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不要将葫芦丝吹得象唢呐 [打印本页]

作者: 唐学克    时间: 2011-10-17 07:18     标题: 不要将葫芦丝吹得象唢呐

近日去西安市兴庆公园,看到有很人在吹葫芦丝,很兴奋,凑近去听。确实有很多高手,吹得非常好听,暗暗的学习。但也发现了一种情况,有相当的人将葫芦丝吹得象唢呐一样,完全没有葫芦丝的味道。一些人吹了大量的西北风格的作品,技巧不能说不高,一旦他们吹真正少数民族葫芦丝音乐如最简单的月光下的凤尾竹、美丽的金孔雀等等优秀作品,却缺少味道。一些同志误认为好像吹了大量的西北作品就说明他们的水品高,技巧高。我认为,不管是什么风格的作品,只要你用葫芦丝去吹,就要真正的将葫芦丝的味道吹出来,真正发挥出葫芦丝的风格。让人一听就听出了是葫芦丝而不是唢呐。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对请批评
作者: 兰质惠心mm    时间: 2011-10-17 10:55

有同感!各种乐器的风格是不同的,适应乐曲的风格也不同,唢呐有唢呐的风格,葫芦丝有葫芦丝的韵味,不能代替,但偶尔的,少量的模仿一下还行,但绝对不能代替或者混淆!
作者: 第一大漠胡杨    时间: 2011-10-17 11:06

非常赞同,葫芦丝就是葫芦丝,不是锁呐。

而锁呐就是锁呐,不是葫芦丝,我不赞同迁强的模仿。


作者: 竹林古筝    时间: 2011-10-17 19:44

引用:
原帖由 兰质惠心mm 于 2011-10-17 10:55 发表 有同感!各种乐器的风格是不同的,适应乐曲的风格也不同,唢呐有唢呐的风格,葫芦丝有葫芦丝的韵味,不能代替,但偶尔的,少量的模仿一下还行,但绝对不能代替或者混淆!
同感
作者: 光与影    时间: 2011-10-17 20:11

葫芦丝可以偶尔高亢。
作者: 老马    时间: 2011-10-18 21:13

楼主这么说,就把葫芦丝发展的道路就给堵死了,学葫芦丝我个人觉得,吹好傣味是基础,认为学好葫芦丝,必须要学好傣味的曲,也劝大量的人去学习哏德全老师的风格,但是不能局限在这一个小圈子里,一个乐器有多样性的曲子,这个乐器才能向前发展啊,近年涌现出这么多不同风格的曲子,咱们可能并不都认同和喜欢,但是确实也满足了一些爱好者的喜好,就如咱我们这个国家是一个多民族文化的国家,我们可能不赞同一个民族的风俗,但是我们应该抱着一种宽容理解的态度去对待,当然要如6楼的朋友所说,要是把月下这样的曲子吹成唢呐一样的风格,只能说吹奏者对乐曲的理解有问题了,
作者: 闻舞    时间: 2011-10-18 23:44

非常赞成马老师的观点,葫芦丝现在已经不仅仅是傣族的,它已经走出大山,吹遍全国,而且走出国门吹遍全世界,已经形成了葫芦丝文化,谁也不能保证让全世界人民都吹月光下的凤尾竹吧,不管吹什么曲子,第一要根据乐器的特点,(我不喜欢音域不够勉强翻八度的吹法)第二要吹出韵味,不管蒙古的,西 藏的,陕北的,还是山西的等等,各有各的地方特色,各有各的味,我喜欢描写大草原的曲子,也喜欢描写雪山草地格桑花的藏族曲子,吹《灞柳情》我掉过泪,其实现在一些大师们和作曲家的创作都是根据葫芦丝的特点而创作的,我们要感谢他们!感谢他们的辛勤劳动和无私的奉献,给我们创作了风格各异的优秀作品,这是我们葫芦丝爱好者的福气!我们要把最好的祝福送给他们!
作者: 唐学克    时间: 2011-10-19 07:02     标题: 回复 7# 老马 的帖子

非常感谢马老师。因为我是初学葫芦丝,几乎不认识丝友队伍里的朋友,有时去兴庆公园偷学,几乎在孤军学习。通过论坛,我知道马老师是位德高望重的老师,像我这样不知名的初学者的帖子(毒文),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马老师也能这样认真地回复,可想马老师做事是非常认真严谨的。 其实我并非是说葫芦丝不去创新,不去从各种乐器演奏中汲取营养,不去演奏各种风格的曲子。比如滑音 虚指颤音等等等等就很像弦乐器的技巧,但发挥得太好了,使葫芦丝更有色彩,更动听。我只是说,不要将葫芦丝完全模仿唢呐的风格,可以学习唢呐的一些演奏技巧(可学习任何乐器的演奏技巧),但一定要有葫芦丝的色彩,一定要有葫芦丝的风格,这是本,否则,何必吹葫芦丝,直接吹唢呐了。我以为葫芦丝要比唢呐柔美一些,不要那么高亢,尤其碰到6音要弱一些等等。 又发毒文,不敬了,找抽!
作者: 阿黑    时间: 2011-10-19 09:02

支持唐学克,葫芦丝是有着明显地域文化特色的乐器,葫芦丝固有的音域就非常吻合云南少数民族柔美的个性性格,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能以所谓葫芦丝国际化世界化搞葫芦丝去特色化,而变成“泛太平洋化”。呵呵 借鉴终归是借鉴,创新更不是猎奇,离开轻柔飘就谈不上葫芦丝文化, 呵呵
作者: cxxhz    时间: 2011-10-19 09:38

葫芦丝有其独特的韵味,是其他乐器无法替代的。而葫芦丝如果也像唢呐一样吹一个些西北风格的乐曲,就失去了葫芦丝本身的特点。就干脆改成西洋乐器一样,音域宽点,什么曲子都能吹不是更好吗。
作者: 老马    时间: 2011-10-19 09:53

唐克学朋友,不能说你这是什么毒文,讨论不要掺杂太多个人的感情色色,就事论事,你这么说似乎论坛就容不下不同意见的讨论了,相反,我觉得这样的讨论是有益的,而且你提的这个问题,由来已久,曾经在论坛上展开过多次讨论,只是随着越来越多傣味外的优秀曲子的出现,相对少一些而已,事实胜于雄辩,有谁能说牧歌,春到草原等草原类的曲子,以及灞柳情,茶歌,野狼,断桥残月以及新出的舞娘等优秀作品不好呢,就如茶歌,本来就是埙曲,但一直没人注意,但是改编成葫芦丝曲后,才真正找到了新生,

 

也回复楼上的朋友,我的观点不是你所想的那样,一个乐器演奏风格的多样化,并不是说它无所不能,有所取舍有所发展才是正道,我的观点是学好葫芦丝傣味是必须学好的,这是根,但不能固步自封,就我个人而言,我是一个最忠实的哏派粉丝,我相信很多吹葫芦丝时间久的人都象我一样,开始也象你们一样接受不了一些别的风格,可以不去学习它,但是要包容它,从大局来看,确实是对葫芦丝这个乐器推广发展是有利的!一个东西的存在,总有它存在的理由!总能适合部分群体!欢迎接着讨论!


