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也谈葫芦丝的带伴奏表现形式 [打印本页]

作者: 槐荫丝语    时间: 2011-5-20 08:01     标题: 也谈葫芦丝的带伴奏表现形式

湖北省孝感市孝感学院音乐学院  刘鸿飞

 

论坛里欣平老师的《怎样跟上乐曲的伴奏》一文对于葫芦丝演奏者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看完后有些对葫芦丝带伴奏表现形式的思考,现在写出来,与丝友们共同探讨!

我的观点是:葫芦丝的带伴奏表演形式降低了其音乐的“艺术性”!这一点很难使葫芦丝乐器发展到能与笛子、二胡、古筝等民乐同等的地位。

音乐艺术实践包括“创作---表演---欣赏”三个环节,表演与欣赏环节存在着对作品的“二度创作”与“三度创作”(基于音乐美学认识的共识)。表演艺术最大的魅力就是表演者能参与到音乐作品的“二度创作”之中,所谓“二度创作”就是表演者在表演中能加进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加以不同的技术处理,从而得到之于原作品的一种新的诠释,表演者与欣赏者都能从这种新的诠释中产生一种新鲜感。这也是为什么“艺术性”的音乐不用电声伴奏,或采用乐队伴奏,而且需要现场聆听的原因。所以国外的音乐厅、剧院等在数量上远远超出中国,这与西方从“巴洛克音乐时期”就培养起来的现场聆听音乐的听觉习惯相关;中国的古琴、古筝、京剧等表演艺术也都分成各个不同的流派,这些流派的划分,除了有“一度创作”中的作品风格因素外,“二度创作”的表演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往往同一部作品(如古琴曲《高山流水》)不同流派的表演也风格各异。这些都说明了“二度创作”之于表演者的重要性,同样对于欣赏者也有重要意义。“三度创作”就是欣赏者之于“表演作品”的再创作,就是每位听众对“表演作品”的不同理解,或者是同一听众在不同场合时对同一作品的不同理解。现场聆听是感受音乐的最近渠道(听音响作品会受到录音与播放过程中器材质量的影响,会产生大量的“音响流失”),所以严肃意义上的音乐会,不管是独奏还是所用伴奏,甚至是综合性较强的歌剧等其所有声乐与器乐都是不用电声伴奏的现场表演。中国的笛子、二胡、古筝等民乐同样如此。


作者: 槐荫丝语    时间: 2011-5-20 08:02

说到这里你就会明白了,我们的葫芦丝音乐是大量采用电声伴奏的,其“二度创作”其实是制作伴奏者而不是表演者,从而限制了表演者的发挥。很难想象一首将速度、力度甚至是演奏时值(散板节奏、自由延长号部分等)都定好的音乐伴奏,表演者还能进行怎样新的诠释,这种“卡拉ok式”的表演突出表现出葫芦丝表演的“自娱性”而不是“艺术性”,当然,我这里所指的“艺术性”也就是严肃意义上的音乐艺术了,这也是葫芦丝基于“好学”而受众面较广,但专业音乐院校难以接受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于“三度创作”的欣赏者呢?往往是现场聆听的感受还不如听碟子好,首先是现场带伴奏的表演形式限制了欣赏者的想象空间,其次是现场电声(而不是原声)音响效果肯定不会有后期制作经过美化了的效果好,这是肯定的,同是电声的音乐,录音棚的环境和器材、后期美化、甚至是多次录音的结果是现场表演时的电声效果没法比的,这反倒降低了葫芦丝表现的“艺术性”,说明葫芦丝的带伴奏表演就成了一种“遗憾的艺术”,而对于欣赏者的“三度创作”也就没有意义了。

葫芦丝的带伴奏表现形式对于演奏散板或是自由延长号部分的影响最大,这部分音乐要求节奏处理较自由(但要表现出丰富的情感),但结果这种自由被伴奏固定为同一模式,常见于乐曲引子与尾声部分,如《月夜》、《竹林深处》等许多作品,引子与尾声合伴奏时总感觉不能酣畅淋漓。而哏德全老师的《古歌》和赵洪啸老师《野狼》这类不用伴奏的作品反倒体现出其特有的艺术特点,魏仕健老师的《黄河恋》以葫芦丝加麦克风来平衡民族管弦乐队的音量的形式体现出协奏曲的形式,在葫芦丝表演上有所创新。魏仕健老师是十分重视伴奏的作用的,在潍坊与他的聊天中,他谈他的作品配器时说,他是把葫芦丝与伴奏作为一个整体的音乐来对待的,把葫芦丝作为音乐作品中的一种音源,这样做的一个好处是音乐成品的整体效果很好,但对于“葫芦丝独奏曲”这一体裁而言却大大削弱了葫芦丝的“独奏性”,如《藏香》,这首作品的整体性很好,但脱离伴奏,葫芦丝独奏部分甚至很难表达乐曲主题。

