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题: 合理运用管壁振动 [打印本页]
作者: 龙城住我 时间: 2014-6-27 21:40 标题: 合理运用管壁振动
葫芦丝吹奏时,管壁振动主要有两种方式:上管壁振动和下管壁振动。前者悠扬轻松,后者深沉悠远。在一个乐句、乐段中,可以单用上管壁或下管壁吹奏,而更多的是上下管壁配合使用。这样吹奏带来的好处是:一、更易于表现乐曲的情感;二、有助于换气顺畅;三、音阶过渡自然;四、便于掌握滑音、连音;五、吐音变快了,也省气了。 熟练地合理地运用管壁振动是吹管乐器的一项基本功。
作者: 邯郸老牛 时间: 2014-6-27 22:31
这个深奥了
学习
作者: 远韵 时间: 2014-6-28 06:39
怎么才能感觉到是上或下管壁在振动呢?
又如何人为地控制它?
作者: 龙城住我 时间: 2014-6-28 12:58
先学会吹腹部音,再感觉管壁振动,再找上下管壁振动。不注重管壁振动的后果是,音和音的过渡容易出咕音,换气不顺畅等等。
作者: 丑牛 时间: 2014-6-28 15:42
老师怎样体会呢,管壁震动是指发的表现吗,还是气息的效果.很想学习.
作者: 莱昂那多 时间: 2014-6-28 17:19
深奥了,慢慢体会,学习吧。
作者: 石大庆 时间: 2014-6-28 21:10
一头雾水,太尖端了,
作者: 汉中.cjw 时间: 2014-6-29 09:31
没明白··老师能否再讲细一点
作者: 龙城住我 时间: 2014-6-29 18:09
很简单的,大家想的复杂了。吹葫芦丝时,气息进入管体引发管壁振动,发出声音。一般吹葫芦丝是整个管壁均等振动,一是费气,二是音质不好。如低音重吹坚持不了几秒钟,轻吹声音发虚发散。有的人解决的办法是重吹,且不说累得像扛座山似的,声音出来又直又硬,搅得周围的人不会吹了。有的轻吹,倒是很轻巧,但一到低音气不够了,那个难受啊。于是,很多人想到了控制低音音量,或者预留低音气息,由于难度大,效果不理想。实际上,很多吹了多年的老师,在吹奏时,找到了低音下管壁”高音“上管壁振动的方法,但由于重视不够,开掘不足,对换气、用气、控制、音阶衔接等作用不大。 再详细解释几句,上管壁是指主音管正面有六个音孔的这一面,下管壁是指反面有一个音孔的那一面。上或下管壁振动,是指以上或下管壁为重点,带动整个管壁振动,而不是上管壁振动下管壁不动。吹奏时,有意识地往上或往下用气,感觉到声音在往上或往下发出。很好找的,几分钟搞定。如果还找不到,试着把手持葫芦丝的姿势往上或往下动一动,或者口型变一变。(说的真够啰嗦啊,呵呵)
作者: 汉中.cjw 时间: 2014-6-29 18:45
还是没明白~急死了···是意念吗?还望老师指点``谢谢!
作者: 龙城住我 时间: 2014-6-29 20:32
引用:
原帖由 汉中.cjw 于 2014-6-29 18:45 发表
还是没明白~急死了···是意念吗?还望老师指点``谢谢!
