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竿迎来俏新娘
——《迎新娘》编曲制作与赏析
文/周长军
《迎新娘》是一首典型的葫芦丝情趣小品,作品主题鲜明,音乐形象生动,表现了山区人民在迎娶新娘时的喜悦、欢闹情景。 在中国江南各地山区有一种特有的供人乘坐的传统交通工具——滑竿。用两根结实的长竹竿绑扎成担架,中间架以竹片编成的躺椅或用绳索结成的坐兜,前垂脚踏板。乘坐时,人坐在椅中或兜中,可半坐半卧,由两轿夫前后肩抬而行。滑竿在上坡时,人坐得最稳;下坡时,也丝毫没有因倾斜而产生的恐惧感;尤其走平路时,因竹竿有弹性,行走时上下颤动,更能给人以充分的享受,且可减轻乘者的疲劳。中国西南各省山区面积广大,因此滑竿最为盛行。抬着滑竿迎新娘已经流传了几千年。滑竿的意义已不局限于交通工具,更是当地民间习俗的一种体现。 本曲为民族五声B羽调式,复三部曲式,2/4拍。为体现乐曲中滑竿的上下颤动的感觉,特使用了调式变音:“#5”。并在伴奏织体中大量使用。
【引子】 引子由四句长音组成,每句大概演奏6拍,结尾处下滑处理(低音3除外),这样与伴奏织体相重叠,形成浑然一体的效果。
【A】 本段为一部曲式。四小节的间奏之后,主题呈现,前八后十六、前十六后八与跨小节连线和休止符配合使用,一下子就把山区人们抬滑竿的形象刻画出来,滑竿上下颤动,人们喜气洋洋。伴奏中特意使用了Disco音乐中的贝司八度演奏技法,突出抬滑竿的动态,葫芦丝长音部分则利用十六分音符的迂回上行来填充,趣味盎然。不时的几声小锣在提醒大家这是一只迎亲的队伍。
【B】 本段为单二部曲式。有两个截然不同的段落组成。 第一段:简短的两小节间奏后出现了长音主题乐句,描述了人们前呼后应的情景,8小节为一个乐句,经过“起、承、转、合”四句之后出现了重复的6小节乐句,是下一段落主题的先现,这里在配器中我特意加入了人声的呼喊,两次效果为由远及近。 第二段:这一段我的理解是“闹新房”。音乐强弱交替,起伏跌宕,仿佛是一群年轻的后生们利用各种手段闹新房,嬉笑喧嚣声不绝于耳,新房内热闹欢腾!葫芦丝的演奏多用吐音,演奏时应注意速度的把握,要稳定而不要抢速度。
【A】 音乐直接进入再现段,本段为完全再现【A】段主体,跳动的音符变成祝福的话语,人们纷纷举杯祝愿,祝愿新人开启幸福的生活,祝愿人们都有美好的明天。
【尾声】 与引子照应,依然是四句长音,最后音乐在主因“6”上结束,此时已是夜深人静,人们结束了幸福欢喜的一天,进入梦乡......
【知识链接】滑竿抬幺妹
滑竿抬幺妹在华蓥山已流传100多年。据民间传说,早在唐至德年间(公元756-758年),华蓥山高登山、 宝鼎相继建立寺庙,历代香火旺盛,朝拜者络绎不绝。当时,未出嫁的女子(华蓥山区俗称幺妹)是不能出门的,更不能上山朝拜,煞是寂寞。
华蓥山麓一张姓大户,有一对长得如花似玉的女儿,父母视其为掌上明珠,呵爱备至。但她们看见那些香客自由地上宝鼎朝拜,心儿早就飞上了山,由于封建桎梏,只好在闺中惆怅,半年下来,美若天仙的她们竟已面色腊黄、病得很重,找来多个高医诊治均不见效。她们给母亲说了老实话,要想上山去拜佛观光。母亲将她们的想法给父亲讲了,父亲急得无法。恰似一李姓秀才到她们家听说了此事,略加思索便说:"这有何难?2月19日后,你们出点钱,举办一个比赛,将乡里想上山去拜佛观光的幺妹都抬上去,这不就遂意了吗?"张大爷听了此话,找来有威望的族人商量,决定举办"滑竿抬幺妹,祈求五谷丰"比赛,每年3月初举行。
这样,每年三月,这个地区都要举行比赛,年轻汉子将漂亮的幺妹抬上华蓥山,拜佛观景,夺得第一、二、三名的不但能获大奖,而且绝大多数被幺妹看中,选为郎君。此活动后因朝代更迭、战乱兵荒,慢慢疏于举办,有时也偶尔举办一次,故得以流传下来。
欢迎光临 葫芦丝专业论坛 (http://bbs.hulusi.com/) | Powered by Discuz! 6.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