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欢廖昌永的《共和国之恋》,今天国庆,嫦娥二号成功发射,再次欣赏,心潮澎湃。祖国,为你加油!祝愿您更加繁荣富强!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E3NDc0MzQw.html
[flash=600,480]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TE3NDc0MzQw/v.swf[/flash]
听你吹葫芦,腹颤音好强啊,您唱廖昌永的歌,也一定很好听!
原帖由 一品大红袍 于 2010-10-1 23:28 发表 男美声就喜欢杨洪基和廖昌永了,好象第一次知道光脚大仙的故事还是04年刚来论坛看的一篇帖子,一晃都6年多了。庆国庆,看嫦娥,听金曲,表心情~
你的记性真好! 廖昌永的成长经历的确很感人。
廖昌永
廖昌永是目前活跃于世界歌剧舞台的极少数杰出的亚裔歌唱家之一。廖昌永曾师从声乐教育名家周小燕和男高音歌唱家罗伟,1995年以硕士学位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多年来,廖昌永不断荣获国际声乐大奖,1996至1997年间,廖昌永在一年内连续三次分别获得法国第41届图鲁兹国际声乐比赛、多明戈世界歌剧大赛、挪威宋雅王后国际声乐大赛的第一名,使世界乐坛为之震惊。
中文名: 廖昌永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四川省成都市郫县
出生日期: 1968年10月25日
职业: 男中音歌唱家
毕业院校: 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研究生班
主要成就: 多明戈世界歌剧大赛中一等奖
密西根大剧院签约艺术家
上海大剧院首位签约艺术家
最高学历: 硕士学位
1968年10月25日,廖昌永出生在四川省成都市郫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那是位于成都平原中部以豆瓣辣酱出名的一个小县城,那儿远离城市的繁华和喧嚣,虽历史悠久(秦代就设有县城),但艺术气氛十分淡泊,更不用说异国他乡的西洋音乐了。廖昌永对音乐最初的了解,大概来自于广布中国农村的有线大喇叭。每天清晨,沿着泥泞的小路去上学,他常常对着村头电线杆上的大喇叭出神。那大喇叭里传出的歌声随着山风山雨、和着小溪的潺潺流水、伴着田头的阵阵稻香悄然无息地融入他幼小的心灵,仿佛细雨润物,那样自然而绵绵。但这就成了廖昌永最初的音乐启蒙。
1975年,廖昌永七岁。那年,他的父亲,全家的顶梁柱因病丢下了妻子、丢下了三个女儿和儿子离开了人世。这对本已日显贫困的家庭无疑是雪上加霜。父亲去世后,在乡村小学教书的二姐把廖昌永带到了学校。一是为了替妈妈带弟弟;二是让廖昌永多接触读书的环境。于是,早熟的廖昌永在付了三元的学费后,开始了小学生涯。小学毕业后,廖昌永转而投奔已经工作的三姐和三姐夫,到离家乡300多公里的茂汶县中学去读书了。
位于岷山深处的茂汶羌族自治县第一中学并没有对从外县转来求学的廖昌永给予更多的关注,加上语言交流的原因,他更显得有些孤傲内省而不合群。同学大多为羌族,他们常常用自己的语言歌唱,合着自己的音乐跳舞。不懂羌语的廖昌永只能静静地在一旁欣赏着,聆听着,思索着。于是,他开始寻找自己能听懂的音乐。直到有一天,他在学校的广播中听到了一首女声独唱歌曲,当歌曲放到第三遍,廖昌永已经基本会唱了。事后,经询问老师才知道歌名叫《金风吹来的时候》,是一名叫关牧村的女中音演唱的。虽然至今廖昌永仍未有缘见过关牧村一面,但那首《金风吹来的时候》却恰逢期时地吹开了廖昌永心灵深处对唱歌和音乐的挚爱。