葫芦丝带伴奏的表现形式是其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自然选择,这种选择造就了今天葫芦丝发展的繁荣,却也降低了葫芦丝音乐作为艺术音乐的“艺术性”!但也欣喜地发现她还在不断发展着,新的表现形式必然会提高葫芦丝音乐的艺术表现魅力,从而使葫芦丝乐器发展到能与笛子、二胡、古筝等民乐同等的地位。


作者: 燕山春柳    时间: 2011-5-20 08:30

坐沙发认真学,这位老师研究的比较深。
作者: 龙城住我    时间: 2011-5-20 08:36

年轻人有这样深刻的见解很好。同意楼主的观点。后期制作的作品是整容加浓妆的美女,现场表演是天然去雕饰的纯朴少女。不过,长得太丑遮一下也不错。
作者: laobi51    时间: 2011-5-20 08:41

刘鸿飞老师对于葫芦丝音乐伴奏的评论观点新颖,值得朋友们一起探讨!
作者: 槐荫丝语    时间: 2011-5-20 09:12

感谢楼上各位哦!大家一起探讨!
作者: 槐荫丝语    时间: 2011-5-20 09:17

引用:
原帖由 laobi51 于 2011-5-20 08:41 发表 刘鸿飞老师对于葫芦丝音乐伴奏的评论观点新颖,值得朋友们一起探讨!
吴老师好啊,您很久前寄来的《百事通》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好书啊!受益匪浅!帖子是昨晚由欣平老师的帖子而想到的,不敢说观点新颖,是有些大胆啊,等待拍砖的啊....大家一起讨论!
作者: 槐荫丝语    时间: 2011-5-20 09:20

引用:
原帖由 qinxiyun2 于 2011-5-20 08:53 发表 这位老师讲很具有专业性!讲的也的相当透彻,也相当的有道理!先支持一下!  但是我个人还有点不同意见!吹奏乐曲为什么要跟伴奏!我个人观点,首先是跟伴奏能让吹奏者更好的把握乐曲的节奏行和乐曲强弱的 ...
感谢你的回复,大家一起探讨!我指的就是“艺术性”的专业性较强的高水平的葫芦丝演奏!
作者: 音乐村民    时间: 2011-5-20 10:07

谢谢槐荫丝语老师的好帖——此乃专业音乐工作者的专业思考,的确很有见地!认真学习和体会中。

个人认为,一首曲子,只有在无伴奏时能够让大家听着很有味道、能感受到其传达的完整的(注意:是“完整的”而不是片断的)意境,使用伴奏时同样能让大家听着也很有味道或更有味道,才是好曲子。那种在一定程度、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只有依赖伴奏音乐的烘托才能让大家听出其演奏的是啥的曲子,个人是不喜欢的。试想一下,当我们在一个不能使用伴奏的环境,而要演奏曲子、或应别人要求演奏曲子的时候,你总不能说“我没带伴奏,这曲子没法演奏”吧?喜欢中国民乐的朋友都知道,我们的很多民族乐器名曲——二胡、笛子、古筝、琵琶等等,在不用任何伴奏的情况下,可都是同样能够演奏并且丝毫不影响其韵味传达的啊!另外就是从演奏水平上说,个人认为,一首曲子能在清奏、清吹的情况下把意境表现得酣畅淋漓,也才是真正能见演奏者功力的、高水平的演奏。当然,本人并不排斥伴奏的功能,在舞台演出时,为营造烘托气氛,伴奏音乐是肯定少不了的;对我们普通爱好者来说,平时跟着伴奏练习,对熟炼把握曲子的节奏、体味曲子意境、借以丰富音乐知识、提高音乐素养等等,也是有帮助的——一孔之见,不对之处请朋友们海涵。


作者: 大笨虫    时间: 2011-5-20 12:23

好文章!等着看名家高手的高见哈~~

 

关于“现场聆听的感受还不如听碟子好,”——俺亦有同感:看了一些葫芦丝音乐会的视频,就觉得视听效果不如论坛上听得录音效果,心想是不是葫芦丝音乐本身对音响设备是否要求比较精确而现场音乐会不大容易体现出来?


