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陶埙DIY [打印本页]

作者: 葫芦丝    时间: 2004-6-6 12:14     标题: 陶埙DIY

埙,或作癪,是我国最为古老的边棱气鸣乐器。历史悠远,原始社会已出现,是中 华民族文明的起源。最初用作古代先民狩猎工具,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被作为乐器,并逐 渐增加音孔,发展成为可以吹奏曲调的乐器。秦汉以后,主要用于历代宫廷雅乐。清代 末年出现场谱。经历了漫长的箫条时期和濒于湮没失传、即将绝响之境地。埙的音色古 朴、醇厚,悲壮、深沉、极富特色,长于表达人们哀怨的思想感情。!" 世纪#" 年代以 后,在我国音乐界有识之士大力倡导和努力实践下,古埙焕发青春,不断研制出新埙 种,增加音孔,扩展音域,可以转调演奏,使之成为既可独奏、重奏、伴奏,又可与各 种乐队合奏、协奏的乐器,并且荣登国际乐坛,成为我国人民与世界人民进行文化交流 的友好使者。 (一)历史沿革 远在原始社会的部落时期,我国最古老的埙就出现了,并在先秦史籍中已有记载。 《拾遗记》中有:“庖牺灼土为埙”。《世本》云:“坝,暴辛公所造,亦不知何人。周畿 内有暴国,岂其时人乎?本作土熏,围五寸半,长三寸半。宋均注曰:暴、公国,平王 诸侯。暴辛公烧土为之。”此类传说都表明了观历史的久远。最早的埙,源于古代先民 的狩猎工具———石流星(一种球形飞弹),后来逐渐改用陶土烧制而成,以模拟龠鸟鸣 声,作为诱捕龠鸟的辅助工具。!" 世纪$" 年代初,我国首先在山西省万泉县荆村遗址 出土了三枚陶坝,把埙的历史提到了距今%""" 年的新石器时代。&’($ 年,我国考古工 作者在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出土了一枚距今(""" 年的陶埙,这些史前乐器的出土, 把中华民族)""" 年的文明史,又向前提早了!""" 年。中国不愧为世界上伟大的文明古 国。 埙从只有吹孔。无音孔到有音孔,并逐渐增加音孔,成为可以吹奏曲调的旋律乐 器,经过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埙的外形,最早有不规则的卵形、橄榄形、圆球形、管 形、鱼形和平底卵形等多种。 &’($ 年,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出土了一枚陶埙(图,外观呈卵形,只有 一个吹孔,无音孔。属于新石器时代,是距今(""" 多年前的制品,也是到目前发现的 年代最早的埙。 陕西省西安市郊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埙,其形略如橄榄,也只有一个吹 孔,用细泥捏塑而成,是埙的原始形态之一,距今约%"7000" 年。 器 在山西省万泉(今万荣)县荆村出土了三枚陶埙。其中一枚呈管形 筒,仅顶端有一个吹孔,无音孔。!" 世纪(" 年代,我国音乐界曾组织专家,对山西、陕西、甘肃、河南等四省出土的古陶埙进行了测试。这枚陶埙测音结果音 高为!"。其中一枚呈椭圆形的陶埙(图#"$),除顶端有一个吹孔外,在埙体中部有一个 音孔,用开、闭此音孔两种指法,可发出两个乐音。测音结果音高为% &’、(’。另一枚 呈圆球形的陶(图#"#),除顶端有一个吹孔外,在埙体上有两个音孔,用闭孔、开一 音孔。开二音孔三种指法吹奏,可发出三个乐音,测音结果音高为("、)"、*’。 +,-, 年,在江苏省南京市郊安怀村湖熟文化遗址出土的一枚陶埙,呈圆球形,除 有一个吹孔外,还有一个音孔。也属新石器时代,是距今$... 年的制品。此外,在山 东潍坊姚官庄、山西垣曲古城关东、垣曲丰村、太原市郊义井村、河南郑州大河村、安 徽汪洋庙遗址、江苏邳县大墩子遗址,均发现新石器时代陶埙,它们分属于不同的原始 文化区域。史前时期的埙,音列结构未超过三音,音列中以小三度关系最为多见,其次 为大三度、纯五度或大二度。