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孝感市孝感学院音乐学院 刘鸿飞
论坛里欣平老师的《怎样跟上乐曲的伴奏》一文对于葫芦丝演奏者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看完后有些对葫芦丝带伴奏表现形式的思考,现在写出来,与丝友们共同探讨!
我的观点是:葫芦丝的带伴奏表演形式降低了其音乐的“艺术性”!这一点很难使葫芦丝乐器发展到能与笛子、二胡、古筝等民乐同等的地位。
音乐艺术实践包括“创作---表演---欣赏”三个环节,表演与欣赏环节存在着对作品的“二度创作”与“三度创作”(基于音乐美学认识的共识)。表演艺术最大的魅力就是表演者能参与到音乐作品的“二度创作”之中,所谓“二度创作”就是表演者在表演中能加进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加以不同的技术处理,从而得到之于原作品的一种新的诠释,表演者与欣赏者都能从这种新的诠释中产生一种新鲜感。这也是为什么“艺术性”的音乐不用电声伴奏,或采用乐队伴奏,而且需要现场聆听的原因。所以国外的音乐厅、剧院等在数量上远远超出中国,这与西方从“巴洛克音乐时期”就培养起来的现场聆听音乐的听觉习惯相关;中国的古琴、古筝、京剧等表演艺术也都分成各个不同的流派,这些流派的划分,除了有“一度创作”中的作品风格因素外,“二度创作”的表演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往往同一部作品(如古琴曲《高山流水》)不同流派的表演也风格各异。这些都说明了“二度创作”之于表演者的重要性,同样对于欣赏者也有重要意义。“三度创作”就是欣赏者之于“表演作品”的再创作,就是每位听众对“表演作品”的不同理解,或者是同一听众在不同场合时对同一作品的不同理解。现场聆听是感受音乐的最近渠道(听音响作品会受到录音与播放过程中器材质量的影响,会产生大量的“音响流失”),所以严肃意义上的音乐会,不管是独奏还是所用伴奏,甚至是综合性较强的歌剧等其所有声乐与器乐都是不用电声伴奏的现场表演。中国的笛子、二胡、古筝等民乐同样如此。
说到这里你就会明白了,我们的葫芦丝音乐是大量采用电声伴奏的,其“二度创作”其实是制作伴奏者而不是表演者,从而限制了表演者的发挥。很难想象一首将速度、力度甚至是演奏时值(散板节奏、自由延长号部分等)都定好的音乐伴奏,表演者还能进行怎样新的诠释,这种“卡拉ok式”的表演突出表现出葫芦丝表演的“自娱性”而不是“艺术性”,当然,我这里所指的“艺术性”也就是严肃意义上的音乐艺术了,这也是葫芦丝基于“好学”而受众面较广,但专业音乐院校难以接受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于“三度创作”的欣赏者呢?往往是现场聆听的感受还不如听碟子好,首先是现场带伴奏的表演形式限制了欣赏者的想象空间,其次是现场电声(而不是原声)音响效果肯定不会有后期制作经过美化了的效果好,这是肯定的,同是电声的音乐,录音棚的环境和器材、后期美化、甚至是多次录音的结果是现场表演时的电声效果没法比的,这反倒降低了葫芦丝表现的“艺术性”,说明葫芦丝的带伴奏表演就成了一种“遗憾的艺术”,而对于欣赏者的“三度创作”也就没有意义了。