作者: 葫芦星水    时间: 2011-5-22 11:13

音乐学院的老师专业性非常强,记得上音乐学院的时候,我们学院的音乐厅环境非常好,但很多音乐会,从来不用麦克风,只是主持人报幕的时候用一下话筒。声乐是钢琴伴奏,小提琴等西洋乐器都是钢琴现场伴奏;民族乐器很多是扬琴现场伴奏,竹笛是民族乐队伴奏,唢呐独奏的时候是笙伴奏,二胡是钢琴伴奏、扬琴伴奏。从来没见过音乐学院的音乐会某种乐器是用光盘伴奏(电声),且表演的时候,都不用话筒。个人觉得葫芦丝完全可以让扬琴或者古筝现场伴奏,而不用电声伴奏,不用话筒(音乐厅效果好),可是葫芦丝音量小,很多场合不用麦克风,根本听不见,束缚了这件乐器与其它民族乐器的专业发展。
作者: 荷花雨露    时间: 2011-5-22 11:33

等俺以后的水平高了后,也应该可以不需要用伴奏把曲子的内在、灵魂吹出来的哦! 支持老师...
作者: 富春江    时间: 2011-5-22 16:47

楼主老师讲的很有道理。用伴奏的形式被大众所接受,说明有其很强的生命力。至于韵味·意境·效果要看演奏者的水平了。
作者: 槐荫丝语    时间: 2011-5-23 16:58

引用:
原帖由 zhyf 于 2011-5-20 10:07 发表 谢谢槐荫丝语老师的好帖——此乃专业音乐工作者的专业思考,的确很有见地!认真学习和体会中。个人认为,一首曲子,只有在无伴奏时能够让大家听着很有味道、能感受到其传达的完整的(注意:是“完整的”而不是片断 ...
赞同丝声笛韵老师的观点!我们所说的“葫芦丝独奏曲”应该具有笛子、二胡独奏曲一样的含义的.....期待大家不断地丰富葫芦丝独奏曲的“艺术表现形式”,5.1去过潍坊的朋友都感觉到了,魏仕健老师音乐会上的《黄河恋》与《孟姜女》两首作品采用乐队伴奏的形式就是这种创新。
作者: 槐荫丝语    时间: 2011-5-23 17:13

引用:
原帖由 大笨虫 于 2011-5-20 12:23 发表 好文章!等着看名家高手的高见哈~~   关于“现场聆听的感受还不如听碟子好,”——俺亦有同感:看了一些葫芦丝音乐会的视频,就觉得视听效果不如论坛上听得录音效果,心想是不 ...
从潍坊回来后我给全校学葫芦丝的学生做了一个汇报,算是讲座吧,我播放了录像,播放第一个时感觉与平时听的效果相去甚远,在播放第二个时我找来了该曲子的mp3,视频静音,画面与mp3同步,结果学生们反映,“老师,第二首比第一首吹得好多了!”.......当然这里有现场录音环境等诸多复杂的影响因素!
作者: 槐荫丝语    时间: 2011-5-23 17:21

引用:
原帖由 葫芦星水 于 2011-5-22 11:13 发表 音乐学院的老师专业性非常强,记得上音乐学院的时候,我们学院的音乐厅环境非常好,但很多音乐会,从来不用麦克风,只是主持人报幕的时候用一下话筒。声乐是钢琴伴奏,小提琴等西洋乐器都是钢琴现场伴奏;民族乐器很 ...
回李老师:专业性不敢讲,只是这样想的,写出来与大家讨论吧
作者: 泡沫蝉翼    时间: 2011-5-23 22:04