拿个大葫芦丝试一试,比较明显。先练习单音。
作者: 阿拉 时间: 2014-6-29 21:31
那位搞明白了,也给我指点指点,谢谢。
作者: 秦野 时间: 2014-6-30 09:06
感觉还是不好找啊
作者: 汉中.cjw 时间: 2014-6-30 14:51
我实在太笨··还是不明白
作者: 曹辉 时间: 2014-6-30 15:57
我觉得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话题,也并不能用 运用二字 因为它不是按键,是无形的东西。而共振大多都是靠内在来感受,用意念来控制。记得在1年前,公园碰到一个唱歌的阿姨,她唱的很好,音色很浑厚饱满。所以我就请教了一些气息和发音的问题。她的回答当时我很难理解,什么头腔共鸣,胸腔共鸣等等,那种感觉吹出浑厚,饱满的音色,我能想象的到,但是做到却很难。
首先,葫芦丝作为簧片乐器,无需多太力道。恰恰共鸣震动是需要深厚的气息收放自如的能力,所以掌握这个技术非一日之功。正确的长音练习现在看来显得多么的重要。现在有时吹奏一个弱音都能感觉到葫芦及主管的共振。
很多人认为,要使震动那么肯定需要一定强度的力道。那么弱音为何能有共振的效果,这不是前后矛盾了。其实我觉得共振气息用的是巧劲,如四两拨千斤的道理一样,甚至你给我个杆子,我能挑起整个地球一样的道理,虽然做不到,但是理论上绝对是通的。
共振:要领1.气催声,而非声催气 2. 小部分的巧力道 大部分意念的控制 3.低音共振,整体想下坠 高音共振,闹腔向上提(全靠意念感觉),共振当然也不完全是气息和意念的配合,我们演奏的是歌曲,而非一个单音符。
歌曲的共振,除意念和气息之外,对曲子的熟悉程度,技巧的熟练程度,都有一定的关系。曲子熟悉了,指法熟练了,就形成了一种自然,意念上也就提前一步,心到了 意到了 手到了 气息自然也就通了。( 本人曾体会到的一点经验 仅攻参考)
作者: 曹辉 时间: 2014-6-30 16:29
看了自己的评论,把曾经理解的共振,和练习过程表述了。也许有些朋友会迷茫,觉得很复杂,其实总归一句话,当你音饱满时,其实已接近共振效果。
作者: 阿拉 时间: 2014-6-30 17:10
曹辉的讲解很好,我明白一些了,气息的控制要随心意。慢慢再领会更多吧。
作者: 龙城住我 时间: 2014-6-30 18:56
1、 上下管壁振动除了音色有区别外,音高和尾音长短都略有不同,所以,不是意念之类的东西。两者的用气方式也是不同的:上管壁吹奏,声音上飘,而口腔中气息在下;下管壁则相反。因此,严格讲,是两种相反的换气、用气方式。 2、谁都想把低音吹的圆润(共振),可能吗?低音大多在乐句句尾,气已快尽,吹圆了是有难度的。区分并运用管壁振动,是辅助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小窍门。
3、举个大家都常用的小例子,一个好的滑音,都能看到运用管壁振动的影子。比如“1661”,(6是低音)两个低音6,一个在上,一个在下,。“3553”的两个5,先下后上。“16”(6是低音)的1,(实际吹奏两个1)则是一个先下沉,然后再上扬。这样吹出来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4、唱歌的头腔、鼻腔、喉腔、胸腔、腹腔共鸣,是实实在在的生理学上的物质存在,是世界上百年以上的科研成果,不仅仅是意念,即想象而已。而且,这打开“五腔”的方式运用到葫芦丝上,效果非常好。
5、其实,区分并运用管壁振动,只是在注重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但是,进步快与慢,区别不就在于细节吗?
