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侗族芦笙! [打印本页]

作者: 白云。蓝天    时间: 2014-3-26 12:11     标题: 侗族芦笙!

侗 族 芦 笙 (杨正书 著) 芦笙是我国苗、侗等少数民族的管乐器。各族芦笙的结 构是一样的,造形有所差别。它声音洪亮,齐奏时声音传播数里远。它是苗、侗等少数民族集会、喜庆、文化娱乐活动的主要乐器。这里,我仅介绍侗族芦笙。 侗族芦笙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乐器,它起源于何时,我们暂且不去追溯,但它的产生却有许多传说。传说之一是,古时候有一年大旱,有个叫阿望的小伙子上山砍柴,口干舌燥,渴热难当,昏倒在地。当他慢慢醒来时,听见附近山洞里有叮叮咚咚的泉水声。于是,他就朝洞口爬去。洞里十分凉爽,他躺在地上,让泉水滴入口中,他的精神好多了,看见洞外一棵树上结满红红的果子,他吃了些,立刻就有了力气。他回村后告诉了大家,众人都来喝洞里的水,立刻都精神多了,有病痛的也都好啦。于是,人们天天到这山洞里喝水、听泉声。滴滴嗒嗒、叮叮咚咚,这泉水声像一支动听的歌,使人们留连忘返。在阿望的提议下,一伙青年人砍下青竹,做成侗笛吹奏。但各人吹各人的不像泉水声,于是几个人合吹,果然像了些。经过许多人的苦心制作,将几根竹管装配在一块,终于制成流传到现在的多管芦笙。 下面分别介绍芦笙的结构、种类、吹奏方式、吹奏技法和怎样维护。 一)、芦笙的结构与种类 芦笙是由吹管、簧片、音管和无音管、共鸣筒以及座子五部分组成,另有三种大芦笙座子下面安装两只脚,为六部分组成。吹管由一节芦竹做成,插入座子嘴部。芦竹做成的音管与无音管共6根,一般一把芦笙只有3根音管,6根管下端横列三排安装在木制的座子上。座子内空是储气用的。音管下端安装的簧片部分插入座子内,上端末各安装一个直径较大的竹制共鸣筒。每根音管在座子上方开一个小孔,吹奏时,用手指堵住小孔就发出音响,不堵则不响。在芦笙序列中还有一种叫“地筒”的,其结构很简单,是用一根长若四尺的大楠竹做成一个长筒,将其内经各竹节打通剷平,只留最底下一个竹节,用一根末端装了簧片的芦竹管伸进筒底,吹嘴伸出筒口外面以便吹奏。“地筒”只有一个单音,但很响,声如闷雷。一般只在比赛时用,以增强音量。 近些年来,侗家人将传统芦笙作了改良,增加了音管,将音域拓宽了4.6倍,但其结构基本不变,只是造型有些变化。 时至现在,芦笙有了两种类型,一种是传统型,另一种是改良型。 传统芦笙按其造型高矮大小分为大、中、小三种,严格细分则为八种。最高大的叫“楼”(侗语,“楼”字加重语气念去声)。“楼”有三种,一种叫“楼老”,高度近两层楼;二种叫“楼半”,比一层楼还高些;第三种为小“楼”(此以下不注侗语),约一丈左右。“楼”都安装两只脚,竖立在地上吹,声音浑厚洪亮,远处只听见它们的声音。最矮小的芦笙称为“老满”,高约一尺多。稍大一些的叫“老五”,高约三尺,还大一些的叫“老六”,高约四尺。再大一些,这三种芦笙都提在手上吹,声音清脆响亮。这六种芦笙均为六管,其中“老满”为六管六音,“老三”六管四音,其他为三音。 一支芦笙队伍(以寨子为单位)要有各种芦笙二十把以上,大、中、小的数量也要按一定比例配置。一般配置是:“楼老”一把,“楼半”三把(亦可为二把),小“楼”三至五把。“老满”二把,“老五”最多,“老六”其次。“地筒”几个。 改良型芦笙按其音管数量分为八音管、十二音管和十四音管等几种。虽然这种类型芦笙有它自己的优点,但仍属于起始阶段,尚未全面普及。 二)、芦笙吹奏的方式 传统芦笙吹奏形式比较特别,它是一种团体活动,众人吹奏众人观看。吹奏者既要聚精会神,手舞足蹈,又要表现出轰轰烈烈,热热闹闹使观看者目不暇接,趣味横生,乐在其中。这种活动很具民族特色。现举一个乡的例子说明这项活动。 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坪坦乡,是文化部命名的“芦笙之乡”。