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缺乏专业、专职师资
葫芦丝的师资问题是当今葫芦丝教学中存在的最显著的问题,其中最突出最明显的就是缺乏专业的师资力量,在各地的琴行、培训中心或老年大学中的葫芦丝教师是否具有教师的资质,是关系到葫芦丝艺术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当前葫芦丝教师的构成基本上可以分为几类。一是音乐爱好者教师身份,此类教师的特点为有一定的音乐基础,能够掌握一到几门乐器的演奏。但是毕竟属于业余人员,缺乏系统的音乐素质的修养和专业的演奏技术功底,能够教授基础性的乐曲,但是高难度的乐曲难以驾驭;二是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教师身份,此类教师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较为常见,也是琴行、培训中心聘请老师的主要对象,此类教师具有一定专业的音乐素养和乐器演奏能力,多为吹管专业,对其个人而言,葫芦丝仅仅是专业以外的业余乐器,此类教师的特点为年轻化,缺乏教学经验和耐心,虽然自身拥有专业技术功底,但是在教学方法上还有待于提高;三是在职或非在职的音乐工作者的教师身份,此类教师有着长期的教学与演奏实践,在专业技术及教学方法上有着丰富的经验,有的教师能够独立编著教材,有着系统的教学理论,能够传授给学生较为全面的音乐知识和演奏方面的能力,是葫芦丝教师中的中坚力量。但是教授葫芦丝毕竟是业余职业,在一定程度上很难做到专职教学。在当前葫芦丝教学中,缺乏专业、专职教师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缺乏培养葫芦丝教师的院校,由于葫芦丝艺术较之其他乐器起步较晚,缺乏系统的教学、理论、演奏等各方面的体系,一直以来被认为是非专业性乐器,在各大艺术院校中还没有甚至极少设置葫芦丝专业,因此没有专门培养葫芦丝演奏人才和教育人才的院校;二是利益的驱动造成整体上葫芦丝师资质量不高,各琴行、培训中心在教师的聘用上缺乏对师资水平的认识;三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不同地区之间葫芦丝教师水平的差异,一般经济发达地区因为拥有较多的艺术机构与院校,师资力量较为雄厚,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在师资力量上则较为薄弱。正是由于缺乏专业、专职的葫芦丝教师,因此在葫芦丝教学中出现了很多的误区,由于教师水平的差异及教学方法的问题,使学生学不得其法,在很多的基础与技巧方法上出现了很多的错误。尤其是在葫芦丝的演奏技巧上出现千差万别的现象;其次是因为没有专职的教师,不能坚持上课、不能坚持长期教学的现象也很普遍,这对葫芦丝的教学来说,都是不利的影响。
六、缺乏系统性、创新性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也是学生能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从葫芦丝教材分类上看,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基础类教材;二是考级类教材;三是视频类教材。其中作为书第一二种为书谱类教材,从目前出版的这两种教材看不下数十种,但整体的特点为“千篇一律”,缺乏系统性与创新性。大多数教材无非分为葫芦丝介绍、基本乐理知识、演奏基础、演奏技巧、乐谱等五个方面,其章节安排较为零散,较少能够做到循序渐进与系统化。其考级教材除了乐谱之外,没有乐曲讲解的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多参考他人演奏与自己的演奏经验进行讲授,而对于学生来说,除了教师的讲解,自己却不能去深刻的理解乐曲。
因此,在编写教材上要多倾向于对乐曲的讲解与相关知识内容的介绍,从教学的角度上去进行系统化的编写;视频类教材也是如此,在讲授乐曲时,也多是从演奏的角度进行讲解,而且非常的宽泛,缺乏对乐曲创作背景、创作特点、创作风格的介绍,应当从音乐学分析的角度对乐曲每一部分逐一剖析。作为视频教材,不能单讲讲解者本人对乐曲的理解,更应该融合多家的演奏特点,便于学习者更多的了解乐曲的不同演绎。其次就是在各类教材中,缺乏创新性的内容,从当前葫芦丝创作与演奏的现状来看,多元化风格作品中所运用的各种演奏技巧,以及很多的变调指法、半音指法的运用,客观性的要求在教材的编写上需要增加这方面的内容,但是这一方面的教材却非常的缺乏。再者,由于葫芦丝形制多样化的发展,如八孔葫芦丝、加键葫芦丝、双管巴乌等改良乐器的出现与普及,也非常需要一本实用性的教材,因此对于教材的编写者来说,能够以前瞻性的眼光与创新性的心理去编写系统化的教材是非常有必要的。
鉴于当前葫芦丝艺术发展的现状与在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迫切的需要对问题进行充分的认识和解决。因此,笔者认为,在葫芦丝艺术不断发展的今天,针对葫芦丝教学这一关键及相对薄弱环节,应当客观的认识到这些问题和提出相对应的解决办法,这对葫芦丝艺术健康、稳定的发展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因此,笔者提出建立“葫芦丝教育教学理论体系”的设想,从自身的教学实践和教育理论相结合的角度去探索与构建。这一理论体系从整体上分为七个方面:
欢迎光临 葫芦丝专业论坛 (http://bbs.hulusi.com/) | Powered by Discuz! 6.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