作者: 曹辉 时间: 2014-6-30 20:40
我们要的音色是一个通透的,饱满的。这是最终的目的。如何达到这种效果1.气息连绵不断稳定的冲击着簧片,2,找到最合适的气息力道支点稳住。
比如吹奏中音1 从最弱到最强 气息力度的不同产生出的音色也不同,但它都是中音1,毫无置疑的。 拿颜色来举例子,从浅绿到深绿都是绿,我们想得到的是100%饱和度的绿,很纯净的绿色。即便气息到位,没有意念的控制是不够的,那种音色是不具穿透力的。意念很形象也很强大,胸腹式呼吸大家都清楚可能也会很好的掌握它。
可是回想一下,再起初练习的时候,有没有用意念使起气息下沉呢?肯定有,因为我们腹部是没有呼吸器官的,只能通过意念使气息下沉。也许现在吸气不会考虑太多,因为我们已太过熟悉,方法已成自然。 包括很多滑音,除型体的枺动外,还要靠意念情感来带动,还有很多时候,我们弱奏的时候,因为气息不好控制,到音尾时,也是靠意念来控制。所以我觉得意念至关重要,和气息的运用离不开。
其次声音是由物体震动而产生, 无论吹低音5还是中音6 整个管子包括葫芦都处于一个震动的状态,只不过振幅频率大小不同罢了,只要葫芦发音,它就会震,不过有些低频的振幅我们已感觉不到了。低音3的吹奏气息最弱,甚至哈气的方式来吹奏,它同样也是有共振的,而且更加明显。因为这是筒音这个主管再未打孔前,竹子本身的声音。他就是靠整体振动的频率幅度而决定音色的好坏。振幅越大,音色越通透。再吹奏 高音5 6的时候,气息其实比较难以控制的,因为较缓的气流去吹,但是却需要一定的口劲,口劲力道控制不好,往往不但音弱不下来,而且直接没音,甚至古音产生, 所以没有意念的控制 更别说音通透了 饱满了。(个人理解,愿和老师们交流,共同学习进步)
如楼主所说滑音 16 15 一个下沉 一个上扬 没错 确实如此。但是下沉和上扬怎么来体现呢?这是无形的东西,出韵味 还是靠思想意念来带动。振动简单,而好的音色决定振动的频率,振动管体的面积。
作者: 汉中.cjw 时间: 2014-6-30 21:30
好像开始有点明白了~楼上两位老师辛苦了喝茶
作者: 龙城住我 时间: 2014-6-30 21:33 标题: 回复 19#
跑题了。既如此,顺便说两句。 一、腹部没有呼吸器官,但有储气和肌肉控制功能,更重要的是,横膈膜下降到腹部3到5公分后,使原来的上腹部具有了“呼吸”功能,而不是“只能通过意念使气息下沉”。
二、低音3用哈气的方式吹奏是不好的,应该用气息控制着吹。
三、吹奏中音56,和口劲的关系不大,其他音有关系,尤其7653;口劲,体现在循环换气上最明显。
四、音质和音色是两个有关连的不同概念。音质好,音色不一定好;音色好,音质肯定好;但葫芦丝有时音质不好,音色却好。
五、不能再说了,再说就该到交流区栏目了。
作者: 曹辉 时间: 2014-6-30 21:39 标题: 回复 21# 龙城住我 的帖子
看过你以前很多文章,很棒。不说就不说了,跑题跑题了
作者: 上海老杨 时间: 2014-7-1 08:54
这也太深奥了,小小的一个葫芦丝,竟然藏着这么多奥秘。我学葫芦丝本是自娱自乐,那就打打酱油吧,吹出的曲子能入自己的耳朵就行了。
作者: 清风玉树 时间: 2014-7-1 08:56
楼主老师能传一段音频给我们来感受一下好吗?我觉得还是百看不如一听哈,,,,,,,先谢老师了!
作者: 上海老杨 时间: 2014-7-1 10:02
支持清风老兄的建议,最好是来一段视频解说,那就更加直观了。年纪大的人就是理解能力差了点。呵呵!
作者: 姜山 时间: 2014-7-1 10:04
讲得精彩
作者: HLXH 时间: 2014-8-16 22:37
有些东西需要慢慢体会。
作者: 竹林古筝 时间: 2014-8-17 07:57
讲的精彩,研究的深,太专业了啊
听的混混沌沌,感觉朦朦胧胧。
作者: 林西老翁 时间: 2014-8-17 14:56
太深奥了,有点高处难攀的感觉。
作者: 澄怀观道 时间: 2014-8-23 19:34
觉得有道理,好像掌握起来不容易
欢迎光临 葫芦丝专业论坛 (http://bbs.hulusi.com/) |
Powered by Discuz! 6.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