作者: 龙吟芦箫    时间: 2011-10-19 10:13

开始我也与唐学克朋友持一样的观念,随着不同风格的作品不断涌现,也渐渐的能包容葫芦丝不象葫芦丝,不过还是认为在创作葫芦丝曲子的时候,要考虑葫芦丝的承载能力,不能让葫芦丝勉为其难。
作者: 古浪孤烟    时间: 2011-10-19 10:36

刚开始认识葫芦丝,就是从《月光下的凤尾竹》开始的,觉得葫芦丝就是一种少数民族的乐器,就适合演奏傣族风格的乐曲。王厚臣老师的一曲《灞柳情》让我震撼了,原来葫芦丝也可以这样吹,原来葫芦丝曲也可以有这种风格。从此改变了我对葫芦丝的看法。后来的《黄土谣》《梨花雨》《雪莲花开》等各种不同风格的乐曲的出现,更加体现出了这一简单乐器不简单的魅力,也是对那些看不起葫芦丝的人的最好的回击。感谢各位老师的辛勤创作、继承创新,使葫芦丝走出傣寨,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作者: panmeiyun    时间: 2011-10-19 10:51

什么味都行 只要优美动听感人有内涵的葫芦丝曲子我都觉得好
作者: 林西老翁    时间: 2011-10-19 20:35

唐克学朋友讲的有一定的道理,上面很多论述也不矛盾。葫芦丝有其独特的风味,并不是凡适合其音域的曲子都可以吹,大多流行歌曲用葫芦丝吹就有一种怪怪的味道。很多优秀的曲目在不失葫芦丝独特风味的同时把地方音乐元素融入其中,开辟了葫芦丝发展的途径,可喜可贺。爱好吹的人一定要注意,表现地方风味,不能失去葫芦丝的本色。
作者: 阿黑    时间: 2011-10-20 15:47

楼主的意思说的很清楚,就是不要把葫芦丝当唢呐来吹,主要是讲气息处理要体现葫芦丝的轻柔飘的味道,也就是怎么用葫芦丝的味道去演绎作品,与作品本身无关。怎么就有人拿《梨花雨》《雪莲花开》《断桥残月》等作品说事呢,您见过李春华先生用吹唢呐般的气息去演奏《梨花雨》《雪莲花开》《断桥残月》吗?????????谁见过?????
作者: 老马    时间: 2011-10-20 17:25

引用:
原帖由 阿黑 于 2011-10-20 15:47 发表 楼主的意思说的很清楚,就是不要把葫芦丝当唢呐来吹,主要是讲气息处理要体现葫芦丝的轻柔飘的味道,也就是怎么用葫芦丝的味道去演绎作品,与作品本身无关。怎么就有人拿《梨花雨》《雪莲花开》《断桥残月》等作品说 ...

 

感谢你的教导!我只是不是揣着明白装糊涂的人,可能是我敏感了,我只是为葫芦丝做出很大贡献的那些老师们辩白几句,看你的回复,原来竟然是我错了,原来是楼主说的是气息问题,偶也就释然了!


作者: 唐学克    时间: 2011-10-20 19:49     标题: 回复 18# 老马 的帖子

马老师做人做事真是坦荡,包容,实事求是,很敬佩您的为人。其实是我自己没有把意思表达清楚,感谢阿黑朋友,短短几句把意思表达淋漓尽致,再次谢谢!
作者: 道人    时间: 2011-10-21 00:47

引用:
原帖由 老马 于 2011-10-19 09:53 发表 我觉得这样的讨论是有益的,而且你提的这个问题,由来已久,曾经在论坛上展开过多 ...

 

 

我喜欢老马的这一句“可以接受不了一些别的风格,可以不去学习它,但是要包容它,从大局来看”萝卜青菜嘛!

 

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也许不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但是葫芦丝曲子很多。我们可以有选择的吹自己喜欢的曲子嘛。


作者: sczh    时间: 2011-10-21 08:20

很认真的读了楼主的文章,我觉得楼主说的其实应该是两件事。一个是葫芦丝这个乐器本身,另一个好像应该是葫芦丝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不要把这两件事混为一谈,否则可能越争论越糊涂。论坛上曾经出现过很多类似文章,引起一些争论,很多人把这不同的两件事搅合到一起,这样的争论没什么意义,更不会有任何结果。 我想就这两件事说说自己的理解。葫芦丝这件乐器,就其本身来说,其结构和发声原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第二种不同的结构。如果有人做出了结构不同,原理不同的葫芦丝,那还能不能称作是“葫芦丝”,还是另外一种乐器,这个咱们不知道,到时候如果真有这么一个东西出来再说,呵呵。 我们现在的葫芦丝,其簧片调整不同,会有不同的韵味的差别。我有好多只不同的葫芦丝,有的适合吹一些傣味十足的乐曲,有的适合吹一些楼主所说“西北风格的作品”。吹什么风格的曲子,我会挑选不同的葫芦丝。相信很多爱好者都会有这种感觉。初学的时候感觉不出来,随着进一步的学习,自然会发现这一点。这已经是常识,不用我多说。 对于第二件事,就是葫芦丝音乐作品应该是多元的,多风格的。随着葫芦丝走出云南的大山,为全国乃至全世界更多的爱好者所喜爱,这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事实。北方人拿去会用它吹“西北风格的作品”,年轻人拿去会用它吹自己喜欢的流行歌曲,外国人拿去会用它吹自己喜欢的乡村音乐。这正说明了葫芦丝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对于葫芦丝爱好者们,这是好事,这是大事,这是值得欢欣鼓舞的! 吹什么风格的作品就要有什么韵味,这是音乐常识。每一种乐器在演奏不同风格的作品时,都会有不同的演奏方法。用吹【月光下的凤尾竹】的方法来吹【灞柳情】,那叫胡闹,用吹【灞柳情】的方法来吹【月光下的凤尾竹】,恐怕他自己也不能容忍。但是每一位爱好者都会对不同风格的作品有自己的偏爱,喜欢的作品,就会多下点功夫,不喜欢的,吹的就少一点,这也正常。 但是楼主的说法有一点问题,“不要将葫芦丝吹得象唢呐”。哪位能把葫芦丝吹出唢呐的感觉来,我还真服了他。【黄土情】就是改编自唢呐曲,用葫芦丝再怎么吹,也吹不出唢呐的味道来的。引用楼主的话“一些同志误认为好像吹了大量的西北作品就说明他们的水品高,技巧高。我认为,不管是什么风格的作品,只要你用葫芦丝去吹,就要真正的将葫芦丝的味道吹出来,真正发挥出葫芦丝的风格”。不知道楼主说的“葫芦丝的风格”指的是什么?是乐器本身?还是音乐作品?我吹【黄土情】,有时候会故意把葫芦丝抬的高高的,模仿吹唢呐的感觉,但那只是一种表演上的模仿,我把葫芦丝吹爆了,也不能吹出唢呐的味道来。但是【黄土情】就是【黄土情】,表现的就是西北高原的大气和粗犷。这个最好不要搞混了。 再怎么说,葫芦丝已经在快速发展了,这个趋势是谁也无法阻挡的。我们家乡有一位在当地很有名气的老音乐家,他最讨厌架子鼓,他说一听到架子鼓,他就会头晕。搞比赛只要他当评委,没人敢用架子鼓。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位老音乐家早已驾鹤归西,架子鼓已经成为一种普通乐器,他当年的做法一度成为后人嘲笑的话题,现在连这个话题也消失了。
作者: 老孙    时间: 2011-10-21 15:10

