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腰傣
艳丽的花腰傣
傣族居住在我国的云南省澜沧江流域、金沙江流域、瑞丽江流域、李仙江流域和元江流域的河谷坝子。傣族远古属百越族群的一个大系。在全国55个少数民族人口中排列第 18位,在云南25个少数民族人口中排列第4位。
由于生存的地理环境不同,受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使居住在不同地域中的傣族既有共同的民族特性,又产生了不同的风俗民情。特别是服饰,更加直观地体现出本民族各支系的历史文化、审美情趣和鲜明的地域特色。居住在云南玉溪市境内的花腰傣是傣族众多支系中的一个支系,自称傣雅、傣洒、傣仲、傣卡等,他称花腰傣。
花腰傣妇女的服饰华美艳丽,文身染齿等习俗与古滇国贵族几乎一脉相承,至今仍遗风不改。花腰傣妇女的盛装用料讲究,尤以傣雅、傣洒妇女的服装最为华丽,多用绸缎,刺绣精美,银泡琳琅满目;喜戴硕大的银耳环、双手戴几对六方银镯,十个指头都戴满镂花银戒指,彩带束腰,丰姿绰约。穿戴起来根本无法劳动,只能参加礼仪性活动,是富贵身份的象征。
花腰傣的服饰装束,与青铜器中古越人的服装十分相似,大有异曲同工之妙。女性服装,既保持了先民注重色彩艳丽、紧身合体等特征,又由于她们居住热坝,物产丰富,生活比较富裕,多用银饰镶嵌,花边绚丽多彩。特别是年轻“卜少”的服饰特色极其鲜明。上身先穿一件贴身的超短褂,无领无袖款式特别、前后嵌满银泡组成横列的三角塔形,做工精湛熠熠生辉;外罩一件领边用银泡镶成几何图案的长袖短襟衣,窄袖及腕、袖口镶大红色花边,不系不扣,露出贴身短褂,衣长只及胸部的特短衣;下穿三条以上筒裙,打折于腰间,用一条自织的彩带紧紧束住腰肢(花腰即由此得名),筒裙的下摆用鲜艳夺目的绸缎镶成大花边;后腰上系一块缀满银泡的三角巾围腰,盖住臀部,上面簪有缨花,边缘垂着鲜红的流苏;一条装饰性的银花腰带从腰后斜挎面前,末端缀着一团“芝麻响铃”……穿上盛装的小“卜少”花枝招展,曲线优美,楚楚动人,走起路来发出一串响铃声。
腰傣妇女的服饰多用自织自染的青色土布制作,一套衣裙要用六斤多银子制成的银泡镶嵌并用五彩丝线、绸缎精绣和镶饰。一般做一套服装需几年工夫,价值在数千元。既保留着古滇国的遗风,又吸收了历史发展中的文化内涵。服饰斑斓多彩,集历史、文化于一身,各种图案和花纹都有深厚的文化意韵。
艳丽的花腰傣
“鸡棕”帽和“央箩”情
花腰傣民族衣裙绚丽,手饰银光闪耀,头戴的“鸡棕”斗笠和腰间悬挂的花“央箩”,更是有着深刻人格内涵的精美工艺品。 “鸡棕”斗笠,因其像野生菌中的“鸡棕”帽形状而得名。帽面用二根弹性很好的金竹破成四半,以细篾扎住尖端,编成鸡蛋大的尖塔;沿着四根金竹肋条,用2毫米宽的细篾斜面编织成圆形帽状。中间铺上凤尾竹叶,用金竹片编成帽圆圈,一顶鸡棕斗笠就完成了。其艺术性在于帽面要比帽圈稍大2寸许,固定在上下支撑的竹条上后,呈现出中间似塔尖高耸,帽周略往上翘的优美造型。“鸡棕”斗笠是花腰傣妇女喜欢的心爱之物。斜戴在额面前,既可以遮挡阳光防晒,又能避风雨,也是小“卜少”遮羞挡陌生人视线的用具。戴着“鸡棕”帽,可以瞟眼看见别人的表情,别人却看不清她的面容,更产生迷人的风采。 “央箩”口大底小,面呈椭圆,形似喇叭花,直径约15厘米,高约30厘米,底为长方形。用削得极薄的白、金黄、淡绿三种颜色的细竹织成花纹图案。编织好“央箩”后,小“卜少”要认真地精心设计,按照自己的审美情趣,在“央箩”上缀上绒缨花和串串银珠,拼成美丽的图案,挂上五彩带,系在腰间。走起路来流苏吐艳,银饰“叮叮”,赏心悦目。不论生产劳动、探亲访友、赶街聚会或去大青树下谈情说爱,花“央箩”都不离身。她们下穿筒裙,上衣无袋,花“央箩”便成了装钱物的“万宝箩”。同时,精巧玲珑的花“央箩”是小“卜少”美丽聪颖的体现,也是她们勤劳的象征和对爱情的憧憬。
