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对葫芦丝音乐“轻、飘、柔”的再认识 [打印本页]

作者: 慧儿    时间: 2011-6-14 10:55     标题: 对葫芦丝音乐“轻、飘、柔”的再认识

鸡西大学 研发中心 

 

【内容提要】本文在尊重葫芦丝音乐发展历程的前提下,依据乐曲风格特点和演奏要求的不同,将所有葫芦丝音乐分为“纯傣味”和“非傣味”两大类。并对继续沿用“轻、飘、柔”三个字,形容描述当前时下所有葫芦丝音乐的特点提出质疑。

【关 键 词】葫芦丝音乐  纯傣味  非傣味

以往只要一谈到葫芦丝音乐或葫芦丝乐器,人们最常用“轻、飘、柔”三个字来形容她们的特点和特色,有的葫友还把这三个字作为葫芦丝演奏的美学原则看待。上述描述和认识正确与否,表面看仅仅是个理论认识问题,但这些理论认识问题,对爱好者学与练的导向作用是巨大的。因此,现将我们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和结论提出来,仅供广大葫友参考借鉴。

1.葫芦丝音乐的发展流行趋势

想要准确描述葫芦丝音乐的性质和特点,基础和前提是对葫芦丝音乐的发展历程应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尤其对葫芦丝音乐总体发展流行趋势应有一个准确的认识。

初期葫芦丝音乐的基本属性和特征,主要表现为族群性(傣族)和地域性(云南),人们习惯于将这一时期的葫芦丝音乐称作“纯傣味”葫芦丝音乐。后期葫芦丝凭借绝无仅有的五好优势,迅速传遍全国各地,尤其在李春华、王厚臣、赵洪啸、魏仕健等一些顶级艺术家们的共同努力下,葫芦丝音乐创作可以说是异彩纷呈,硕果累累。各种新文化元素,如秦川文化、江南文化、巴蜀文化、雪域文化、草原文化、宗教文化等不断融入。葫芦丝音乐原有的族群和地域特征正在逐步淡化,“大中华、全民族”的属性和特征正在日益增强。从近些年新作品的数量、形式、题材、风格看,与云南及傣族没有任何关系的葫芦丝音乐,逐渐成为流行主体。为了区别于“纯傣味”,也为描述方便,人们常将这类葫芦丝音乐称作“非傣味”葫芦丝音乐。

葫芦丝音乐发展流行的这一走向和趋势,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是葫芦丝文化和葫芦丝音乐发展到一定阶段和一定程度后的必然结果。


作者: 慧儿    时间: 2011-6-14 10:55

2.“纯傣味”葫芦丝音乐的特点   

葫芦丝和葫芦丝音乐刚一传入内地,人们听到的绝大多数都是“纯傣味”葫芦丝音乐。人们很快被她独有的、迷人的音色所倾倒所折服,人们纷纷用“天籁之音、人世间最美妙的乐音、美轮美奂、美妙绝伦”等等词句来赞美形容。

初期的葫芦丝音乐多以“男女婚恋、赞美自然景观和幸福生活”为主题,形式多以独奏曲和小段乐曲为主,极少量重奏曲为辅。乐曲形式和情感类型也比较单一,很容易从中找到她们的共性特点和演奏规律,这就是现在人们非常熟悉的三个字“轻、飘、柔”。时至今日,我们重温早期葫芦丝音乐,更能深刻体会“轻、飘、柔”这三个字的恰如其分和绝对精辟。

由于“纯傣味”葫芦丝音乐和葫芦丝乐器同一渊源、同一出处,正所谓“原汤化原食”,人们对葫芦丝这种乐器的特性,自然而然地也用“轻、飘、柔”三个字来描述。于是乎,人们在自觉和不自觉中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只要用葫芦丝演奏乐曲,无论什么题材、什么情感,都要体现和突出“轻、飘、柔”,以及葫芦丝乐器只能演奏“纯傣味”葫芦丝音乐。否则就不是真正的葫芦丝音乐,否则就是离经叛道。


作者: 慧儿    时间: 2011-6-14 10:57

3.“非傣味” 葫芦丝音乐的特点     

可近些年,与傣族和云南没有任何关系的“非傣味”葫芦丝音乐,如同日本海啸一般,以惊人的速度和强劲的发展势头,很快成为当前时下葫芦丝音乐流行的主体。其题材更加广泛,主题更加深刻,形式更加多样,艺术水准更高、更精,深受广大葫芦丝爱好者的喜爱。

从近三年所有葫芦丝新曲目的统计结果看,非傣味与纯傣味音乐作品各自所占比例为9:1 。葫芦丝文化和葫芦丝音乐能有当前时下的辉煌和鼎盛,非傣味葫芦丝音乐功不可没。

说起非傣味葫芦丝音乐的特点,有的气势恢弘,有的粗狂跌宕,有的火爆强劲,有的荡气回肠,有的如歌如泣,有的婉转俏皮。尤其在创作题材和情感类型方面,大题材、大创作以及经典曲目中绝对没有的忧伤、愤怒、控诉、抗争等都被涉及到。实在无法用几个字,或几句话概括包容。但无论怎样,有一点是十分清楚和明确的,继续沿用“轻、飘、柔”三个字描述是绝对不合适的。


作者: 慧儿    时间: 2011-6-14 10:58

4.对轻、飘、柔三个字的再认识

总结一下说,葫芦丝音乐刚刚传入内地初期,主要以纯傣味葫芦丝音乐为主,用“轻、飘、柔”三个字描述初期葫芦丝音乐的特点,无疑是十分准确和精辟的。而当前时下,葫芦丝音乐由“纯傣味”和“非傣味”两部分构成,且“非傣味”又是当前时下流行的主体,如果继续沿用“轻、飘、柔”三个字,描述当前时下所有葫芦丝音乐共同的特点亦不合适,若再将其作为葫芦丝演奏的美学原则显然更不合适。

还有一个客观事实我们也应注意到,对某一类音乐,如题材相近、情感相近、形式相近,比较容易找出它们的共性特点,让爱好者明确这些共性特点,对学练还能有所帮助。而对数量较大,题材、情感、形式、风格各不相同的所有曲目,想要描述它们的共性特点本身绝非易事,即使耗时耗力拼凑出几条,与掌握同类音乐的共性特点相比,作用不大,意义甚微。

 

【作者简介】刘慧,女,助教。鸡西大学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葫芦丝专业课指导教师,葫芦丝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助理。


作者: 蓝雪青松    时间: 2011-6-14 11:59

非常感谢刘慧老师的深入探讨和有益分享!

拜读学习,受益匪浅!


作者: 木子丹    时间: 2011-6-14 12:27

拜读!
作者: 刘本    时间: 2011-6-14 22:30

来学习,谢谢楼主刘慧老师分享!
作者: 槐荫丝语    时间: 2011-6-14 22:44

这个问题的提出具有很典型的意义哦!刘慧老师的论述很精辟!!“轻、飘、柔”是对葫芦丝乐器音色特点的描述,这种特点在葫芦丝音乐中是要靠“滑音、虚指颤音”等传统葫芦丝演奏技法来实现的,现如今的“呼舌、飞指”等技法是无论如何也表现不出“轻、飘、柔”特点的,因此,葫芦丝音乐是否“轻、飘、柔”,主要是看在何种乐曲风格下的技法选择的!
作者: sczh    时间: 2011-6-15 08:04

在潍坊时跟单教授讨论过这个问题,葫芦丝是发展中的艺术,如果现在给她加上一个定义,就会一定程度上束缚了葫芦丝的发展。轻、飘、柔只是葫芦丝表现方式的一部分。随着进一步的发展和演进,葫芦丝的表现力会有一个质的突破,必将会越来越美!
作者: 龙城住我    时间: 2011-6-16 12:37

        没有“轻飘柔”,还叫葫芦丝?玩儿管子、唢呐去吧,音量还大、音域还广、音准还好!舍不下葫芦丝,就因为舍不下“轻飘柔”。

        “非傣味”不是非“轻飘柔”,是非傣味技法!两个概念偷换不得。请给举个例子说明没有轻飘柔。举不出来!因为:“轻飘柔”吹奏音色是葫芦丝的生命!


