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分享】中国少数民族“类巴乌”乐器之二土家族“咚咚亏”~! [打印本页]

作者: 小卜冒    时间: 2011-6-16 21:26     标题: 【分享】中国少数民族“类巴乌”乐器之二土家族“咚咚亏”~!

咚咚亏,是土家族单簧气鸣乐器。土家语称早古得,又称呆呆哩。流行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桑植、保靖、永顺,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鹤峰等地。

  历史较悠久。相传秦始皇修筑长城时,抓走土家族青年巴涅。他离家不久,其妻冬冬分娩,婆婆又虐待她。冬冬日夜盼望巴涅早日归来,天天上山张望,但总不见巴涅的身影,为了表露内心的苦衷,冬冬采来一根竹子做成笛子,每日吹奏寄托对巴涅的思念之情,一直吹到她哀伤而死,还是不见巴涅归来。后人怀念冬冬,也学着她的调子吹起竹笛,并把冬冬做的笛子称为咚咚亏。虽然故事富有传奇色彩,但它说明咚咚亏是土家族妇女创制的乐器,至今仍为土家族的妇女和儿童所喜爱。

  管身竹制,多采用首端留有竹节的细竹管制作,其长短、粗细不等,一般管长15厘米~20厘米、尾端内径0.8厘米~1厘米。将首端正面管壁削薄,在距竹节1厘米处,用锋利小刀刻出一枚竹制簧片,簧长1.2厘米~2厘米、簧宽0.3厘米~0.6厘米,簧根与竹节相连,簧舌朝下。管身正面将管壁外皮削平,下部开有三或四个方形按音孔,近尾端开有一个出音孔。

  演奏时,管身竖置。三孔者,左手食指按第三孔,右手中指、食指分别按第一、二两孔,无名指在出音孔下扶管;四孔者,左手食指按第四孔,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按另外三孔。口含管首簧片,吹气鼓簧发音。咚咚亏音高随管身长短和音孔位置的不同而变化,可吹奏出四或五个音来。三孔咚咚亏音列为:g、c1、d1、e1或c1、d1、e1、g1。四孔咚咚亏音列为:g、c1、d1、e1、g1或c1、d1、e1、g1、a1。第三孔可奏出各种装饰音。音色柔和、浑厚。可用于独奏或合奏,经常两支在一起对奏。主要有打音、倚音和颤音等演奏技巧。传统乐曲有《耍调》、《赶集》、《布涅咚》、《慢巴涅咚》、《拉帕克》、《乃约乃》等。曲调清新活泼,悠扬悦耳,富有田园风味。土家族称咚咚亏乐曲为曲牌,传统曲牌极为丰富,大多数都有固定标题和唱词,既可吹奏,又能演唱。咚咚亏音乐,保留了土家族古代歌谣的特色,是典型的土家族传统民间音乐,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在土家族,不论是青年男女,还是老人儿童,都十分喜爱咚咚亏,常常吹奏自娱,有时也边奏边唱。我国著名歌唱家胡松华在《长歌万里行》中唱道:“咚咚亏,代代吹,土家越吹越有味,吹得山花红,吹得林木翠。”著名民间艺人田隆信创作的独奏曲《土家的早晨》,颇富土家族民间音调特色,曾到首都北京演出,深受人们的欢迎和好评。

 


作者: 葫芦星水    时间: 2011-6-17 10:18

又一支民乐奇葩!
作者: 雅客    时间: 2011-6-21 06:20

好贴 支持
作者: 黑土葫芦虫    时间: 2011-6-21 06:26

小卜帽老师好。如果没记错的话,好像在山东潍坊匆匆见过一面。我留心关注你的系列文章已有很长时间了。你是一个很执着、很理性,文笔也不错的小伙子,这在当今葫芦丝领域不很多见。

你的文章多数属于“葫芦丝巴乌起源”这一块,这也是一个极有价值的研究方向。你爱屋及乌那么专一,收集了那么多珍贵资料,又有一个严谨的研究态度,相信你一定会成功!我们对这个话题也很感兴趣,看到你已取得的这些成果很是为你高兴。如果你愿意,可否把它们梳理一下,将电子稿发给我们,想在我们(中国)葫芦丝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网站,【最新成果】栏目中为你开辟一个“起源研究专题”。让我们共同为葫芦丝文化发展铺路搭桥,也为将来葫芦丝专业建设和课程《发展史》建设做点贡献吧。