葫芦丝乐器的音色决定了并不是随便一种旋律都可用葫芦丝来演绎,所选择的曲目要符合葫芦丝轻飘柔的特色,因此我认为用葫芦丝演奏曲子,不是局限于某一区域的乐曲,而是应该对曲子的风格有所选择,有些适合用唢呐演奏的,就不适合用葫芦丝,有些适合用唢呐的就别糟践葫芦丝了。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作者: 孟秋谷    时间: 2011-10-22 17:36

当然,凡事勿忘根本,但是如果葫芦丝只限于云南那点东西是不够的,必须要创新!创新当然是在根本的基础上。 其实,也不是把葫芦丝吹成唢呐,葫芦丝的表现能力远不止“轻飘柔”。王老师的《灞柳情》就是一个很好的代表。 如果葫芦丝不创新,不增加演奏技巧难度,它是不能够发扬的。 望楼主理解。
作者: 龙城住我    时间: 2011-10-25 05:59

吹唢呐需要很大的气量,否则吹不响。初学者的气量不足,难以控制气息,不会“拐弯儿”,所以,吹出来的音“直、白、楞”。而纯熟的唢呐的韵味是刚劲、苍凉、委婉。,楼主说,“不要将葫芦丝吹得象唢呐”,是指“公园”里的“直、白、楞”,而不是指后一种。“傻吹”是因为控制不了气息,放不了余气,是一种练习现象,而不应该是一种“创新”。当然,也有人急功近利,“爱面子”,把“傻吹”当成风格的。如果把“傻吹”也当做“创新”,其实是误导了葫芦丝的发展,也害了“傻吹”的初学者。王厚臣老师的作品,是云南葫芦丝植根大西北的成功典范,而不是“傻吹”的杰作。拉了《灞柳情》说事儿,其实说歪了,也是对王老师的不敬。
作者: 葫芦声韵    时间: 2011-10-25 09:08

引用:
原帖由 老马 于 2011-10-18 21:13 发表 楼主这么说,就把葫芦丝发展的道路就给堵死了,学葫芦丝我个人觉得,吹好傣味是基础,认为学好葫芦丝,必须要学好傣味的曲,也劝大量的人去学习哏德全老师的风格,但是不能局限在这一个小圈子里,一个乐器有多样性的曲子,这个 ...
支持与赞同
作者: 同音    时间: 2011-10-25 10:16

霸柳情是由笙曲改编的,由葫芦丝演奏相当成功。但要把好多吹奏乐器的技巧往葫芦丝上用,未必适应,弄不好会弄巧成拙。
作者: 天生我才    时间: 2011-10-25 15:48

引用:
原帖由 唐学克 于 2011-10-17 07:18 发表 近日去西安市兴庆公园,看到有很人在吹葫芦丝,很兴奋,凑近去听。确实有很多高手,吹得非常好听,暗暗的学习。但也发现了一种情况,有相当的人将葫芦丝吹得象唢呐一样,完全没有葫芦丝的味道。一些人吹了大量的西北 ...

    看了唐先生的文章感到怪怪旳,如果是做为理论上的探讨,应该就亊论事.不应该掺杂着个人情绪.唐先生说的兴庆公园应该是东郊分会的朋友们,你说他们吹月光下旳凤尾竹等都缺少味道,看来这些人的水平没有唐先生高啦!是的,吹奏云南的乐曲作为西北人肯定不如云南本地人!这是受地域,文化,氛围所决定的.但是据我所知,他们喜欢西北风味的曲子这是很自然的,就象唐先生爱吃面条不爱吃米饭一样{从文章上看唐先生应该是西安人},也没有听谁说会吹西北乐曲就水平髙呀!大家都无限崇拜哏大师,喜欢李贵中,李春华老师的作品.但是,葫芦丝是中国的国粹,它需要发杨,发展.目前有豫剧风味的葫芦丝曲,有蒙古草原风味的葫芦丝曲,有新彊风味的,黃梅戏风味的,............,全国各地都在用葫芦丝来演奏本地音乐,这是一件大好事!毛 **对中国文艺制定的方針是:百花齐放,百家爭鸣,洋为中用.外囯的东西我们都要引进利用,那么我们用云南的葫芦丝来吹奏西北音乐就不行吗?况且唐先生对新疆,蒙古葫芦丝曲能容忍,而对用葫芦丝吹西北音乐却橫加指责有失公道吧!至于说用吹唢呐的劲去吹葫芦丝更是无稽之谈,众所周知,王厚臣老师的"黃土情"是一首唢呐曲改编而成,前半段表现对家乡黃土高原的一往情深,乐曲婉啭深情,王老师在敎学中一再要求这一段要控制气息,吹出一片深情.而第二段则表现西北人的大气,豪放.这里有安塞腰鼓,陕北秧歌,当然离不了唢呐!真能吹出唢呐的感觉就对了!谁规定葫芦丝只能吹唧唧我我,你情我爱的音乐?!王老师的"灞柳情","天乐"等乐曲体现了西北音乐的魅力,深受广大丝友喜爱!