作者: 大笨虫    时间: 2011-6-16 14:44

吹葫芦丝时是否突出“轻、飘、柔”,那是演奏者的选择,确实有些非“轻、飘、柔”的音乐用葫芦丝吹也非常的好听,比如“赛马”、“骑兵进行曲”啥的。楼主的探讨对葫芦丝音乐的发展和开拓很有意义的说。支持~~
作者: 嘻嘻哈哈    时间: 2011-6-16 15:32

      “轻飘柔”应该是葫芦丝音色特征的描绘,而不是指葫芦丝音乐表现的概括。比如说,我们把“小号”的音色特点可用“嘹亮”两个字来表述,军队用它来作战场上的冲锋号令,但不能判定小号不能表现抒情的乐曲。葫芦丝也是一样,我们可以用“轻飘柔”来表述它的音色特点,但不一定不能表现轻柔之外的乐曲。尽管如此,葫芦丝还是脱离不了它的“轻飘柔”,用它充当冲锋号的角色估计不行。


作者: 光与影    时间: 2011-6-16 17:11

引用:
原帖由 龙城住我 于 2011-6-16 12:37 发表         没有“轻飘柔”,还叫葫芦丝?玩儿管子、唢呐去吧,音量还大、音域还广、音准还好!舍不下葫芦丝,就因为舍不下“轻飘柔”。       &n ...

 

龙城老师精辟 让葫芦丝破涕为笑


作者: 水天一色    时间: 2011-6-16 20:42

葫芦丝还是表现“轻飘柔”好,这是她的质的特点,现在好多曲子没有这种味道,却硬要用葫芦丝去表现,实在是感觉不好,很希望作曲家多写出“轻飘柔”的曲子来,这才是真正的葫芦丝曲,这样的曲子用葫芦丝表现才有味道!
作者: 我人有    时间: 2011-6-16 21:58

拜读了,说得很好!
作者: 秋水    时间: 2011-6-17 06:48

葫芦丝自身的吹奏特点就是轻飘柔,我认为无论吹奏什么风格的乐曲,都难脱离它自身的特点!
作者: yf英子    时间: 2011-6-17 08:40

刘老师将葫芦丝发展到现在不同的风格,地域特点总结得很好,读后受益不浅
作者: 竹楼情歌好    时间: 2011-6-17 09:32

引用:
原帖由 龙城住我 于 2011-6-16 12:37 发表         没有“轻飘柔”,还叫葫芦丝?玩儿管子、唢呐去吧,音量还大、音域还广、音准还好!舍不下葫芦丝,就因为舍不下“轻飘柔”。       &n ...
说得真好,坚决支持!葫芦丝音色的基本特点就是轻飘柔,要改 革发展这件乐器非常好,但不能改变它的音色,因改了音色就不叫葫芦丝了。用葫芦丝去吹奏非傣味的作品,只能说是为你的作品所用而以,就像西洋乐器的“洋为中用”一样。就是非傣味音乐作品里的抒情乐段,也是要用“轻飘柔”的音色去演奏,有所不同的也只是各人的演奏风格不同罢了。                                      我不赞成慧儿的论点,葫芦丝的根基就是在云南傣族,再进步、再发展,也离不开“轻飘柔”的音色,就像马头琴这件乐器,你再改 革、再创作出别的题材与风格不同的作品,用马头琴去演奏,它还是马头琴音色,它还是蒙古族的乐器是一个道理!
作者: 傲梅迎春    时间: 2011-6-17 13:45

老师辛苦了。学习了,谢谢老师!
作者: 龙城住我    时间: 2011-6-17 17:17

再说两句“掉书袋子”的话:1、“轻飘柔”是葫芦丝一簧多音特征所决定的。是区别于其他吹奏器乐的根本特征。说“轻”:葫芦丝音大体有重吹、次重吹,中吹、次中吹,轻吹、次轻吹。其中轻吹加虚指颤,音色最美。说“飘”:葫芦丝本位音的音高相差十几、几十音分,音高的变化(也就是音不稳),宛如在空中或远或近飘荡,给人以空灵飘逸的感觉。说“柔”:葫芦丝的滑音跨度大,给人以弦乐的感觉,可表现其他吹奏乐无法表现的音乐内容。“轻飘柔”是葫芦丝乐器多种音色中最美、最具特色的吹奏音色。试想,去了“轻飘柔”,剩下的是些什么音色?2、用傣味技法演奏其他地域音乐作品是失败的。演奏其他地域音乐应该是去“傣味”,而不是去“轻飘柔”。
作者: 竹楼情歌好    时间: 2011-6-17 17:39

引用:
原帖由 嘻嘻哈哈 于 2011-6-16 15:32 发表       “轻飘柔”应该是葫芦丝音色特征的描绘,而不是指葫芦丝音乐表现的概括。比如说,我们把“小号”的音色特点可用“嘹亮”两个字来表述,军队用它来作战场上的冲锋号令,但不能判定小号 ...
我赞成你的说法!再非傣味的作品,如王厚臣老师的作品,谁听后也知道是用葫芦丝演奏的,不能说是用唢呐吹奏的,因为葫芦丝声音的特点就是“轻飘柔”。有人说到呼舌、飞指等,那也只是使用的技巧而以,不能代表葫芦丝的声音特点。不能因为没去表现云南的傣味而否认葫芦丝的轻飘柔,用傣味与非傣味来批判“轻飘柔”我觉得不妥!你用小号可以演奏非常美的梁祝,但它还是小号,不能因为吹奏了中国乐曲而认定它不是西洋乐器了,它的音色不嘹亮了,它就发展成中国的 * * * * 了! 能用葫芦丝去吹非傣味的东西,正说明了葫芦丝这件乐器的魅力所在!你如不喜欢它的轻飘柔音色,那你用竹笛或唢呐去吹好了,那些乐器既音量大、粗狂,吹起来又过瘾!
作者: 龙城住我    时间: 2011-6-17 19:15

引用:
原帖由 嘻嘻哈哈 于 2011-6-16 15:32 发表       “轻飘柔”应该是葫芦丝音色特征的描绘,而不是指葫芦丝音乐表现的概括。比如说,我们把“小号”的音色特点可用“嘹亮”两个字来表述,军队用它来作战场上的冲锋号令,但不能判定小号 ...
楼主“逗你玩儿”了吧!小号和军号不是一码事。小号是加键乐器,乐队用的;军号只有几个音,是军队指挥用的。当然,有时客串一把也是可以的。朝鲜战场上,部队缺军号,39军用唢呐替代军号,打得美军闻风丧胆,一听神秘“喇叭”,美国大兵就尿炕。
作者: 竹林晓贤    时间: 2011-6-17 19:50

葫芦丝的魅力就在于它“轻飘柔”的特点。别管它是“傣味儿”还是“非傣味儿”,只要演奏者喜欢吹,听者认可并欣赏,就足矣!大可不必为此争辩。
作者: 竹楼情歌好    时间: 2011-6-18 07:19

引用:
原帖由 sczh 于 2011-6-15 08:04 发表 在潍坊时跟单教授讨论过这个问题,葫芦丝是发展中的艺术,如果现在给她加上一个定义,就会一定程度上束缚了葫芦丝的发展。轻、飘、柔只是葫芦丝表现方式的一部分。随着进一步的发展和演进,葫芦丝的表现力会有一个质 ...
你的说法不对!轻飘柔不只是葫芦丝的表现形式,而是葫芦丝的音色本质。这件乐器发展到现在,它的特点还是轻飘柔,这既是它的优点,也是一点点不足,因它的(全按作低音5)456三个音的音量小,不能吹出很强的音量,这样有些艺术家在乐曲需要时,就会用形体或用加强伴奏音量的办法来弥补这个不足。要说到傣味与非傣味,那只是创作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罢了。葫芦丝的根基还是在云南、还是在傣族!
作者: 光与影    时间: 2011-6-18 09:15

引用:
原帖由 竹林晓贤 于 2011-6-17 19:50 发表 葫芦丝的魅力就在于它“轻飘柔”的特点。别管它是“傣味儿”还是“非傣味儿”,只要演奏者喜欢吹,听者认可并欣赏,就足矣!大可不必为此争辩。

 

来这里论道的,都有一颗‘葫芦心’。


作者: 竹楼情歌好    时间: 2011-6-18 10:47

刘教授你下面的这个提法不对:“于是乎,人们在自觉和不自觉中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只要用葫芦丝演奏乐曲,无论什么题材、什么情感,都要体现和突出“轻、飘、柔”,以及葫芦丝乐器只能演奏“纯傣味”葫芦丝音乐。否则就不是真正的葫芦丝音乐,否则就是离经叛道。”! 刘助教,我是吹葫芦丝的,我怎么就没有这种思维定式!“轻飘柔”是由这件乐器本身的音色特点决定的。葫芦丝的音色特点就是轻飘柔,那你非要人为的去改变吗?你要把它变成(假设)唢呐音色不成?现在艺术家们创作了很多不同题材、不同风格,以及不同演奏风格的非傣味的葫芦丝音乐作品,极大的发展和丰富了葫芦丝音乐,提高了葫芦丝的原始演奏技艺和表现手法,并把葫芦丝推向了世界,但都没离开葫芦丝的基础:音色的轻飘柔。你把不同风格或不同题材的葫芦丝音乐作品与葫芦丝乐器自身的轻飘柔特点等同起来论述,是在混淆概念,实在是不可取的!
作者: 竹楼情歌好    时间: 2011-6-19 06:18