有位吹响过古陶埙的音乐家形容道,那声音令人心悸,有 如泥土的轻叹与呼唤,让人感到深秋的无奈与旷野的悲凉,感觉生命不过是大地上的一 棵草,禁不住在$... 年的古风中飘飘摇摇,不知不觉中已灵魂出窍。 +,#$ 年,甘肃省玉门县火烧沟文化遗址古墓出土的陶埙(图#"/),属于0... 年前 的夏代制品。此遗址共出土陶埙二十余件,其中有, 枚完好的三音孔陶埙,其余皆已破 碎待修复。陶埙外形均呈扁平的圆鱼形状,通高/ 1 +. 厘米。顶端有一吹孔,两肩各有 一个音孔,鱼腹部左下侧还有一个音孔,共有三个音孔。埙体多饰以网纹、条纹或带状 环纹彩绘。鱼腹与鱼尾交接处封闭不通,在陶埙的下端、鱼的尾部已出现带有悬挂装饰 物的小孔,也可能是为了系绳便于携带或悬挂之用。用六种指法可吹出四个音,测音结 果音高为2+、))+、&"*",构成四声音列,相邻音程为大小三度或大二度。 +,-" 年,河南省郑州市二里岗早商遗址出土的陶埙,外观呈卵形,埙高/3- 厘米、 腹径$3" 厘米,顶端有一个吹孔,埙体上部有三个音孔。 +,-$ 年,河南省辉县琉璃阁+-. 号殷墓出土商代后期三枚陶埙(图#",)。一大二 小,埙体均呈规则的卵形,平底,大埙高#3’ 厘米、腹径-3+ 厘米;小埙高03’ 厘米、 腹径’3+ 厘米。顶端有一个吹孔,埙体前后各有两个和三个音孔,共计有五个音孔。两 枚发音相同的小埙,用各种不同的指法可吹出十一个乐音,测音结果音高为:4+、% &"、 ("、% !"、2"、% 2"、4"、% 4"、)"、&’、% &’(其中最高四个音较难奏出)。大埙的埙体有裂纹, 吹口残破,经修复后也可吹奏测音,其发音与小埙相同,但低一个八度。表明它们是一 组乐器,可以用来合奏。此外,在河南郑州铭功路、旮旯王村、安阳殷墟侯家庄、妇好 墓等地,均出土有商代各时期的陶观或骨埙。 夏代陶埙比原始时代的陶扬有了较大的发展,音孔增至三个。三音孔埙的出现,是 埙制作上的一次巨大的飞跃。为了便于放置,埙体多为平底卵形。目前已知的商埙有陶 制、石制和象牙制的三种,而以陶制埙最为常见。商埙多无纹饰,但也有饰以交叉形划 纹的,有的开始在埙底刻有器主名号。到了’... 多年前商代后期的殷代,陶埙形制已 规范化,圆腹平底式,均为五个音孔,能吹奏七声音阶。它的制造也开始出现模制,埙 体外表磨光或有纹饰、铭文,这时的埙和它那玄妙的音色,已为现今中国和世界各国乐 坛学术界所重视。 沌”,是“俗工不解古埙之制”。历史上抱有这种观点的人,恐怕不只吴浔源一人,也许 正是这种观点阻碍了埙向前发展。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 国乐器博物馆收藏有清代宫廷所用的红漆云龙埙(图!"#),高$%& 厘米、腹径! 厘米。 埙体有六个(前四后二)音孔,通体髹红漆,描绘金龙和云纹。 清末民初以来,埙的使用更为少见。’( 世纪’( 年代,山东德州李雨村先生曾复制 出殷代五音孔陶埙。"( 年代,我国著名的民族音乐社团上海大同乐会的音乐家和乐器 制作师们曾制作出雅埙一枚、颂埙两枚。时至’( 世纪!( 年代,我国能吹奏古埙者屈指 可数,中华民族传统的土制古乐器陶埙,正濒于湮没失传,即将绝响之境地。 (二)埙的构造和规格尺寸 埙的构造较简单,它由埙体、吹孔和音孔组成。埙体呈自然卵形、平底、空心,内 腔形状与外壳相同。多为陶制,也有石、玉、木制者,也可用尼龙、塑料或树脂等材料 制作。埙的顶端(首端)设有吹孔,以下逐渐扩展成为埙腹,埙的腹部开有音孔,多开 在正、背两面,音孔数目及孔位不定。埙腹以下又逐渐收缩,埙的底端(尾端)为平 底。埙腹的最大直径位于全高中线以下的黄金分割点上,全高为腹径的#%’& 倍。在前 后音孔两侧,多有书法篆刻,埙底留有作者印记。也有的陶埙焙烧前外表涂釉,成为瓷 埙;也可在陶场外表涂漆、描绘出各种图案纹饰。 表 (三)埙的制作 埙,远古多为石制、骨制,后为陶制,并以陶制最为普遍。形状也有多种,如筒 形、扁圆形。椭圆形、球形、鱼形和梨形等,以梨形为众。因埙形如梨状,顶端所开吹 孔不大,一般人认为难于制作,特别是按音孔的开列,也会使人颇费周折,加之文献资 料的缺乏和不详,使人难于动手制作。实际上陶埙并非难制,古人尚能制作出来,何况


