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再谈“葫芦丝的带伴奏表现形式” [打印本页]

作者: 辛歌    时间: 2011-6-4 22:18     标题: 再谈“葫芦丝的带伴奏表现形式”

     今天打开QQ,才见到刘鸿飞老师给我的留言,邀我参加这个议题的讨论。我想谈几点:

     1。带伴奏的表现形式是葫芦丝音乐艺术发展的必然阶段。

      目前,我们葫芦丝爱好者的队伍尽管是如此壮大,让其他民乐而望尘莫及,但这还是葫芦丝音乐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也就是说是处在“大众性、娱乐性”阶段。而葫芦丝的带伴奏表现形式是最适合现阶段的“大众性”和“娱乐性”,正如刘鸿飞老师所说“是其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自然选择”。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发展规律,都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跟其他民乐一样到一定程度,葫芦丝音乐定会“水到渠成”质变为“登大雅之堂”艺术性很强的音乐,普遍为音乐高等院校所接受,也就是发展到了第二阶段。而现阶段有几所高等院校开设葫芦丝音乐课程,开展葫芦丝文化、理论的研究,是葫芦丝音乐艺术提升到第二阶段的“量”的积蓄,是强劲的推动力和催化剂。

     2。伴奏(包括乐队和光盘)是绿叶,清奏是红花,两者相得益彰。

     如果一首乐曲,清奏就能体现它的内涵,能完美地表达它的情感、意境,那绝对是上乘之作。但我们试想,若再加上能与之相“匹配”的伴奏(包括乐队、光盘),那么就能更加深化乐曲的内涵,升华它的情感,渲染烘托它的气氛,彰显它的意境,使上乘之作再“熠熠生辉”。与其说《野狼》有极高的艺术性而不需要配器,不如说正因为《野狼》的高超艺术性,对配器的要求相当高,致使做配器的难度相当大,这就是为什么〈野狼〉至今还没有伴奏的根本原因。我相信,若有“匹配”的配器,〈野狼〉能在现有的基础上再来一次升华,使之“熠熠生辉”。

    (待续)


作者: 阳光快乐    时间: 2011-6-4 23:00

向李老师学习来了,老师说的有理 ,给老师献花。
作者: 辛歌    时间: 2011-6-4 23:39

3。艺术实践是主客观相结合的产物。 葫芦丝音乐的艺术性,从第一阶段上升到第二阶段,主要靠我们的艺术实践来完成。艺术实践实质上是一种高级审美活动。审美,首先要搞清什么是美?美的本质是什么?我在大学教授《美学概论》时让学生讨论过这个问题。有说“美”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人们有否感知、认识到,它都客观存在着;有说“美”是主观意识的产物,一个客观事物本身没有美丑之分,是人的主观意识赋予它美或丑。最后的结论:“美”是客观存在的,但只有当人们认识它感知它,才使它有了实际的意义。所以,“美”是主客观相结合的事物。艺术实践作为一种高级审美活动也是主客观相结合的事物。人是艺术实践的主观方,实践中一个很重要的要素是人的艺术鉴赏水平。一个人的艺术鉴赏水平跟他的文化底蕴,学识修养,生活经历,生活积累乃至所处的境遇等等都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我们要多学一点人文知识,多学一点音乐知识,加强各方面的修养,从而提高我们的艺术鉴赏力,对我们的艺术实践大有裨益。 4。当前,拓宽葫芦丝这件乐器的音域,是摆在演奏家、葫芦丝制作家面前很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 音乐高等学院至所以没有葫芦丝的一席之位 ,其根本原因除上述“葫芦丝音乐”本身还处于发展的第一阶段外,葫芦丝的音域不宽,制约了它的发展,制约了它的艺术性,也是个重要原因。本人也深有感受:有好多个创作素材因受葫芦丝音域限制而只好作罢。在潍坊,我与单教授讨论过这个问题:为拓宽音域,葫芦丝加键是一种办法。但为了保持葫芦丝的“原生态”,能否在不加键的前提下动动脑筋呢?单教授谈了他的几个设想。其实,现在的葫芦丝也并非是原生态的,真正原生态的葫芦丝的簧片是竹质的,“心脏”由竹换成了金属,本质已经起了变化。我们不妨将思路拓宽些,多来点横向思维,“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说不定冷不丁什么时候葫芦丝的音域问题一下子就“越狱”了。但愿如此!
作者: 竹林晓贤    时间: 2011-6-5 02:27