对刘助教提出的关于“1.葫芦丝音乐的发展流行趋势”的不同看法: 你在文章中提到:“初期葫芦丝音乐的基本属性和特征,主要表现为族群性(傣族)和地域性(云南),人们习惯于将这一时期的葫芦丝音乐称作“纯傣味”葫芦丝音乐。后期葫芦丝凭借绝无仅有的五好优势,迅速传遍全国各地”,这段你说的很对。但你往下说的“大中华、全民族”的属性与特征正在日益增强我就不敢同意了,因为葫芦丝的根基就是在云南傣族,不能因为作曲家们创作了大量的葫芦丝音乐作品,就把葫芦丝说成不是云南傣族的了,而成了大中华全民族的民族乐器了。就像一个中国人出国加入了外国国籍,但他还是华裔,根基还是在中国、不能忘了老祖宗一样! 我还是这样认为:“傣味”与“非傣味”只是葫芦丝音乐作品的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区别,而不是不要葫芦丝这件乐器所独有的“轻飘柔”音色特点了!能用葫芦丝去演奏各种题材、各种风格的乐曲,甚至能去演奏外国乐曲,正说明了这件乐器的魅力,正说明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的正确性! 假如美国人也创作了大量的葫芦丝音乐作品,并且葫芦丝在那个国家也大量的普及,按你的发展流行趋势的逻辑,是不是葫芦丝也就成了美国的民族乐器了?! 说的不对的地方,请刘助教指正!
作者: cloudiapeng    时间: 2011-6-19 08:05

好激烈啊!我学习过了,看后对葫芦丝有新的认识。
作者: 富春江    时间: 2011-6-19 16:53

这样的大讨论很好。
作者: 慧儿    时间: 2011-6-19 20:06

1. 首先,十分感谢葫友们对这一话题的关注。正像槐荫丝语老师所说,【论道葫芦丝】栏目涉及的话题,层次越来越高,价值和意义越来越大,参与的人也越来越多。葫芦丝文化和葫芦丝音乐事业,以及广大葫友真得好好感谢马老师为我们提供的这个平台!!

2. 通过论坛我们拜读了很多好文章,了解了葫芦丝文化和葫芦丝音乐的发展态势与走向,接触了大量先进思想和理念,学习掌握了很多专业知识,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和思路。尤其是认识了黑土葫芦虫、槐荫丝语、村野听萧、小卜帽、辛歌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既热爱葫芦丝文化事业,又有一定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站得高、看得远、看得准、看得透,文思敏捷论述严谨的好老师。他们是葫芦丝事业上层次、上水平的希望和基石,不为名、不为利默默耕耘,应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3. 针对该话题讨论我想说明的是:

1)该文论述的对象是:“葫芦丝音乐”,而不是“葫芦丝乐件”。

2)该文论述的重点是:对当前时下所有葫芦丝音乐共性特点的描述,继续沿用“轻、飘、柔”是否合适。

4. 如果单单就是说葫芦丝“音色”的特点,我认为套用“轻、飘、柔”也不合适。理由和根据是:“轻、飘、柔”三个字是形容一种演奏效果和听觉感受,通过演奏者的有效控制,世界上任何一种乐器都可实现“轻或重、飘或实、柔或刚”,它绝不属于葫芦丝乐器“独有”!对某种乐器“音色”特点的描述,应侧重乐器本身,应尽量排除人为(演奏者)因素。或者说,葫芦丝“音乐”的特点与葫芦丝“音色”的特点,虽有联系但不能完全划等号!

5. 再与“竹楼情歌好”老师交流。

1)一事物的“起源和历史”以及其“性质和隶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2)或是事物自身(内因)发展变化,或是事物存在的客观条件发生变化,或是两者兼而有之,都可能、可以导致其“性质和隶属”发生改变。如你所举“华人后裔”的例子,准确的说,这个人“现在”就是“美国人”(隶属),虽然他“曾经”是“中国人”(起源),中外所有相关法律不都是这样规定的吗。

3)还有一点也应明确,事物的“性质和隶属”无论怎样改变,都绝不会使她的“起源和历史”发生改变。我们说葫芦丝文化和葫芦丝音乐现在的“属性”发生改变,绝不是说他的“起源和历史”发生改变。不能也不该做这样的理解和引申啊。

这是我们认识和分析客观事物,包括葫芦丝文化应有的科学态度和思想方法啊。

不当之处,敬请指教!


作者: 光与影    时间: 2011-6-19 21:14

曼妙的葫芦丝,倾国倾城!把它放在黑土地、放在黄土坡,就有些弱不禁风了。
作者: 龙城住我    时间: 2011-6-19 22:11

        刘老师你真搞笑!我知道你的意图,是想引起人们关注研究葫芦丝的现状和发展,所以,故意说些越来越幼稚可笑的观点来让大家讨论。我就不妨“上你一当”吧。

       一、你说,“葫芦丝“音色”的特点,我认为套用“轻、飘、柔”也不合适。理由和根据是:“轻、飘、柔”三个字是形容一种演奏效果和听觉感受,通过演奏者的有效控制,世界上任何一种乐器都可实现“轻或重、飘或实、柔或刚”,它绝不属于葫芦丝乐器“独有”!”我来告诉你:世界上任何乐器都不可实现或不擅长演奏虚指颤、本位音强的大跨度滑音等乐音,也就是葫芦丝的“轻飘柔”,这是葫芦丝的独有“专利”。另外,悄悄说一句:你把音强和音色搞混了。

       二、你说,“对某种乐器“音色”特点的描述,应侧重乐器本身,应尽量排除人为(演奏者)因素。”我再告诉你:音色分为两种:一种是乐器本身音色,和制作有关系;再一种就是演奏(人为)音色。玩儿乐器,玩儿的就是音色,尤其演奏音色(人为因素)不好,是受人小看的。有的人酷爱乐器,熟练程度非常高,就是天生的吹不出音色来,行里人私下叫“丸子”。考专业团体,首先看演奏音色,音色不好的,连考生的指导老师都受贬低。在洋乐中,演奏音色是命呀!尤其小提琴、双簧管、小号,吹不出音色来,对不起,走人吧,不是这块料!可以这么说,搞乐器的一生追求的就是纯净的演奏音色。再不要说“音色应尽量排除人为因素”的玩笑话来。弄不好,万一被其他乐器的误解,会笑话咱们葫芦丝,我们脸上也不好看。


作者: 槐荫丝语    时间: 2011-6-19 22:16

我的感觉是大家都能明白刘慧老师文章所述的意思及意义,甚至是都赞同其中的核心观点,但基于每个人理解问题的角度和思维方式的差异所以有部分朋友不肯赞同的应该是刘老师“论述的角度或思维”,但这样的讨论却是非常非常好的,话题有意义,讨论的也深、也广!应该说通过阅读此帖及讨论,大家可以对“轻、飘、柔”的问题理解的十分透彻了。学习了哦
作者: 秋水    时间: 2011-6-20 07:59

通过这样的讨论,让大家找到一个正确的结论,确定一个正确的目标,非常好!相信大家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也相信大家的判断能力!
作者: 音乐人    时间: 2011-6-20 08:12

个人意见:不管什么东西都有它的两面性,国画大师崔子范老先生前天刚刚过世,在参加他的告别仪式回来的路上我还思考过这个问题,崔老的优势就是把中国画创立了大写意,当时有很多的人也是不认可,但是在西方很多人都觉得高。葫芦丝是云南少数民族乐器,而发展到今天就不单纯是云南的东西了,是中国的民族乐器了,所以我建议应该用发展的思维去善待这个问题。
作者: 龙城住我    时间: 2011-6-20 14:38

引用:
原帖由 音乐人 于 2011-6-20 08:12 发表 个人意见:不管什么东西都有它的两面性,国画大师崔子范老先生前天刚刚过世,在参加他的告别仪式回来的路上我还思考过这个问题,崔老的优势就是把中国画创立了大写意,当时有很多的人也是不认可,但是在西方很多人都 ...