    音乐各有所爱,你喜欢的别人不一定喜欢,别人喜欢的你不一定爱听.记得李春华老师说过一句话:"只要自己喜欢,不要在意别人说什么!"那么别人愛吹什么曲子那是人家的自由,我们不要去干涉,上面有朋友说过:年轻人爱吹流行歌曲,老年人爱吹怀旧歌曲.说不上有一天出来个帅哥用葫芦丝吹"忐忑"你奈他何?我认为这种爭论该结朿了,无益!还是多练练功吧!


作者: L东方萨克斯    时间: 2011-10-25 16:08

引用:
原帖由 天生我才 于 2011-10-25 15:48 发表     看了唐先生的文章感到怪怪旳,如果是做为理论上的探讨,应该就亊论事.不应该掺杂着个人情绪.唐先生说的兴庆公园应该是东郊分会的朋友们,你说他们吹月光下旳凤尾竹等都缺少味道,看来这些人的水平没 ...
------忐忑早就有人吹过了,而且还有三吐。
作者: 黛儿    时间: 2011-10-25 19:34     标题: 看主贴和这么多回贴

我想说的是其实楼主可能要表达的是2个意思 1、原文说“确实有很多高手,吹得非常好听,暗暗的学习。但也发现了一种情况,有相当的人将葫芦丝吹得象唢呐一样,完全没有葫芦丝的味道。”这就说明他指的是有些人水平不高,吹的象唢呐。 2、至于楼主抨击西北风格的曲子问题 21楼的楼主回复的非常好:“就是葫芦丝音乐作品应该是多元的,多风格的。随着葫芦丝走出云南的大山,为全国乃至全世界更多的爱好者所喜爱,这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事实。北方人拿去会用它吹“西北风格的作品”,年轻人拿去会用它吹自己喜欢的流行歌曲,外国人拿去会用它吹自己喜欢的乡村音乐。这正说明了葫芦丝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对于葫芦丝爱好者们,这是好事,这是大事,这是值得欢欣鼓舞的!” 支持21楼的这个观点!
作者: 民间歌谣    时间: 2011-10-26 10:47

音乐是用来愉悦人心的,只要好听,怎么吹都行!不必对任何一种艺术设置人为的障碍。

 

可惜国人都乐于设置障碍以限制他人,维护自我,这就是各个领域创新力不足和中国人得不了诺贝尔奖的根本原因。以我看,那个用注射器吹曲子的人,就是音乐天才!


作者: 八音二    时间: 2011-10-26 12:03

       讨论的真热闹,真可谓是百家争鸣啊,也发表一点看法。王厚臣老师的作品【天乐】,我及我的学生都非常喜欢,因为这首作品是为悼念于天佑老师逝世一周年而创作,王厚臣老师和于天佑老师天地之间的深情对话,选用葫芦丝模仿箫和埙的音色结合,吹奏出来的效果非常感人,因此得到了广大葫芦丝爱好者的认同和喜爱。那么葫芦丝难道能模仿马叫——《孤独的黑骏马》、狼嚎——《野狼》就不可以模仿笛子《黄土谣》、唢呐《黄土情》吗?葫芦丝要发展,要走出中国、传扬世界,就必须要创新、要解放思想,放眼未来,否则普及葫芦丝文化 就是一句空话。目前我们葫芦丝人缺少的不是观点,而是常识,尊重常识也就是尊重科学。
作者: 冷于冰    时间: 2011-10-31 18:38

葫芦丝可以偶尔高亢
作者: 阳光快乐    时间: 2011-11-1 05:42

引用:
原帖由 sczh 于 2011-10-21 08:20 发表 很认真的读了楼主的文章,我觉得楼主说的其实应该是两件事。一个是葫芦丝这个乐器本身,另一个好像应该是葫芦丝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不要把这两件事混为一谈,否则可能越争论越糊涂。论坛上曾经出现过很多类似文章, ...

 

非常赞同曲老师的观点,说得有道理。  


作者: 如果    时间: 2011-11-1 09:24

我觉得没必要太多去讨论这些话题,如果你是葫芦丝爱好者,我想你吹到一定程度,自己会感悟到一切的,有道是:习惯成自然
作者: 欣平    时间: 2011-11-2 08:02

引用:
原帖由 唐学克 于 2011-10-17 07:18 发表 近日去西安市兴庆公园,看到有很人在吹葫芦丝,很兴奋,凑近去听。确实有很多高手,吹得非常好听,暗暗的学习。但也发现了一种情况,有相当的人将葫芦丝吹得象唢呐一样,完全没有葫芦丝的味道。一些人吹了大量的西北 ...
   完全是多余的担心,有哪个人能把葫芦丝吹成唢呐?葫芦丝多大的音量?使劲吹响吗?唢呐多少音域?葫芦丝几个音域?
作者: 欣平    时间: 2011-11-2 08:04

引用:
原帖由 八音二 于 2011-10-26 12:03 发表        讨论的真热闹,真可谓是百家争鸣啊,也发表一点看法。王厚臣老师的作品【天乐】,我及我的学生都非常喜欢,因为这首作品是为悼念于天佑老师逝世一周年而创作,王厚臣老师和于天 ...
有道理,赞同。
作者: 欣平    时间: 2011-11-2 08:07

引用:
原帖由 龙城住我 于 2011-10-25 05:59 发表 吹唢呐需要很大的气量,否则吹不响。初学者的气量不足,难以控制气息,不会“拐弯儿”,所以,吹出来的音“直、白、楞”。而纯熟的唢呐的韵味是刚劲、苍凉、委婉。,楼主说,“不要将葫芦丝吹得象唢呐”,是指“公园 ...
  有道理,正确。
作者: 欣平    时间: 2011-11-2 08:10

引用:
原帖由 老马 于 2011-10-19 09:53 发表 唐克学朋友,不能说你这是什么毒文,讨论不要掺杂太多个人的感情色色,就事论事,你这么说似乎论坛就容不下不同意见的讨论了,相反,我觉得这样的讨论是有益的,而且你提的这个问题,由来已久,曾经在论坛上展开过多 ...
  有道理,正确。
作者: 欣平    时间: 2011-11-2 08:19

引用:
原帖由 黛儿 于 2011-10-25 19:34 发表 我想说的是其实楼主可能要表达的是2个意思 1、原文说“确实有很多高手,吹得非常好听,暗暗的学习。但也发现了一种情况,有相当的人将葫芦丝吹得象唢呐一样,完全没有葫芦丝的味道。”这就说明他指的是有些人水平不 ...
  说的很好,有道理。
作者: 阿黑    时间: 2011-11-2 10:18