刘鸿飞老师的观点很好,这值得我们丝友好好去实践!!!顶上!!!
作者: 村野听箫    时间: 2011-5-25 20:23

       刘鸿飞老师的观点非常的大胆和新颖,各位老师的跟帖也很精彩,从文章中学到很多知识,受益颇深,坚决支持。“艺术性”本身就存在着争议,这跟历史条件、背景以及观念有关。本人葫芦丝吹的很差,也不是做艺术专业的,所以,只凭自己想象和理解啰嗦几句,说错了,请刘老师和大家批评。
       一、关于“葫芦丝的带伴奏表演形式降低了其音乐的‘艺术性’”。
       我理解刘老师说的“艺术性”应该是指葫芦丝本身的艺术性,而不是指葫芦丝音乐的综合艺术性。关于艺术性欣赏,我想乐器本身的艺术性,是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一支葫芦丝曲,他加了伴奏,不管属于独奏还是变成了与伴奏乐器的重奏或合奏,都是葫芦丝音乐的艺术性综合表现。加入好的伴奏,不但不会损坏葫芦丝艺术形象,反而会使葫芦丝音乐更加具有欣赏价值。因此,葫芦丝单纯的“艺术性”有存在的必要,葫芦丝综合艺术性也应该有存在的意义,我觉得这是葫芦丝音乐生命的两个并存形式,也是葫芦丝的完整艺术性。
       如果把葫芦丝单纯的“艺术性”比作是一朵鲜艳的花呢,那么,很多场合,如果光秃秃的一支花,远不如有黄绿参差的枝叶陪衬着更有艺术感染力。这个场景如果用摄影艺术来实现,花的单纯美丽使用近景作特写,花的烂漫盛开用广角来表现,这样能够更全面的展现花的魅力。
       刘老师提到京剧,大家应该熟悉“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她们同为旦角,但是她们饰演的女人有青衣、武旦和花旦之分,也就形成了自己的流派。这些流派的形成,除了在唱腔设计上面各有不同之外,伴奏风格也各具特色。如果你拿梅派的京胡伴奏去包程派唱腔,那才是风马牛。所以,伴奏在京剧中的作用和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二度、三度创作问题,上面有位老师说的很好,如果达不到一定的高度,说不定会扭曲、甚者会糟蹋原曲的曲意,更何况如果太大的二、三度创作会发生争议。
       所以,我认为有的作品适于清奏形式来表现,有的作品必须有伴奏才可以达到它完美的意境。这个也应该结合曲作者的意图来决定。更何况,大部分葫芦丝独奏或重奏作品,曲作者为了乐曲的情感过度,都加了前奏和间奏,如果不要伴奏的话,就很难实现作者的意图。
       二、关于“这一点很难使葫芦丝乐器发展到能与笛子、二胡、古筝等民乐同等的地位。”。
       是的,笛子和二胡有表现它的艺术性来清奏的,但很多也是带伴奏的。二胡“江河水”、笛子“秦川抒怀”等曲子,也都有伴奏啊,就连“大嗓门儿”唢呐,什么“百鸟朝凤”啦,“抬花轿”啦,等等,不也都有伴奏的吗?古筝嘛,当然清奏多,因为它和二胡、笛子不同,本身有和弦构成的天然条件,自己就可以完成气氛烘托的作用,所以她不能和这些乐器来比较。
       葫芦丝音乐艺术作品虽然在音乐领域发起比较晚些、比较少些,但是就目前来看,已经出现了很多的优秀作品。表现葫芦丝单纯艺术性的代表作品如哏德全老师“古歌”,赵洪啸老师的“野狼”等,这些请奏的葫芦丝曲,淋漓尽致的表现了葫芦丝的魅力和艺术性。代表葫芦丝音乐综合艺术性的作品就更多了,这些结合电声或者乐队伴奏的作品,某种程度上更有利于表现葫芦丝的轻飘柔美和悲欢激愤的完美艺术性。
       之前,葫芦丝之所以不如二胡、笛子那样白领,未跻于大型管弦乐组合成员,不是因为他的艺术性方面没有挖掘、发挥出来,而是因为他的音域问题,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他的前途,怀才不遇呀。
       三、关于数字光盘和乐队现场伴奏。
       两者各有千秋,这要根据演奏者的环境和条件来决定。刘老师说的很好,光盘伴奏确实很容易束缚、限制演奏者的现场发挥和影响演奏情感以及水平的发挥,这方面可能人人都有体会。但是,它有它无可替代的优势。它很方便,尤其是我们这些油菜花地里的非专业爱好者,光盘伴奏是一种唯一的选择方式。哈哈,很遐意啊,一只U盘装裤兜里,掏出来就是一支庞大的乐队。
       相对于光盘伴奏的乐队现场伴奏,它是一种很理想的伴奏方式,伴奏的乐队可以和葫芦丝演奏者有眼神以及情感方面的交流,光盘伴奏的**在这里都可以弥补了,还可以一定程度上包容演奏者的演奏失误。但是,它的最大缺憾是,并非每个人都具备这种条件。换句话说,一般也就是专业或业余乐团和音乐学院才有条件这么奢侈,我们业余爱好者也只能是望洋兴叹。
       因此,希望大家在这两种伴奏方式的取决上面,探讨一下它的优劣性可以,千万不要妄自厚非,否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专业和非专业的一道鸿沟,不利于葫芦丝音乐艺术的发扬光大和普及。我记得刘老师另一篇文章写得好,分析了目前葫芦丝教学方式,肯定了葫芦丝社 会教学走到前面的状况。所以,就葫芦丝这件乐器来说,专业的和非专业的爱好者都是发扬、光大葫芦丝音乐艺术的生力军。
       四、关于演奏现场水平发挥问题。
       这个应该和有无伴奏以及采取什么方式的伴奏无太大关系,如果自己的演奏水平(或者熟悉程度)达不到的话,那么,都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应该指出的是,采取光盘伴奏要比乐队现场伴奏的演奏水平要求更高些才能达到相同的目的,因为,光盘伴奏的你要兼顾光盘,而乐队现场伴奏的乐队可以包容你的演奏。我们说,光盘伴奏永远是一种最方便、最适合大家采用的一种伴奏方式,建议大家别用“卡拉OK”来形容他,这里边似乎包含着一种歧视。
       至于演出用不用麦克,这要看场地的具体情况,不能一概的和“悉尼”们相比。很多音乐学院的音乐厅本来就不大,有时候不使用麦克也是可以的。使用麦克,不是为了单纯的张扬,而是能够让全方位的听众都能聆听最好的效果。西方有些剧院为了证明演员的嗓子实力,都不适用麦克风。具体到葫芦丝,稍微大点的剧院和外场演出,而是都应该使用麦克风的。因为它不比其他大嗓门乐器,也不能跟声人相比。人的嗓音越洪亮越好,葫芦丝是一种很柔美的乐器,并不是吹得越响越好、越有音乐感染力。