它地处湖南、广西、贵州三省交界处,是侗民族集居的中心地带。这里山清水秀,气候宜人,风雨桥、鼓楼、凉亭、吊脚楼密布。这里侗族的风俗习惯特别浓,人民热情好客,尊老爱幼,团结友爱和谐,是个礼貌之乡。 这里人们很喜欢芦笙,男人个个会吹。把吹芦笙作为各种集会、庆典和文化娱乐活动的主要形式。通过这种活动,可以探亲访友,结识新朋友,谈情说爱等;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寨子与寨子之间的关系更加和睦协调。所以这个乡的人们尽管住在各自的寨子,基本上都是相互认识的。 吹芦笙是一项集体活动,这个集体就是一个整体,很讲究整体形象。这个整体中的每一种芦笙甚至每一把芦笙,谁也离不开谁。你不出去吹可以,别人可拿出去,一但去了必须合群。传统吹法是这样的;当本寨子芦笙做齐以后,先在寨子里练习,正式开展活动时要到另一个寨子去吹。(通常是晚上)当到达那个寨子边时,先吹一支曲子,叫信号曲。然后休息一会。等待那个寨子里回应一支曲子以后才进寨;如果那个寨子没有吹回应曲,说明人家的芦笙队已外出不在家,这时就得去另一个寨子去吹(当然同样要吹信号曲)。这个乡寨子之间的距离并不远,沿一条小河而上,一至三里路就是一个寨子,有的则很近。如有个地方叫高步,在一个大寨子里因姓氏不同等原因,历来分为三个行政村,就有三个芦笙队;小河对岸还有三个独立的寨子,相距不过百来米。所以高步这里就有六支芦笙团队。 吹奏信号曲还有一个作用,如果那个寨子里的人听到寨外吹了,寨内也吹了(因芦笙很响亮都听得到的),人们会自然地集中到鼓楼边来迎客。特别是未出嫁的姑娘们梳妆打扮,穿上盛装,戴好银饰,每人提一盏油灯,走到鼓楼旁的芦笙场边列队组成灯墙。其他男女老少也都围成一个大圆圈,等待客人的到来。 客队芦笙在来的路上要对芦笙作些妆扮,如找些较长硬的青草、带叶的小树枝,插在芦笙的上端。这是一种礼节,亦示给该寨人们带来丰收、幸福、吉祥、安康(这些吉祥物在吹奏结束后放落在吹场)。 客队芦笙进寨时,由一把小芦笙吹奏进寨曲。进入吹场后边走边围成一圈,安装有脚的大芦笙和地筒竖立在圆圈中央,其他的还在不停地走圈,直致小芦笙吹到前曲奏时,大家吆喝一声就一起吹奏起来。吹奏时走两步停一步,但芦笙则不停地左右来回摆动。当吹完一支曲子以后,大家又不停地围圈走动,当小芦笙吹完下一曲的前曲奏时,大家又接着吹。吹了几支曲子以后,客、主两队芦笙就比赛了。 比赛时,两队芦笙面对面地各站成四、五排,小芦笙排前排,依次最大的排最后,地筒也排最后。比赛要吹比赛曲,客队先吹第一句时主人队接着吹,吹完这支曲子。这是第一轮。吹了三、四轮比赛结束,双方吆喝几声,比赛算结束了,最后双方同奏一曲比赛曲。这种比赛没有裁判,谁输谁赢都不在乎,只是一种热闹、一种友谊罢了。然后客人队又围上圈圈,吹两支曲子就出寨了。客人出寨时,免不了客气道别。有的将芦笙托人带出寨子,自己探亲访友去了。青年人则把芦笙放到寨子外的风雨桥上,又回到寨子里来,到姑娘家谈情说爱去了,下半夜才回去。该寨的姑娘们若遇上吹芦笙这样的夜晚,都会三三两两在家纺纱织布或做针线活,等待客人上门,她们早就准备了油茶用以待客。 芦笙还有一项大活动,就是连续几天(3—5天)到距离较远的寨子去吹奏作客,如去广西那边,或者是他们过来。这项活动往往要与其他文化娱乐活动相结合,如“哆耶”、唱侗戏或汉戏等(“哆耶”是侗家一种集体对歌形式)。把吹、唱、演等几种形式穿插进行,活动就更加丰富多彩了。一个寨子百多户人家,作客的只有三四十人,一家分不到一个客人,怎么办?大家去“抢”。比如说,上午的活动刚结束,主人们就立刻进场去抢客,把客人拉到家里吃中饭;下午也一样。往往客人们左手右手都被拉,谁力气大或会说客气话,谁就“抢”到啦。这是侗家人好客的一种方式之一。 按习惯,这里每两年做一届新芦笙,各寨是同一年做的。一般五月份做,八月十五中秋节时,全乡集中到高步大吹一场,然后各家做的芦笙都各自拿回家中(从五月至中秋节这段时间,所有芦笙都放在鼓楼里,谁要吹随时拿一把都行),不再举行串寨吹奏活动了,如果要搞什么大型活动亦可拿出来。 