茂汶县中学的教室和宿舍中间隔着滚滚而去的岷江,两岸间有道铁索桥连接着。廖昌永每天背着书包来来回回在晃晃悠悠的铁索桥上走着。望着两岸层层叠叠的山峦,听着脚下咆哮而去的江水。15年之后,当廖昌永再次踏上这铁索桥时,他回忆道:“站在这个铁索桥上,我的心里会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觉。因为当时在这读书的时候,每天会经过这座桥。当我站在这座桥上的时候,看着这大江,你会觉得人很渺小。你会觉得整个心胸都很宽广。所以站在这个地方,就会有种冲动,就会对着大江大喊大叫”。或许是天意,一段时间以后,廖昌永感觉嗓子比以前更亮、更宽,气也更顺了。这也许就是廖昌永最初的练声法。由童年开始的对唱歌的热爱,直到遇见一位刚从师范学院毕业的音乐老师才开始真正萌发了报考音乐学院的想法。那位仅仅比廖昌永大三岁半的老师告诉他;“你的嗓音条件不错,应该去试试音乐学院。”高中毕业后,廖昌永报考当地的音乐学院,没有被录取。但这并没有使他退却。经过几个月的复习之后,廖昌永报考了中国历史最悠久的上海音乐学院。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廖昌永考上了。如今廖昌永仍记得当年在成都招生考试的倪承丰先生。虽然当时廖昌永的视唱练耳乐理基础较差,甚至连钢琴也没学过,但倪承丰凭着他多年的教学经验相信廖昌永有着良好的潜质,一定是学习声乐的好苗子。就这么简单,大名鼎鼎的上海音乐学院在1988年向廖昌永敞开了大门。而这以后的事实都证明了倪承丰先生没有走眼!
带着100多元钱,带着几本早己翻烂的音乐书籍,带着母亲的嘱托和希望,带着对音乐的渴望和追求,廖昌永远离亲人,来到上海,开始了他全新的学习生活。真正迈开了他探索、追求音乐艺术的第一步。谁也不会想到,廖昌永踏入上海,踏进上海音乐学院的第一步,竟然是赤脚走来的。那一天,下着瓢泼大雨。从中午12点多火车进站直到晚上6点,大雨一直下着不停。廖昌永望着满街的水,心疼妈妈刚给买的新皮鞋,毅然脱掉皮鞋,赤着脚一步一步走入上海音乐学院。
上海市汾阳路20号,上海音乐学院是中国近现代最早的高等学府。它的历史,几乎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自1927年建校以来,这里曾培养成长起一代又一代成就卓著,饮誉海内外的中国音乐家。这里良好的艺术和学习氛围感染并激励着廖昌永,他深知自己基础较差,于是就把所有的时间、精力都用在了学习上。他放弃了所有的娱乐,过着艰苦的生活,追求艺术的真谛。这正印合了“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古训。
廖昌永的母亲,一位勤劳而普通的中国农村妇女,没有更多的钱来资助儿子读大学,廖昌永是靠三个姐姐轮流寄每月的60元生活费读大学的。当时他常常是最后一个去食堂的人之一,只有第二天要考试或演出才舍得买一块肉吃。就连吃饭用的一个瓷缸也是学院一位门卫师傅送给他的,而且一用就是三年。虽然生活清苦,但学习却是踏实。入学的第一年,廖昌永随从意大利进修回来的男高音罗魏学习,学习发声方法、对气息的处理;同时,他还从罗魏那儿学到了一口纯正的意大利语。罗魏评价自己这位学生是“有着奇迹般的领会能力和掌握语言的天赋”。一年后,廖昌永又转入周小燕教授门下,这对廖昌永来说是一次机遇。
周小燕教授,中国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早年曾留学法国,时任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她曾培养出张建一、高曼华、刘捷等一批优秀歌唱家。德高望重的周先生,如上海音乐学院众多的教师一样,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培养。她们既是严师,又是慈母。廖昌永在周先生那儿不仅学到了更科学更符合自己个性的发声方法,同时,更重要认识到作为一名优秀歌唱家所需要的艺术修养和气质。当然,他也从周先生那儿学会了纯正的法语。1994年,廖昌永第一次出国参加“法国巴黎国际声乐比赛”就获得法语奖。这对他来讲既是回报,又是起点。对艺术的追求是艰苦而漫长的,艺术家的修养和气质不仅需要培养和积累,更需要个性的领悟。星移斗转,日积月累,廖昌永步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由艺术的必由之路走向了自由之路。他成熟了,他知道艺术是需要心灵和情感的!