作者: 【版纳之夜】    时间: 2011-5-25 22:03

说的太棒了
作者: 槐荫丝语    时间: 2011-5-25 23:42     标题: 回复村野听箫老师

      村野听箫老师好,首先感谢您为拙文付出的心血,您的深入思考是对我的支持,也使得这种探讨更有意义!拙文发表以来也一直与黑龙江鸡西大学的单振东教授(本论坛网名“黑土葫芦虫”)用QQ进行着如此深入的探讨,今天刚刚与他结束这个话题又看到了您的回帖,你们的回复让我受益匪浅,让我即感激又感动!

      拙文是一篇随感,或许有些问题没有讲清楚。本文的“带伴奏表现形式”专指电声形式的伴奏带或伴奏碟,“我所说的带伴奏的表现形式并不等同于加话筒,我们往往用伴奏而不使用话筒,而是指用制作的伴奏音乐来伴奏,这种伴奏形式不如用民族管弦乐队的形式(此时葫芦丝倒是可以用话筒)所体现的音乐的艺术性强。”(引号部分是对单教授的回复),这也就提到了“艺术性”的问题,我认为是哪种表现形式(怎样伴奏或是无伴奏)能更好地丰富乐曲的表现,哪种表现形式的所谓“艺术性”就强一些。不知你说的“葫芦丝本身的艺术性”与“葫芦丝音乐的综合艺术性”是怎样的标准。

    (下面段落为对单教授的回复)“伴奏的作用是起到烘托渲染气氛、为乐曲更好的表达情感服务;由于伴奏带后期制作方便、效果好、便于传播,因此站在欣赏者的角度来看,用伴奏带制作的音乐就比音乐会来的方便,于表演者而言,伴奏带也便于表演实践,而正是这种‘方便’降低了人们的‘审美期望值’,也就降低其与乐队现场伴奏相比的所谓‘艺术性’;严肃音乐的音乐会都不使用伴奏带,这是一个通行的惯例,与之比较,显然显得葫芦丝音乐的带伴奏表现形式不够严肃!我文章的立意应该是:葫芦丝的带伴奏表现形式不利于葫芦丝音乐朝艺术化的道路上发展,从而难得达到与笛子、二胡等民族乐器同等重要的艺术地位!这也是解决为什么社 会上有较多的人贬低葫芦丝问题的一个原因,而不是“让读者明确用碟带伴奏将会降低葫芦丝音乐的艺术性”。我强调的是葫芦丝在未来的“发展”,在发展中追求艺术性那是必然了。因此我认为《野狼》不用伴奏是为了“突出该曲的艺术性而刻意不用的”。因为该曲中葫芦丝的表现已经够让人惊叹的了,伴奏的渲染反而有画蛇添足的感觉。人们正是感觉了葫芦丝表现性的丰富,所以才感觉到它的“艺术性”,伴奏也是为了协作提高这种“艺术性”而不是“为了伴奏而伴奏”。我在文章后说葫芦丝的带伴奏的表现形式是其发展过程中自我选择的结果,说明葫芦丝音乐的这种表现形式还是适合了现阶段的发展的,并不是要将其定位于“严肃音乐”,而是希望更多的朋友能将其推向艺术性更强的“严肃音乐”的道路上去,这也是我为什么发帖呼吁建立“葫芦丝专业学科”的原因。像《野狼》这样的艺术性较强的葫芦丝作品多了,才不会有人瞧不起咱们的“金葫芦”,葫芦丝的从业者才会更有信心!

             

     关于二度、三度创作问题是必须建立在高水平演奏和欣赏的基础上的,达不到一定的程度是曲不达意的,谈不上是创作,这毕竟也是“创作”,因为这种创作之于演奏者而言是基于要更好更充分地表达与理解作品的,只不过到达这一目的的过程每一位演奏者有所不同,就像京剧的四大花旦。而不是说“太大的二、三度创作会发生争议”。这是我个人的理解。

关于“卡拉ok”式的形容,我没有歧视的意思哦(作为葫芦丝的从业者我爱惜葫芦丝的声誉),这是这种表现形式的一种很形象化的事实,如果大家感觉到了一种歧视,是不是也恰好说明了我要表达的观点呢。

以上较多的内容是我引自与单教授的讨论,只是我个人的观点!于此回复不成体系,不知是否说清了我的意思,请大家继续讨论!并充分发表各自不同观点,谢谢大家!