改 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市场经济热起来以后,年轻人基本上都去外地打工或做生意,在家的都是老和小,那种两年一届做芦笙的情形便冷下来了。如今做一届新芦笙则要统一留下来吹几年,而且吹的人大多为中老年人,也只是在举行大型活动时吹奏,那种夜间串寨吹奏活动就罕见了。 事物总是发展的,社会也在不断进步。如今,侗乡在举行重大活动时芦笙照样活跃在各种场合,吹奏形式也在不断变化,花样更丰富多彩了。如有的加了侗锦舞,即男人吹芦笙,女人手上拿着侗锦,在场中翩翩起舞;有的男人吹芦笙,女人则打上花伞,随着节奏在场中旋转花伞跳动;有的男人吹奏,女人也参加吹奏(传统习惯女人不吹),而且队形变化多端,舞步花样百出;等等。无论是白天或是夜晚,都可以听到芦笙曲声阵阵,响彻侗乡山寨。 三)、芦笙吹奏技法 1、芦笙发音原理 芦笙发音的原理是:当芦管中的簧片受到气力的推动时,簧片尖部离开原位,但簧片是有一定弹力的,当吹(或吸)的气力小于簧片弹力时,它会弹回到原位,而且还会反弹到簧片的另一方(就管子而言,为内方和外方)。当气力在不断地推动时,它会振动起来,产生音波,这样就发出了音响。但簧片初始发音是微弱的,当这样的声音在竹管中回环响动时,声音被放大;在竹管上端再加上一个共鸣筒,声音就放大若干倍了。芦笙座子上方每根音管各开一个小孔,这是按音孔,如果不按住(实为堵住)这个小孔,这根音管就不会叫;换句话说,如果这个小孔不完全堵住,也不叫,或者有时会发出一些怪音。这是为什么呢?我们知道,各种声音都是有它各自的频率的,如果某个音孔不堵,虽然它的簧片也受到气力的推动而有所动作,但是,从这个小孔出去的震动波不符合这根音管的频率,簧片则振动不起来,也就不叫了。这样,芦笙吹奏时,想吹哪个音就按住哪个音孔就行了,不按住的则不叫。声音的高低,与簧片的长短、竹管直径的大小长短有关系。 芦笙不论是吹或是吸,都会叫的,每根音管的音高,吹与吸都一样。音量则与运气强弱有关,运气强音量大,反之则小。所以在吹奏过程中只管吹和吸,不需停顿换气了。 2、把持位子与姿势 芦笙拿在手上后,面向吹嘴,双手成抱状握住芦笙座子,左右拇指朝外分别握住前排音管根部,作按动音孔的准备;左右食指分别穿入第二排与第三排音管根部空档处,向内作按动音孔准备;中指和无名指分别从第三排音管面向内握住该排音管根部,中指作按动准备,握力主要靠无名指;小手指则在座子下方托住芦笙座子。小手指最受力,往往容易感到疲劳,所以,两个拇指在不作按孔动作时,要交替为小手指分些力。 我们知道手指把持芦笙的位子,那么,要对按住音孔的手指作出分工。左手,拇指按、开左边芦笙前排2个音孔(14管的为3个音孔),食指按、开左边中排2个音孔,中指按、开左边后排2个音孔(8管的1个音孔);右手亦然。6音管芦笙每个指头只管1个音孔。 吹奏芦笙也要讲究姿势。侗家吹芦笙都是集体活动,衣着要整洁,体现团体的外在美。吹奏时挺胸直腰,目视前方,端庄大方,动作整齐,步伐与节奏协调,在行进中要注意与队友的距离,始终保持一定的队形。 3、熟记音孔位子 传统芦笙只有3个音,即1 2 6,少量有4个音,多一个高音5音。各音分布位置如图(1)附后,传统芦笙音管少好记。多音管芦笙则不太好记,因为各个音不像笛子或葫芦丝那样由低音到高音有序地排列,而是既要考虑传统的排列法,以便吹奏传统乐曲,又要有一定的顺序,还要考虑吹奏时,左右六个指头开按孔方便灵活。各音孔分布位置如图:(2)、(3)、(4),附后。 这样的排列方法,既继承了传统方式,便于吹奏传统乐曲,又还有一定的顺序和科学性,如:歌曲中的低音7、中音4、中音7相对比较少,就将它们安排在不太方便按动的位置,其他音的安排还是合理的,方便吹奏数量可观的歌曲。 四)、气息的运用
作者: 白云。蓝天    时间: 2014-3-26 12:17     标题: 侗族芦笙!