葫芦丝的带伴奏表现形式对于演奏散板或是自由延长号部分的影响最大,这部分音乐要求节奏处理较自由(但要表现出丰富的情感),但结果这种自由被伴奏固定为同一模式,常见于乐曲引子与尾声部分,如《月夜》、《竹林深处》等许多作品,引子与尾声合伴奏时总感觉不能酣畅淋漓。而哏德全老师的《古歌》和赵洪啸老师《野狼》这类不用伴奏的作品反倒体现出其特有的艺术特点,魏仕健老师的《黄河恋》以葫芦丝加麦克风来平衡民族管弦乐队的音量的形式体现出协奏曲的形式,在葫芦丝表演上有所创新。魏仕健老师是十分重视伴奏的作用的,在潍坊与他的聊天中,他谈他的作品配器时说,他是把葫芦丝与伴奏作为一个整体的音乐来对待的,把葫芦丝作为音乐作品中的一种音源,这样做的一个好处是音乐成品的整体效果很好,但对于“葫芦丝独奏曲”这一体裁而言却大大削弱了葫芦丝的“独奏性”,如《藏香》,这首作品的整体性很好,但脱离伴奏,葫芦丝独奏部分甚至很难表达乐曲主题。
葫芦丝带伴奏的表现形式是其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自然选择,这种选择造就了今天葫芦丝发展的繁荣,却也降低了葫芦丝音乐作为艺术音乐的“艺术性”!但也欣喜地发现她还在不断发展着,新的表现形式必然会提高葫芦丝音乐的艺术表现魅力,从而使葫芦丝乐器发展到能与笛子、二胡、古筝等民乐同等的地位。
原帖由 qinxiyun2 于 2011-5-20 08:53 发表 这位老师讲很具有专业性!讲的也的相当透彻,也相当的有道理!先支持一下! 但是我个人还有点不同意见!吹奏乐曲为什么要跟伴奏!我个人观点,首先是跟伴奏能让吹奏者更好的把握乐曲的节奏行和乐曲强弱的 ...
谢谢槐荫丝语老师的好帖——此乃专业音乐工作者的专业思考,的确很有见地!认真学习和体会中。
个人认为,一首曲子,只有在无伴奏时能够让大家听着很有味道、能感受到其传达的完整的(注意:是“完整的”而不是片断的)意境,使用伴奏时同样能让大家听着也很有味道或更有味道,才是好曲子。那种在一定程度、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只有依赖伴奏音乐的烘托才能让大家听出其演奏的是啥的曲子,个人是不喜欢的。试想一下,当我们在一个不能使用伴奏的环境,而要演奏曲子、或应别人要求演奏曲子的时候,你总不能说“我没带伴奏,这曲子没法演奏”吧?喜欢中国民乐的朋友都知道,我们的很多民族乐器名曲——二胡、笛子、古筝、琵琶等等,在不用任何伴奏的情况下,可都是同样能够演奏并且丝毫不影响其韵味传达的啊!另外就是从演奏水平上说,个人认为,一首曲子能在清奏、清吹的情况下把意境表现得酣畅淋漓,也才是真正能见演奏者功力的、高水平的演奏。当然,本人并不排斥伴奏的功能,在舞台演出时,为营造烘托气氛,伴奏音乐是肯定少不了的;对我们普通爱好者来说,平时跟着伴奏练习,对熟炼把握曲子的节奏、体味曲子意境、借以丰富音乐知识、提高音乐素养等等,也是有帮助的——一孔之见,不对之处请朋友们海涵。
好文章!等着看名家高手的高见哈~~
关于“现场聆听的感受还不如听碟子好,”——俺亦有同感:看了一些葫芦丝音乐会的视频,就觉得视听效果不如论坛上听得录音效果,心想是不是葫芦丝音乐本身对音响设备是否要求比较精确而现场音乐会不大容易体现出来?
原帖由 zhyf 于 2011-5-20 10:07 发表 谢谢槐荫丝语老师的好帖——此乃专业音乐工作者的专业思考,的确很有见地!认真学习和体会中。个人认为,一首曲子,只有在无伴奏时能够让大家听着很有味道、能感受到其传达的完整的(注意:是“完整的”而不是片断 ...
原帖由 大笨虫 于 2011-5-20 12:23 发表 好文章!等着看名家高手的高见哈~~ 关于“现场聆听的感受还不如听碟子好,”——俺亦有同感:看了一些葫芦丝音乐会的视频,就觉得视听效果不如论坛上听得录音效果,心想是不 ...