        中国画的大写意是崔老创立的???开山鼻祖徐渭和八大山人、扬州八怪、吴昌硕、齐白石等写意大师没事了?崔老的专长是花鸟大写意,还是兼顾山水、人物等大写意?崔老是老八路,长期担任行政领导职务应受人尊敬,他的花鸟写意画独树一帜,有继承发展更应受人尊敬。但把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来深受文人画客推崇、深受下层百姓喜爱的国画大写意画,说成是现代人创立的,我想很多躺在地下的故人,都躺不住了。

        葫芦丝应该创新发展,但应该是扬弃,而不是否认传统。要不,你不要叫葫芦丝。


作者: 音海月沙    时间: 2011-6-21 07:26     标题: 回复 34# 龙城住我 的帖子

读完龙城住我老师的跟帖,尤其对“玩乐器、玩的就是音色”、“演奏音色是命”、“搞乐器的一生追求的就是纯净的演奏音色”等认识,很是惊讶!而且惊讶得不得了!! 无论葫芦丝本身的固有音色,还是在演奏者手里产生的演奏音色,当然很重要,这一点我们绝无异议。但要像龙城住我老师这样认识,音乐艺术的宗旨和功能是否需要改写,一切都要为“音色服务”。若按这一要求,假使赵洪啸老师用《野狼》去参加器乐演奏专业的入学考试,确实一定会名落孙山。因他的演奏“凭借的是”高超的演奏技艺(人为因素),“利用的是”葫芦丝所有可能的各种音色效果,“突出的是”乐曲的主题内涵和情感风格,“并没有去刻意追求”葫芦丝本身所谓的“轻飘柔音色”。真要遇到这样一个“糊涂考官”,我们还能笑得出来?欲哭无泪啊! 惊讶之余,为能正确理解龙城住我老师的一些基本主张和观点,以及一贯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花费了一些时间和精力,仔细拜读了其所有文章和回帖,感受颇深。在论坛里龙城住我老师知道的最多、精通的也最多,想象力和创造力最丰富(指对传统吐音方法的改 革等),尤其是逻辑思维最不混乱,再糊涂的事让他一说就明白了,最基本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也无人能比。是当今论坛最有思想、最有水平,最有战斗力和表现力的斗士。龙老师的水平和神精,够我们这些年轻人学习效仿100年怕也赶不上啊,慢慢学吧!
作者: 龙城住我    时间: 2011-6-21 10:07     标题: 银海月沙朋友

仔细看了几遍你的回复,你很有趣,使我感受良多,谢谢你!说几句话:一、我们讨论的是演奏音色(人为因素)还要不要的问题,你说的是音乐艺术的宗旨和功能问题,概念偷换了,而且换的很大,驳论的论点错了。二、你举得例子《野狼》,说是“利用的是”葫芦丝所有可能的各种音色效果”,这里,你把音色和风格搅到一块了,概念又偷换了。尤其“各种音色效果”这句话,挺逗的。三、你的“斗士”、“神经”、“100年”话语,不在葫芦丝学术讨论的范围。四、听得出,你的行文习惯思维方式,学得不错。
作者: 竹林古筝    时间: 2011-6-21 13:36

呵呵,要好好的探讨和切磋,要淡定下来心平气和的推敲。
作者: C调☆猫猫☆    时间: 2011-6-21 14:43

(⊙o⊙)受教了
作者: 槐荫丝语    时间: 2011-6-22 13:53

我们要紧密地团结在以“葫芦丝”为领导的“和谐”周围,充分发挥葫芦丝“和谐之音”的优势,继续宣扬论坛的“和谐”氛围,和谐讨论!以谋求葫芦丝音乐的和谐发展!
作者: sczh    时间: 2011-6-23 09:00

如果一定要葫芦丝“轻、飘、柔”,葫芦丝乐曲一定要有“傣味”,那可就堵住了葫芦丝的发展道路,葫芦丝音乐是要大力发展的,葫芦丝是要推广普及的。一个人可以只喜欢“轻、飘、柔”,可以只喜欢“傣味”,这属于个人爱好。但是一定要给葫芦丝挂上这个招牌,成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戒律,就会毁掉葫芦丝! 世界每天都在变化,葫芦丝的发展势头已经不可阻挡。作为葫芦丝爱好者,我们应该大力推动这个发展,而不要成为阻力。葫芦丝还很年轻,谁也不敢说将来能发展到一个什么程度。受众的喜爱产生了葫芦丝文化,传统的东西必将面临广大受众选择。这是谁也左右不了的。
作者: 辛歌    时间: 2011-6-23 09:47

引用:
原帖由 sczh 于 2011-6-23 09:00 发表 如果一定要葫芦丝“轻、飘、柔”,葫芦丝乐曲一定要有“傣味”,那可就堵住了葫芦丝的发展道路,葫芦丝音乐是要大力发展的,葫芦丝是要推广普及的。一个人可以只喜欢“轻、飘、柔”,可以只喜欢“傣味”,这属于个人 ...

 

完全赞同曲老师的观点!


作者: 月光    时间: 2011-6-23 14:59

各位老师的讨论很热烈!我也谈谈自己的看法:葫芦丝发音优美、亲切,因为发出的声音有如抖动的丝绸那样飘逸、轻柔,所以才称它为葫芦丝。轻、飘、柔是葫芦丝乐件本身具备的特点,相信这点大家都是赞成的!如果有谁说唢呐的演奏特点是轻、飘、柔,那一定会让所有人笑掉大牙。你可以用葫芦丝来演奏《黄土情》,无论用多猛烈的力度,但是你改变不了它本身的特点。你也可以用唢呐演奏《竹林深处》,无论吹的多么柔和,但是也改变不了它的声音特点!所以,我认为,无论用葫芦丝演奏什么风格的曲子,都脱离不了它本身具备的轻、飘、柔的特点。很简单的一个问题,不必要把它复杂化。我想大家也没必要再争论下去了,没意义,有这工夫,多练练乐曲,提高演奏技艺才是正路!
作者: 雅客    时间: 2011-6-23 19:36

引用:
原帖由 月光 于 2011-6-23 14:59 发表 各位老师的讨论很热烈!我也谈谈自己的看法:葫芦丝发音优美、亲切,因为发出的声音有如抖动的丝绸那样飘逸、轻柔,所以才称它为葫芦丝。轻、飘、柔是葫芦丝乐件本身具备的特点,相信这点大家都是赞成的!如果有谁说 ...
我赞成月光老师的观点!
作者: 竹楼情歌好    时间: 2011-6-25 11:14

引用:
原帖由 sczh 于 2011-6-23 09:00 发表 如果一定要葫芦丝“轻、飘、柔”,葫芦丝乐曲一定要有“傣味”,那可就堵住了葫芦丝的发展道路,葫芦丝音乐是要大力发展的,葫芦丝是要推广普及的。一个人可以只喜欢“轻、飘、柔”,可以只喜欢“傣味”,这属于个人 ...
我认为你强调的太片面!我赞成你说的葫芦丝音乐要大力发展,现在的葫芦丝音乐也的确发展的很好很快,艺术家们创作了大量的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非傣味”音乐作品,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葫芦丝音乐,特别是王厚臣大师创作的西北风味的葫芦丝音乐作品,受到了广大葫芦丝爱好者的欢迎和喜欢。 说到“轻、飘、柔”,笔者认为葫芦丝的轻飘柔主要是指葫芦丝的音色特点(声音),所以我认为把初期的葫芦丝音乐说成是轻飘柔,是不正确的。不能把乐器的音色特点(声音)说成是那个时期的葫芦丝音乐特点,把那个时期的葫芦丝音乐特点归纳为“傣味”为好。现在对吹葫芦丝的音色要求还是“轻飘柔”,这里指的轻飘柔不是像有人论述的那样:“轻与重、飘与实、柔与刚”是任何一种乐器都能奏出的音色,而是指葫芦丝这件乐器所独有的音色特点!正像李春华大师在他所编写的实用教程中描述的:“葫芦丝发音优美、亲切,略带鼻音,擅于表示温柔细腻的感情,给人以含蓄朦胧的美感。因为它发出的声音有如抖动的丝绸那样飘逸、轻柔,所以称它为葫芦丝。”这就是说的葫芦丝的“轻飘柔”!  所以我认为对葫芦丝音乐的正确区分应该是“傣味”与“非傣味”,而不是“轻飘柔”与“非轻飘柔”的区分。我们是应该对葫芦丝音乐再认识,但不是要对葫芦丝音乐“轻飘柔”的再认识。
作者: 慧儿    时间: 2011-6-25 14:53

