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逛新华书店,偶见一本《2013年全国艺术院校招生简章和报考指南》,便饶有兴趣取下来细细翻看,想看看葫芦丝专业是否列入了各高校的招生范畴。然而,除了失望,还是失望——全国上百家音乐学院、艺术学院和综合性大学艺术专业,没有一家明确将葫芦丝列为单独的专业。这就引发我一个思考:葫芦丝如何才能跨入音乐学院殿堂?何时才能出现在民族器乐演出的舞台上?
看论坛《葫芦丝和其他民族乐器难易比较》一文,深有感触。无须讳言,仅仅就演奏技巧而言,葫芦丝确实要比其它乐器容易掌握,这是由葫芦丝乐器本身的构造以及演奏方式等所决定的。很多丝友对葫芦丝的“三好”、“五好”津津乐道,我完全赞同。这是葫芦丝的生命力所在,是葫芦丝能够迅速在音乐爱好者中普及的重要原因。今天我们所讨论的,是葫芦丝艺术的提高问题。普及与提高,属于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并不矛盾。
以愚见,葫芦丝艺术要有飞跃式提高,是否可以在以下四个方面着力?
其一,改良乐器。主要是解决葫芦丝的音域问题。
其二,形成理论。对于葫芦丝的作曲、演奏和教学等,形成一套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
其三,丰富技巧。借鉴移植其他乐器高难度的演奏技巧,发掘形成葫芦丝特有的演奏技巧。
其四,推出新作。谱写一批旋律优美且有一定演奏难度的葫芦丝原创曲目。
笔者非音乐中人,不当之处,恳请音乐专家和丝友批评指正!
百度来的资料,从中可以看出西方乐器改 革的某些轨迹,或许会对我们葫芦丝的改进有一点点借鉴作用(同时有一点点感慨:芦笛不知何处去?于今只闻黑管声!)——
从芦笛到单簧管
最初的单簧管是欧洲古代的一种叫做芦笛的乐器,呈圆柱形,没有按键,也没有喇叭口,只有七个音孔。后来,芦笛渐渐演变成了单簧管唯一的直系祖先——沙吕莫管(又翻译成夏吕莫管)。随着音乐的发展,这种乐器也得到了不断的改进。
据有关资料证实,第一个改 革这种乐器的人是德国的一位乐器制造师,名叫约翰•戴内(Johann Denner 1655-1707)。他在乐器管上安装上了两个键子(一个是由左手食指控制的A音键,一个是由左手拇指控制的十二度泛音键)和一个喇叭口,这就是最早由戴内改 革发明的两个键子的单簧管。从此,便打开了单簧管发展的道路,后经巴托尔特将乐器管身延长,并增加第三个键子(低音E、打开十二度泛音键为B音);德国乐派创始人约瑟夫•比尔(1744-1811)在乐器上安装了第四个和第五个键子,增加了四个音(低音升F,降A,十二度泛音为升C,降e);到1791年由法国单簧管演奏家,巴黎音乐学院教授,格扎维埃•勒费福尔(Lefere 1766-1829)给这一乐器增添到第六个键子。至此,对单簧管这一乐器的改 革历经一个世纪,从戴内到勒费福尔等人历尽艰辛,使单簧管发展到六个键子。这个时期单簧管的演奏技术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就在这个时期,莫扎特创作了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并且首先将单簧管应用于乐队。与此几乎同时,还有施塔米茨父子大力发展了单簧管艺术,小施塔米茨更为单簧管创作了二十余首协奏曲。
1812年经德国著名的单簧管演奏家缪勒(muller 1786-1845)的潜心研究,成功的研制出能够演奏各种调式的十三键单簧管,这种新结构的单簧管使演奏者在技巧上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深受人们的赞誉。后来又作了进一步的改进使之更加精巧,并形成了缪勒体系。当今,德国、奥地利单簧管演奏家大多采用缪勒体系的乐器。
1839年,著名的单簧管演奏家、巴黎音乐学院教授、法国乐派创始人克洛泽(KLOSE 1808-1881)和法国著名的乐器制造商路易•奥古斯特•布费(BUFFET)两人一起做了大量改进十三键单簧管的工作。他们在引进勃姆(BOEHM 1794-1880)为长笛创造发明的活动圆键体系之后,使单簧管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并于1839年在历史上第一次推出了勃姆式单簧管,后来又结合安迪尔(Andir1840-1876)精湛的制作理念与工艺,最终形成勃姆体系,尤其单簧管的基本构造很大程度上源于Andir单簧管。当今世界绝大多数演奏家使用的单簧管都为勃姆体系。虽然这一乐器在近代还有新的改进,但从1839年至今历经一个半多世纪,克洛泽发明的这种勃姆式单簧管的基本构造一直保持到现在。
原帖由 童言童语 于 2013-8-15 07:56 发表单簧管八优点 1. 拥有将近四个八度的辽阔音域,是管乐家族中的冠军。 2. 低音深沉,中音浑厚,高音明亮,适合表现各种音乐性格,无论在乐队演奏或独奏中都极富表现力。 3. 演奏性能十分灵活,在演奏旋律、音 ...
欢迎光临 葫芦丝专业论坛 (http://bbs.hulusi.com/) | Powered by Discuz! 6.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