作者: 葫芦丝    时间: 2004-6-6 12:15

在我国周代的乐器八音分类中,埙被列为土类乐器,井是我国第一部民歌总集《诗 经》中所载的!" 种乐器之一。埙无定制,它的外形、大小和音域多种多样。我国古代 音乐有雅乐、颂乐之分,当埙作为乐器进入宫廷乐队以后,也根据这两种音乐的需要, 而有了雅埙、颂埙之分。《尔雅》记载,这个时期的埙是:“烧土为之;大者如鹅子,锐 上平底,形如秤棰,也叫雅埙,声合黄钟、大吕;小者如鸡子,又称颂埙,声合太簇、 夹钟。”雅埙形体较大,状如鹅蛋,音响浑厚低沉;颂埙形体较小,状如鸡蛋,发音高 于雅观。埙用于雅乐部,常常与篪配合演奏。篪是竹制单管横吹乐器,专用于雅乐,属 八音之竹类。古时把埙、篪两种乐器视为兄弟乐器,那时的音乐要求音域不宽,它们同 属中声部乐器,以后又把埙列入“中和韶乐”之中。在山东出土的周代陶埙上就刻有 “命司乐作太室埙”(太室:即太庙的中室,古时天子的祖庙为太庙)和“命作韶埙”的 铭文。《诗经小雅·何人斯》曰:“伯氏吹土熏,仲氏吹篪”。是说兄弟俩和睦相处,常在 一起一个吹着埙,一个和着篪,彼此歌唱着十分高兴。埙和篪两种乐器合奏时,声音极 为和谐,故后世常用“埙篪”、“伯埙仲篪”等词来赞美兄弟间的和睦友爱。《诗经》中 还载有:“天之诱民,如埙如篪”之句,借埙与篪声音谐和,喻比上天诱导下民,要像 埙篪一样相和。 殷以后的#$$$ 多年中,埙一直保持在% 孔的水平上,没有新的发展,直到汉代, 才出现& 孔陶埙。据史料记载,西汉曾出现过七孔埙,但影响不大。从《后汉书·历志》 中看,这时还出现了木制的埙:“笙以木刻其本而不匏,埙亦木为之”。东汉明帝刘庄非 常喜欢吹埙。一次,他去南阳故地巡游,召集了一班校官子弟,在他的故居旧室演奏雅 乐,当演奏《鹿鸣》一曲时,刘庄兴趣大发,竟忘了自己的身份,亲自捧御埙参加合 奏,以娱嘉宾。由于帝王爱好吹埙,上行下效,埙在东汉时有过一段盛行的历史。在隋 代,埙还用于九部乐的《清乐》中,但到了音乐艺术高度发展的盛唐之时,由于管弦乐 器品种繁多、性能优越,使音域窄、音量小的埙不再为人们所重视,从而失去了在乐队 使用的可能性,以致后来史书对它的记载也越来越少了。考古发掘和传世埙中也偶见各 种特殊形制的陶埙或瓷埙。如河南巩县黄冶窑址发现唐代瓷制人头埙、猴头埙。北京中 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乐器博物馆藏有传世宋代人头埙、怪异人头埙(图&’$) 等。木制观在宋代逐渐盛行,并大有代替陶埙之势,故统治者认为:有违八音古制,因 而被其明令禁止使用。明代文献《三才图会》中也有关于埙的记载。 清代古风盛行,古老的埙在文人和音乐界得以复苏盛行,常用于琴埙合奏。在清代 的宫廷“中和韶乐”中,也偶尔使用到埙,据《律吕正义》载,埙当时并无专门乐谱, 它和排箫、篪一样,都使用洞箫谱。直到清末,才有吴浔源的《棠湖埙谱》问世,它是 仿照元代熊朋来《瑟谱》的“律吕谱”和古琴的减字谱编纂而成的,也是目前能见到的 惟一埙谱专集。其上载有《北寄生草》。《锁南枝》、《懒画眉》等曲调。吴浔源认为史书 中所说埙“只可随众器以传声,不能如箫笛之独奏”是不符合实际的,而他的埙“岂特 可以独奏,且罕有其匹矣”之说也有些过分。对埙的恰当评价应为:既可以随众器合奏 或伴奏,又能像箫笛那样用于独奏。吴清源厚古薄今,他视% 孔埙为正统,认为“五孔 (指音孔)不可易已”,并把历代对埙的加孔改进视为“浅陋”,是“不耐衷藏而好凿混
作者: 葫芦丝    时间: 2004-6-6 12:17