但愿如此!期待葫芦丝音域拓宽。
作者: 竹林古筝    时间: 2011-6-5 06:58

看了看李老师的高论,本人很赞同,支持葫芦丝的发展,期待有质的提高。
作者: 葫芦星水    时间: 2011-6-5 08:20

期待葫芦丝早日成为专业音乐学院的专业。。。。。。
作者: 俺是山东人    时间: 2011-6-5 10:02

辛哥您好!哈哈,真想念您啊
作者: 槐荫丝语    时间: 2011-6-5 14:59

同意李老师观点!也正是处在这“第一阶段”时间久了,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也会逐渐被一个个发现并提出来大家讨论,这样就会有利于“第二阶段”的到来。同仁们还可就这“第二阶段”如何到来、何时到来等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作者: 大笨虫    时间: 2011-6-5 15:20

听课来了。 给老师献花~~
作者: 晓峰独秀    时间: 2011-6-5 18:52

李辛老师说得很好,完全赞同!
作者: 珊妮亚    时间: 2011-6-5 19:11

好好来品读辛歌老师关于《葫芦丝带伴奏表现形式》的一席话!
作者: 嘻嘻哈哈    时间: 2011-6-5 20:00

站位很高,囊括很广,寓意很深。非常受益。
作者: 竹子lgs62z    时间: 2011-6-6 05:49

赞同说得非常好
作者: 黑土葫芦虫    时间: 2011-6-14 05:08

李辛老师对这一问题的论述堪称妙笔,文章不大用字不多,却把问题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读后感觉是一次真正的学习,真正的提高,真正的飞跃。真正的好东西不仅应现在共享,也应给后人留下。如果李老师愿意,可否将该文电子稿稍加整理后发给我,一是我要把它转载到研发中心网站【最新成果】栏目中,二是在我校《学报》【葫芦丝文化研究】专栏正式发表。

我的QQ 184103057。李老师可不要嫌我们的庙小啊!


作者: 欣平    时间: 2011-6-14 08:22     标题: 回复 3# 辛歌 的帖子

辛哥的理论精辟,独到,令人信服。相信葫芦丝在诸多人士的探索下,会有突破,这和丝弦一样,60年代前,大多是丝弦,后来才逐步过渡到钢弦。也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了。
作者: 辛歌    时间: 2011-6-14 17:57

引用:
原帖由 黑土葫芦虫 于 2011-6-14 05:08 发表 李辛老师对这一问题的论述堪称妙笔,文章不大用字不多,却把问题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读后感觉是一次真正的学习,真正的提高,真正的飞跃。真正的好东西不仅应现在共享,也应给后人留下。如果李老师愿意,可否将 ...

 

谢谢单教授!文章已发至你的QQ邮箱,你邮来的三本书已拜读,要好好向你学习!


作者: 辛歌    时间: 2011-6-14 18:09

引用:
原帖由 欣平 于 2011-6-14 08:22 发表 辛哥的理论精辟,独到,令人信服。相信葫芦丝在诸多人士的探索下,会有突破,这和丝弦一样,60年代前,大多是丝弦,后来才逐步过渡到钢弦。也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了。

 

西洋乐器也有这样的例子:长笛原先是木制的,大约在1667年已在管弦乐队中出现,直到19世纪长笛演奏家波姆才将传统的木质长笛改制成金属材质的,其音色、音量和表现力是木质长笛所不能比的。