原帖由 葫芦星水 于 2011-5-22 11:13 发表 音乐学院的老师专业性非常强,记得上音乐学院的时候,我们学院的音乐厅环境非常好,但很多音乐会,从来不用麦克风,只是主持人报幕的时候用一下话筒。声乐是钢琴伴奏,小提琴等西洋乐器都是钢琴现场伴奏;民族乐器很 ...
刘鸿飞老师的观点非常的大胆和新颖,各位老师的跟帖也很精彩,从文章中学到很多知识,受益颇深,坚决支持。“艺术性”本身就存在着争议,这跟历史条件、背景以及观念有关。本人葫芦丝吹的很差,也不是做艺术专业的,所以,只凭自己想象和理解啰嗦几句,说错了,请刘老师和大家批评。
一、关于“葫芦丝的带伴奏表演形式降低了其音乐的‘艺术性’”。
我理解刘老师说的“艺术性”应该是指葫芦丝本身的艺术性,而不是指葫芦丝音乐的综合艺术性。关于艺术性欣赏,我想乐器本身的艺术性,是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一支葫芦丝曲,他加了伴奏,不管属于独奏还是变成了与伴奏乐器的重奏或合奏,都是葫芦丝音乐的艺术性综合表现。加入好的伴奏,不但不会损坏葫芦丝艺术形象,反而会使葫芦丝音乐更加具有欣赏价值。因此,葫芦丝单纯的“艺术性”有存在的必要,葫芦丝综合艺术性也应该有存在的意义,我觉得这是葫芦丝音乐生命的两个并存形式,也是葫芦丝的完整艺术性。
如果把葫芦丝单纯的“艺术性”比作是一朵鲜艳的花呢,那么,很多场合,如果光秃秃的一支花,远不如有黄绿参差的枝叶陪衬着更有艺术感染力。这个场景如果用摄影艺术来实现,花的单纯美丽使用近景作特写,花的烂漫盛开用广角来表现,这样能够更全面的展现花的魅力。
刘老师提到京剧,大家应该熟悉“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她们同为旦角,但是她们饰演的女人有青衣、武旦和花旦之分,也就形成了自己的流派。这些流派的形成,除了在唱腔设计上面各有不同之外,伴奏风格也各具特色。如果你拿梅派的京胡伴奏去包程派唱腔,那才是风马牛。所以,伴奏在京剧中的作用和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二度、三度创作问题,上面有位老师说的很好,如果达不到一定的高度,说不定会扭曲、甚者会糟蹋原曲的曲意,更何况如果太大的二、三度创作会发生争议。
所以,我认为有的作品适于清奏形式来表现,有的作品必须有伴奏才可以达到它完美的意境。这个也应该结合曲作者的意图来决定。更何况,大部分葫芦丝独奏或重奏作品,曲作者为了乐曲的情感过度,都加了前奏和间奏,如果不要伴奏的话,就很难实现作者的意图。
二、关于“这一点很难使葫芦丝乐器发展到能与笛子、二胡、古筝等民乐同等的地位。”。
是的,笛子和二胡有表现它的艺术性来清奏的,但很多也是带伴奏的。二胡“江河水”、笛子“秦川抒怀”等曲子,也都有伴奏啊,就连“大嗓门儿”唢呐,什么“百鸟朝凤”啦,“抬花轿”啦,等等,不也都有伴奏的吗?古筝嘛,当然清奏多,因为它和二胡、笛子不同,本身有和弦构成的天然条件,自己就可以完成气氛烘托的作用,所以她不能和这些乐器来比较。