现代的今人了。中国音乐学院教授曹正先生,从!" 世纪#" 年代末就开始制作仿古陶 埙,在$" 年的长期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撰写的《埙和埙的制作工艺》一 文(发表在《乐器》杂志%&’! 年第(、$ 期上),有着较高的学术价值。笔者认为,初 学制埙者,有必要认真借鉴曹正先生的制埙法,这是一种因地制宜、简易可行的制作工 艺,要经过选土、和泥、制坯、开孔、整形、磨光和焙烧而完成。 首先要选好黏土,制陶埙的土要求纯,不能带有砂石等杂质,不分土的颜色,凡黏 性强的黄土、红土或黑土均可使用。如果新性强而又有杂质的土,则需经过滤制成“澄 浆泥”才能用。轮土的特征是呈颗粒状,瓦陶工人称之为“立茬土”。这种土多在较深 的地层。滨海地区的新土含盐、碱、硝的成分较多、部性大而杂质少,黄土高原深土层 的黏土与滨海地区的黏土质地相近,都是制作陶埙的理想原料。在城市里,黏土可以在 建筑工地挖地基时找到。 和泥前,要将干燥的土块砸成粉末状,然后掺水和泥,水不要加的过多,要边加水 边搅拌,和泥时要清除掉那些细小的石子、砂粒和其它杂物,因为它们会使作出的埙坯 爆裂。埙泥经过揣揉和好后,要摔成长方块形,并用湿布包裹起来。 制坯前,先行制作一个实心埙形泥蛋,待它彻底阴于后,就用它作为损的模型。制 埙坯时,将和好的泥揉成圆饼状,把埙模放在中央,从底部沿四周向上把泥模包起来, 并用手掌将其表面拍打匀称,使厚薄一致。取埙模时,从埙坯顶端正中用刀片由上向两 侧下方切开,但要切到# ) ( 处、留% ) ( 相连(图*#!),取出埙模后再对合起来。对合 时,切口边缘要用水湿润一下,对合后,再用刀尖沿切缝切出一条三角形浅沟,沟内填 以湿度较大的泥条,并用水打磨光滑。用埙模制作的埙坯,形状规整一致,壁厚也较均 匀。制坯前,要准备几个埙模交替使用,如果只用一个,时间过长易与埙坯粘合在一 起,不易脱模。埙模是控制陶埙内膛形状和大小的依据,表面要光滑。干燥后要收缩许 多,制模时要予先考虑留出余量。埙模每次用过后要及时干燥,并用砂纸打磨光滑。 开吹孔要在埙坯制成几个小时后,表面不黏手时进行。先用木板将埙坯顶端压平, 再用较细的铁钉在顶部的中心扎一小孔,然后用较粗的管状物(如细笔管)进一步开成 吹孔。此后即时要进行初整形,左手握埙坯并在手中不断旋转,右手执一长条木板,从 埙坯的顶端(吹口周围)到底边轻轻拍打,使其表面更加平整、底边棱角清晰,尤其要 注意底径与腹部的粗细相称。 数小时后,待埙坯的水分再度蒸发之后,便可进行开音孔了。音孔的位置,以双手 按放方便为原则。清制的六音孔埙、前面开四个音孔,用左右手食、中指按孔;后面开 两个音孔,用左右手的拇指按孔。开音孔前,先试吹一下筒音,将手指分布恰当,做出 标记,然后选用比吹孔小约! ) # 的铁钉,按标记逐一扎透,形成音孔。 随着埙坯硬度逐渐增大,便可在玻璃板上滚压打光,滚动的次数越多,表面就越平 整光滑。打光时,左手中指顶住吹孔,拇指执埙底中央,它们起到轴心的作用,同时以 右手指轻抚埙的腹部,从左向右拨动埙体,并由上至下进行,待腹部滚压平整光滑后, 再用同样方法处理吹孔边缘和底部边缘部位,最后将各部位连接处滚动找平。 埙坯经过滚压后,会使吹孔、音孔缩小或变形,需进一步审音和修整孔径,其法与
作者: 葫芦丝    时间: 2004-6-6 12:19