欣平欣平,善于点评! 但音域是指音列的总范围,即从它的最低音到最高音间的距离而言。音域不是音区, 一件乐器只有一个音域,欣平老师用“几个”来形容一件乐器的音域,恐怕不合适吧? 不对请您批评!
作者: 丝琴    时间: 2011-11-2 11:54

这个问题在论坛上已讨论很多了,我认为只要演奏什么,象什么就ok了,别受条条框框约束,否则不利于葫芦丝艺术的发展提高,
作者: xcbmyj    时间: 2011-11-8 10:02

所有的乐器好像是我们生活中的餐具,有大碗、小碗;大碟、小蝶;大杯、小杯------喝汤用碗,盛菜用碟,喝酒用杯好像成了约定俗成的习惯,不过,有人喝汤用盘,盛菜用杯,喝酒用碗,我们好像也无可奈何。这种创新值得推广吗?
作者: 嫩葫芦    时间: 2011-11-13 19:25

发展才是硬道理,有发展才有动力,葫芦丝要是没有哏老师、和照老师、李春华老师及论坛各位老师高手的不断改良与发展,葫芦丝就不会被你我大家所认识并喜爱。就像我们江浙的《越剧》最早是一把琴、一块鼓板另加一琵琶伴奏,后来经改良融入鼓板、主胡、琵琶、二胡或中胡及大提琴、笛箫等,再后来发展成电声乐队伴奏,在上年纪人喜欢越剧的基础上发展成很多年轻人也喜爱。一曲越剧《十八相送》改变的舞曲朗朗上口步步轻松,我早起还在电脑前踩着拍子活动腿脚呢,哈哈。要允许共性与个性的并存,这样世界才多姿多彩。个人魅力与地域风情融入葫芦丝曲目,反应出区域特色的葫芦丝音乐这样才是地道的体现地方特色的好曲目。东南西北牵强模仿所出来的估计是不伦不类的了。以上纯属个人意见,(*^__^*) 嘻嘻……
作者: 葫芦柔情    时间: 2011-12-3 02:00

 

 

葫芦丝之所以吸引我,就是因为听了《月光下的凤尾竹》,那优美的旋律、天籁般的丝音,真的很陶醉!(已不记得是哪个版本了)

 

 

这次的(不要把葫芦丝吹得像唢呐)论题,我个人觉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得必要辩论出一个结果,后世自有公论(说远了哈 )。

 

 

我只想说的是,流沙老客老师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已经成为经典了,是不是要流沙老客老师去拉马头琴来演奏啊!(流沙老客老师,得罪了)

 

 

以上谨代表个人观点,如有不妥,希各位老师见谅!

 

 

 


作者: 竹林宝林    时间: 2011-12-3 20:44

我买葫芦丝时有人建议我买大簧片的吹的声音大
作者: zhudabo    时间: 2011-12-4 07:17

偶然一看标题自以为是吹奏技巧问题。通读以上帖子、支持老马与阿黑的覌奌。 。是葫芦丝的特殊韵味吸引了成千上数十万的爱好者在学習它、呵护它、发展它。不少的前輩及现在的许多老师为它而沤心沥血的工作,無私而黙黙地奉献…… 。在下真誠的希望;以葫为友者相重。不要把个人喜好的风格、与不喜好的风格、从思想上狭隘的形成葫芦丝风格流派之争。這是不利於葫芦丝的发展,不利於和谐的因素。
作者: gjmg_409    时间: 2011-12-8 10:42

对于我们这样的初学者来说,就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综合各种风格的学习,才能掌握更多的技巧,吹奏自己喜欢的曲子时才能达到随心所欲、运用自如。每人都有不同的性格脾气、风格特点,只有掌握更多的技巧,才能奏出适合自己风格的曲子。 以上各位老师、专家的争论。学习了!
作者: 余音缭绕    时间: 2011-12-18 19:31

各位各位:我想葫芦丝应该是属于民族管乐吧,既然是民族管乐那我们就要用管乐的技巧来规范这种乐器的吹奏方法。以前吹葫芦丝的可能管乐专业人士不是很多,这样限制了葫芦丝演奏方法的创新和发展,当今葫芦丝界搞管乐的专业人士不少,王厚臣老师、李贵中老师等等他们都非常看重葫芦丝,时刻在关注着葫芦丝未来的发展,这也是葫芦丝界的幸事。任何一种乐器它都是随着时代的需要来发展和创新的。不管葫芦丝吹出来像什么马叫、狼嚎还是马头琴和笛子或唢呐只要你我喜欢就OK。
作者: 清水草草    时间: 2011-12-19 14:35

吹出傣族风格应是葫芦丝的主体.
作者: 晨雾风影    时间: 2011-12-29 10:43

楼主说的是一种比较现实的现象,葫芦丝是傣家的乐器,表现傣族及西南少数民族的乐曲那是本源。我认为葫芦丝现在已经由傣家走向了世界。傣族人民应该高兴。尤其表达我国北方,西北,东北各民族的曲目,用葫芦丝演奏,哪怕吹成唢呐味儿,有什么不好?如果吹出马头琴味道那更是高手。新疆乃至西亚风情的音乐用葫芦丝演奏,不也很美吗。:))为什么把葫芦丝死死地挂在傣家人的门口?而不准其遨游天下。如此说,古筝,埙,陶笛......也不能表现现代音乐啦?多干净,多纯洁?强调葫芦丝一定吹出葫芦丝声音的,有意无意在封杀葫芦丝的传播,这几句话过分么?哈哈哈。
作者: 葫芦情深.    时间: 2011-12-29 11:29

十分同意楼上的观点,葫芦丝如果真的能吹出唢呐的味道那说明葫芦丝的确有魅力,但是楼主不能否定葫芦丝的多元化发展,葫芦丝同社 会一样,是要不断发展与不断进步的,月光下的凤尾竹已经是很经典的作品,但我们不能一味着围着他发展,那样就会造成听觉疲劳,现在人们一提到葫芦丝,基本想到的就是月光下的凤尾竹,所以我们要勇于创新,创作出使大众更容易接受的作品。针对演奏方法我觉得每个人有自己的理解,我们没有必要的过多争论,这个听众自然会有所判断。所以我们要为葫芦丝能演奏各个风格的曲子而感到高兴。个人愚见,请批评
作者: 圣诞老人    时间: 2012-1-4 19:36