艳丽的花腰傣
赛装比美的花街节
花街节是花腰傣盛大而充满情趣的传统节日。每年举行两次,第一次在农历正月十三日,称“上花街”;第二次于农历五月六日,称“下花街”。 花街节的来历有这样的传说:在远古时代,漠沙江(元江经过漠沙当地人称此漠沙江)中有一条恶龙,经常兴风作浪,冲毁田园。它要求傣家每年正月十三日要选出一个如花似玉的小“卜少”投入江中给它做妻子,才保风调雨顺。否则就大闹水灾,民不聊生。为了求得生存,傣家含泪忍痛,每年选出一个最漂亮的小“卜少’”投入水中。有一年,选中一个傣族小伙子的未婚妻去投江。为了心上人不受蹂躏,他磨快利剑跳入江中与恶龙搏斗,杀死恶龙,救下了自己的未婚妻。人们为纪念这一对青年人的忠贞爱情,每年这一天都到河边赶花街,形成了节日。 花街节这天,小“卜少”们鸡呜而起,烧火做饭,准备好美味佳肴带到花街送给小“卜冒”品尝。吃过早饭,阿妈帮助女儿梳理秀发,穿上节日盛装,佩戴好银镯、银戒指、银链等饰物。把包好的糯米饭、腌鸭蛋、猪脊肉、牛干巴等美味,放进女儿挎在腰间的花央箩中,戴上笠帽,送到门外。父母关心地登上掌楼房顶,目送女儿与小伴走出寨外,在年轻妇女的率领下,向花街走去,希望姑娘能找到称心的女婿。哪个寨子的小“卜少”吸引的小伙子多。那个寨子在傣乡就有美名声。 各村寨的小“卜少”,像朵朵彩霞飘向花街。带队的年轻妇女都十分认真负责,要进入花街之前,逐个帮助姑娘们整理服饰,把最美的小“卜少”安排走在前面,为各自的寨子争光。 站在街旁等候已久的小“卜冒”们,手里拿着要送给心上人的礼物,聚精会神地盯着从眼前走过的小“卜少”队伍。有的生怕意中人被别人领去;有的看得眼花缭乱,认错了对象,冒冒失失冲上去,往小“卜少”的花央箩中送信物;有的小伙子没有对象,到花街来选,看中哪一个就往花央箩中送礼物。 小“卜少”虽然表面温柔羞怯,心里却十分仔细,她们利用鸡棕笠帽半遮着脸,眼睛看看来送礼的小“卜冒”。不是相约好的男青年来送礼物,会礼貌地送还男方;没有对象的小“卜少”,看中来送礼的小伙子,便会收下礼物,回眸莞尔一笑,男方即可跟着去;如果小“卜少”看不上送礼物的小伙子,而小伙子硬要胡搅蛮缠,她会把送来的礼物扔在地上,竟自走开。小伙子只得知趣地捡起礼物,去找别的姑娘求爱。 一对对青年,双双走进凤尾竹林,来到大青树下,窃窃私语,倾诉衷肠,有的还轻声唱着情歌。小“卜少”从花央箩中取出细篾饭盒,递一扇给小伙子,共同品尝自己亲手做的饭菜。互相把好吃的喂到对方口中,情意浓浓,互赠定情信物,久久不愿分开……
艳丽的花腰傣
奇异的婚俗
花腰傣实行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婚前恋爱自由,历经:“串寨”择偶;照电筒约会;花街吃“央箩饭”定情;托媒提亲;双方父母喝酒议婚,方能结婚。 月朗风情的夜晚,是小“卜冒”串寨寻偶的好时机,他们用竹笛、小三弦弹吐出自己的心声,吸引小“卜少”前来相会。双方通过串寨相识后,到花街节相会吃“央箩饭”。送定情物(女送花腰带,男送银手镯等物),小“卜少”把一扇饭盒交给小“卜冒”带回去,让媒人提亲时带来相合,父母才能议婚。“卜少”从花街回到家中,父母看到姑娘少了一扇饭盒,便知道女儿找到了心上人,十分高兴。而“卜少”则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等待着男方托人上门提亲的佳音。 “照电筒”是在古老的“串寨”寻偶基础上发展爱情关系的约会形式。男女青年运用现代照明工具,在路边照射,寻找自己的心上人。如果错照了人,也不会责怪对方,而会发出“哦”的一声欢笑。找到心上人后,来到大树下、竹丛中娓娓交谈,倾诉思想感情,转告父母对青年定情后的态度,商谈催促父母托人提亲的日子。 父母经过一番了解,同意儿子定亲后,就请善于言辞的人去提亲。带去用饭盒包好的糯米饭,内装腊肉、干巴、腌鸭蛋等意为联姻饭。“卜冒”还要把在花街吃“央箩饭”定情时留给的一扇饭盒交媒人带去。女方父母看到带来的那扇饭盒,拿出女儿留下的扇合在一起,没有缝隙,知道是女儿的意中人托媒来提亲,便会欣然允许,收下联姻饭,盛情款待媒人,商定双方老人会面的日子。 “联万劳”即男女两家老人换杯喝酒,称喝小酒。由男方的父母提一只鸡、一只鸭和一壶酒到女家议婚定亲。女家设宴招待,并请亲戚作陪,参加议婚。席上,双方互相敬酒,介绍家庭和儿女情况,心意相合,就喝换杯酒。男家以六方银镯送给女方的母亲,把一套结亲时新娘穿的盛装拿给女家。无异议时,女家便收下男家带来的鸡、鸭,表示已收下聘礼,亲事定了。成亲,双方议定结亲需要的肉、酒、菜后,择定吉日成亲。结婚之日清晨,男家宰牛、杀猪,准备菜蔬。新郎、陪郎、厨师和帮忙的小伙子们,浩浩荡荡扛着牛肉、猪肉,挑着酒菜到女家去办酒席,款待女家亲友。女家请来送亲的小“卜少”们,站在土掌房上泼吉祥水喜迎。吃饭时,全寨人每家来1人参加(自带好吃的饭菜),共喝喜酒祝福。花腰傣的婚礼,多数都在子夜举行。傍晚,媒人和两位知礼仪的中年妇女,带迎亲队伍出发去新娘家迎亲。新娘的母亲已守候在门前迎接,向迎亲队伍敬酒。媒人和迎亲妇女恭敬地把酒碗举过头顶,念着敬祭语将酒洒在地上,表示先敬天地祖先,喝下第二杯酒后进入家中就餐。小“卜少”来频频敬酒,女家亲戚轮番个敬酒拈菜,场面十分热烈。新郎手提酒壶,新娘用托盘端着酒杯,向长辈、亲戚敬酒;最后,来到父母亲面前双双跪了敬酒。母亲难舍女儿,抱头哭在一起,不愿分开。新娘的亲戚把她拉开,背到门外,让迎亲的人簇拥而去。
新郎的阿妈与举行婚礼仪式的老人们等在门外,迎接子夜到来的新人。当小“卜少”在佩带的银响铃声中扶着新娘来到门口时;婆婆连忙走上去为媳妇戴上“斗笠”;小伴们有意把帽碰歪,让婆婆再去扶正,反复嬉闹;增加婆媳感情。新娘跟着婆婆首先去牛厩给耕牛喂草。传说,牛与傣家耕田种地,共同劳作,它吃的是草,傣家吃的是粮;为了崇敬牛的精神,便将其当作图腾来崇拜,反映出农耕文化的历史积淀和傣家人的美好品德。 隆重而充满民族特色的婚礼仪式:一位老阿妈手持火把围着新娘绕三圈,驱逐路上带来的邪气;二位老人为新郎、新娘“拴线”,祝福婚姻牢固;新郎用左脚踏在门槛上,新娘把右脚踩在新郎脚背上,老人拿着火把在他们脚上用水浇熄;表示赴汤蹈火不分离;夫妻同食同心糯米饭团,共饮交杯酒,表示夫妻同心协力用劳动创造生活。然后到正堂拜公婆,认亲戚。进入新房内,中央端放着热气腾腾的糯米饭,饭中间横放着一把锯齿镰刀;新娘、新郎在老人的指点下,各从一侧取出糯米饭,奉给双亲先食,然后互换位置,取糯米饭自食。表示尊敬老人、男女平等、有饭同吃、有福共享的传统美德。
艳丽的花腰傣
古风浓烈的葬俗
傣族十分看重长者的丧事,认为去世的老人一生哺育儿孙,现离开了人世,应倾全力办好丧事,将其送到阴间过上更好的生活。
花腰傣的丧葬习俗中,一直保存着古滇国遗风。现在虽然不再用贵重物品陪葬,但葬俗古风依然浓烈。特别是“一家有丧事,全村来帮忙”的团结互助精神,在花腰傣聚居的地方仍然普遍沿袭。