我感觉,为什么越讨论越糊涂了,越讨论引出的话题和范围越来越多越来越大了。是不是该话题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在理解和认识上可能存在一些不同,有的可能被混淆。如【葫芦丝“音乐”的特点】与【葫芦丝“音色”的特点】,再与【葫芦丝“乐器”的特点】,以及【乐曲风格】【演奏要求】与【乐件音色】【乐件特点】,还有【演奏方法】与【演奏效果(听觉效果)】等。这些概念内涵不同,各有所指,对这些概念在认识和理解上接近一致是我们讨论问题的前提和基础。若有不同或混淆,对讨论结果必然造成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的局面。不知这是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只不过是一种感觉,容我再继续感觉。
作者: 竹楼情歌好    时间: 2011-6-25 15:46

引用:
原帖由 慧儿 于 2011-6-25 14:53 发表 我感觉,为什么越讨论越糊涂了,越讨论引出的话题和范围越来越多越来越大了。是不是该话题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在理解和认识上可能存在一些不同,有的可能被混淆。如【葫芦丝“音乐”的特点】与【葫芦丝“音色”的特 ...
我认为,你开始不该提出对葫芦丝音乐“轻飘柔”的再认识,如是提出对葫芦丝音乐的再认识,也就不会引出这么多的话题和反对意见了。 你把葫芦丝的声音特点(音色),错作为葫芦丝的音乐特点来论述了!具体理由你可以看看我上面对 “sczh”  跟帖的评论。
作者: 石大庆    时间: 2011-6-25 15:48

支持刘惠老师有根基的论述,有条理的总结,有放失的说话。令人信服的研究。你比钻牛角尖认死理的人高大多了。
作者: 龙城住我    时间: 2011-6-25 18:13

引用:
原帖由 石大庆 于 2011-6-25 15:48 发表 支持刘惠老师有根基的论述,有条理的总结,有放失的说话。令人信服的研究。你比钻牛角尖认死理的人高大多了。

        请教石老师:这“有放失的说话”怎么理解?把“说话”的前面说成“放失”,似乎不雅,也不敬!想是“有的放矢”吧?请雅正。看来,“钻牛角认死理”不好,太随便了更不好!

 

 

 

 

 


作者: 石大庆    时间: 2011-6-25 21:06

有人没看明白就讲话,有人固步自封,有人胡言乱语。
作者: 自然    时间: 2011-6-25 21:21

       若没记错,这该是本论坛里第二次关于葫芦丝(或葫芦丝音乐)的大讨论了(第一次是关于“循环双吐”的),从众多葫友的交流中受益良多。葫芦丝(葫芦丝音乐)的发展,就需要有一批钟情于此的研究者,痴情人。因此,论坛里有交流,甚至是“交锋”,是可取的,也是可喜的。问题是,交流要在“爱”葫芦丝,“爱”葫芦丝音乐的前提下进行,切不可因观点有异而致有悖和谐的言论发生。

       多一点真诚交流,少一点标新立异;多一点宽容,少一点刻薄,于人于己于葫芦丝都是有益的。

 


作者: 槐荫丝语    时间: 2011-6-25 22:13

引用:
原帖由 自然 于 2011-6-25 21:21 发表        若没记错,这该是本论坛里第二次关于葫芦丝(或葫芦丝音乐)的大讨论了(第一次是关于“循环双吐”的),从众多葫友的交流中受益良多。葫芦丝(葫芦丝音乐)的发展,就需要有一 ...
说的多好啊!要淡定!要和谐!!
作者: 竹林古筝    时间: 2011-6-26 06:52

引用:
原帖由 自然 于 2011-6-25 21:21 发表        若没记错,这该是本论坛里第二次关于葫芦丝(或葫芦丝音乐)的大讨论了(第一次是关于“循环双吐”的),从众多葫友的交流中受益良多。葫芦丝(葫芦丝音乐)的发展,就需要有一 ...
支持自然老师的说法,要心平气和的来讨论,切磋,不要意气用事、言语过激。提倡百家争鸣,支持和谐论坛。
作者: 龙城住我    时间: 2011-6-26 11:13     标题: 回复刘慧老师

引用:
原帖由 慧儿 于 2011-6-25 14:53 发表 我感觉,为什么越讨论越糊涂了,越讨论引出的话题和范围越来越多越来越大了。是不是该话题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在理解和认识上可能存在一些不同,有的可能被混淆。如【葫芦丝“音乐”的特点】与【葫芦丝“音色”的特 ...

        我觉得你不应该是继续“感觉”,而应该是静下心来,好好学习、研究一下葫芦丝音乐的理论,首先要弄清“傣味”、“轻飘柔”各自的内涵、外延以及内在联系、区分。其次,再对“非傣味”做一个分析、概括。

        为什么你的这篇文章引起这么大的反响?是因为贵文试图动摇葫芦丝赖以生存的根基——“轻飘柔”,试图去动绝大多数人的“奶酪”。其实,也代表了一部分人的看法和利益,反映出的是一种小小的思潮。想“洗牌”,不容易,得有能够击败、替代“轻飘柔”的东西,还得有天时、地利、人和。我等本来都是属于“打酱油”一族的,不想过多参与讨论,耗时,没结果,真不如吹葫芦丝。但出于一种怕毁了葫芦丝大好前程的担忧,忍不住“钻了牛角认死理”。

        其实,看得出,你是一个热爱葫芦丝,乐于探讨研究枯燥理论的好老师;也是生活中的好女孩;你的“非傣味”一节,也有不少闪光点的。


作者: 光与影    时间: 2011-6-26 12:32

引用:
原帖由 龙城住我 于 2011-6-26 11:13 发表         我觉得你不应该是继续“感觉”,而应该是静下心来,好好学习、研究一下葫芦丝音乐的理论,首先要弄清“傣味”、“轻飘柔”各自的内涵、外延以及内在联系、区分。其次, ...

 

龙城住我老师在守护葫芦丝生命的内核!向你致敬!


作者: 黑土葫芦虫    时间: 2011-6-28 05:18

最近,有幸在论坛里拜读到了一些好文章,尤其一些专业性很强的文章,对我这样一个业余爱好者来说,从中汲取到了很多宝贵的专业知识。凡读懂了的就回个贴,谈一下自己的收获或看法,凡没读懂的正在学的,当然也就不敢乱回帖。

由于理论研究在葫芦丝事业发展进程中属于刚刚起步,现阶段包括我在内虽有热情,但还没有完全掌握分析问题和讨论问题的思想和技术方法,正处在初级感性(感觉、感情)认识阶段。因此才出现了现在这样一个越讨论话题范围越大,越讨论反倒越糊涂,越讨论感情和友谊越远越淡,有时还有“同室操戈、有你没我”的感觉。

鉴于此,跟龙城住我老师学的,人家是有滋有味地“戏说”,可我没人家的水平只能是干巴巴地“细说”了。现把我的一些感受和体会整理出来,希望对此话题感兴趣的葫友,给点面子忍耐着看吧。

1. 确实像自然老师所说,本话题引起的讨论是论坛近年来的第二次,参与者人数众多,两种不同观点立场鲜明,讨论的激烈程度也属空前。我为此而高兴,因为这是论坛繁荣的标志,是所有参与者不再人云亦云开始理性思考的结果,是葫芦丝事业大踏步向前发展的象征。所有参与者无论持有何种立场观点,都将是历史的参与者、创造者和见证者!

