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丝已经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说这句话的人叫佘永生——他既没有葫芦丝演奏家的头衔,也不是知名的葫芦丝作曲家和制作者。然而在他过去30多年的生命中,佘永生却习惯了与葫芦丝为伴,用葫芦丝的乐曲表达自己的生活和情感,也为来自中外的各地人们展示葫芦丝的动人之处。听众朋友,在今天的节目里就为您讲述佘永生的葫芦丝情结。
中国中央电视台曾在中国西南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制作过一期文艺节目,以纪念中国著名的傣族舞蹈家刀美兰从艺五十周年。在刀美兰娓娓讲述的时候,观众能够听到有一阵甜美、抒情、柔和的葫芦丝音乐作为衬托,增添了一种独特的民族风情。这个幕后的葫芦丝演奏者就是佘永生,提到这次难忘的演出经历,他回忆说:“刀美兰是我们国家著名的舞蹈艺术家,她从艺50周年的一个专题片在这边拍摄,刀美兰就是(来自)西双版纳的傣族,当时我们西双版纳州政 府的人来找到我,说要一个葫芦丝现场演奏,让他们找西双版纳吹葫芦丝最好的,他们就找到我,在节目录制过程中,录到哪段吹什么风格的音乐,配合整个节目的背景音乐。”
西双版纳是一片美丽、富饶、神奇的土地。这个北回归线沙漠带上唯一的一块绿洲,以神奇的热带雨林自然景观和少数民族风情闻名于世。这里居住着三十多万傣族人,美丽的竹楼、绚丽的孔雀舞,都是这个民族的典型特征,但是要说影响最为深远的还应当是葫芦丝。
佘永生就是在傣家的寨子里长大的,从小在竹楼上哼唱着傣语的民歌,对于葫芦丝的热爱似乎也是与生俱来的。“那个时候我还小,我就特别感兴趣,我就找到这个乐器,拿过来自学。每天练习,我会唱什么歌我就吹什么歌,傣族的这些有代表性的像《月光下的凤尾竹》、《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吹一些傣族的音调,我就觉得特别美,水平不断地在进步,我每天至少练四、五个小时,天天这么练。”
在佘永生的孩童时代,从整个中国来看了解和专业学习葫芦丝的人少之又少。即使是在其发源的傣族聚居地,也鲜少会有人旷日持久地练习葫芦丝——因为对于傣族人来说葫芦丝只不过是一种“用不了几天就能学会的乐器”,它既没有深奥的吹奏技巧,也没有足够宽泛的音域表现力。
尽管如此,佘永生依然沉醉于自己的葫芦丝世界里,日复一日,坚持不懈地练习。长大后的佘永生当了一名导游。西双版纳绚丽的民族文化和神奇的热带风光使得这里游人如织。佘永生总是会在闲暇之余为游客吹奏两曲。很多人通过佘永生的演奏认识了葫芦丝,进而加深了对中国西双版纳的了解。“我在车上或者旅游景点都会吹奏一、两首给游客听。一到旅游景点,游客就全都围过来了。游客以前没听过,因为这个乐器造型比较好看,又是手工的,很有意思,听着吹出来非常优雅,来到西双版纳看到这种景,再听到这种音乐,他会觉得融入到仙境了。”
佘永生后来遇到了被誉为“葫芦丝之父”的哏德全,他对于葫芦丝的挚爱深深地打动了哏德全。哏德全不仅给予了他专业技巧上的悉心指导,更是鼓励他开创了一番新的事业。“以前我没有想到过开葫芦丝专卖店,搞教学培训,哏德
上个世纪90年代末,葫芦丝迎来了发展的“春天”,获得了越来越多的中外音乐爱好者的关注。在此之前,一些在制作技艺和吹奏技巧上有丰富经验的民间爱好者,通过摸索,总结了宝贵经验,对葫芦丝进行了改良,把音域扩展为14个音,又增大了音量,极大地丰富了葫芦丝的表现力。短短数年,葫芦丝就已经拥有了从城市到农村各行业的爱好者、学习者。
对于佘永生来说,他已经数不清楚他教过多少学生了。但是看着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葫芦丝、喜爱葫芦丝、学习葫芦丝,佘永生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现在除了教学,佘永生还有一个固定“任务”。每天晚上七点半,在西双版纳自治州首府景洪市都要上演一场叫做《勐巴拉娜西》的歌舞演出,几乎每一个来到这里的游客都不会错过。演出以西双版纳民族风情和傣族生活文化为主要题材,激 情的舞蹈、欢快的节奏,交织成了一场绝妙的视听盛宴。佘永生是这场演出中唯一的葫芦丝独奏演员,每天风雨无阻。佘永生说,他愿用自己最精彩的表演把葫芦丝那柔美、醉人的声音保存在每一个游客的记忆之中。
欢迎光临 葫芦丝专业论坛 (http://bbs.hulusi.com/) | Powered by Discuz! 6.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