开孔相同。应注意边吹边听,以确定筒音和音孔的音阶关系。修吹孔时,要将距吹孔 !"# 厘米处的内壁削去一些,使之成为号嘴形,才有利于埙的发音。焙烧之前,在埙坯 八成干的时候,最适于作者加盖印记和刻画装饰线纹之时。印痕深度以!"$% 厘米为宜, 过深会有损埙底。再次试吹,对于偏低的音孔,可以用加大孔径的办法使之提高,可使 用锥形细组锉将此孔开大一些,音准了力度。最后再将埙坯内开孔时捅的碎泥块由吹孔 倒出来。 焙烧埙坯是较关键的工艺。有条件者,送到窑上焙烧最为理想,陶窑中焙烧的陶埙 不易破裂,且色泽均匀。如无这种条件,就要用土办法焙烧。在农村可利用灶坑的余 火,将于透的埙坯埋进灶坑里刚烧剩下的炭火中,当炭火完全变成灰烬时,埙坯也就烧 成陶埙了。用蜂窝煤炉焙烧时,一定要注意控制炉火的温度,入炉前要将已于燥的埙坯 放在炉台上预热,待到炙手时,将炉火用火盖封起来,埙坯移到火盖上。然后将炉内蜂 窝煤压下去一截,留出空炉膛来,把更为炙热的埙坯移入炉中焙烧。入炉后要加盖火 盖、关闭炉门降温,半小时后再打开炉门,揭去火盖使炉温升高,一小时后再加火盖降 温。然后把埙坯翻转过来继续焙烧,待埙坯通红透明,即告焙烧成功。出炉时不可急 躁,也要像人炉时那样,一步步降温,陶埙烧成后,应先封闭炉门,加盖火盖,待炉温 降低一段时间后,将埙从炉膛移到火盖上,再经过一段时间,方可放在常温下冷却。 (四)埙的质量 埙的质量优劣,须从音准、音量、音色等方面鉴别。 音阶要准确:埙是以音孔全闭、平吹。发出最低的筒音,并以此音定调。音孔全 开,不费力就吹出最高音,说明此项容易发音。每个音孔的发音,都应音阶准确。一般 说来,每孔所发音高都会有上下浮动的现象,不会像调好的扬琴那样精确。高音上下偏 差还稍好,音越低上下浮动的范围就越大。应将它控制在误差不超过土&! 音分的范围 内。 音量要大:埙的音量一般都较小,在音乐厅演奏时也常借助麦克风扩音。通过改进 埙的吹孔和内膛工艺,埙的音量逐渐增大。埙的音量应该达到坐在音乐厅的最后一排, 仍能听到埙的最低音。 音色要纯净、深厚:由于埙的形体的不同,音色会略有差别。但在形体统一、质料 相同的条件下,埙的音色不应有任何差异。无论采用何种形体、使用何种材料制作,埙 的音色都应纯净深厚。 (五)埙的改革与发展 &! 世纪’! 年代以来,我国音乐界有识之士对古埙大力倡导和努力实践,先后研制 成功九孔陶埙、十孔木埙八孔瓷现十孔玉埙、系列双腔葫芦埙、十一孔陶埙十二孔陶埙 和竹埙等新埙种,使我国历史悠远,沉睡了多年的民族乐器古埙,焕发出时代的青春, 步入兴盛繁荣的金色时期。通过增加音孔、扩展了音域,可以转调演奏,使埙重新回到 民族音乐的大雅之堂,成为既可独奏、重奏、伴奏,又可与各种乐队合奏、协奏的乐 器。并且荣登国际乐坛,使世人无不对这种用土制作的乐器倍加瞩目 1、九孔陶损 九孔陶埙,我国民族边棱气鸣乐器新品种。#$ 世纪%$ 年代初,天津音乐学院副教 授陈重先生研制成功。 陈重先生,出生于江南丝竹之乡,从小酷爱音乐,!& 岁时加入上海汇丰银行等同 仁创办的怡乐国乐社,渐渐成为一个全能的国乐手。!’(# 年,他与孙裕德等五人创办 了上海国乐研究会,在上海兰心大戏院(现上海艺术剧场)用改良的泥埙参加《楚歌· 别姬》的演奏,获得成功。!’&# 年,他用清宫的胶泥埙在“今虞琴社”的演奏会上吹 奏了《普庵咒》、《关山月》等曲。“文革”期间他想动手烧制埙,却因此挨过批斗。直 至!’)’ 年在中国音协领导的鼓勐下,他开始动手研制古埙,先后尝试过多种方法,在 宜兴陶瓷工艺师和天津美术学院陶瓷艺术家尹德明等的协助下,于!’%$ 年获得成功。 陈重先生研制的九孔陶埙,最后采用了江苏宜兴的紫陶,在古制五音孔(前三后 二)殷埙的基础上,放大肩部,扩其内膛,从而增大了音量,音孔增至八个(前六后 二),加上吹孔,共为九孔。为便于运指演奏尽量减少复杂的叉口指法,其音孔按相似 于箫笛的音孔顺序排列。用按全孔和个别的叉口按指以及平吹、俯吹等方法,可吹出二 十六个音,包括两个八度内的全部半音和一个泛音。在指法上有颤音、打音、抹音等技 巧。 陈重先生从古制六孔埙一跃改革出九孔陶埙,这是我国埙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 碑。这种新型九孔陶埙(图)**),有大中小三种规格。大者高!$、腹径% 厘米;中者 高%"&、腹径) 厘米;小者高)"&、腹径+"& 厘米。以封闭所有音孔吹出的筒音定调,分 别为,、-!、.# 调。音色古朴、醇厚。低沉悲壮,极富特色。九孔埙很快就在我国民族 乐队中得以普遍使用。!’%& 年,陈重先生在九孔埙上又增一音孔,成为十孔陶埙。 九孔损问世后,陈先生很快把乐器和吹奏技艺传给了他的学生,他们之中大都已是 很有成就的演奏家,如中央民族乐团的杜次文、湖北省歌舞团的赵良山等。学生们没有 辜负老师的希望:“要把它练出来、演奏出去”。中央民族乐团杜次文,!’%( 年随团赴 美国参加第二十三届奥运会艺术节,后又在西班牙、德国等国家表演了陈重与他合编的 埙与古筝二重奏《楚歌》和埙独奏曲《唐乐》、《悲风》等。这是我国古乐陶埙首次登上 国际乐坛。它带给世界人民以清新和友谊,赢得国外听众极大的兴趣和好评。 #" 十孔木埙 十孔木埙,我国民族边棱气鸣乐器新品种。20 世纪80年代初,湖北省歌舞团赵良 山研制成功。 赵良山在天津音乐学院读书时的主科(笛子)老师是陈重先生,就在九孔陶埙研制 成功后不久。他收到老师寄来的一枚调门最适于独奏的九孔陶埙。那古朴、深沉而悲切 的独特音色,使他爱不释手,老师的关怀、叮嘱激勐着他。赵良山很快就练会了几首古 曲。但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它的不足之处逐渐在创作和实践中显露出来,尤其是演奏情 绪激昂、悲愤的乐曲时,觉得音量尚小、高音难发也难保持,给乐曲的高潮处理带来困 难。 1983 年,湖北省歌舞团为演出《编钟乐舞》复制古乐器、成立古乐队。赵良山决
作者: 葫芦丝    时间: 2004-6-6 12:21