2. 我还坚信,凡参与讨论的所有爱好者无论立场观点如何对立,有一点是共同的。这就是酷爱葫芦丝,酷爱葫芦丝事业。毫不夸张地形容,都把葫芦丝和葫芦丝事业当成自己的宝贝儿女一样。各种表现不仅透着温柔的“舔犊之情”,更有肯于拼命的“护犊之意”,正所谓“爱之切,恨之深(激烈程度)”。

3. 既然我们都有舔犊之情,都有护牍之意,这就存在一个“舔”和“护”的方法问题。就像不同的家长对孩子采取的教育(舔护)方式不一样,有“溺爱”,有“关爱”,教育(舔护)方式不一样,最终必然导致不同结果。一项事业也是如此,为促其科学发展,健康发展,必须正确“关爱”,不能盲目“溺爱”。该肯定的应充分肯定,该否定的必须否定,该质疑的提出来由爱好者研判。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做一个好家长,才能让我们共同钟爱的事业科学健康地向前发展,逐步实现“质”的飞跃。(未完待啰嗦)


作者: 黑土葫芦虫    时间: 2011-6-28 20:27

4. 我非常赞同有的葫友的观点,讨论的“话题(立意)”应从艺术实践,也就是我们事业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或困惑中发现和提炼。这样做,一方面既可解决或部分解决某些实际问题,另一方面也可对事业发展起到指导和借鉴意义。该话题之所以能引起这么多人关注,这么多人参与,也充分说明了它所具有的普遍和现实意义。

5. 还有一点我们也应注意到。任何一个“真理”都是客观的,也是相对的,更是有条件的。说它是“客观的”,意思是它一定存在,关键是我们能否找到、找对(通过讨论),并充分有效地利用它。说它是“相对的”,意思是对同一事物可能有多个“真理”同时存在,例如“盲人摸象(只了解局部,不了解全部)”和“横看是岭侧成峰(立场角度不同)”,哪一个真理更科学,哪一个真理更准确,这就要看我们的认识水平和时间实践检验了。说它是“有条件的”,意思是在内因或外因发生变化时,过去它可能曾经是真理,现在很可能就不再是真理,或者不再是最科学、最准确的真理了。我们应该知道,世上没有绝对的、永远的、一层不变的真理。

6. 我们共同钟爱的葫芦丝事业,已走过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就像一个由婴儿逐渐长大的青年。由幼小到成年、由单纯到成熟、由无知到有知,小时候的一些习性和特点,长大后不可能一层不变。就每位爱好者个人而言,在感情和心理上无论我们愿意还是不愿意,希望还是不希望,接受还是不接受,这种成长和变化都会继续不断地发生。这是不以我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我们唯一能选择和决定的是,做一个改 革动力派,还是保守阻力派,相信每位爱好者都会做出正确选择。

7. 还有一种思维逻辑也是要不得的:凡我不认识的字都不是字,凡我不知道的道理都不是道理,凡与我不一样的观点一定都是错误的等等。我经常告诫自己,千万不能忘了大千世界,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三人行必有吾师的道理。另,一种观点的对与错、是与非要讨论,要依理据实地讨论,要在搞清对方立意和有关概念及内涵的前提下,针对支撑对方观点的所有论据展开讨论才能得出,环顾左右而言它,空嚷和盲下结论是不会令人信服的。(未完待啰嗦)


作者: 塞外丝语声    时间: 2011-6-29 07:09

单老师不愧是当今葫芦丝领域的顶级理论家,站得高,看得远,看得准,分析的深刻透彻,我们为老师骄傲自豪!顶一个。
作者: 龙城住我    时间: 2011-6-29 09:08

        哈哈,有趣! 一个儒雅学者,一个翩翩帅哥,还有一个鸡西大学。 只可惜这张相片冲淡了黑土老师的“细说”。忽然想到“我爸是李刚”…… 又想到“凤姐要嫁陈冠希”……
作者: 塞外丝语声    时间: 2011-6-29 21:16     标题: 百家争鸣 各显奇特 何必呢

从年龄上看来,你好像应该是我的长辈啊。晚辈学生好像从来没有得罪过你呀。就算是如果哪有不妥你可直截了当地批评指教吗,这样冷嘲热讽有失一个长辈和老师的风范啊。大家看了咱们两个的帖子,顶多也就是笑话我年轻不成熟,但对你这位长辈和老师会怎么看呢?你如果有气可以出啊,但求你最好别冲我一个晚辈学生出邪气啊!
作者: 淡淡云    时间: 2011-6-30 13:42     标题: 回复 63# 龙城住我 的帖子

本欲言却又止,一笑而过,飘走了
作者: 黑土葫芦虫    时间: 2011-6-30 17:17

原打算开始进入讨论话题说点自己的看法和意见,现在感觉还需再补充几条。

8. 在讨论问题时“对人”最好别妄下断言,如谁懂谁不懂、谁有资格谁无资格、谁专业谁业余等。从严格意义上说,因目前我国全日制学历教育还未设置葫芦丝专业,我们包括演奏家在内不都是业余的吗,我们每个人以及事业各方面不都正处在发展提高和完善探索阶段吗。无论对方观点对与错、是与非,我们能理解还是不理解,积极参与都是好事,我们都应该鼓励支持,尤其是老师对学生,长辈对晚辈,老资格对浅资格。我们讨论问题应把握的原则是:对事不对人,对事讲道理,对人讲和谐。少一些讽刺挖苦,多一些理解包容,少一些感情和义气,多一些淡定和理智。这也是我们论坛应有的氛围,以及论坛中每个人应有的境界,千万不能让别人和后人耻笑我们啊。

9. 还有就是我们每个人在善待别人的同时,更应该客观准确地评价自己。仅以我个人为例,在没走出鸡西和黑龙江,没有接触李春华王厚臣等为代表的大家之前,心里也曾认为我在全国不是吹的最好的也是吹的较好的。在没有见到槐荫丝语、村野听萧、辛歌、吴小敏等为代表的老师们的文章前,心里也曾认为自己什么都懂,什么都能说两句,什么都敢说两句。当我跳出井底、放弃窥管来到这更广阔的空间才发现,原来的自我感觉是多么愚蠢可笑。从此,我便告诫自己并暗下决心,尽快调整自己的心态和定位,弯下腰夹起尾巴,虚心向别人学习,不管人是“打酱油的”还是“扛大旗的”,只要说的有道理,只要有一技之长都要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10. 最后再说一个前不久刚刚发生的事。一个好心葫友在QQ里跟我说,单老师你应该知道“轻飘柔”这些话是演奏家们说的,你们现在的观点是在与演奏家们唱反调。我当时的回答是:一、首先我很感谢你的好心提醒,二、我当然知道演奏家们曾经是这种认识,就连我自己2000年以前也是这种认识,在教学和演奏中也强调突出和体现“轻飘柔”。三、过去纯傣味音乐为流行主体时,无论演奏家还是我们一般爱好者认同“轻飘柔”没有错,现在根据情况变化(非傣味音乐出现并成为流行主体),我们提出新的认识也没有错。四。如果非用“唱反调”这个词,首先是与我们自己唱反调,修正或否定的是我们自己。在探求真谛的过程中否定一把自己没有什么可怕的,也是值得的。各项事业不都是在不断肯定、否定,再肯定、再否定中发展起来的吗。

其实,作为全国唯一一个专门从事葫芦丝文化理论研究的学术机构,这也是我们的职业和职责所在。我们共同钟爱的葫芦丝事业本来就存在某些先天不足和后天遗憾,正本清源,去伪存真、拨乱反正,促其全面、科学、健康发展是我们这个组织机构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组织行为)。因此,类似情况今后可能还会发生。我坚信,无论演奏家们还是有理智的一般爱好者们会理解、会支持的。当然,我们自己也不能远近亲疏、厚此薄彼、没有原则,甚至有恃无恐、随心所欲、胡言乱语,要不断向演奏家和爱好者们学习,不辜负总会领导及演奏家和爱好者们的殷切希望,把理论研究这杆大旗扛好、扛直。

以上便是我针对分析问题和讨论问题时,应具备的“理念、方法、态度”方面的一些感受和体会,合不合适,由热衷于这一话题的爱好者以及葫芦丝事业的后人们去研判吧。(未完待啰嗦)


作者: 石大庆    时间: 2011-7-1 07:32

单老师对事讲理,对人讲和谐,论坛葫友目标一致,以理论事,以礼待人,把发展推动葫芦丝事业作为己任,显示了老师应有的风范。合适,合适。
作者: 音海乐沙    时间: 2011-7-1 20:27

读了单老师这里的多个回帖,还有《对部分葫芦丝理论研究者的忠告》后面的系列回帖,对老师的理论水平、分析方法,以及对葫芦丝事业的热爱程度和心态境界,确实不是我们一般人能比的。对这个话题我们几个私下也做过一些思考和探讨,刚开始并没感觉有多难理解,并认为也算是葫芦丝事业发展水到渠成的一件事。没想到反应却这么激烈,后来的讨论也真把我们搞糊涂了,弄不懂问题究竟出在哪里。现在好像有些明白了。仔细想想就像老师说的也正常,哪一个种新认识刚一提出不都伴随着“拥护、反对、质疑”,慢慢才被接受和认可的吗。遗憾的是,对后来引出的如葫芦丝的特点、生命、核心等一大堆新概念和新说法还是理不出个头绪来,期盼老师给我们详细说说。从咱们鸡西新闻中看到刘老师组织排练的葫芦丝节目,参加市里庆党生日的演出很精彩、很成功,因东院校园网总抢不上网速太慢,借这里向刘老师表示祝贺!单老师要注意休息,少抽点烟,别太累啊!
作者: 黑土葫芦虫    时间: 2011-7-2 14:26