葫芦丝音乐艺术作品虽然在音乐领域发起比较晚些、比较少些,但是就目前来看,已经出现了很多的优秀作品。表现葫芦丝单纯艺术性的代表作品如哏德全老师“古歌”,赵洪啸老师的“野狼”等,这些请奏的葫芦丝曲,淋漓尽致的表现了葫芦丝的魅力和艺术性。代表葫芦丝音乐综合艺术性的作品就更多了,这些结合电声或者乐队伴奏的作品,某种程度上更有利于表现葫芦丝的轻飘柔美和悲欢激愤的完美艺术性。
之前,葫芦丝之所以不如二胡、笛子那样白领,未跻于大型管弦乐组合成员,不是因为他的艺术性方面没有挖掘、发挥出来,而是因为他的音域问题,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他的前途,怀才不遇呀。
三、关于数字光盘和乐队现场伴奏。
两者各有千秋,这要根据演奏者的环境和条件来决定。刘老师说的很好,光盘伴奏确实很容易束缚、限制演奏者的现场发挥和影响演奏情感以及水平的发挥,这方面可能人人都有体会。但是,它有它无可替代的优势。它很方便,尤其是我们这些油菜花地里的非专业爱好者,光盘伴奏是一种唯一的选择方式。哈哈,很遐意啊,一只U盘装裤兜里,掏出来就是一支庞大的乐队。
相对于光盘伴奏的乐队现场伴奏,它是一种很理想的伴奏方式,伴奏的乐队可以和葫芦丝演奏者有眼神以及情感方面的交流,光盘伴奏的**在这里都可以弥补了,还可以一定程度上包容演奏者的演奏失误。但是,它的最大缺憾是,并非每个人都具备这种条件。换句话说,一般也就是专业或业余乐团和音乐学院才有条件这么奢侈,我们业余爱好者也只能是望洋兴叹。
因此,希望大家在这两种伴奏方式的取决上面,探讨一下它的优劣性可以,千万不要妄自厚非,否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专业和非专业的一道鸿沟,不利于葫芦丝音乐艺术的发扬光大和普及。我记得刘老师另一篇文章写得好,分析了目前葫芦丝教学方式,肯定了葫芦丝社 会教学走到前面的状况。所以,就葫芦丝这件乐器来说,专业的和非专业的爱好者都是发扬、光大葫芦丝音乐艺术的生力军。
四、关于演奏现场水平发挥问题。
这个应该和有无伴奏以及采取什么方式的伴奏无太大关系,如果自己的演奏水平(或者熟悉程度)达不到的话,那么,都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应该指出的是,采取光盘伴奏要比乐队现场伴奏的演奏水平要求更高些才能达到相同的目的,因为,光盘伴奏的你要兼顾光盘,而乐队现场伴奏的乐队可以包容你的演奏。我们说,光盘伴奏永远是一种最方便、最适合大家采用的一种伴奏方式,建议大家别用“卡拉OK”来形容他,这里边似乎包含着一种歧视。
至于演出用不用麦克,这要看场地的具体情况,不能一概的和“悉尼”们相比。很多音乐学院的音乐厅本来就不大,有时候不使用麦克也是可以的。使用麦克,不是为了单纯的张扬,而是能够让全方位的听众都能聆听最好的效果。西方有些剧院为了证明演员的嗓子实力,都不适用麦克风。具体到葫芦丝,稍微大点的剧院和外场演出,而是都应该使用麦克风的。因为它不比其他大嗓门乐器,也不能跟声人相比。人的嗓音越洪亮越好,葫芦丝是一种很柔美的乐器,并不是吹得越响越好、越有音乐感染力。
村野听箫老师好,首先感谢您为拙文付出的心血,您的深入思考是对我的支持,也使得这种探讨更有意义!拙文发表以来也一直与黑龙江鸡西大学的单振东教授(本论坛网名“黑土葫芦虫”)用QQ进行着如此深入的探讨,今天刚刚与他结束这个话题又看到了您的回帖,你们的回复让我受益匪浅,让我即感激又感动!
