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转贴]——迷情西双版纳之橄榄坝篇
[打印本页]
作者:
张哥
时间:
2004-9-29 21:45
标题:
[转贴]——迷情西双版纳之橄榄坝篇
橄榄坝被喻为西双版纳的“孔雀羽翎”, 如果把西双版纳比作绿孔雀,那么橄揽坝则是这只孔雀最美丽部位。波光粼粼的澜沧江畔,密密相连的竹楼;街头漫步的彩色桶裙、黄色袈裟;绿得发黑的热带雨林;寨间、林间深处露出的点点金色的穹顶……构成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面,如青橄榄般令人回味无穷—— 橄榄坝,在泰语中叫“勐罕”,语佛教地名。“罕”意思是卷起来,傣语意为“白布铺起来的坝子”。传说,佛祖释迦牟尼到这里讲经,教徒们就用棉布铺在地上,请佛祖从上面走过去,佛祖走过去后,教徒又把布卷起来,故名勐罕。 橄榄坝位于景洪沿澜沧江顺流而下37公里处,与老挝接壤,面积约56平方公里。海拔530米,是西双版纳23个坝子中海拔最低的一个,也是气候最炎热的。炎热的气候也给橄榄坝带来了丰富的物产,水稻、橡胶、翠竹以及各种水果等等。平坝中分散着80多个自然民族村寨,户户种田、家家种果、村村有胶林、寨寨有树木,庭院间有绿林、密林间有楼塔。在这里,无论任何一个寨子都有古朴的缅寺佛塔和别致的傣家竹楼。加之这里是曾是古勐巴拉纳西王国园林,使之橄榄坝自然地融合了典型的原始热带园林景观和傣家民俗风情,令人留连忘返。因此有了“不到橄榄坝,算不得到版纳”之说。 涌翠的胶林,是橄榄坝诱人的一景,大片的胶林与亭亭玉立的椰林相衬,被誉为“胶林椰雨”景观。 大家熟悉的电视连续剧《孽债》的部分镜头就源取于橄榄坝。 体验札记: 从景洪到橄榄坝的路一直是沿着澜沧江下行的。这段路并不长。正值旱季,江水没有了波涛汹涌的澎湃,在弥漫的晨雾中瑟瑟向前,随时光一起流逝。河边是水退后留下的大片滩涂,被河水冲刷得平整细致。几处竹楼伴路而建,而路的另一端,则是静谧茂盛的热带雨林,暗色的空隙中散发出阵阵雾烟。天边阳光下的山头大片齐整的灰褐色树林,一望无际。 随着路边的竹楼渐渐密集,45分钟后,橄榄坝到了,正值早摆(集市)。车停在路边。一整条街及背后的场子里摆满了小摊,烧烤架后面坐着挽着头发的傣族大妈。挤进密密麻麻的人堆里,出来后每人都一手捧椰子,一手抓烤鱼,胳肢窝里还夹着香竹若干,嘴里咂咂有声,塑料袋里兜满了各式瓜果玩意儿的……吃饱喝足,心满意足的上车。实际上今天要去的是橄榄坝深处的一个老寨子,我的一位婶母出生于那里。 颠簸灰扬中,回忆起儿时在景洪尝过的婶母的精妙手艺:番茄喃咪、酸笋罗非鱼、炸牛皮、能甜笋……那是记忆中最美味的一顿。密林中的路渐渐开阔,一个不大的寨子竟这样深藏于林中。一派安详自在,没有游人,两个十岁左右穿橘红色袈裟脚蹬自行车的小沙弥,跳下车来,望着我们笑,憨直而纯真的眼。走在寨中,不大的寨子,每户人家都以竹篱为墙,篱边门口是正在怒放的叶子花,宽大的庭院中种满苍翠的果木,芭蕉、菠萝蜜、石榴等等以及叫出不名字的,有的已经硕实累累,一幢别致的竹楼掩映于间,与之天地草木交织相融。小路边齐整排着几棵槟榔树,顺着笔直的树干望上去,蔚蓝的天空下阳光透过树叶的空隙直刺双眼。路的尽头,也就是寨的背后是密密的树林,可以认出是铁刀木林,深邃静谧。直觉的深深喜欢上这里的一切。一眼可以望出,深处有一团绿色之间,一簇阳光正巧打在一金色尖顶之上,明亮的塔顶上印着枝叶的影子。这造型独特,最大,也是最绚烂的建筑,便是每寨必有的缅寺。绕过去看,古朴的建筑,大殿粉墙绿瓦紫柱与旁边的僧社、泼水亭、钟亭等共同庇护在数棵高大古老的菩提树下。殿堂空阔,内铺红毯,墙壁上五色壁画,正位供奉着一尊玉佛,佛前几个沙弥打坐聊天。