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傣族的乐器 [打印本页]

作者: yuyu05560    时间: 2004-9-4 10:38     标题: 傣族的乐器

傣族的乐器

  傣族的乐器,主要有打击乐器、吹管乐器、拉弦乐器。

  打击乐器,主要有鼓、 锣、镲、嘎拉萨、 罢等。鼓,傣语称为光,依大小、形状及用途的不同而分别称为光皮里、光兵、光总、光妥等数种。光皮里又称光 ,是鼓中最大的一种,鼓身一般长1米余,直径约0.6米左右,两端均蒙牛皮,是摆在特制的鼓架上敲击的大鼓。这种鼓面画有虎图,置有金属制作的虎须,寓意以虎镇邪,只在重大宗教活动时敲击。平时悬吊在寺内,开奏时,演奏者一手握一只中间细,两端大而圆的鼓锤,在 、镲的配合下边舞边击鼓励。可由一人单独击而舞之,也可两人各在一端相互配合击而舞之。

  第二种鼓,傣语称为光兵,是一种长达1.5米的长鼓,直径一般在0.5米左右,两端蒙以牛皮,鼓身上缠有系着鼓面的皮带,作调试鼓面松紧之用。光兵亦摆放在佛寺内的鼓架上,通常在关门节期间在佛寺内演奏。演奏者以右手的掌指或拳击鼓,左手握一钩状鼓锤,钩击鼓的左面作配,演奏出丰富多彩的音色和节奏。各个佛寺的僧侣常开展光兵演奏比赛,切磋技艺,使演奏水平不断提高。

  第三种鼓,傣语称为光总,由12只大小不同,音色域各异的双面鼓组成。由训练有素的人员演奏,专供宣慰使娱乐。

  第四种鼓,傣语称为光妥或光克,即形似名胜腿的象脚鼓。这种鼓一端粗圆,中间细小,底呈喇叭花状,仅粗圆一端蒙面,鼓身上缠有系鼓面的皮带,供调鼓松紧使用。安有一条缀满彩球、彩穗的挎带,供演奏者挎于肩上表演。光妥约1米长短,直径0.3余米,两年、壮年男子将其挎在肩上演奏鼓舞。演奏时用蜂蜡或糯米饭粘在鼓面中心调试音的效果。以右手的掌、指或拳敲击鼓面中心,左手手指轻击鼓面边沿作配。通常是两人各敲一只光妥对舞,配以一定的武术动作。鼓点节奏时缓时急,忽强忽弱,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是傣族民间最喜闻乐见的打击乐器。

  此外,民间还有一种以蛇皮蒙面的小鼓,有的地方称其为光伞,有的地方称其为光多。其形类似腰鼓,由妇女挂于腰际,用手敲击演奏。

  : 傣语统称为逛,有“逛宰”(大钅芒罗)、“逛刮” (中钅芒罗)和“板”小铜锣之分。“逛宰”仅宣慰例使用,放置于宣慰使住所内。“逛刮”挂于宣慰司署的议事庭内,仅在节庆活动,宣慰使出人,各勐土司人司署献礼等场合敲击。民间用于演奏配乐的多是称为“板”的小铜锣和由九面大小不等、音色、音域不同的铜锣组成的排锣(排钅芒)敲击出不同的音色与鼓、钅察伴奏。傣家人赶摆时跳依拉贺舞,都要以鼓锣作配。

  : 是一种供敲击演奏的竹琴。这种乐器用一段竹节制作,在竹节中间开一条孔,孔缘上挑起两条竹丝作弦,安上弦码,用细棍敲而行声。 罢,仅作娱乐,不能用以配乐伴奏。

  嘎拉萨: 是用金属片组装的打击乐器。这种乐器,用15块钢片钢片组成两组完整的八度音,用丝线穿吊于一个无底的船形琴身之内,轻敲钢片而获得八度双音。这种乐器仅宣慰司署有置,供各勐土司晋见宣慰使或人们献礼时敲击,以宣染气氛。

  吹管乐器,主要有 、巴罗和杜。即傣笛,用和长0.3米,直径约1.5厘米的竹管制作,吹奏的一端安有吹奏和一片铜簧,笛身正面开有5个小孔,北面开有1个小孔。以吹奏时控制气或按启孔洞而获音色音域。多作章哈演唱的伴奏器乐。 分 、 囡两种, 开有7孔,常以开有5孔的 囡一起吹奏,被称为“ 孤”即双 。

  巴罗系双簧竹笛,即在竹节两端各安一个簧片,从一端送气使簧片振动而发出“窝罗罗”之声。这种乐器仅僧侣在佛寺内演奏,民间不用以娱乐。

  ,又有拐这称,是角号,多用野牛角或山羊角制作。其中分为有簧无簧两种,有簧者称拐,无簧者称杜。无簧牛角号多在围猎和盖新房时吹用,音色单调粗犷,常用其代替某种号令。有簧的拐,音色柔和,有“窝罗罗”之声,仅在僧侣育经后吹奏。

  傣族的弦乐仅有琴。 多用椰子壳或牛角做琴筒,以笋箨剪成圆片蒙面,琴杆顶端刻有龙头或孔雀,以两条丝线为弦,用马尾弓套在琴筒上拉奏,音域仅限于一个把位的八度以内,音色柔和委婉,多用于拉奏情歌,是傣族青年喜爱的乐器之一。男青年常在夜深人静之时,以 琴拉奏优美的情歌,向姑娘表达心声。


  





欢迎光临 葫芦丝专业论坛 (http://bbs.hulusi.com/) Powered by Discuz! 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