作者: 雅客    时间: 2011-6-15 04:34

支持葫芦丝的改 革,期待其音域的拓宽!
作者: 槐荫丝语    时间: 2011-6-15 09:14     标题: 与李辛老师再作如下探讨

1、“带伴奏的表现形式是葫芦丝音乐艺术发展的必然阶段”。这个观点,我们是相同的,我的话题是探讨“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的问题,葫芦丝音乐的光盘伴奏形式不利于它由“第一阶段”发展到“第二阶段”,我的话题强调其发展过程,而不是对“第一阶段”发展现状的否定。 2、“伴奏(包括乐队和光盘)是绿叶,清奏是红花,两者相得益彰”。我认为这个观点有一定的道理,好的、适合乐曲表现要求的伴奏会使“两者相得益彰”,现如今众多的好作品能说明这一点,但我认为乐队伴奏不能与光盘伴奏混谈,光盘伴奏因其“程式化”影响了演奏者的二度创作,而乐队伴奏则体现出乐队指挥的二度创作。因此,《野狼》有了乐队的伴奏也许会“熠熠生辉”,而用光盘伴奏的话,我想对其无伴奏所表现出的艺术性而言会不会是“画蛇添足”了。我帖子“也谈葫芦丝的带伴奏表现形式”的观点就是讨论这种带光盘伴奏(而不是乐队伴奏)的表现形式不利于葫芦丝音乐的“质变”问题的。你的第三与第四点的讨论是你关于葫芦丝音乐发展的外延思考,与话题关联不大,我赞同你的观点。也请单教授参与此讨论!
作者: 黑土葫芦虫    时间: 2011-6-15 11:24

实事求是地说,对这一话题以前几乎没有注意到。第一次见到槐荫丝语老师的帖子,才认真地想了想这件事,并在私下与槐荫丝语老师进行过多次交流。受槐荫丝语和李辛二位老师的启发,现就这一问题谈点我的想法:

1.我完全赞同演奏是“红花”,伴奏是“绿叶”的说法。更何况,我们钟爱的葫芦丝本身确实存在一些美中不足。

2.至于该采用何种伴奏形式(包括用还是不用),决定因素太多太复杂。如音乐本身需不需要或有没有(如《古歌》、《野狼》等),演出场地的大小和音响条件能否满足大型乐队演出需要,演出任务的重要性和层次目的,演奏者本身可利用支配的资源(能否请到或请得起乐队),演出有无伴舞,个人演奏还是集体演奏等等等等。

葫芦丝音乐无论处在现在的“发展阶段”,还是将来发展到“高级阶段”,必须综合考虑上述各种因素和条件,采取“与之相适应”的伴奏形式(或无伴奏、或用乐队、或用光碟)。因此我认为:适合的,才是最好的!适合的,就是对的!!

3.借此机会,顺便再外延谈一个研究立项如何选题的问题。选题最好从实践中发现提炼问题,先搞清问题的性质、意义、价值,再进行研究讨论。这样在收获研究成果的同时,还可反过来对实践具有指导意义,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一箭双雕”。脱离客观实际,从理论到理论,从艺术到艺术的话题和讨论,其价值和意义是有限的。

上述想法很不成熟,仅供槐荫丝语老师和葫友们参考。


作者: 槐荫丝语    时间: 2011-6-15 13:33     标题: 与单教授探讨:

感谢单教授参与讨论!我的帖子“也谈葫芦丝的带伴奏表现形式”的观点就是讨论这种带光盘伴奏(而不是乐队伴奏)的表现形式不利于葫芦丝音乐的“质变”问题的,我在回复李辛老师时也又重提这一主题,我完全赞同你提出的三点想法,可我感觉你的第二点超出了我们讨论的原主题。你的第三点不知道你是否指我所提出的这个话题,我的这个话题正是基于现如今众多作品都是用光盘伴奏这一实际提出的,是在魏仕健老师音乐会上由《孟姜女》与《黄河恋》两首作品(魏老师称其为第一、第二协奏曲)的乐队伴奏形式带来的思考,是基于葫芦丝音乐实践的考虑。
作者: 黑土葫芦虫    时间: 2011-6-15 18:39

        就说潍坊音乐会,有的曲目选择乐队现场伴奏,有的曲目选择用事先做好的伴奏碟。据我所知,老哥仨对每首曲目具体伴奏形式的选择,综合考虑了各种制约影响因素,最终的选择结果既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无奈(请不起中央乐团)。如果说潍坊音乐会给我们的启发是,用乐团现场伴奏比用事先做好的光碟更艺术。就这一结论,即使没有亲临音乐会现场,我们也应该想到和意识到啊。因此我才认为,这一命题可能不是从实践中提炼出来的。

       假设抛开其它因素不考虑,单单只说哪种伴奏形式更艺术,哪种伴奏形式更利于促进葫芦丝音乐发生“质变”,当然用乐团现场伴奏是首选,又有阵容又有气势而且更艺术,就像在日常生活中,能坐宝马谁还会选择夏利到达目的地呢。可这仅仅是一种假设,各种影响和制约因素是客观存在的,生活中别说是坐夏利,就是“拿步量的”也大有人在啊。这就是现实,这就是实际。所以我才说,我们的研究和讨论应从实践实际出发意义更大些。

