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来之韵,天籁之音——“感悟丝道”
西周中学 夏源源
[attach]76960[/attach]
[attach]76961[/attach]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这是《红楼梦》中描写凤姐的桥段,我想用在今天这样一个场景是再合适不过的了。雾霾带来了恐慌,却并未扫去大家前来瞻仰大师风采的冲动与念想。家长牵着孩子欢欢喜喜,老人们手捧葫芦丝和蔼慈祥,老师们纷至沓来融融恰恰。这样的场面是在我的意料之外,却也是情理之中。
是啊,艺术并不仅仅局限于一个角落,而是存在大众,流连在民间。葫芦丝这样的神来之韵。怎能是我辈独享?小至5、6岁,老至五、六十岁。而这样的力量归功于今天的主讲人:李春华老师。人未到,各种观众所吹奏的丝竹之乐已然飘入耳中,鲜花的清香弥漫开来伴着邻座们大师事迹的娓娓讲述,心中更是多了一份期待。
不禁感慨:这才是音乐的力量!属于民间人的音乐力量!
感悟丝道,乐音悦心
主持人介绍后,李老师“亲爱的丝友们”的呼唤把大家都逗笑了。带有磁性的声音,又带着诗一般的语速与步调把我们带入了一个温暖如春,充满丝竹之乐的昆明仙境。虽不能复制现场,我尽己所能总结以下几点概要:
一,健康之音、和谐之音。
葫芦丝的普及率非常高,传播面非常广,它有着独特的演奏技巧和音色。虽然音域并不宽,但通过为数不多的音所吹奏出来的悦心之音是同类乐器无法替代的。
原因有三:
首先,它是用气的乐器。用气吹奏可锻炼身体,强大人的气场,壮大人的精神力量,使人身心愉悦,健康。俗话说“心方无百病”。吹奏心灵音乐能够使乐器与音乐产生心灵共振,因此人们会着迷与陶醉。
在大师民间傣族歌声中,我仿佛找到了第二个原因——昆明。
那是一个多么美的城市,四季如春的昆明不仅养育了一方人民,更是孕育出了葫芦丝这样绝美音色的乐器。在李老师栩栩如生的讲述中我仿佛踏入这神仙之境,彩云之巅。一曲《月光下的凤尾竹》更是恰当好处地说明了如今民间学习乐器的不足之地。李老师采用的是对比的手法,将刻板认真,一板一眼的吹奏音符式的大众化演奏展示后,便对大家描述起自己的随见所闻:在云南的某个小镇上有一个温泉,它生在竹林深处。落幕西沉,劳作完毕的人们便纷纷走向泉中,温柔的月光铺在林中伴随着泉中的水雾与人民劳作后一扫疲劳的舒畅心情。竹林深处的歌便从人民心里传唱出来......正当我仍在回味其中,一曲李氏的《凤尾竹》飘入耳中。它是那样轻盈、那样飘逸与柔情,心中更是那样的幸福!
技巧的掌控是表达音乐的关键,其中吐音则更是重中之重。双吐与三吐的示范与讲解则更是引起了在场许多观众的共鸣。李老师指出初学者舌头与手要慢,等熟练以后吐音位置要靠舌尖完成,关键在手指的运用。随即便吹奏出《赛马》,我在想这不是二胡曲么?用葫芦丝竟然也能吹奏马叫?!没等我回过神,一曲李氏创作的《孤独的黑骏马》已然让我瞠目结舌,中间的两次马叫+中间主题,活脱脱就像二胡曲《战马奔腾》。《打跳欢歌》中的快板部分,三吐+双吐已然让观众一饱耳福,这样的技巧,让现场每一个人都蠢蠢欲动。这才是我们的民族乐器啊!一件好的乐器不仅仅是它本身具有独特的魅力,更是这一代代音乐人不懈的努力与传播才使得我们中华大地上遍布着灿烂的民族之音。
二,大师的精神
演讲的最后是才艺表演,老中青的代表分别是海曙区青少年宫的小朋友,张保和老师和曾在象山任教过的胡其旭老师。在宁波市追梦葫芦丝乐团一群老年朋友的《月光下的凤尾竹》后迎来的是李春华老师的独奏。原本热闹非凡的气氛突然被两声噪音打断,全场寂静无声时,李老师开始讲话了:我们的音乐总是被伴奏所掩盖,而缺少了感受音乐本身的力量。话毕,老师坚持不用伴奏,临时换歌。在场所有人都被这艺术家的魅力所感染了,寂静无声的现场向大家奔来了一匹《孤独的黑骏马》,它在这夜幕降临的现场、在人们星星点点的手机屏幕里诉说着他的音乐精神!
报告就在这样的倾诉时光里超出了半个多小时,然而我相信无人不流连忘返于刚才共鸣声中所产生的莫名感动。直到我离开,李老师仍在人们的簇拥下洋溢着笑容,我想大家是真心喜欢的。真诚的喜欢这位艺术家,真诚的喜欢这样的神来之韵,天籁之音。
欢迎光临 葫芦丝专业论坛 (http://bbs.hulusi.com/) | Powered by Discuz! 6.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