 


作者: 珊妮亚    时间: 2011-5-25 23:45

俺认真地看了刘老师这篇专业性很强的文章,也浏览了各位老师的回帖,朋友们讨论的很热烈,这首先让人感到我们论坛的学术气氛很浓厚。有句话说: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俺对音乐方面知识积淀很浅,但就俺个人而言,俺非常同意丝声笛韵老师的观点。(俺在呱呱有个名字叫丝韵笛声 )
作者: 阳光快乐    时间: 2011-5-26 05:22

谢谢刘老师这么精彩的好贴和各位跟贴老师的争鸣意见,敬佩, 学习了。
作者: 荷花雨露    时间: 2011-5-27 12:50

赞同老师的观点。。值得思考
作者: 8度神韵    时间: 2011-6-1 14:51

这位朋友的说法自然有道理 , 不过,时代是在进步的 , 再说 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一个乐队现场伴奏的~你也说了 经过电声可以美化葫芦丝音乐,你让葫芦丝掌握了与时俱进,不也是一门艺术?
作者: 8度神韵    时间: 2011-6-1 14:56

艺术性 什么叫艺术性 就像一周立波秀 周立波说的高雅艺术一样吗!别人听不懂的就叫高雅艺术吗~?
作者: 桂乡之夜    时间: 2011-6-1 17:04

学习,受益。

 个人以为:

 1、葫芦丝演奏的好坏与有无话筒没有多大关系,因为话筒没有增加和减少什么。

 2、对伴奏的过分依赖,的确会让演奏者忽视对葫芦丝演奏本身的揣摩。但,带伴奏的葫芦丝曲也是一种艺术。

 3、现场直播永远不会有后期制作的好。

 4、葫芦丝似乎没有进入大雅之堂,不是因为葫芦丝艺术性不够,主要是因为机遇不够(怀才不遇),如果它的发源地在北京,大约已经是国粹了。


作者: 槐荫丝语    时间: 2011-6-5 15:13     标题: 回复 28# 桂乡之夜 的帖子

关于第四点“葫芦丝似乎没有进入大雅之堂,不是因为葫芦丝艺术性不够,主要是因为机遇不够(怀才不遇),如果它的发源地在北京,大约已经是国粹了”,感觉问题很复杂,葫芦丝自身的原因也许要多一点。
作者: 音乐人    时间: 2011-6-26 16:52

鸿飞老师对于葫芦丝音乐伴奏的评论观点新颖、站得住!顶!顶!顶!
作者: 街坊    时间: 2011-6-28 11:30

看了刘鸿飞和村野听箫老师及各位朋友的帖子,讲的很好,说明大家都在关心葫芦丝的发展,对此我也谈点感想。

         一、葫芦丝要登大雅之堂肯定要涉及伴奏形式的问题,也涉及一个演出层次问题,比如在正式的音乐厅、大剧院,尤其到国外演出,用伴奏就必须用器乐伴奏,或是无伴奏,放伴奏MD人家是不会接受的。国内在葫芦丝这方面已经有人做了很多工作,著名作曲家、音乐家周成龙先生(欢乐的泼水节作者)2010年策划并和其他著名作曲家一起精心编配了12首葫芦丝经典名曲的民族乐队演出版,并组织滇沪两地专业音乐家、演奏家在上海进行了现场排练演出,并制作了真正民族乐队伴奏、舞台演奏版的光盘,这说明葫芦丝离登上大雅之堂又进了一步。

        二、对于我们广大的葫芦丝爱好者来说,电声伴奏不失是一种最实际也最容易实现演奏交流的伴奏形式,至于采用伴奏和无伴奏各自的优点几位老师都讲得很明白了,要根据曲子的特点来决定,但是毕竟采用有伴奏的曲子占大多数,在伴奏的烘托下也可以使我们得到更好的乐感和气氛,所以在一般的小型演出上也经常使用,无可厚非。当然如果用乐队来伴奏更好了,但那就是要看条件、能力和水平了。

        三、“二次创作”民间叫‘死谱活吹’是指在不改变原作旋律、节奏、和总体风格的基础上,可以根据演奏者的对音乐的理解、运用灵活、巧妙的技巧去表达和演绎,在采用电声伴奏时,除了自由段落的时值不可改变外,其他的“二度创作”空间是不受影响的,在自由段落时值上也就权当是和伴奏的一种排练。试想;即使你有一个乐队,你也一样需要很长时间去进行排练,总不能到现场让乐队盯着你即时发挥吧。