       至于葫芦丝音乐怎样才能进入“第二阶段”,何时才能发生“质变”,其伴奏形式绝不是关键和制约因素。关于这一点,李辛老师已经说得非常清楚了。

       槐荫丝语老师,我是东北人喜欢直来直去讨论问题,且有啥说啥,说的不对的地方你可别介意啊。


作者: 石大庆    时间: 2011-6-15 21:12

讲得好那好,向老师学习。
作者: 槐荫丝语    时间: 2011-6-15 22:37     标题: 回复 22# 黑土葫芦虫 的帖子

        1、单教授,您说“就这一结论,即使没有亲临音乐会现场,我们也应该想到和意识到啊。因此我才认为,这一命题可能不是从实践中提炼出来的。”这句话前后逻辑矛盾啊,我从音乐会现场得到的感受为什么不是从实践中来的呢?创作作品最好的检验场所就是音乐会啊,现场聆听的感受肯定要强一些!魏老师的两首协奏曲本身就是在表现形式上的创新,其它作品不属于协奏曲体裁,所以没有用乐队伴奏。“没有亲临现场就应该想到和意识到”,这才是不是从实践中提炼的做法吧。

        2、您说“假设抛开其它因素不考虑,单单只说哪种伴奏形式更艺术,哪种伴奏形式更利于促进葫芦丝音乐发生“质变”,当然用乐团现场伴奏是首选,又有阵容又有气势而且更艺术,就像在日常生活中,能坐宝马谁还会选择夏利到达目的地呢。可这仅仅是一种假设,各种影响和制约因素是客观存在的,”我要表述的就是你前一段话的观点,不讨论“假设”出现的问题,如这样就又跑题了,而且我也不认为这“仅仅是一种假设”,实践中《孟姜女》和《黄河恋》协奏曲就是葫芦丝音乐乐队伴奏形式成功的典范,而且其它的民族乐器也都做到了这一点,我甚至相信《孟姜女》和《黄河恋》开启的新路子会引领葫芦丝音乐朝这个方向发展。

        3、您说“至于葫芦丝音乐怎样才能进入“第二阶段”,何时才能发生“质变”,其伴奏形式绝不是关键和制约因素。”我并没有说其伴奏是关键或制约因素哦,我也承认还存在诸如音域等其它因素,但作为音乐的“表现形式”呈现在听众面前,伴奏也应该是一种重要因素,为什么说这个话题不是从实际出发呢?

          我也是针对话题展开探讨,有啥说啥,不会介意的,也希望单教授不要介意哦,也希望更多的朋友对此问题展开讨论!


作者: 黑土葫芦虫    时间: 2011-6-16 06:38

回槐荫丝语老师:

如果我没理解错的话,槐荫丝语老师的基本观点(论点)是:用光碟伴奏不利葫芦丝音乐向更高层次(第二阶段)发展。理由和根据(论据)是:用光碟伴奏演奏者只能跟着伴奏走,限定了演奏者“二度创作”的空间和余地。

就上述论点我还在思考:葫芦丝音乐要想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目标,现阶段存在的用光碟伴奏这一现象,对事业发展和目标实现所起的作用,究竟是制约还是推动呢。针对上述论据我也在想:论据本身没有问题,可从现实角度看,在广大爱好者中真正具有“二度创作”能力的有几人?与此同时,我想得更多的是:这一话题更大的普遍和现实意义究竟在哪里?目前还没有思考出个确切的结果。

又反复看了几遍李辛老师的文章,感觉李老师已经把所有问题都说得很清楚了。建议刘老师在忙完手头工作后,可对这一话题作总结了,我们可期待能早日拜读学习啊。

另,我暑期有可能去信阳会亲家,届时我们还有机会再次畅谈呦。


作者: 阳光快乐    时间: 2011-6-16 08:23

向李辛老师和各位老师学习了,一一拜读了,期待葫芦丝也能逐步改 革、拓宽音域、不断发展。
作者: 辛歌    时间: 2011-6-16 09:15

引用:
原帖由 槐荫丝语 于 2011-6-15 09:14 发表 1、“带伴奏的表现形式是葫芦丝音乐艺术发展的必然阶段”。这个观点,我们是相同的,我的话题是探讨“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的问题,葫芦丝音乐的光盘伴奏形式不利于它由“第一阶段”发展到“第二阶段”,我的话题强调 ...