1996年9月,廖昌永赴法国参加“第四十一届图鲁兹国际声乐大赛”。在三轮的比赛中,他充分显示了良好的艺术修养和充满自信的音色,获得了比赛的第一大奖,这也是我国选手参加该项比赛十年来所获得的最高殊荣。世界著名的百代(EMT)唱片公司的古典部经理阿兰•朗塞隆评价道;“他唱得太感人了,因为歌声发自他的内心深处,25年来,我每届比赛都看,还没有听到过象他这么好的男中音。”此后,廖昌永又参加了“多明戈世界歌剧大赛”和“宋雅王后国际声乐大赛”均获得第一大奖。从而创造了一年内连续三次夺得一流国际比赛大奖的纪录,这也为他走向国际声乐舞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7年6月,廖昌永孤身一人前去参加以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多明戈名字命名的歌剧大赛。在高手如云的激烈竞争中,廖昌永沉着而自信,特别是在演唱威尔第(G.Verdi)歌剧《唐•卡洛斯》(Don Carlos)中岁德里戈的告别咏叹调“我最后的日子”(Perme giantoeil suprcmo)时所显示的那份从容不迫的气质和对音乐恰到好处的处理,打动了现场每一位听众的心,而整个演出大厅似乎也笼罩在这圣洁的艺术光环中。多明戈先生对廖昌永的演唱激动不已。不仅亲自为他颁发了第一大奖,还称他是“中国培养出来的世界级的歌唱家,拥有一流的技术和音乐感悟力,他用心中的音乐打动人……,是新一代的杰出人才”。称赞之余,多明戈还邀请廖昌永在1998年初去日本参加他本人举办的新年音乐会。
1997年。廖昌永远赴北欧的挪威,参加“宋雅王后国际声乐大赛”。他那令人心醉神迷的歌声再一次打动了现场评委和观众,就连宋雅王后也赞叹不已。王后不仅亲自把第一名的奖牌颁发给他,同时称当天为“中国日”。在以后的日子里,廖昌永似乎成了王后的指定演员,多次应邀赴挪威演出。1998年,廖昌永还与著名小提琴家安妮•索菲•穆特、女中音歌唱家芭托丽一起赴挪威举行专场音乐会。宋雅王后也多次接见廖昌永。就这样,廖昌永在老师的扶持下,依靠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登上了国际音乐的舞台。
公元2000年2月20日,当国人还沉浸于传统的农历新春喜悦之时,横跨太平洋两岸的中国上海大剧院和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利用卫星双向传送技术举行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经典音乐会,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艺术家对音乐文化的贡献和中国音乐家的丰彩。来自中国上海的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的一曲“快给忙人让路”(选自罗西尼的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Largo al factotum dclla citta” from 《Il Barbieredi Sivigia》,Rossini] 余音末了,悉尼歌剧院内就已掌声四起,那些见多识广的悉尼观众毫不吝啬地把欢呼声送给了他。澳大利亚的观众在感叹这位来自中国的艺术家演绎西方经典音乐作品的能力之时,更为其宛如天鹅绒般的音色和源自于内心的音乐所折服。这首欧洲歌剧中男中音的试金石之作,被廖昌永于性于灵的演唱而精彩绝伦。于是人们又一次记住了他--廖昌永,一位中国普通农家的儿子。
反之,廖昌永如果吹葫芦丝也一定吹得很好。
等有机会见到他一定问问
毫无疑问!让他把葫芦丝带到密西根大剧院去!
那我也要练练唱歌了!还要加强体育锻炼!
要么你来监督我?
要做的事很多,心急!
欢迎光临 葫芦丝专业论坛 (http://bbs.hulusi.com/) | Powered by Discuz! 6.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