四)、气息的运用 在芦笙的吹奏中,运用的气量比葫芦丝大,尤其是多管芦笙。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方面,吹响的那根音管要消耗一部分气流,尤其是吹奏合音,多一至两根音管耗气。二方面是芦笙的簧片比葫芦丝的簧片厚一些,推动它的气量需要大一些。三方面是不吹响的那几根管的簧片,或多或少会漏一点气出去。据此,这种运气量大些是无法回避的。我曾构想将芦笙的簧片再做薄一些,但不行,再薄就不耐用了。其次,每个音在起吹时运气要加大一点,一但这个音吹响了,气息可以减弱些,如:5- - -, 3-,等。如果是四个十六分音符的连音在一起的,那么,这四个音都加重运气。假如四个十六分音符后面还连接别的音,亦可视情况处理。如:十六分音符5612 3 5 这个例子中前面五个音5612 3 。 是要加重一些气力一口气吹响的,3有一个任意延长节拍的符号 ,当3吹响以后,在任意延长的节奏中,吹奏的气息可以适当减弱。当吹到5时,又要加重气息,这个5才能吹响。这是因为芦笙簧片需要一定气压的推动才能起振,一但振动起来了则不需要那么大的气流推动了。 第三,怎么掌握呼与吸及其换气方法。呼与吸是芦笙运气的一个重要特点,利用呼与吸相结合不断循环,自然而然地换了气。但呼转为吸或吸转为呼的时间和在歌曲旋律中的位子要处理好,不然会乱了套,以致影响吹奏效果。这样掌握?要根据每支歌曲的旋律来决定。侗族传统芦笙曲,是在(呼吸)吹完前一句曲子刚完,在第二句起始时转换为吸;当第二句吸吹刚完,第三句起始时转为呼吹,如此循环。在吹歌曲时亦应按照这种方法。举个例子说明,如《芦笙恋歌》插曲《婚誓》,节拍是3/4,旋律又比较欢快,应呼三拍吸三拍;如果前三拍为呼,后三拍应为吸,吹到5 - -︱5- -︱时,前三拍为呼,后三拍为吸;如果六拍都是呼或者都是吸,就会感觉吃力,感觉累了。对于稍慢一些的曲子,可以一拍为一呼或一吸,如《浏阳河》2/4拍,中速。但有些地方不太好处理,如遇到切分音符时就要作适当的处理。如像曲中的3 2 0︱,23 1 0 ︱,5 5 3 ︱等,我认为,如果前半拍是呼,后半拍吸;即曲中的3、23、5为呼,则2、1、5为吸。因为2、1、5还处于强拍范围,而且时值又是一拍,这三个音换了气来吹奏,就有足够的气力来维持。0、0是休止符,好处理,停奏就是了。而3则要奏的,但它处于弱拍,吹它不再换气也可以,虽然从5到3延长了半拍,气力还是能维持的。当然,吹奏5 5 3转换三次气也未尝不可以,只觉得转换次数多了点,还吃力些。其实这支曲子也可以一口气吹两拍。再如《在北京的金山上》这支曲子,4/4拍一拍一次换气吹奏,是很好掌握的。 第四,吹吸换气还与芦笙吹奏时的左右摆动及行进步伐有密切关系。传统芦笙在吹奏时是要不停地左右摆动的,如果在演奏场中吹奏,还得停停走走地行进着,若在路上行走吹奏则不必停留。如何摆动吹奏呢?按传统习惯,第一摆是向左摆,运气为呼;第二摆是向右摆,运气为吸;如此反复下去。行进步伐是这样的:起吹时不行走,当吹到第三次向左摆动时,右脚同时间收到左脚边点落一下(成踮步),又右转身,右脚右迈步落脚,左脚立即向右前方迈一大步,这时芦笙正好摆到右边;当左脚落地后,右脚随即跟上左脚并步左转身,芦笙亦为左摆。在这个左摆时,双脚可以作略有下蹲的动作。再如此上右脚、迈左脚做一次,然后右脚向右开步站立,又作两番左右摆动吹方式,再作下一轮的左右摆动的行进步伐。如此循环直至曲终。这种行进方向是逆时针行走围圈圈的。有些芦笙曲子还要作些顺时针方向运行,往返数次至曲终。这种逆顺运行方式更显得活跃一些。有些曲子则在不停的行进中吹奏。其实,摆动就是相当于打拍子,它带动了气息的呼与吸,也带动了步伐,使三项成为一体。只是要根据节奏的快慢来掌握。