心把绝大部分人既未听过也未见过的埙搬上音乐舞台。他根据以前改革筚朗叨的经验, 选用檀木代替陶土,经车旋为两半后合成。在陈重老师九孔陶埙的基础上,埙底增开了 一个半音孔而成为十孔木埙(图!"#)。由于木制埙材质稍松软,车旋后内壁较光滑, 与陶埙相比音色柔和音量增大。赵良山通过在木埙上实验发现:音孔靠上并开得较大 些,不仅与靠下的小音孔高相同,而且发音结实、音量也在。他提高了十孔埙的孔位和 孔和径,使发音灵敏,音量明显增大。音域由B --#--F2 ’(,而且半音健全,转调方便,音 色柔和优美。埙重登我国乐坛,在《编钟乐舞》中演奏了《八音齐鸣》等乐曲,深受音 乐界和广大听众的欢迎和赞誉。赵良山创作的埙独奏曲有《湖乡春晓》、《南乡小调》和 《苦道行》等,并为多部电视、电影配乐,为中国唱片总公司录制了古埙专辑盒带《长 华乐器大典亭怨慢》、《楚歌》和《山鬼》等。 ") 八孔瓷埙 八孔瓷埙,我国民族边棱气鸣乐器新品种。(* 世纪+* 年代末,熊学峰先生等研制 成功。 我国很早就有了用陶瓷制作的乐器,并有唐代的瓷制人头埙、猴头顶传世。,-+- 年,熊学峰、曹节、周乐康三位先生合作,经过多次试验,研制成功八孔瓷埙。埙体上 设有七个音孔,包括五个全音孔和两个半音孔。吹孔和音孔均为圆形,音域. % .(,音 色纯朴、音准合度、造型美埙、质地光滑细腻。富有表现力,可演奏多种风格的乐曲。 研制者受河南巩县黄冶窑唐三彩窑址出土人头埙、猴头埙的启发,并通过纹饰、绘画。 书法浮雕等艺术手法对瓷埙的外埙加以美化。 #) 十孔玉埙 十孔玉埙,我国民族边棱气鸣乐器新品种。(* 世纪+* 年代末,浙江省瑞安市城关 佳音乐器厂厂长应明章先生制作的十孔玉石埙问世。 ,-++ 年,应明章先生继制作玉雕龙凤笛之后,他借鉴近年来多种形式的改革十孔 埙,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只十孔玉石埙此埙设计上突出民族风格,造型别致,上尖下平呈 梨形。上端一孔为吹孔,音孔前七后二。音色纯正,通体莹绿,盘龙舞凤,工艺精细, 堪称埙中一宝。我国著名笛子演奏家、教育家赵松庭先生对此埙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这 厂将小批量制作十孔玉埙,满足音乐界的需要。 /) 系列双腔葫芦陶埙 系列双腔葫芦陶埙,我国民族边棱气鸣乐器新品种。(* 世纪-* 年代初,四川音乐 学院副教授王其书先生研制成功。 早在,-++ 年,王其书先生就开始潜心于埙的改革,他根据声学原理,将埙的单腔 体(球形、卵形或梨形)改为复合振动的双腔体,外埙呈葫芦形,似两埙叠置,中间以 蜂腰孔连接,从而产生超吹泛音,使音域扩展到两个八度以上。配合吹孔的适度扩大与 改进,使音量大增,达到与其它民族乐器音量相同的水平。对音孔排列作了改进,按十 二平均律配齐了音列,可方便自如地转调。,--* 年初,第一代双腔葫芦埙问世,同年/ 月经中国艺术科学技术研究所测试,得到肯定。嗣后,参加了重奏、独奏等演出及录 音,同年,, 月又赴日本交流演出,受到中外各界人士的好评。
作者: 葫芦丝    时间: 2004-6-6 12:22