老人病危时,儿孙要守候床前“接气”,才可以香烟不断,家运昌盛。因而兄弟姐妹平时不合者,此时也要和睦相处,不记前嫌;共同料理好老人的丧葬事宜。老人咽气后,马上召集近亲商议丧葬事项,派人通知亲戚前来奔丧。同时,请来有经验的老者把死者抬到正堂屋中,为其剃头和由子女为之沐浴穿寿衣,把一团糯米饭和一枚银元放在死者口中,装棺上盖,停放堂中,让人凭吊。全寨各家主动前来帮忙料理丧事,男人杀牛、杀猪、宰羊,妇女帮助拔鸡、鸭毛,洗菜做饭,接待来吊丧的亲属。
接到丧讯的亲戚,立即请来唢呐、芒鼓班,抬着纸幡,牵着牛、猪、羊,用竹笼背着鸡、鸭,一路吹吹打打,前来奔丧送葬。家族血亲的妇女队伍,还要打着大红伞,十分壮观。来到寨外,燃放鞭炮,告之奔丧人来到。主家人身穿孝衣,头缠拖地长孝布,男人腰挎长刀,出门跪地迎接。进入家中,吊丧者背向棺材献上一碗糯米饭,表示让死者带到阴间食用。吊丧中,主家的唢呐班与奔丧者带来的唢呐班乐声大作,比赛吹奏各种乐曲;芒鼓伴奏,气氛热烈,激荡山寨。
出殡前夜,所有人都要守灵至天明。兄弟、儿女和亲戚家带来的唢呐、芒鼓班轮番演奏。子夜,主祭者抬出一盘糖果;上放一定数量的钱给唢呐、芒鼓班。他们即带头吹打绕棺,祭祀者随后吟唱跳舞;亲属一家接一家祭奠绕棺,吹打歌舞,众人随时可以加入,高潮迭起。跳得越热烈,死者家人越光彩。真是“歌舞达旦”,热闹非凡。
丧葬出殡当天清晨,由寨子里的“龙头”与死者的长子,拿着1个鸡蛋,在棺材前跪地祷告,请死者的魂附在蛋上,一起到埋葬祖先的树林中去选择自己喜欢的墓地。他们未到林内看好地形后,由死者的长子将蛋从头上向背后扔去,蛋破碎了,便是埋葬的地方;马上挖掘小坑,准备埋死者火化后的骨灰。
发丧出殡。出殡时刻多在午饭后,死者的直系亲属男子腰挎长刀,手擎火把,在棺材前开路。抬棺木的“龙杆”两侧,死者的女婿、孙女婿们身着孝服、头戴孝布。棺材后面跟随的儿媳、女儿、孙女等亲属和其他送葬的人们。妇女全部穿戴节日盛装,打着鲜艳的大红伞。
坟场上,男人们在棺木周围架起木柴,点火化馆。女人在另一旁焚烧死者的遗物,如遇死者生前用剩的硬币,烧不化时,就到灰中去刨找;得到者意为祖先留给的钱财,大吉大利,十分珍惜。火化掉尸体,将骨灰埋入挖好的坑内,垒坟,竖石为碑。到坟前祭奠拜别,然后念着“死者去,生者回,生死离别……”等祷告词,返回家中。
艳丽的花腰傣
发型也是民族服饰内容之一。经历许多朝代的演变,为了便于生产、生活,傣族男子已经看不到椎髻的现象。唯有花腰傣妇女,无论老幼,都保留着古代椎髻的习俗。居住在新平的傣洒,其椎髻稍偏于脑后,称为“高髻”,银饰层层,彩带、花线缠绕,上插孔雀羽翎,五彩缤纷。傣雅,其椎髻立于头顶中央,用刺绣着花边的青布条包裹缠绕,耳际垂着鲜艳流苏,衬托出小“卜少”如花的面容。元江的傣仲,也是椎髻于头顶,椎周围插满硕大的银簪花,用青纱头巾缠盖头上,银饰若隐若现,称“大头”花腰傣,其他称为“小头”花腰傣,她们的头饰各有特色。
花腰傣妇女十分注重打扮,有的穿戴打扮要几个小时,还需要他人帮忙。她们先要将头发流成园形,使之呈平顶锥状盘于头顶中央;用一条折叠得十分规整的青布带从发髻边一层层缠绕上头顶,再用一条小巧别致的绣花青布从头顶向耳朵两端盖下,末端垂着红缨穗;外包一块五色花边头巾,从前额向后覆盖;双耳戴银环。如果要做新娘,额前还要垂挂一排精美的银饰。
傣洒的小“卜少”,髻饰更为华丽 。秀美的长发盘髻于头顶后,红色的髻箍上银泡耀眼,坠着一团花蕾般的银响铃;五光十色的丝带把小笠帽维系在髻上,满头生辉。
欢迎光临 葫芦丝专业论坛 (http://bbs.hulusi.com/) | Powered by Discuz! 6.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