非常同意楼上的说法,葫芦丝如果真能吹出唢呐的味道说明葫芦丝的确有魅力。
作者: 小卜冒    时间: 2012-1-4 21:02

傣族音乐的风格已经高度特化了,就现在已有的这些傣族葫芦丝曲而言,旋律重复和相似的已经很多了,葫芦丝巴乌如果仅仅局限于傣族风格势必穷途末路,况且传统上葫芦丝巴乌并不仅仅是傣族的传统乐器,也许最开始的时候是从傣族诞生的,但是随着文化的交流,他早已成了傣族、哈尼族、阿昌族、佤族、德昂族、景颇族、彝族、苗族等许多民族共有的乐器,历史见证了它传播、发扬的过程,所以它的风格本来就是多样化的,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要使葫芦丝的风格更加多样,只有这样才有葫芦丝的明天~@
作者: 寒竹丝韵    时间: 2012-1-18 12:46

不论什么风格,只要是好作品我都吹,垃圾作品,移花接木的作品一律不吹
作者: 冰柔    时间: 2012-1-20 21:39

对于楼主的看法,我只想说两件事:

        第一是2010年我参加北京高级教师培训班的时候,这一期有五十多人,每个人都要准备一首结业汇报演出曲子,上午彩排下午正式汇报,彩排的时候每个人只要把自己要表演的曲子走一下过程,慢板吹几句,快板吹几句就完事了,而轮到我的时候,我吹的是唢呐改编曲黄土情,按常规,吹几句何维青老师就会叫停,我一边吹一边等何老师叫停,结果是,我把引子吹完了,把整个慢板都要吹完了,何老师才叫停了让我吹快板,快板也快吹完了我的彩排才算结束,如果说别人只用一分钟,我起码用了四分钟,就是因为我吹的是黄土情。这说明了什么呢?

        第二是我今年带着十岁的学生向卿志参加云南省第二届全国邀请赛,青少年专业组,我学生的复赛曲是乘风,决赛曲黄土情,复赛我没时间看到,决赛的时候我在场,当时一共有五位评委,而作为黄土情这首曲子的编曲作者,我的老师王厚臣先生给我学生的分数排在第四,前面三个高分都是云南当地最权威的人士,我学生最后的成绩是青少年专业组第一名,也就是金奖得主。说这些不是为了要炫耀什么,只是想用事实来证明,葫芦丝吹出唢呐味道是好还是不好。大家可以想想~~~~~


作者: 断桥--DQ    时间: 2012-2-5 01:21     标题: 俺也插一句

各位老师你们好,俺是新来的不敢对各位老师的高论妄自评断,只说下个人看法,想要用葫芦丝来表现曲子就要对曲子意境有深刻的理解,知道该曲要讲述的是什么,代表哪个地域的文化,比如《抬花轿》此曲有着浓郁的河南豫剧特点,豫剧也有很多用唢呐来变现的,选择用葫芦丝来吹,就要吹出浓郁的地方戏味道,这样就和唢呐扯上了关系,要是带着傣味吹《抬花轿》。。。呵呵。又如《赛马》是李老师移植的二胡独奏曲,葫芦丝吹该曲个别地方难免要保留二胡的特点了。。。说对说错情各位前辈见谅。谢谢

 

俺也插一句

各位老师你们好,俺也插一句好么,因为我是新来的,对各位老师的高见不敢妄自评断,只是俺觉得想把一首曲子表现好就要对曲子深刻的理解,只对她要叙述的是什么,比如《抬花轿》是河南味的,豫剧里有很多地方是唢呐吹的,我们就要吹出浓郁的豫剧的味道来,这样葫芦丝就难免有唢呐的风格,否则没了豫剧的特点,《赛马》是李老师由二胡移植的葫芦丝独奏曲子,个别地方还是要保留弦乐的味道,很多前辈也都说要有弦乐的感觉,既然选择了葫芦丝来表现曲子,所以把葫芦丝适当作为《百变乐件》还是有必要的。。。。说对说错请各位前辈见谅啊,再此有礼了

作者: 唐学克    时间: 2012-2-5 14:48

我请求大家,不要再讨论这个问题上了。我不经意的写了那么一段话,引起这么多人的关注,谢谢丝友们。但我确实觉得,没有必要再在这个问题上无休止的讨论下去了。


作者: 老马    时间: 2012-2-5 20:27

引用:
原帖由 唐学克 于 2012-2-5 14:48 发表 我请求大家,不要再讨论这个问题上了。我不经意的写了那么一段话,引起这么多人的关注,谢谢丝友们。但我确实觉得,没有必要再在这个问题上无休止的讨论下去了。

 

别放在心上,其实这个讨论是有益的,才留着,你只是初学有一些东西有误解或认识不足,朋友们不会把它放在心上,要有人人身攻击你的话,论坛是肯定不容许的


作者: hongquan    时间: 2012-2-15 16:57

同感,支持!!!!
作者: 蔷.薇    时间: 2012-2-16 10:11

有同感!说实话有几次在公园听到有人吹葫芦丝,还加上扩音难听之极!当时就想这葫芦丝真不能再普及了,都烂了街了!
作者: 月河丝韵    时间: 2012-2-16 14:23

讨论得太精彩了 我来给老师们和丝朋友们献花了,你们太辛苦了 花花献给你们 世界很大,心胸放宽,万事看开,一切都很美好。


作者: 月河丝韵    时间: 2012-2-16 15:39

引用:
原帖由 民间歌谣 于 2011-10-26 10:47 发表 音乐是用来愉悦人心的,只要好听,怎么吹都行!不必对任何一种艺术设置人为的障碍。   可惜国人都乐于设置障碍以限制他人,维护自我,这就是各个领域创新力不足和中国人得不了诺贝尔奖的根本原因。以我看,那 ...
支持楼主的看法 世界本身是和谐的。我们就要和睦相处,要多给每个人一点自己活动空间。
作者: 月河丝韵    时间: 2012-2-16 15:46

引用:
原帖由 道人 于 2011-10-21 00:47 发表     我喜欢老马的这一句“可以接受不了一些别的风格,可以不去学习它,但是要包容它,从大局来看”萝卜青菜嘛!   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也许不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但是葫芦丝曲子很多。我们可以有 ...
支持道人老师说得好
作者: 月河丝韵    时间: 2012-2-16 15:53