3/4拍的,一呼或一吸就是三拍,正好符合强→弱→弱的运气规律。如《婚誓》、《月光下的凤尾竹》等曲子。2/4拍的,一呼或一吸为二拍,也符合强→弱的运气规律。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打靶归来》等。4/4拍的,如果一呼或一吸为二拍的话,也符合强→弱,次强→弱的规律。如《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如果速度需要放慢的,则可以一呼或一吸为一拍,如《在北京的金山上》等,其强拍也落在呼的运气动作上,弱拍则在吸的运气动作上。 五)、指法技巧 芦笙吹奏的指法技巧比较多,但掌握不好时更难听。芦笙与葫芦丝的指法差异大,操作方法不同,但吹奏出来的装饰效果却基本相似。芦笙除滑音、虚指颤音外,其他的装饰音都能吹奏出来;而芦笙的几种装饰音,葫芦丝也无法吹奏,它们各有所长。芦笙技法有: 1、 颤音 颤音符号为“tr ”。记在本音(主音)上方。在传统芦笙 中,颤音用得最多,民间将这种吹奏的方法叫“弹”。吹奏的方法,如吹1时,按1音孔的指头不停地按和开,吹成1010101;若是吹合音1+6时,则弹1音,即成 ,改良芦笙颤音相对来说少得多,吹到该用的地方,颤本音即可。 2、 叠音 叠音符号为“又”。记在本音上方。芦笙的叠音要在两根管子上动作,如吹2音时,2音管和3音管同时按住,吹响的同时迅速开3音管,可以听出来是3叠向2的叠音。改良芦笙则要在二至三根音管上同时动作,复杂一些。 3、倚音 芦笙吹奏单倚音时比较方便,因为有几个指头分别在不同的音管按动,不过,有时会遇到由同一个指头要分别按动两根音管的,就觉得不太方便,必须加快按动速度, 如6 、 3 、6 等。复倚音也是一样,不同指头按动时很方便,同一指头按动则不太方便,如 等。当然,这种顺序的复音在乐曲中是很少见的。 4、打音 打音符号为“才”。传统芦笙曲中打音多,这种打音不但打下方的低音,还有打上方的高音的,改良芦笙的打音法也如此。传统曲子不但打了音就完了,往往接着就奏颤音,这种打了又颤的机会很多。改良芦笙在吹奏某些乐曲时,加了打音会使乐曲更显得动听。如吹奏《在北京的金山上》时,凡一拍的地方都可以加上一个打音,四拍的地方可以加四个打音:6 61 3 32︱1 23 2 2116︱6 - - 61︱,吹 6 6 6 1 3 3 32︱1 1 23 2 2 2116︱6 6 6 6 6 6 61︱,当吹第一音6时,手指第二关节按6音奏一拍,只是当6吹响以后,这个指头的尖部关节按动一下5音即可。吹到3时,按3音指头按一拍,当3音吹响以后,另一个指头按响一下2音即可成,以下如此类推。 5、波音 波音符号为“ ”。芦笙的波音与葫芦丝不一样,它是波在另一根管上的,所以,不论上波音或是下波音,它原先吹的那个音还在响的,即成为短暂的合音,听起来音色更好。 6、合音及其指法 传统的三音管芦笙的合音只有两种,即1+6、2+6. 可以用下面这种图解说明(无音管略): ①—② ○-○ ○-○ ○—○ ○—○ ⑥ ○ ○ ○ ○ 音孔位子 1 + 6 2 + 6 1 + 6 2 + 6 注:○表示开 ○表示按 ⊙表示弹 八音、十二音和十四音管芦笙的合音则多了几组,即1+5、 2+6、 6+3、 6+3+6、这四组用的最多。低音3音量较大,可以单吹,亦可以3+6 。7可以单吹,亦可以7+7。 1和2为单吹,只是声音显得单调一些;如果1+1、 2+2更觉得圆润一些。还有5 3 4 5 7为单吹。 以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选曲《赞歌》为例记谱片段如下(将原曲降低八度音处理): 3 6 1 25 3 ∣16 231 6.1 6∣235 166 23 51∣6- - - 6 3 5 6 ∣53 6 5 3.5 3∣6 533 6 1∣3- - - 6 ∣ 6 6. 