 

   看了上述两位老师的讨论,我不想长篇大论地阐说,只是简单的提几点供思考:1。乐队伴奏和光盘伴奏本质是一样的,它们的区别在于:在演出过程中,给予欣赏者的审美满足感有差异。2。对于演奏者来说,“乐伴”“光伴”都可以进行二度创作. 3.“光伴”在现阶段对葫芦丝音乐艺术发展肯定是起推动作用的。4.<野狼>若有“匹配”的“光伴”也能“熠熠生辉”,画蛇添足那是说明配器差劲不“匹配”,差劲的配器就是用世界一流的交响乐队来伴奏也是画蛇添足。


作者: 槐荫丝语    时间: 2011-6-16 14:09

       光盘伴奏的做法当然是对葫芦丝现阶段的繁荣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帖子中也说“是其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自然选择”,葫芦丝音乐也是动态发展的过程,我在第一次回复李辛老师的帖子中说“可就这“第二阶段”如何到来、何时到来等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此话题也对葫芦丝音乐未来发展方面的思考,因为毕竟“葫芦丝协奏曲”(魏仕健老师《黄河恋》第二葫芦丝协奏曲)的体裁已经出现了,两相比较,“我的感觉”是后者更能体现葫芦丝音乐的“艺术性”,我认为这种创新在葫芦丝音乐的发展中意义非常重大,它代表了葫芦丝音乐发展的一种倾向。此为该话题的现实意义。

     “二度创作”之于演奏者应该不是很难达到的,对一首自己能够驾驭的作品(级别可高可低)能表现出欣赏者可接受范围内的与原曲不同的情感表达,即可认为是“二度创作”(比如《月光下的凤尾竹》的葫芦丝版本就很多,都各有各的味), “二度创作”之于欣赏者同样有重要意义,欣赏者想着听出同一作品的不同表演者之间的不同风格,就像美食家品味同一道菜不同厨师做的不同口味一样,光盘伴奏虽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二度创作的可能,可毕竟与乐队伴奏相比会有很大的限制,同是《命运》交响曲,大家可以很明显的听出不同指挥家的不同风格,可是同是《打跳欢歌》,在用伴奏的情况下大家听起来“好像”都是李春华在演奏,在伴奏的“程式化”的影响下,欣赏者关注比较多的是 “像不像”原作的问题,而不是关注不同的表演者会有哪些不同的风格。音乐作品的表现,其魅力不在于它的“趋同性”,而在于能常听常新。电声伴奏就将欣赏者在欣赏不同表演者表演时的感受带向了“趋同”。这也是为何如今的葫芦丝大赛都要求不用电声伴奏的原因吧!

       以上观点与单教授和李辛老师商榷!

      另期待单教授届时能来孝感做客,如不是赶在暑假,请你为学生做一场讲座该有多好!


作者: 邹先生    时间: 2011-9-21 16:33

但愿如此!期待葫芦丝音域拓宽。
作者: 原上草    时间: 2011-9-22 08:08

引用:
原帖由 辛歌 于 2011-6-4 23:39 发表 3。艺术实践是主客观相结合的产物。 葫芦丝音乐的艺术性,从第一阶段上升到第二阶段,主要靠我们的艺术实践来完成。艺术实践实质上是一种高级审美活动。审美,首先要搞清什么是美?美的本质是什么?我在大学教授 ...

 

现在已经有了不加键的8孔葫芦丝与9孔葫芦丝了,就是不知其音色是否有传统葫芦丝的味

 

[attach]51892[/attach]8孔葫芦丝

[attach]51893[/attach]9孔葫芦丝


作者: Q531272    时间: 2011-10-18 14:04

期待有质的提高
作者: 薇薇薇薇    时间: 2011-10-23 11:50

听课了
作者: 孙立    时间: 2011-10-24 02:43

期待葫芦丝音域拓宽
作者: 孙立    时间: 2011-10-24 02:46

真正原生态的葫芦丝的簧片是竹质的。由竹换成了金属,本质不能说就起了本质的变化!!!




欢迎光临 葫芦丝专业论坛 (http://bbs.hulusi.com/) Powered by Discuz! 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