网址是:www.hlc555.com 我的联系方式是:  QQ  184103057  手机 15946699388

黑龙江鸡西大学 (中国)葫芦丝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  单振东恳请。


作者: 竹林古筝    时间: 2011-6-21 07:08

引用:
原帖由 黑土葫芦虫 于 2011-6-21 06:26 发表 小卜帽老师好。如果没记错的话,好像在山东潍坊匆匆见过一面。我留心关注你的系列文章已有很长时间了。你是一个很执着、很理性,文笔也不错的小伙子,这在当今葫芦丝领域不很多见。你的文章多数属于“葫芦丝巴乌起 ...
哈哈,单教授又发现人才了,小卜冒岁数不大,但却是论坛元老级别的,在研究,制作葫芦丝等方面都下了苦功,尤其是对民族音乐(包括东南亚)很喜好,在音乐欣赏区发了不少这方面的曲子。这次在潍坊也是忙前忙后的很辛苦,匆匆见过一面但印象很深。
作者: 黑土葫芦虫    时间: 2011-6-21 07:29

是啊 竹林古筝老师,但凡真正的人才人人喜欢,如果小卜帽愿意我一定交下这个小老师。另,山东一别已很长时间,本打算与论坛朋友们好好聚一聚,聊一聊,但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实现。以后再找机会吧。我曾许诺给论坛朋友们每人一本书留念,可回到鸡西后才有时间处理这件事,太晚了,真不好意思。烦请竹林古筝老师帮我算一下10套够不够,并将你的详细邮寄地址和邮编发给我。拜托了,谢谢了。单振东。
作者: 小卜冒    时间: 2011-6-21 16:48

引用:
原帖由 黑土葫芦虫 于 2011-6-21 06:26 发表 小卜帽老师好。如果没记错的话,好像在山东潍坊匆匆见过一面。我留心关注你的系列文章已有很长时间了。你是一个很执着、很理性,文笔也不错的小伙子,这在当今葫芦丝领域不很多见。你的文章多数属于“葫芦丝巴乌起 ...

 

单教授您好~!对不起,刚看到您的回帖,感谢您的重视和肯定,对葫芦丝巴乌的起源我也是一个门外汉,更多的知识还需要向您学习。自从12岁那年第一次听到巴乌的声音起,我就一直在通过各种渠道查找资料,试图解开这种乐器的神秘面纱,多年来从没间断过。这些资料大多都是通过图书馆和网上查到的,但是往往有相互矛盾的地方,并且没有指出此类乐器的关联性,所以带着这些疑惑我才溯本追源,查到了更多的东西。今天发布出来也是想引起大家对葫芦丝巴乌所反映的整个文化内涵的重视,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乐器本身,但抱歉的是这些资料仍然是凌乱的,未经过仔细梳理。

       我一直坚持一个想法:不了解一个民族的民族文化是很难正确表达这个民族的音乐风格和情感的。所以,我因葫芦丝巴乌而热爱民族文化,又从对民族文化的认识中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演奏。说起来,对东南亚音乐的兴趣也算是对葫芦丝热爱的一种延伸吧,因为葫芦丝与国内傣族的文化和社 会生活密不可分,而傣族文化又是东南亚泰国、老挝、缅甸等国的傣泰民族文化的一个差异很小的分支,因国界和历史的原因,分居各地,通过对他们的音乐、舞蹈、风俗的了解发现其共性和差异,这是既有的任何资料都不没有完整呈现的……说得有点多了,不对的地方单教授别笑话。

       我已经加了您的QQ,热切盼望得到您的指导。


作者: 阳春白雪    时间: 2014-1-8 21:36

咚咚亏是个什么样子的?给老师献花




欢迎光临 葫芦丝专业论坛 (http://bbs.hulusi.com/) Powered by Discuz! 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