6∣ 66 ∣ 从谱中可以看得出,当奏3音时,右手食指按3音,左手食指也同时按6音。当奏6音时,左手食指按6音,右手食指和拇指分别同时按3音和6音,如此类推。其时值节奏则按谱中所记吹奏,几个手指的动作要协调,随着时间推移,就会养成习惯越吹越好了。 六)、用舌技巧 芦笙吹奏过程中运气量大,尤其是头音和换下一个音时,簧片达不到一定气压较难起振,据此,适当使用舌头将气流阻拦一下,使起动气压有所增加。这样,舌头的运用要与运气紧密地结合起来,即在增强运气力度的同时,又要用舌头将气力略加阻拦又迅速离开。可是,芦笙的运气有呼有吸,呼较易掌握,而吸却较难掌握,这是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才能达到最佳效果的。 所谓用舌技巧,就是在演奏过程中,无论呼或吸,在头音或换下一个音的那一瞬间,将舌头迅速贴住上牙床又迅速离开,使气流受到短暂阻碍,从而增强头音或下一个音的起动气压。在笛子和葫芦丝吹奏中,这种技法叫“吐音”,芦笙吹奏也一样,因为舌头的动作是一样的,只是运气增加了“吸”。 吐音同样分为单吐、双吐和三吐,符号也一样,记为T、TK、TTK、TKT。芦笙所不同的是,随着节拍的递进而更换呼奏或吸奏。单吐容易吹奏,双吐较难,后三吐或前三吐也较难,如果不作较长时间的练习是达不到最佳效果的。 七)、芦笙的维护 芦笙是竹木做的,虽然比较结实,但也怕摔坏。小芦笙的共鸣筒管壁较薄,如果不小心掉到地上会破裂。大芦笙的共鸣筒是大楠竹做的,但筒壁也是削薄了的,如果竖放在墙边被外力推动时倒下来,也会破裂。所以,无论拿在手上或是放在什么地方,都得小心牢靠一点。此外,有时天气剧热剧冷,竹管子可能会自己炸裂,这天气变化无法控制,但使用过程中尽量回避让其受到曝晒。 如果管、筒一但开裂,可用透明胶纸包捆即可,还可以用万能胶粘牢。 芦笙使用完毕之后,往往座子内聚集一些气水,不吹时要将芦笙倒过来放置,好让汽水流出来。小芦笙可用一根带子捆住座子后端(第二排和第三排管子中间),然后将带子挂在墙壁钉子上,这是最安全的置放法。 侗族芦笙,是侗族民间传统的竹制簧管乐器,主要流传于通道侗族自治县。   根据芦笙吹奏的形式和表演手法的不同,分为地筒、特大芦笙、大芦笙、中芦笙、小芦笙、最小芦笙6种。芦笙的筒身及吹管均由竹管构成,一筒一音。芦笙从传统的三音芦笙发展到多音芦笙。侗族芦笙曲牌现仅存九首。常用的曲牌有[集合曲]、[进堂曲]、[踩堂曲]、[扫堂曲]、[同去曲]、[上路曲]、[比赛曲]、[走曲]、[圆圈曲]等。   2006年,侗族芦笙入选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通道侗族自治县文化局为保护主体。 波在另一根管上的,所以,不论上波音或是下波音,它原先吹的那个音还在响的,即成为短暂的合音,听起来音色更好。 6、合音及其指法 传统的三音管芦笙的合音只有两种,即1+6、2+6. 可以用下面这种图解说明(无音管略): ①—② ○-○ ○-○ ○—○ ○—○ ⑥ ○ ○ ○ ○ 音孔位子 1 + 6 2 + 6 1 + 6 2 + 6 注:○表示开 ○表示按 ⊙表示弹 八音、十二音和十四音管芦笙的合音则多了几组,即1+5、 2+6、 6+3、 6+3+6、这四组用的最多。低音3音量较大,可以单吹,亦可以3+6 。7可以单吹,亦可以7+7。 1和2为单吹,只是声音显得单调一些;如果1+1、 2+2更觉得圆润一些。还有5 3 4 5 7为单吹。 