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说明,发这个帖子不表示我喜欢这些歌曲,仅仅作为文化层面探讨的依据。
筚在傣族人民的音乐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既是最流行的吹奏乐器,又是傣族叙事性说唱 赞哈调和山歌的主要伴奏乐器。在西双版纳的傣家寨,哪里有赞哈的演唱,哪里就 有筚的悠扬乐声在飘荡。筚通常由男性吹奏,但演唱者男女均可,唱者往往用棕扇叶或扇子遮面 。筚还是傣族青年男女恋爱时的“红娘”,小伙子常用筚来向心爱的姑娘倾吐爱慕之情。
先看下版纳傣族的“筚”视频——傣族赞哈(歌手)玉旺囡与筚手表演赞哈调《欢迎您,远方的朋友》~!
(注意两个视频一开始"筚"的曲调和歌手的歌词……)
[flash=400,360]http://you.video.sina.com.cn/api/sinawebApi/outplayrefer.php/vid=54701468_1272889194_bBi9RiA4DDbK+l1lHz2stqkP7KQNt6nki222s1qtJAddQ0/XM5GcZtoH4S3QCNkEqDhAQZw4df8i0RU/s.swf[/flash]
再看老挝歌手全新演绎的傣族赞哈调
这个老挝的视频解除了我心中良久的疑惑,一直以来都几乎找不到关于邻国葫芦丝巴乌的资料,今天鲜活的视频资料终于呈现在面前了。我想邻国之所以没有葫芦丝巴乌的流行和热潮,大概是因为没有人去发掘和改良吧,所以国外此类乐器应该还处在原始阶段,如视频所示:
[flash=400,360]http://you.video.sina.com.cn/api/sinawebApi/outplayrefer.php/vid=54701080_1272889194_bxrnSSU4CGTK+l1lHz2stqkP7KQNt6nki222s1qtJAddQ0/XM5GcZtoH4SneANkEqDhAQZw4df8m3x0/s.swf[/flash]
对比之后发现,筚的曲调基本相同,尤其是开头,这两位歌手所演唱的歌词也基本一样,尤其是开场语,国傣的“召喂召”和老傣的“jow hery jow”,老挝歌手因为有拉丁歌词,比较清晰,但能听出第一个歌词大体都是“lar bad do wan nee”(我只知道“wan”是一天,“nee”是这,“wan nee”就是今天的意思)所以两位歌手演唱的其实是同一首歌曲(国傣的歌词大意简直是不能看的),看来文化的渊源是不会被国界轻易隔断的,“赞哈”在傣族社 会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筚”是赞哈演唱中不可替代的乐器,因此我们问:什么是葫芦丝巴乌文化?也许这两个视频能够解决一部分吧…………
国界两边同文同种这些我十几岁起就知道了,千瓣莲花大概没有看懂我此贴的意思,我疑惑的是既然同文同种就应该有相同的乐器,但是国内却几乎找不到介绍南疆邻国此类乐器的资料,所以今天第一次在网上找到了,而且只在youtube上能找到,这说明国内几乎没有人去关注或者研究这个问题,泰掸老的音乐中基本也见不到这种音色,正说明了在国外“筚”还是处在起原始阶段,并没有被认真发掘或改良,所以今天我们真正要感谢的应该是把葫芦丝巴乌发掘出来并改良的人
原帖由 小卜冒 于 2011-6-17 21:37 发表国界两边同文同种这些我十几岁起就知道了,千瓣莲花大概没有看懂我此贴的意思,我疑惑的是既然同文同种就应该有相同的乐器,但是国内却几乎找不到介绍南疆邻国此类乐器的资料,所以今天第一次在 ...
赞同你的意思,在版纳,沿着国境线,我在不同的傣寨前后住了四年,几乎没见过采风或对乐器研究的专家,其他民族地区其实一些地域乐器也有这种境况,呵呵,我也不知道专家们在忙什么。真的像你说的,得有人去做这样的事情
欢迎光临 葫芦丝专业论坛 (http://bbs.hulusi.com/) | Powered by Discuz! 6.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