        四、关于现场演奏和录音棚技术处理美化的问题,与演奏现场声学环境和音响设备、调音技术有很大关系。可以说凡是采用音响设备,无论是扩音还是录音都需要在混响时间、频率均衡甚至通过激励器去美化或者说改善听觉效果,以弥补现场声学特性的不足。世界上不用任何扩音设备的音乐厅都是经过高级声学设计的,从空间反射、观众人数,自然混响时间,建筑材料等各方面都是经过科学计算的,那是真正自然的、最佳声学环境下的原汁原味,世界著名的也就那么几个,我们随便找个剧场是不会达到那种效果的。所以说这个问题涉及很多复杂的技术问题,现场演奏听着不美,声音干涩,涉及环境、设备、技术等等~~~,遗憾的事情太多了,追求完美是需要强大的技术和物质后盾的。

       


作者: 竹林晓贤    时间: 2011-6-29 09:12

个人倾向葫芦丝无伴奏演奏,最能体现葫芦丝的原始特色。
作者: 桂乡之夜    时间: 2011-7-9 14:59

吹了几个没有伴奏的曲子后,本人也觉得清吹更能展示葫芦丝本身的魅力了。但毫无疑问,伴奏有利于推广葫芦丝,最简单的原因是,就是吹得不好,听众也可以听听伴奏。
作者: 葫芦谱    时间: 2011-7-9 23:48

没伴奏的歌、没伴奏的戏、还有没伴奏的笛子独奏也很好哇!明白了,加伴奏仅是为了推广啊…………………伴奏伴奏,帮人演奏,可有可无!干嘛呢,人家吹你乱忙,葫芦丝是俺大山沟里的!跑了原味咋办呀!!!人家吹错了让俺听不出来了咋办呀!!!!
作者: 葫芦谱    时间: 2011-7-10 02:12

音乐作品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不以个人赏趣而改变。主流的才是公认的。为什么作曲者们大多制作伴奏带?他们不会不想这个这个问题吧?还是先问清人家的想法和意图后再发表一下个人意见不迟,要以严谨、科学、务实的态度,理性地认识问题,宏观思考,避免偏颇。
作者: 葫芦声韵    时间: 2011-7-12 02:21     标题: 学习的一点体会

学习了刘老师的文章,写的很深刻,的确很专业,,受益匪浅。只是关于《葫芦丝的带伴奏表演形式降低了其音乐的“艺术性”》对这一论点,我这个外行想谈点个人肤浅的看法。可能不对,请老师别见笑哈。首先,我比较赞同20楼村野听萧老师的观点。艺术,迄今还没有公认的定义。不过,人们通常认为艺术主要是满足人们多方面的审美需要,从而在社 会生活尤其是人类精神领域内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葫芦丝表演可为表演艺术,音乐我不懂,我仅谈葫芦丝带伴奏的表演形式。所谓艺术是通过创造而来,没有创造谈不上艺术。我们熟知,葫芦丝起源于云南德宏民间,如果一味讲究原始,刻意追求原味,不进行内在和外在的艺术改良加工,那么,它将会永远局限在某一个区域,势必禁锢人们对它的开拓和进取,更谈不上与其它乐器相提并论。长此以往,自然满足不了人们的审美需要。商业界封以顾客为上帝,文艺界则以观众为上帝,我想,一个满足不了上帝需求的表演形式能有艺术性么,能上音乐的殿堂么。任何一首曲子,不管它的主旋律是多么的优美,采用不同的乐器演奏,其结果截然不可想象。好比将贝多芬的《献给爱丽丝》的钢琴曲用葫芦丝去演奏,不管演奏水平有多高,在风格上,思想情感上无论如何是达不到钢琴的那种效果;如果将杨菲老师的《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用葫芦丝演奏,那叫个恰到其中。如果不要伴奏,清吹,是好听,因为它的主旋律好优美。但从人们的审美要求上看,清吹不过就只是一朵红花,没有绿叶扶持的红花再美也美不过有绿叶扶持的。反之,用钢琴来伴奏这首优美的曲子,那个效果和感受便是美上加美。就这首曲子而言,采用伴奏与没伴奏的两种不同的演奏形式让人们选择,,我想前者定会胜出。因为,审美的主体和客体互相对象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也正是表演形式的艺术魅力所在。说点现实的吧, 有两年的葫芦丝新春联欢会,我们的体会很深。第一年,我们用葫芦丝演奏的曲子都没用伴奏,结果枯草无味,连我们自己都不想听也不想看,这也许是我们的水平问题。第二年,我们请了钢琴老师为我们伴奏,一下子提升了大家的激 情,激 情营造了氛围,氛围增添了灵感,这次活动效果非常好,给大家留下了无穷的韵味。 言谈不对之处,敬请谅解指正。因为,我们本身是在学习探讨啊!
作者: 古浪孤烟    时间: 2011-9-3 23:04