以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选曲《赞歌》为例记谱片段如下(将原曲降低八度音处理): 3 6 1 25 3 ∣16 231 6.1 6∣235 166 23 51∣6- - - 6 3 5 6 ∣53 6 5 3.5 3∣6 533 6 1∣3- - - 6 ∣ 6 6. 6∣ 66 ∣ 从谱中可以看得出,当奏3音时,右手食指按3音,左手食指也同时按6音。当奏6音时,左手食指按6音,右手食指和拇指分别同时按3音和6音,如此类推。其时值节奏则按谱中所记吹奏,几个手指的动作要协调,随着时间推移,就会养成习惯越吹越好了。 六)、用舌技巧 芦笙吹奏过程中运气量大,尤其是头音和换下一个音时,簧片达不到一定气压较难起振,据此,适当使用舌头将气流阻拦一下,使起动气压有所增加。这样,舌头的运用要与运气紧密地结合起来,即在增强运气力度的同时,又要用舌头将气力略加阻拦又迅速离开。可是,芦笙的运气有呼有吸,呼较易掌握,而吸却较难掌握,这是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才能达到最佳效果的。 所谓用舌技巧,就是在演奏过程中,无论呼或吸,在头音或换下一个音的那一瞬间,将舌头迅速贴住上牙床又迅速离开,使气流受到短暂阻碍,从而增强头音或下一个音的起动气压。在笛子和葫芦丝吹奏中,这种技法叫“吐音”,芦笙吹奏也一样,因为舌头的动作是一样的,只是运气增加了“吸”。 吐音同样分为单吐、双吐和三吐,符号也一样,记为T、TK、TTK、TKT。芦笙所不同的是,随着节拍的递进而更换呼奏或吸奏。单吐容易吹奏,双吐较难,后三吐或前三吐也较难,如果不作较长时间的练习是达不到最佳效果的。
作者: 白云。蓝天    时间: 2014-3-26 12:20

七)、芦笙的维护 芦笙是竹木做的,虽然比较结实,但也怕摔坏。小芦笙的共鸣筒管壁较薄,如果不小心掉到地上会破裂。大芦笙的共鸣筒是大楠竹做的,但筒壁也是削薄了的,如果竖放在墙边被外力推动时倒下来,也会破裂。所以,无论拿在手上或是放在什么地方,都得小心牢靠一点。此外,有时天气剧热剧冷,竹管子可能会自己炸裂,这天气变化无法控制,但使用过程中尽量回避让其受到曝晒。 如果管、筒一但开裂,可用透明胶纸包捆即可,还可以用万能胶粘牢。 芦笙使用完毕之后,往往座子内聚集一些气水,不吹时要将芦笙倒过来放置,好让汽水流出来。小芦笙可用一根带子捆住座子后端(第二排和第三排管子中间),然后将带子挂在墙壁钉子上,这是最安全的置放法。 侗族芦笙,是侗族民间传统的竹制簧管乐器,主要流传于通道侗族自治县。   根据芦笙吹奏的形式和表演手法的不同,分为地筒、特大芦笙、大芦笙、中芦笙、小芦笙、最小芦笙6种。芦笙的筒身及吹管均由竹管构成,一筒一音。芦笙从传统的三音芦笙发展到多音芦笙。侗族芦笙曲牌现仅存九首。常用的曲牌有[集合曲]、[进堂曲]、[踩堂曲]、[扫堂曲]、[同去曲]、[上路曲]、[比赛曲]、[走曲]、[圆圈曲]等。   2006年,侗族芦笙入选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通道侗族自治县文化局为保护主体。 六)、用舌技巧 芦笙吹奏过程中运气量大,尤其是头音和换下一个音时,簧片达不到一定气压较难起振,据此,适当使用舌头将气流阻拦一下,使起动气压有所增加。这样,舌头的运用要与运气紧密地结合起来,即在增强运气力度的同时,又要用舌头将气力略加阻拦又迅速离开。可是,芦笙的运气有呼有吸,呼较易掌握,而吸却较难掌握,这是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才能达到最佳效果的。 所谓用舌技巧,就是在演奏过程中,无论呼或吸,在头音或换下一个音的那一瞬间,将舌头迅速贴住上牙床又迅速离开,使气流受到短暂阻碍,从而增强头音或下一个音的起动气压。