“透支”。广州俗语说:吊颈都要透啖气(上吊也得歇口气)。张弛有度,劳逸结合,学会享受工作,享受生活,换来的是健康、长寿,这是经验之谈。最后,我想借知名画家杨福音先生的话与朋友们共享:“日子过得愉快,比什么都重要!”
欢迎光临 葫芦丝专业论坛 (http://bbs.hulusi.com/) | Powered by Discuz! 6.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