引用:
原帖由 八音二 于 2011-10-26 12:03 发表        讨论的真热闹,真可谓是百家争鸣啊,也发表一点看法。王厚臣老师的作品【天乐】,我及我的学生都非常喜欢,因为这首作品是为悼念于天佑老师逝世一周年而创作,王厚臣老师和于天 ...
说得好顶一个
作者: 月河丝韵    时间: 2012-2-16 15:55

引用:
原帖由 丝琴 于 2011-11-2 11:54 发表 这个问题在论坛上已讨论很多了,我认为只要演奏什么,象什么就ok了,别受条条框框约束,否则不利于葫芦丝艺术的发展提高,

支持说得好,顶一个


作者: 月河丝韵    时间: 2012-2-16 16:07

引用:
原帖由 葫芦情深. 于 2011-12-29 11:29 发表 十分同意楼上的观点,葫芦丝如果真的能吹出唢呐的味道那说明葫芦丝的确有魅力,但是楼主不能否定葫芦丝的多元化发展,葫芦丝同社 会一样,是要不断发展与不断进步的,月光下的凤尾竹已经是很经典的作品,但我们不能 ...
支持说得太好了,顶一个
作者: 情绪音乐    时间: 2012-2-20 18:49

大家都是为了玩 开心最重要,起码目前没有真正很专业的培训学校,包括一些老师什么的,都是笛子专业。。。。。。。。除艮老师外 个人认为目前玩葫芦丝的基本中老年人多半,葫芦丝能够给这些朋友带来幸福和快乐已经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了
作者: 老夫子    时间: 2012-3-4 23:38

把葫芦丝当唢呐吹,不仅声音难听,样子难看,而且还很容易坏簧片。老夫身边一个朋友接连吹坏好几把葫芦丝还怪质量不好,后来给一个街头卖葫芦丝的贩子批评一顿,后来这位老兄改了,轻吹,后来就没事了。
作者: 铁手    时间: 2012-3-5 01:30

玩的开心是最主要的,好多曲子我也不喜欢,我可以不学它,但我仍然能看到许多人学它,说明别人还是喜欢的
作者: 铁手    时间: 2012-3-5 01:36     标题: 回复 68# 老夫子 的帖子

那是新手,吹坏也正常,不得窍,谁一拿葫芦丝就吹好曲子呢,
作者: 阿黑    时间: 2012-3-6 09:17

其实楼主一开始发这个帖子时候,就是谈论葫芦丝吹奏的时候不要太使劲的吹, “把葫芦丝当唢呐吹”。结果帖子出来后,好家伙,一些高人就出来了,又是曲子的风格,又是葫芦丝的多元化,又是葫芦丝流派,越谈越高深,搞得俺们都不敢插嘴了,谈来谈去,明白人终于出来了,却原来还就是个最简单的问题,葫芦丝不是唢呐,不能太使劲的吹,太使劲了吹不响!
作者: 芦韵春华秋实    时间: 2012-3-7 16:31

这个帖子好,应当感谢楼主。讨论就怕没有争论的帖子!论坛就怕不争论!从个人观点出发,谈及这个问题,也仅仅只对于个人而言,无可厚非。就如同“.....各有所爱”,毕竟不影响他人。但是一旦作为一种观点教育他人或者评价他人的时候,毕竟要影响到他人的行为,则要辩证点吧。发展有起点和过程,但没有终点,是一条射线。葫芦丝的起点,起源,不言而喻,自然是其发源地少数民族的这些元素了。如何发展呢?究竟发展到什么样的程度?有无边界?如果那位朋友写一本书,就叫做《葫芦丝的起源与发展》,我是一定要看的,如果只谈起源,又止于起源,给葫芦丝划了一个句号----圆满结束,那人们就失望了,当然这也是不可能的。还是继续实践吧。许多乐曲用了不同的乐器演奏,风采万千,别有滋味。
作者: 芦韵春华秋实    时间: 2012-3-7 17:00     标题: 回复 21# sczh 的帖子

“我们家乡有一位在当地很有名气的老音乐家,他最讨厌架子鼓,他说一听到架子鼓,他就会头晕。搞比赛只要他当评委,没人敢用架子鼓。” 哭笑不得。
作者: 箫歌    时间: 2012-3-18 22:44

1、乐器本声来源于对自然声音的模仿,同时也是地域人们个性的反应。葫芦丝源于云南有其必然性,葫芦丝原本身的音色有其特有优势。 2、发挥自身优势,吸取别人长处才能使自己更强大,葫芦丝的发展部能局限于云南和傣味,多风格或者说多流派的演奏对葫芦丝有利。但不可过,“物极必反”。 3、萝卜青菜各有所爱,选择自己喜欢的就好,你喜欢青菜,如果你指责别人喜欢萝卜就是你不对了。如果有人问你喜欢什么,你大胆的表达你想法 4、对艺术的客观是需要时间的沉淀的,什么风格好不好,行不行,时间会检验一切。 5、博采众长终获益。 6、不同风格的曲子需要不同音色的葫芦丝演奏。 7、听自己喜欢听的,推荐给同样也喜欢的朋友,吹你喜欢的曲子,吹个喜欢听你吹的人听!
作者: szbxy    时间: 2012-8-15 12:4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桂乡之夜    时间: 2012-8-23 10:55

万事万物每一刻都在演变,不要刻意去固守一样风格。正宗的傣味是什么?我看它应该是第一个发明葫芦丝的人吹出来的,能找到吗?

好听是最高原则,有市场(指有人喜欢)就是硬道理。

最好不要用自己的偏好去限定别人的爱好和创造(且不说创造和文化交汇对于艺术发展的重要性)。

说实话,我也很讨厌唢呐,但我不反对葫芦丝吹出唢呐味。


作者: 古月之韵    时间: 2012-8-23 11:47

引用:
原帖由 老马 于 2011-10-18 21:13 发表 楼主这么说,就把葫芦丝发展的道路就给堵死了,学葫芦丝我个人觉得,吹好傣味是基础,认为学好葫芦丝,必须要学好傣味的曲,也劝大量的人去学习哏德全老师的风格,但是不能局限在这一个小圈子里,一个乐器有多样性的曲子,这个 ...

同意马老师的观点,葫芦丝如果仅仅在傣味的风格上很难有所发展,但这不是否定傣味,就是因为有了傣味才有了葫芦丝,不过现在如果想让更多的人接受葫芦丝,就一定要结合多元化的音乐元素,现在不是傣味的曲子太多了,为什么会很流行呢?大家喜欢才流行吗!傣味当然经典,但创新同样重要!即使想有位朋友说唢呐吹月光下的凤尾竹,如果不好听只能说移植改编的不好,高手有的是,期待唢呐版的月光!如果真有这么一天,那葫芦丝就真火的不得了了!