在笛子和葫芦丝吹奏中,这种技法叫“吐音”,芦笙吹奏也一样,因为舌头的动作是一样的,只是运气增加了“吸”。 吐音同样分为单吐、双吐和三吐,符号也一样,记为T、TK、TTK、TKT。芦笙所不同的是,随着节拍的递进而更换呼奏或吸奏。单吐容易吹奏,双吐较难,后三吐或前三吐也较难,如果不作较长时间的练习是达不到最佳效果的。 七)、芦笙的维护 芦笙是竹木做的,虽然比较结实,但也怕摔坏。小芦笙的共鸣筒管壁较薄,如果不小心掉到地上会破裂。大芦笙的共鸣筒是大楠竹做的,但筒壁也是削薄了的,如果竖放在墙边被外力推动时倒下来,也会破裂。所以,无论拿在手上或是放在什么地方,都得小心牢靠一点。此外,有时天气剧热剧冷,竹管子可能会自己炸裂,这天气变化无法控制,但使用过程中尽量回避让其受到曝晒。 如果管、筒一但开裂,可用透明胶纸包捆即可,还可以用万能胶粘牢。 芦笙使用完毕之后,往往座子内聚集一些气水,不吹时要将芦笙倒过来放置,好让汽水流出来。小芦笙可用一根带子捆住座子后端(第二排和第三排管子中间),然后将带子挂在墙壁钉子上,这是最安全的置放法。 侗族芦笙,是侗族民间传统的竹制簧管乐器,主要流传于通道侗族自治县。   根据芦笙吹奏的形式和表演手法的不同,分为地筒、特大芦笙、大芦笙、中芦笙、小芦笙、最小芦笙6种。芦笙的筒身及吹管均由竹管构成,一筒一音。芦笙从传统的三音芦笙发展到多音芦笙。侗族芦笙曲牌现仅存九首。常用的曲牌有[集合曲]、[进堂曲]、[踩堂曲]、[扫堂曲]、[同去曲]、[上路曲]、[比赛曲]、[走曲]、[圆圈曲]等。   2006年,侗族芦笙入选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通道侗族自治县文化局为保护主体。
作者: 白云。蓝天    时间: 2014-3-26 12:23     标题: 耶 铺!

耶 铺 侗耶铺 汉语唱词 杨正书 撰 词 众人吆喝: 依啰呀 哑啰咳 牙啰耶 哑啰嗨! 一人领唱: 众人合尾声: 纱帽山高入云霄啰呀 入云霄啰呀 平坦风光无限好啰呀 啊哈-无限好啰呀 鼓楼花桥寨寨有啰呀 寨寨有啰呀 凉亭无数沿路造啰呀 啊哈-沿路造啰呀 侗族同胞很好客啰呀 很好客啰呀 美酒醇香配佳肴啰呀 啊哈-配佳肴啰呀 东家请来西家请啰呀 西家请啰呀 左邻右舍都要到啰呀 啊哈-都要到啰呀 礼貌待人讲客气啰呀 讲客气啰呀 路遇行人都问好啰呀 啊哈-都问好啰呀 尊老爱幼相体贴啰呀 相体贴啰呀 担轻担重互关照啰呀 啊哈-互关照啰呀 风俗习惯承传统啰呀 承传统啰呀 红白喜事大家包啰呀 啊哈-大家包啰呀 你帮我来我帮你啰呀 我帮你啰呀 欢欢喜吸奏热闹啰呀 啊哈-奏热闹啰呀 文化娱乐方式多啰呀 方式多啰呀 哆耶哆尬闹通宵啰呀 啊哈-闹通宵啰呀 琵琶声声弹今古啰呀 弹今古啰呀 芦笙阵阵地山摇啰呀 啊哈-地山摇啰呀 笙歌招引八方客啰呀 八方客啰呀 港澳同胞常来到啰呀 啊哈-常来到啰呀 海外友人时光顾啰呀 时光顾啰呀 百家拢宴乐陶陶啰呀 啊哈-乐陶陶啰呀 改 革开放政策好啰呀 政策好啰呀 侗家生活大提高啰呀 啊哈-大提高啰呀 再创辉煌加把劲啰呀 加把劲啰呀 小康社会马上到啰呀 啊哈-马上到啰呀 欢迎嘉宾来作客啰呀 来作客啰呀 哆尬哆耶任君挑啰呀 啊哈-任君挑啰呀 油茶庵菜样样有啰呀 样样有啰呀 糯米苦酒醉不了啰呀 啊哈-醉不了啰呀 众人:依啰呀 哑啰咳 牙啰耶 哑啰嗨! 注: 按侗语唱法系押腰韵的,这里按汉语诗歌形式改为押尾韵。 2014年3月19日




欢迎光临 葫芦丝专业论坛 (http://bbs.hulusi.com/) Powered by Discuz! 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