这个话题太严肃了,反正我喜欢跟着伴奏吹,过瘾。
作者: 邹先生    时间: 2011-9-29 19:11

这位老师研究的比较深,的确很有见地!认真学习和体会中。
作者: 沫沫茶    时间: 2012-3-2 17:47

看到上面的讨论,我觉得都很有道理。可能是大家的着重点不一样,看待的角度不一样使之产生偏差!我还只是个学习者,个人认为跟伴奏对学习者在一定的程度上有刺激作用。这个作用大多的时候应该是正面的、积极的,但也不否认有人因伴奏合不好,或是受到伴奏的限制而产生负面的影响。对我个人来说正面的影响更多!以上只是个人看法,有不对的请大家指正哦!
作者: 雪飛    时间: 2012-3-2 17:49

来学习学习
作者: zhudabo    时间: 2012-3-3 07:19

受益非淺。 送上。从教学性、艺术性、欣賞性、独立性、完美性、综合性考虑,葫芦丝这一乐器及其文化、艺朮,己被人们接受。在仁人智士的拓展下,象璞玉一样必将发岀光彩。
作者: 月河丝韵    时间: 2012-3-4 17:22

支持刘鸿飞老师 刘老师为葫芦丝发展作出了很大奉献,我是一定要支持的
作者: 月河丝韵    时间: 2012-3-4 17:25

以上各位老师们辛苦了,我来给老师献花了
作者: 情钟葫芦    时间: 2012-3-10 21:02

引用:
原帖由 wza35113 于 2012-3-10 20:38 发表 有伴奏束缚人的艺术发挥,无扩音伴奏又吸引不了受众。即便是名家,除了大家熟悉的几个曲目外,多数葫芦丝曲清吹不如带伴奏好。我也很烦伴奏,感到憋手憋脚被人捆着拖着走,但又没有办法,不带伴奏,尽管很忘我地投入 ...

同意楼上的观点,


作者: 飞葫恋曲5    时间: 2012-3-10 22:37

长话短说,我觉得葫芦丝的伴奏还有一个作用,是祢补葫芦丝由于音域的限制,借用其他乐器演奏更宽的音域以满足情感表现的需要的一种辅助手段,增加伴奏后乐曲更有厚度。好的伴奏曲不会影响葫芦丝演奏,还更显示了葫芦丝的特有音色。特别是民乐伴奏曲更有表现力如黄土谣,霸柳情等伴奏。
作者: 欣平    时间: 2012-3-16 09:13     标题: 回复 2# 槐荫丝语 的帖子

非常深刻的理论. 发人深省.
作者: 欣平    时间: 2012-3-16 09:17

引用:
原帖由 龙城住我 于 2011-5-20 08:36 发表 年轻人有这样深刻的见解很好。同意楼主的观点。后期制作的作品是整容加浓妆的美女,现场表演是天然去雕饰的纯朴少女。不过,长得太丑遮一下也不错。
  很形象的比喻.
作者: 欣平    时间: 2012-3-16 09:24

引用:
原帖由 qinxiyun2 于 2011-5-20 08:53 发表 这位老师讲很具有专业性!讲的也的相当透彻,也相当的有道理!先支持一下!  但是我个人还有点不同意见!吹奏乐曲为什么要跟伴奏!我个人观点,首先是跟伴奏能让吹奏者更好的把握乐曲的节奏行和乐曲强弱的 ...
   非常有道理,非常中肯.非常切合实际的观点.
作者: 芦韵春华秋实    时间: 2012-5-15 11:01

好帖子 学习了。
作者: 流浪客    时间: 2012-5-25 16:02

经常地能听感人的笛子清吹!但谁能清吹葫芦丝?
作者: 墨童    时间: 2012-5-26 21:03

嘎嘎嘎~~路过~~~~~!
作者: 欣平    时间: 2012-6-23 10:59     标题: 回复 51# 流浪客 的帖子

有啊,野狼不就是清吹吗?
作者: 道人    时间: 2012-6-23 22:57

很好的一个帖子,很实际的一个话题,很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很值得大家共同来探讨
作者: 流浪客    时间: 2012-6-24 23:15     标题: 回复 53# 欣平 的帖子

谢谢欣平老师! 葫芦丝还真有“野狼”、“古歌”! 可惜屈指可数!穷尽只有“2”呀!
作者: 北京-老葫芦    时间: 2012-6-25 09:16

刘老师说的很好。伴奏带确实束缚了演奏者的二度创作发挥,葫芦丝本身音量很小,要想均衡伴奏的音量就要靠电声的支持。问题确实存在,但是这是趋势非专业人在表演时不可能带个乐队为你服务。所以只能在有限的时值范围内发挥自己的创作。




欢迎光临 葫芦丝专业论坛 (http://bbs.hulusi.com/) Powered by Discuz! 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