作者: 小梁2011    时间: 2012-9-11 00:16

论坛论坛 你论我谈 我从头看到尾 学习了很多 各位老师辛苦了
作者: 北京-老葫芦    时间: 2012-9-11 09:10

葫芦丝之所以发展的这么快,有其自身的原因,还经葫芦丝高手的传播。70%的葫芦丝爱好者都是想学好葫芦丝自娱自乐。它好学好带好听好买的实际情况,和吹曲子的广泛性。所谓广泛就是它不局限与傣族,可吹歌曲和草原的、西北的、西藏的、江南的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在各个地方生根开花,否则有不喜欢傣味的曲子的人,就不能吹葫芦了吗。葫芦丝要想演奏好,就要吹出各地区的风味来,王厚臣老师编的曲子都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西北的风味演奏的器乐主要就是唢呐,所以吹西北风格的曲子多少都要带点唢呐的技巧,否则就没有味道了。这是曲子的风格所要求的。这是我的想法。不知对否!
作者: huangjianjun    时间: 2012-9-16 19:25

好听是最高原则,有市场(指有人喜欢)就是硬道理。
作者: 南通心声    时间: 2012-12-9 11:19

如今葫芦丝吹奏的曲子非常广,我倒很喜欢。
作者: 兴趣爱好者    时间: 2015-12-5 12:04

朋友们都是为了葫芦丝蓬勃发展在畅所欲言,讲的都十分有道理,好风气啊!我认为,当一大批音乐艺术大师们为了中国的民族音乐发展而倾注心血做出了奉献,出了新作品,只要受众者喜,就是好!这个评价标准应该不关乎是何风格,南北不同风格作品的吹演奏方法,因由演奏大师们精彩示范,都成了广大葫芦丝爱好者争相学习模仿提高的经典教案。谢谢各位老师!

作者: sunwenkun    时间: 2015-12-5 17:44

不管什么地方的曲子也不管用什么乐器,要吹出风格。
作者: 芦韵春华秋实    时间: 2015-12-7 07:19

                这个观点可能有些问题。按照楼主的观点,从理论上推导:葫芦丝就是葫芦丝,别的就是别的,不能互相借鉴,不能相互混淆。你是你,我是我,互不干扰。这个观点就是 :只看到了差别,没有看到共性的观点。按照楼主的观点从逻辑上我推导一下:1.葫芦丝不能模仿二胡,不能吹《赛马》和《二泉情韵》。2.葫芦丝不能学鸟鸣,所以《春到傣乡》这个曲子就有问题了。如果需要鸟叫,就把真的鸟拿来,让它叫哈。把葫芦丝吹的跟鸟叫一样,那岂不是?3.葫芦丝不能模仿马叫,那就不要吹《孤独的黑骏马》。4.葫芦丝不能模仿京胡,不能吹《京调》和《新编夜深沉》,要知道,夜深沉用小d葫芦丝很像京胡的。5.葫芦丝不能演奏歌曲,歌曲是人唱的,你葫芦丝能比人唱的好听吗?所以葫芦丝就不能吹《月光下的凤尾竹》。6.葫芦丝不能使用历音,那是人家琵琶的的东西。7.葫芦丝不能用花舌,那是人家笛子的东西。8.农民就是农民,不要出来做农民工。学生就是学生,不能做家教。 融会贯通这个词恐怕不能用了以后。

     

              所有乐器是既有差别,又有共性的。如果没有共性,就不可以组成乐队。管乐、气鸣乐、簧管乐这些分类,范围就更小了,共性的东西更多了。人和人有差别,没错。但是真的没有共性吗?但凡我们学习东西啊,千万不要在一开始就轻易下结论。多学点后,会有真知灼见。那么多的乐器,学了葫芦丝就做结论性的东西,会误人误己。


作者: 原上草    时间: 2015-12-7 19:27

  说《月光下的凤尾竹》是葫芦丝曲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她是一首女声独唱歌曲好不好。一些人太没得水平了,一说葫芦丝就是《月光下的凤尾竹》,连她是什么东东就不晓得,还说得个憨有劲的!一首歌曲哪样乐器不能演奏?谁规定了《月光下的凤尾竹》只能用葫芦丝演奏?二胡拉不行吗?唢呐真不能吹奏《月光下的凤尾竹》吗?去听听关牧村的演唱,仔细听听,是哪些乐器伴奏的?一个二个的还说什么葫芦丝不能吹奏歌曲,葫芦丝开始吹奏的哪一首不是歌曲(包括经典的《月光下的凤尾竹》、《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等)?葫芦丝什么时候出现的?专门为葫芦丝创作的独奏、合奏曲什么时候才有的?不怕无知,就怕本来就无知,还要长篇大论的说东道西!
作者: 芦韵春华秋实    时间: 2015-12-8 07:46

引用:
原帖由 原上草 于 2015-12-7 19:27 发表   说《月光下的凤尾竹》是葫芦丝曲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她是一首女声独唱歌曲好不好。一些人太没得水平了,一说葫芦丝就是《月光下的凤尾竹》,连她是什么东东就不晓得,还说得个憨有劲的!一首歌曲哪样乐器不能演 ...
赞一个。
作者: 纯正良乐民    时间: 2016-1-18 16:34

还是要辩证地看待,葫芦丝要发展,就必然要开拓创造,但不能强行模仿、死搬硬套当然要摒除。
作者: 阳光伯伯    时间: 2016-3-8 22:58

什么东西适合就是好的,只要把它放到合适的位置。有些歌曲用葫芦丝吹奏比人声唱的效果好。孙传芳老师作曲的《竹韵》由孙传芳老师用葫芦丝吹奏就比人声唱的更胜一筹,李思才老师也将多首流行歌曲和电视剧的插曲略加改编用葫芦丝来吹奏效果也是非常好。
作者: 谈议葫芦丝    时间: 2017-3-10 00:21

我个人认为一个能把葫芦丝吹成唢呐的人,也一定能够吹出葫芦丝所谓固有的味道,在西安吹西北作品太自然不过了。至于有人说那还不如直接吹唢呐呢,
我觉得对也不对,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或愿意下功夫学习其他乐器,葫芦丝作为一个大众乐器,入门较易,一旦掌握,自然想吹自己熟悉的歌曲。
不错葫芦丝是有着明显云南地域文化特色的乐器,但如果用它可以吹出其他地域及民族的曲子,岂不更好







欢迎光临 葫芦丝专业论坛 (http://bbs.hulusi.com/) Powered by Discuz! 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