拙文是一篇随感,或许有些问题没有讲清楚。本文的“带伴奏表现形式”专指电声形式的伴奏带或伴奏碟,“我所说的带伴奏的表现形式并不等同于加话筒,我们往往用伴奏而不使用话筒,而是指用制作的伴奏音乐来伴奏,这种伴奏形式不如用民族管弦乐队的形式(此时葫芦丝倒是可以用话筒)所体现的音乐的艺术性强。”(引号部分是对单教授的回复),这也就提到了“艺术性”的问题,我认为是哪种表现形式(怎样伴奏或是无伴奏)能更好地丰富乐曲的表现,哪种表现形式的所谓“艺术性”就强一些。不知你说的“葫芦丝本身的艺术性”与“葫芦丝音乐的综合艺术性”是怎样的标准。
(下面段落为对单教授的回复)“伴奏的作用是起到烘托渲染气氛、为乐曲更好的表达情感服务;由于伴奏带后期制作方便、效果好、便于传播,因此站在欣赏者的角度来看,用伴奏带制作的音乐就比音乐会来的方便,于表演者而言,伴奏带也便于表演实践,而正是这种‘方便’降低了人们的‘审美期望值’,也就降低其与乐队现场伴奏相比的所谓‘艺术性’;严肃音乐的音乐会都不使用伴奏带,这是一个通行的惯例,与之比较,显然显得葫芦丝音乐的带伴奏表现形式不够严肃!我文章的立意应该是:葫芦丝的带伴奏表现形式不利于葫芦丝音乐朝艺术化的道路上发展,从而难得达到与笛子、二胡等民族乐器同等重要的艺术地位!这也是解决为什么社 会上有较多的人贬低葫芦丝问题的一个原因,而不是“让读者明确用碟带伴奏将会降低葫芦丝音乐的艺术性”。我强调的是葫芦丝在未来的“发展”,在发展中追求艺术性那是必然了。因此我认为《野狼》不用伴奏是为了“突出该曲的艺术性而刻意不用的”。因为该曲中葫芦丝的表现已经够让人惊叹的了,伴奏的渲染反而有画蛇添足的感觉。人们正是感觉了葫芦丝表现性的丰富,所以才感觉到它的“艺术性”,伴奏也是为了协作提高这种“艺术性”而不是“为了伴奏而伴奏”。我在文章后说葫芦丝的带伴奏的表现形式是其发展过程中自我选择的结果,说明葫芦丝音乐的这种表现形式还是适合了现阶段的发展的,并不是要将其定位于“严肃音乐”,而是希望更多的朋友能将其推向艺术性更强的“严肃音乐”的道路上去,这也是我为什么发帖呼吁建立“葫芦丝专业学科”的原因。像《野狼》这样的艺术性较强的葫芦丝作品多了,才不会有人瞧不起咱们的“金葫芦”,葫芦丝的从业者才会更有信心!
关于二度、三度创作问题是必须建立在高水平演奏和欣赏的基础上的,达不到一定的程度是曲不达意的,谈不上是创作,这毕竟也是“创作”,因为这种创作之于演奏者而言是基于要更好更充分地表达与理解作品的,只不过到达这一目的的过程每一位演奏者有所不同,就像京剧的四大花旦。而不是说“太大的二、三度创作会发生争议”。这是我个人的理解。
关于“卡拉ok”式的形容,我没有歧视的意思哦(作为葫芦丝的从业者我爱惜葫芦丝的声誉),这是这种表现形式的一种很形象化的事实,如果大家感觉到了一种歧视,是不是也恰好说明了我要表达的观点呢。
以上较多的内容是我引自与单教授的讨论,只是我个人的观点!于此回复不成体系,不知是否说清了我的意思,请大家继续讨论!并充分发表各自不同观点,谢谢大家!