王其书先生研制的第二代双腔葫芦埙,!""! 年# 月获得国家专利局授予的专利权, $ 月获四川省第五届发明展览金牌奖,!! 月获第六届全国发明展览银牌奖。同年$ 月至 !% 月,中央广播民族乐团、中央音乐学院、中央民族乐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民族 乐团、天津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陕西省歌舞剧院、四川音乐学院、四川省川剧学 校等单位的二十多位专家,均给予该埙以高度评价。 !""% 年,第三代系列双腔葫芦陶埙问世。从高音到低音共$ 件,外观均为古朴、 精美的宝葫芦形(图&’#),相对两面各刻有“雅”和“神韵”篆书。同第一、二代研 制品比较,这套埙的音色更浑厚、典雅、深沉,音量也更大,可用于独奏、重奏、伴奏 外,还可用于乐队合奏。各有十一个音孔,音域在十六度的基础上,高音埙俯吹下扩了 纯四度,音孔排列合理,演奏方便,易于掌握。除筒音为(! 的埙差两个半音外,其余 的大小埙半音齐全,均可顺利地转调。鉴定会上,研制者王其书先生用高音场演奏了 《阳关三叠》,用中音埙演奏了《胡笳十八拍》。川音实验乐团廖骏用低音埙演奏了专门 为其创编的乐曲《蜀韵》和《凤求凰》(小民乐队伴奏)等。获文化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国家发明三等奖。 $) 十一孔陶埙 十一孔陶埙,我国民族边棱气鸣乐器新品种。%* 世纪"* 年代中期,广西艺术学院 青年教师董平文研制的十一孔陶埙问世。 这种十一孔陶埙(图&’$),外观呈卵形、平底。按照大调音阶的排列顺序,董平 文将音孔增加到十一个(前九后二),孔径大小不等,使音域扩展到两个八度左右。继 而又将内膛与吹孔按一定比例放大,使音量大增,音质改善,低音运用低吹,可得筒音 下方大六度音,使音域扩宽达两个半八度左右。由于合理调整孔位,使运指方便灵活。 为了一个埙能转五个调,将+、, 两音孔特意开成小音孔。另外,还在左腹上方设有一 个不计数的微调小音孔,遇到发音受气流强度和气流角度等影响较大时,它可起到调节 作用。 董平文为扩展埙的吹奏和运用,改编了《梅花三弄》、《苏武牧羊》、《阳关三叠》和 《思归乐》等古曲。这种十一孔埙,既能独奏、齐奏,又可合奏、伴奏,在民族乐队中 能起到平衡音量和统一音色的作用。 &) 十二孔陶埙 十二孔陶埙,我国民族边棱气鸣乐器新品种。%* 世纪-* 年代中期,天津音乐学院 青年教师陆金山研制成功十二孔陶埙。 !"-$ 年,陆金山在研制十二孔陶埙的过程中,经过反复试验,他总结出:埙的内 腔容积大时发音较低;反之发音则较高。吹孔、音孔的孔径小时发音较低。音孔开放得 越多时发音越高;反之发音就较低。同样大小的音孔,无论开在埙体的任何部位,其音 高完全相同,说明孔位对音高无影响,孔径大小才是决定音高的关键。这一结论将使埙 的孔位更适应人体的需要。 这种十二孔埙(图&’&),正面开有九个(左五右四)孔径不同的音孔,后面开有 两个较大的音孔,上端开有一个吹孔。音孔排列合理,半音齐全,可任意转调和演奏变 化半音。通过按半孔方法,可演奏各种滑音。他创作并演奏的埙曲有《独乐寺怀古》 等。 陆金山还研制出系列陶埙,以半音之差的顺序排列,已制成调高由! " !# 的#$ 枚 陶埙,可供多人吹奏和声和复调作品,为埙表现更丰富的音乐题材开拓了广阔的前景。 %& 竹损 竹埙,我国民族边棱气鸣乐器新品种。苏北民间乐手周寿荣发明。 这种竹埙,用毛竹制成,管长#’ 厘米" (’ 厘米,管身上端较圆、下端较扁,呈倒 椎形。吹孔开在管首正面边棱处(与洞箫吹孔相同),管身正面开有一个膜孔、七个音 孔(图$#%)。制作时,截取中间一段毛竹,从管首竹节下方) 厘米处锯断,将管身劈 开,修削成楔形后再拼合,并与管首接合粘牢,然后开吹孔、膜孔和音孔。贵州省玉屏 箫笛厂已生产出可发八个乐音的竹埙,音域! " *+。竹埙音色柔和,不及陶埙明亮,但 两者的低音却极为相似。竹埙的音量较洞箫大,它的音区较陶埙低,属于中音乐器,正 可弥补我国民族乐队中管乐低音之不足。竹埙在塑造某种民族音乐形象、渲染外静内激 的复杂气氛和表现若有所思的意境等方面,均有独到的艺术效果,有着广阔的发展前 途。 (六)埙的演奏和乐曲 ,’ 世纪-’ 年代以来,随着埙的改革与发展,埙曲的不断出现,埙的演奏者越来越 多,在我国中央和省级专业团体、音乐和艺术学院中,绝大部分的管乐演奏者都涉及了 埙的演奏。一些教育界人士和其他各界的爱好者也纷纷学习埙的演奏,港、澳、台地区 和海外华人乐团的管乐演奏者,也都不同程度地普及了埙的演奏,使我国的埙乐艺术进 人了一个空前繁荣的发展时期。 埙的演奏指法较多,埙是以开孔大小来决定音的高低的,音孔可以开在任意的位置 上,音阶顺序也可以随便安排。各家制埙多按自己的习惯定位排音,因此便出现了指法 不统一,使转调或重奏时有诸多不便之处,初学者更是无所适从。从专业人员演奏埙的 情况来看,基本上形成两种排音方式:一部分人吹八音孔埙,以筒音作! 来排音;一部 分人吹九音孔埙,以筒音作.+ 来排音。这两种排音法都遵循着笛子的指法特点,转调 非常方便,都能与弦乐器同步转调,而且能转七个调。这两种方法已为绝大多数演奏者 所接受。应该坚持并加以推广。 埙在我国民族音乐中,不论用于独奏或重奏,还是合奏或伴奏,最适于表现悲壮。 苍凉、凄楚、哀怨的情景或情绪,更能表现人们的深沉、幽思、肃穆或神秘等思想感 情,同时也能表现人们的欢快、愉悦、跳跃或诙谐的心清。只要根据不同内容的乐曲。 运用不同的技法和调门相应的乐器,就会完美地展现出乐曲的意境,表现出丰富多彩的 埙乐天地。 如今,埙的演奏已为我国音乐界和专业团体、音乐艺术学院所重视。虽然多由吹笛 者兼奏,但也不乏在演奏艺术上颇有建树者,如杜次文、曹建国、张维良、刘宽忍、赵 良山。李镇。戴亚、曾昭斌。王朔、杜聪、刘凤山和陆金山等。与此同时,在演奏家和 作曲家的通力合作下,也涌现出一大批较优秀的埙曲,如《楚歌》、《悲风》、《唐乐》、 《八音齐鸣》、《格溪梅令》、《杏花天影》、《水龙吟》、《南乡小调》、《幽谷》、《醉翁戏 马》、《懒画眉》、《苏武》、《阳关三叠》、《长亭怨慢》、《妆台秋思》和《黄驾吟》等。此 外还有许多适于埙演奏的民间歌曲、影视歌曲及外国歌曲,如《弯弯的月亮》、《映山 红》、《嫂子颂》、《小白菜》、《四季歌》、《摇篮曲》、《黄梅调》、《游击队之歌》(二重奏) 和《铃儿响叮当》(二重奏)等等。
作者: 眯眯眼    时间: 2004-6-7 23:44