11. 本轮讨论由文章话题本身和后续讨论共涉及引出多个概念和说法,现按每个概念说法的性质和隶属,分别将他们梳理归位如下表。
作者: 黑土葫芦虫    时间: 2011-7-2 17:49

12. 通过上表我们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出,凡讨论涉及到的所有概念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每个概念的确切内涵和所指。尤其对“轻、飘、柔”三个字应有一个暂新的、全面的、准确的认识和理解,这是该文的初衷和本意。换句话说,在新形势下“轻、飘、柔”三个字绝不再是万能的,既可用来描述“纯傣味”葫芦丝音乐的特点,也可用来描述“非傣味”葫芦丝音乐的特点,还可用来描述葫芦丝“音色”的特点,还可用来描述葫芦丝“乐件”的特点,还可用来描述葫芦丝的什么所谓根基、内核、生命,尤其还把它当成是葫芦丝演奏的“美学原则”等。生活中我们都明白一个道理,凡能包打天下的大夫一定是假大夫,凡能包治百病的药,一定是假药!

13.葫芦丝乐件的特点问题。关于“葫芦丝乐件的特点”在后续讨论中被多位葫友多次提及,并十分肯定地认为就是“轻飘柔”。由于一种乐件的特点反映在多个方面,如音色、造型、演奏、推广等。因此,我认为葫芦丝乐件的特点不宜沿用“轻飘柔”描述,而应该用“五好(好听、好看、好学、好买、好带)”来描述,相比之下后一种描述更全面、更准确、更客观一些。

在葫芦丝事业发展进程中,用“轻飘柔”三个字描述初期葫芦丝音乐(纯傣味)的特点,用“五好”描述葫芦丝乐件的特点,是两个十分耀眼的闪光点,绝对准确和精辟。我们在肯定、坚持、继承这些准确精辟认识的同时,还应对史上第一个进行上述描述的人表示由衷的敬意!

14.再说一下“音色”有关问题。“音色”概念也是后续讨论中涉及次数最多且分歧最大的一个概念。一方认为不宜用“轻飘柔”描述,另一方则认为就是就应用“轻飘柔”。

为慎重起见,近日我又查阅了大量兄弟乐件,想看看涉及音色问题时他们都是怎样描述的,结果发现几乎找不到像我们这样的讨论和描述。人们关注比较多的是:基础音色(乐件本身)、情感音色(人为操控),以及如何实现音色效果和音色可变性等问题。至于“音色本身”究竟是什么?像什么?怎样描述?一是没有人提及,二是没有人能说清楚。难怪我们讨论的这么激烈,可又谁也说服不了谁,原来这是一个不可能有结果的假命题。

另,该文原本也无意对葫芦丝“音色”及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明知不可为、不能为,而非要为之是愚蠢。因此,建议葫友们不必再为葫芦丝“音色”究竟是什么?像什么?应怎样描述?争来辩去。如果感兴趣、如果愿意,可重点围绕“如何利用”和“如何实现”乐件可能的各种音色效果进行讨论。

15. 相对“纯傣味”,“非傣味”葫芦丝音乐的特点究竟该怎样描述?我认为,现阶段也很难找到一个让所有人都认可、都接受的理想描述。原因是:

由于纯傣味葫芦丝音乐的风格主题比较接近,文化背景和所采用的音乐元素相对比较集中,因此比较容易找出它们的一些共性特点特色(轻飘柔)。尤其是一些传统曲目,甚至还能找到它们的代表旋律,如  3  2  16  1 – – – ∣。而非傣味葫芦丝音乐的风格和主题千差万别,而且还广泛吸纳了多民族、多地域和多种艺术形式(如戏曲)中的音乐元素。相比之下想再找到类似“轻飘柔”这么准确精辟的描述,几乎是不可能的一件事。如果非要进行描述,那只有借鉴“纯傣味”的成功经验,把“非傣味”再细分为东北味、西北味、江南味、草原味等等后,再分别进行归纳总结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当然,这可不是短时日几个人所能做到的。

至于葫芦丝的生命是什么,葫芦丝生命的内核是什么,葫芦丝的基础是什么,葫芦丝的根基是什么等一些令人头晕目眩的问题,还是留给后人们去研究吧。

16. 借此机会,我也代表“纯傣味葫芦丝音乐”呼吁、呐喊一下:虽然我们有辉煌的昨天,但今天面对非傣味葫芦丝音乐我们很惭愧,也很尴尬。我们渴望新生命(新乐曲)的诞生与延续,渴望与非傣味兄弟共同发展,我们更渴望找回昨天的辉煌!!!真心喜欢我们的人们,你们一定要明确,仅凭感情和义气救不了我们,吵吵闹闹更是无济于事,我们迫切需要新的生机和活力(各种形式的新作品),停滞不前没有出路,固步自封死路一条,发展才是硬道理,而且要大发展、快发展才能迎头赶上!

最后说明,给出的上表形成的很仓促来不及细致推敲,仅供葫友们讨论时参考。终上所述,仅是一家之言,一己之见,哪不合适欢迎批评指正。(啰嗦完)


作者: 淡淡云    时间: 2011-7-3 09:34

每次看到单老师的文章总是让人让人眼前一亮,就事论事,说的都是客观道理,顶
作者: 碧波湾    时间: 2011-7-4 13:46

一口气读完,太棒了!非常赞同单老师的观点,葫芦丝就应该走出云南,走出中国,走向全世界!能够演奏的“味道”越丰富越好。等到有一天,葫芦丝开始演奏摇滚乐;好莱坞的电影,日本的动漫,韩国的游戏等统统用葫芦丝音乐做主题曲,做背景音乐;世界各大歌舞剧院音乐厅随处可见葫芦丝,就连奥地利国民们,都把钢琴,小提琴,吉他封装起来,只留下葫芦丝陪他们载歌载舞;而非洲、美洲原始部落的人们,早已一边吹葫芦丝,一边围着篝火跳舞了...... 

难道谁不愿意让这一天到来吗?请大家尽量把功夫花在对葫芦丝事业有建设意义的事情上。很多时候,限制我们的不是别的,正是眼界和胸怀!


作者: 月光    时间: 2011-7-4 19:27

楼上的朋友想象力真够丰富。。。。。。。
作者: 慧儿    时间: 2011-7-5 06:39

73#楼碧波湾朋友的想象力确实很丰富,看得出跟我们老师一样,对葫芦丝也是一个“酷爱分子”。俗话说得好: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当年云南地界的前辈们,对葫芦丝能走出云南,风靡全国乃至登上国际舞台,他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之所以想不到,是受当时的历史条件所限,而今天的我们享受着快捷便利的通信和网络技术,又有一定的文化基础,既了解葫芦丝事业的过去,又置身葫芦丝事业的现在,必可预计葫芦丝事业的未来。据我们所知,著名作曲家魏仕健老师正在酝酿创作一首专用葫芦丝演奏的外国圆舞曲,一旦成功,这是葫芦丝走向世界的又一大步,我们坚信魏老师一定能成功。当然,要想实现上述远大理想我们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很多事情要做,如乐件改良、音乐创作、理论研究等等。能不能实现上述远大理想,碧波湾朋友说到了关键,我们如果思想不解放、观念不更新,心胸打不开、名利放不下,认识上不去,情绪下不来,上述理想只能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空想了。


作者: 月光    时间: 2011-7-5 07:34     标题: 回复 73# 碧波湾 的帖子

理想如果不符合实际,就是空想、妄想-------让奥地利国民们,都把钢琴,小提琴,吉他封装起来,只留下葫芦丝陪他们载歌载舞;而非洲、美洲原始部落的人们,早已一边吹葫芦丝,一边围着篝火跳舞了....这是天方夜谭。话说回来,不符合实际的理论,其实也是空想、妄想;也是天方夜谭!有些事情并不是只有眼界和胸怀就能做到的。如果我没猜错的话,碧波湾朋友也是鸡西的吧。你们还可以多注册几个名字自夸、相互夸!
作者: 光与影    时间: 2011-7-5 09:16

引用:
原帖由 慧儿 于 2011-7-5 06:39 发表 73#楼碧波湾朋友的想象力确实很丰富,看得出跟我们老师一样,对葫芦丝也是一个“酷爱分子”。俗话说得好: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当年云南地界的前辈们,对葫芦丝能走出云南,风靡全国乃至登上国际舞台,他们做 ...