学习,受益。
个人以为:
1、葫芦丝演奏的好坏与有无话筒没有多大关系,因为话筒没有增加和减少什么。
2、对伴奏的过分依赖,的确会让演奏者忽视对葫芦丝演奏本身的揣摩。但,带伴奏的葫芦丝曲也是一种艺术。
3、现场直播永远不会有后期制作的好。
4、葫芦丝似乎没有进入大雅之堂,不是因为葫芦丝艺术性不够,主要是因为机遇不够(怀才不遇),如果它的发源地在北京,大约已经是国粹了。
看了刘鸿飞和村野听箫老师及各位朋友的帖子,讲的很好,说明大家都在关心葫芦丝的发展,对此我也谈点感想。
一、葫芦丝要登大雅之堂肯定要涉及伴奏形式的问题,也涉及一个演出层次问题,比如在正式的音乐厅、大剧院,尤其到国外演出,用伴奏就必须用器乐伴奏,或是无伴奏,放伴奏MD人家是不会接受的。国内在葫芦丝这方面已经有人做了很多工作,著名作曲家、音乐家周成龙先生(欢乐的泼水节作者)2010年策划并和其他著名作曲家一起精心编配了12首葫芦丝经典名曲的民族乐队演出版,并组织滇沪两地专业音乐家、演奏家在上海进行了现场排练演出,并制作了真正民族乐队伴奏、舞台演奏版的光盘,这说明葫芦丝离登上大雅之堂又进了一步。
二、对于我们广大的葫芦丝爱好者来说,电声伴奏不失是一种最实际也最容易实现演奏交流的伴奏形式,至于采用伴奏和无伴奏各自的优点几位老师都讲得很明白了,要根据曲子的特点来决定,但是毕竟采用有伴奏的曲子占大多数,在伴奏的烘托下也可以使我们得到更好的乐感和气氛,所以在一般的小型演出上也经常使用,无可厚非。当然如果用乐队来伴奏更好了,但那就是要看条件、能力和水平了。
三、“二次创作”民间叫‘死谱活吹’是指在不改变原作旋律、节奏、和总体风格的基础上,可以根据演奏者的对音乐的理解、运用灵活、巧妙的技巧去表达和演绎,在采用电声伴奏时,除了自由段落的时值不可改变外,其他的“二度创作”空间是不受影响的,在自由段落时值上也就权当是和伴奏的一种排练。试想;即使你有一个乐队,你也一样需要很长时间去进行排练,总不能到现场让乐队盯着你即时发挥吧。
四、关于现场演奏和录音棚技术处理美化的问题,与演奏现场声学环境和音响设备、调音技术有很大关系。可以说凡是采用音响设备,无论是扩音还是录音都需要在混响时间、频率均衡甚至通过激励器去美化或者说改善听觉效果,以弥补现场声学特性的不足。世界上不用任何扩音设备的音乐厅都是经过高级声学设计的,从空间反射、观众人数,自然混响时间,建筑材料等各方面都是经过科学计算的,那是真正自然的、最佳声学环境下的原汁原味,世界著名的也就那么几个,我们随便找个剧场是不会达到那种效果的。所以说这个问题涉及很多复杂的技术问题,现场演奏听着不美,声音干涩,涉及环境、设备、技术等等~~~,遗憾的事情太多了,追求完美是需要强大的技术和物质后盾的。
原帖由 wza35113 于 2012-3-10 20:38 发表 有伴奏束缚人的艺术发挥,无扩音伴奏又吸引不了受众。即便是名家,除了大家熟悉的几个曲目外,多数葫芦丝曲清吹不如带伴奏好。我也很烦伴奏,感到憋手憋脚被人捆着拖着走,但又没有办法,不带伴奏,尽管很忘我地投入 ...
同意楼上的观点,
原帖由 龙城住我 于 2011-5-20 08:36 发表 年轻人有这样深刻的见解很好。同意楼主的观点。后期制作的作品是整容加浓妆的美女,现场表演是天然去雕饰的纯朴少女。不过,长得太丑遮一下也不错。
原帖由 qinxiyun2 于 2011-5-20 08:53 发表 这位老师讲很具有专业性!讲的也的相当透彻,也相当的有道理!先支持一下! 但是我个人还有点不同意见!吹奏乐曲为什么要跟伴奏!我个人观点,首先是跟伴奏能让吹奏者更好的把握乐曲的节奏行和乐曲强弱的 ...
欢迎光临 葫芦丝专业论坛 (http://bbs.hulusi.com/) | Powered by Discuz! 6.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