光脚站于宽阔的佛堂之中,闭眼呼吸,檀香寥寥,面露清明微笑。 午后时分,如约来到一户竹楼面前,门口早已有人等待。里面热闹无比,由于婶母(刀姓)在这里的地位及高,难得回来一趟,几乎全寨的人都来了。直接脱鞋上二楼,楼板吱吱作响,新奇无比。哗~,百多坪的一间大厅,正宗的竹子地板,屋内男女分两拨围拢席地而坐。婶母已经有些醉意,见我们来,高兴无比,为我们一一介绍……主人家的小女孩发给我们一包用芭蕉叶包着的糯米饭,用不算流利的汉话喃喃为我们介绍席间的菜式:这是敢里萝喃咪,这是剁生鱼肉,剁生牛肉,这是能鸡,这是撒撇,用来沾的……呵呵,闻所未闻,开眼“口”界了。接着就是满上糯米酒。还没坐稳,男主人就端着酒过来了,“小妹,你们第一次过来,一定要先干一杯……”,“水——”大喝一声,一口饮下。咱有样学样,也是“水——”。嘿嘿,这米酒竟然一点不辣,糯香十足,美呀,美……还没美完呢,接着又来了女主人,二话没说,“水——”,又一杯下肚,头有点晕了……隐约看见后面跟着一串,都是端着酒杯一脸笑的望着我们。只记得,“水——”,“水——啊”,“啊,水——”,“水——”……就这么多了。 从小寨回到大路上的时候,集市早已散去,只留下几个打扫的大妈。空地上几处凉席铺地,上面晾晒着一圈一圈的青苔。椰子树下娉婷走过几个撑着阳伞一边说笑的小仆哨,曼妙的腰枝,合度的衣裙。小镇恢复以往的平静…… 交通:橄榄坝距离景洪市37公里,车程约45分钟,可在景洪民族北路客运站乘中巴(每30分钟一趟)或者搭乘至勐仑、勐腊的班车中途勐罕下即可,车费约6元。 门票:傣族园,位于澜沧江边去勐腊路上三岔口右转约一公里处,面积3.36平方公里,内有曼松满、曼亭等6个保存完好的自然村,门票55元。(笔者没有进去,整个坝子的村寨有很多,大多是不需门票的。) 食宿:除了路边的烧烤外,当地人常常会邀请您去家里品尝自家的手艺,有什么吃什么,都是家里平常吃的纯正的傣家菜,食费您随意。在橄榄坝,随便找户干净的竹楼与主人谈妥后就可以住下,大约10元左右每人,睡在客厅地板上,傣族人家的卧室外人是不许入内的。注意要尊重当地的习俗。 特产:水果在这里是非常丰富的,西瓜、菠萝1、2元一大个,椰子、木瓜、芒果、槟榔、菠萝蜜、西蕃莲……想吃什么都有。建议您可以带回点当地人自家做的菠萝干、笋干以及青苔等。 到橄榄坝看什么: 1.竹楼:橄榄坝的竹楼十分典型,是一种木柱的两层干栏式建筑,屋顶覆以茅草或蒲葵的叶片,称为“烘哼”即凤凰张翅之姿。竹楼楼上一般用竹片或用木板做墙,住人和起居,有楼廊及站台;楼下无墙,用以堆放薪材、农具、杂物,养家禽、家畜,设舂米的木臼和织布机等。结构特色适宜热带湿润气候地区的居家。这个地区的其他民族如布朗族、哈尼族和基诺族等也都常住类似的竹楼。注意,上楼需要脱鞋,不可进入主人卧室。 2.小乘佛教文化:凡有村寨必有缅寺和水井,缅寺一般由“维罕”(大殿)、“哄暖”(僧舍)、泼水亭、钟亭等组成,寺中有菩提树。傣人素信上部座佛教即小乘佛教,家中男孩自小便送入佛寺学习傣文知识,从此吃住皆在佛寺,长大后可还俗回家娶妻生子。此外,贝叶经和自成一体傣族历法以及优美的佛寺壁画也是值得一赏的。看缅寺了解一些傣族的历史以及小乘佛教文化是很有意思的。注意,不能往水井内扔东西,寨中祭神仪式也是不允许参观的。 几个简单傣汉语词汇对照: 波龙:大爹 米涛:大妈 仆冒:小伙子 仆哨:小姑娘 比仔:大哥 比颖:大姐 猫多哩:帅哥 稍哆哩:美女 叔早利:你好 银利:谢谢 乖罕:再见
作者:
小草依人
时间:
2004-9-29 23:53
好向往啊~~~~~~~美丽的小竹楼
欢迎光临 葫芦丝专业论坛 (http://bbs.hulusi.com/)
Powered by Discuz! 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