埙模可用更简单的方法,用废纸着水浸透,塑成鹅蛋状,干后在表面抛光打蜡,再糊上胶泥,开吹孔和音孔。在烧制过程中埙模被烧掉即可。
作者: 葫芦丝    时间: 2004-6-9 10:15

以下是引用眯眯眼在2004-6-7 23:44:55的发言: 埙模可用更简单的方法,用废纸着水浸透,塑成鹅蛋状,干后在表面抛光打蜡,再糊上胶泥,开吹孔和音孔。在烧制过程中埙模被烧掉即可。
好方法,什么时候做一个来看看啊,过几天我会找更多的乐器制作资料来,给大家看看
作者: 李彬    时间: 2004-6-9 10:53

老大,你这文章是从哪转来的?其中的数据都看不到呀。能不能说说出处?
作者: rqb    时间: 2004-6-18 20:24

模子做好了不知怎么钻孔.
作者: 纸上谈兵    时间: 2004-8-19 06:19

呵呵!好东西!在老大这总能学到新玩意!文章虽能长,还是吸引我一口气看完,看完还真有自己做个埙的冲动,但现在城里还真难找到来烧埙的窑了,我忽能跳出个不知是不是幼稚的想法,就是我想能不能用微波炉(或红外线那种高温管的消毒柜)来烧制(因为它们的温度都能达到1000度).胡思乱想,见笑了!
作者: 纸上谈兵    时间: 2004-8-19 06:22

以下是引用眯眯眼在2004-6-7 23:44:55的发言: 埙模可用更简单的方法,用废纸着水浸透,塑成鹅蛋状,干后在表面抛光打蜡,再糊上胶泥,开吹孔和音孔。在烧制过程中埙模被烧掉即可。
好想法,但我想烧制成形后,如音不准,那很难调试修改了.
作者: 太阳雨    时间: 2004-8-27 13:48

好多数字都看不到了啊,包括年份。是不是论坛作了限制啊?
作者: 李彬    时间: 2004-8-27 16:15

我想是复制时造成的吧。是有好多数字看不到
作者: 李彬    时间: 2004-9-12 14:55

做个橡胶模子,象做钱罐、美术生用的雕塑一样。让泥液一边在旋转的模子内与模内壁接触,一边除湿、干燥。最后从模子里拿出来,再修理各音孔——调音……

我也没做过,只是这样想想,不知行不行,还存在哪些问题。


作者: kidssdik    时间: 2004-11-27 15:03

受教了。呵呵




欢迎光临 葫芦丝专业论坛 (http://bbs.hulusi.com/) Powered by Discuz! 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