 

我仿佛看见葫芦丝被整成韩国美女,让葫粉们情不自禁地爱恋它!


作者: 吉祥老人    时间: 2011-7-5 21:00

拜读刘慧老师的论述很精辟.真是受益匪浅,我认为轻、飘、柔只是葫芦丝表现方式的一部分。葫芦丝音乐以惊人的速度和强劲的发展.葫芦丝不局限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为发展和开拓挖掘葫芦丝的表现力.全国葫芦丝爱好者高手在不断创作和移植很好的葫芦丝曲子.随着曲子风格的不同所以如果只局限于轻.飘.柔就不能表达出曲子的感情.随着葫芦丝制造技术的提高.他有丰富的表现力.有待广大爱好者去开发.挖掘.所以.........
作者: 碧波湾    时间: 2011-7-6 15:34

引用:
原帖由 月光 于 2011-7-5 07:34 发表 理想如果不符合实际,就是空想、妄想-------让奥地利国民们,都把钢琴,小提琴,吉他封装起来,只留下葫芦丝陪他们载歌载舞;而非洲、美洲原始部落的人们,早已一边吹葫芦丝,一边围着篝火跳舞了....这是天方夜谭。话 ...

我只不过用夸张的手法说明一些事情,有必要断章取义吗?你说“同学们在巴掌大的操场里踢足球。”这句话是不是空想、妄想?是不是天方夜谭?确实,“有些事情并不是只有眼界和胸怀就能做到的。”但是对于一件事,有眼界才能意识到,有胸怀才会允许各种可能的尝试。如果没有这两点,想不到更做不到。请问,一项事业怎么发展?


作者: 碧波湾    时间: 2011-7-6 15:38

引用:
原帖由 光与影 于 2011-7-5 09:16 发表   我仿佛看见葫芦丝被整成韩国美女,让葫粉们情不自禁地爱恋它!

我还仿佛看见葫芦丝被整成韩国美女,让它情不自禁地爱恋葫粉们呢!


作者: 秋水    时间: 2011-7-7 06:51

支持大家热火朝天的讨论!
作者: 堂吉诃德    时间: 2011-7-8 11:27

单老师的文章真好,事事在理,佩服!!!
作者: 如烟    时间: 2011-8-5 10:45

单老师当今葫芦丝领域的顶级理论家是你封的,还是自封的?这些话应该由我们广大的葫友来说,才更有说服力。不要感情用事啊,单老师的过分“自信”就是你们这些人造成的........
作者: 开心老猪    时间: 2011-8-5 23:56

如今还有"顶峰论"么?
作者: 太极葫芦丝    时间: 2014-9-26 15:01

我是个初学者,对以上这些老师们的讨论分不出谁正确谁不正确。但不管是钢学几天的葫芦丝初学者,还是葫芦丝大师,不管他们吹的是什么,只要听到葫芦丝声音,我就能知道是葫芦丝乐器。每件乐器都有自已的特点,葫芦丝的簧片、葫芦和管子的组合构成了它特有的音质,所以能与其它的乐器不同。
作者: 三峡木鱼石    时间: 2014-9-26 21:57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葫芦丝演奏既要保留传统的东西,也要探索创新。试想,若葫芦丝老师们不开发一些“非傣味”(歌曲类)的葫芦丝作品,哪会有数以千计万计的中老年葫芦丝爱好者。
作者: 葫想丝    时间: 2014-9-30 11:43

我要求求那些试图通过所谓“创新、发展的噱头”动摇葫芦丝赖以生存的根基的人,求求您们,别再研究葫芦丝了,真的,您们改为研究葫芦好不好?求求您们了 !
作者: 北京-老葫芦    时间: 2014-9-30 15:27

葫芦丝这件乐器是傣族等西南少数民族孕育出的。器本身的音色可以把这些民族的音乐中轻飘柔的特点发挥的淋淋尽致。如果演奏非这些民族的音乐对发挥此乐器的音色表现力就差些。每件民族乐器都有自身的演奏特点,所以作曲家都是根据乐器的特点来编写乐曲,乐曲可使该乐器在表现力上发挥到极致。比如《挂红灯》的笛子曲,把北派的笛子技巧发挥的淋淋尽致。此曲只能用笛子演奏就好听,用其它乐器演奏就不好听。葫芦丝也是一样在演奏傣族等西南少数民族的乐曲就好听,是因为葫芦丝的音色和演奏技巧迎合了这些乐曲的特点和特色。我不反对葫芦丝演奏非傣族等西南少数民族的乐曲,至于好听与否、有没有轻飘柔自有公论。至于葫芦丝至今发展迅猛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他是一件“五好”乐器,所有的葫芦友中年龄段两头的人居多(老人与儿童)高手集中在中青年人群(少数人)。葫芦丝至今发展迅猛原因之二就是它迎合了现在的文化市场需要,也丰富了其内容,这是我们耳听目睹的。它在当今和谐社会中起到的作用是重大的。
作者: 姜山    时间: 2014-10-7 20:10

分析精辟,
作者: 傣乡恋    时间: 2014-10-11 15:32

葫芦丝音域窄,靠音色取胜,才能在乐器之林走到今天。每种乐器都有它适合的乐曲,演奏其它风格乐曲也是可行,但不太好听。许多北方风格的乐曲还是用北方乐器来演奏好听些,用葫芦丝来演奏北方风格乐曲则是赶鸭子上架了。

作者: 蓝领结    时间: 2014-10-13 17:44

对刘慧老师撰写的此文学习后,深感其分析的透彻且全面。本人也是名葫芦丝爱好者,在此提一下个人看法,未必正确,但可以代表我的观点。 葫芦丝之所以有今天的发展势头,除了它自身让人喜爱的特点,更重要的是还有李春华、王厚臣、赵洪啸、魏仕健等一些顶级艺术家们根据各自所在地域编写了适合当地人们喜爱的曲目,正是这些本地化曲目的产生迎合了当地人对音乐欣赏的视角,达到了“葫芦丝”这种外来的乐器为我所用的目的,正是这些本地化的曲目成为葫芦丝这门乐器传播到全国各地的重要载体。正是这样才使得葫芦丝能够走出云南,被全国各地音乐爱好者所接受、喜欢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实若将“葫芦丝与葫芦丝音乐”更改为“葫芦丝与音乐”结合起来讨论,“纯傣味”和“非傣味”已不重要。
作者: 芦韵春华秋实    时间: 2014-10-20 16:03

引用:
原帖由 北京-老葫芦 于 2014-9-30 15:27 发表 葫芦丝这件乐器是傣族等西南少数民族孕育出的。器本身的音色可以把这些民族的音乐中轻飘柔的特点发挥的淋淋尽致。如果演奏非这些民族的音乐对发挥此乐器的音色表现力就差些。每件民族乐器都有自身的演奏特点,所以作 ...
我附议这个观点。
作者: 蓝领结    时间: 2014-10-21 17:16

引用:
原帖由 吉祥老人 于 2011-7-5 21:00 发表 拜读刘慧老师的论述很精辟.真是受益匪浅,我认为轻、飘、柔只是葫芦丝表现方式的一部分。葫芦丝音乐以惊人的速度和强劲的发展.葫芦丝不局限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为发展和开拓挖掘葫芦丝的表现力.全国葫芦丝爱好者高手在不 ...

 

我认为轻、飘、柔只是葫芦丝表现方式的一部分。

 

同感!


作者: sunwenkun    时间: 2015-3-12 17:07

请老师举几个非傣味的曲子例子便于我们理解。
作者: sunwenkun    时间: 2015-3-12 17:07     标题: 请教

请老师举几个非傣味的曲子例子便于我们理解。
作者: wxq197312    时间: 2015-6-26 13:57

谢谢老师,学 习      了 !

作者: 简单大哥    时间: 2015-7-3 16:59

发展是硬道理,创新才能生存,与时俱进才长久。
作者: wjq1211    时间: 2019-1-14 19:31

拜读,点赞!
作者: 润福    时间: 2019-5-8 18:20

无论是傣味还是非傣味好听,大家爰听就是好作品!
作者: 浮华落地    时间: 2019-5-31 22:12

轻飘柔始终是葫芦丝的核心特质






欢迎光临 葫芦丝专业论坛 (http://bbs.hulusi.com/) Powered by Discuz! 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