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什么是叉指颤?-----欣平 [打印本页]

作者: 欣平    时间: 2010-6-16 02:21     标题: 什么是叉指颤?-----欣平

     叉指:顾名思义,在颤音与被颤音之间要按住一指或俩指。手的动作象俩边突出的叉子一样。比如低音6的颤音,就只抬起俩个无名指,形状就象个二尺叉一样;右手中指食指按住本孔,左手食指抬起快速打俩三下就完成了。2 的颤音,左手的中指按住第五孔,食指快速颤俩三下就完成了。这是模仿马头琴的4 度颤音;马头琴常用3 度,4度颤音。以4度颤音最为好听;注意不要颤多了,因为你按住颤音下面的孔,实际那个颤音已经不够音高了。颤长了就不好听了。马头琴的4 度颤音是纯4 度,葫芦丝的4 度因为要按住颤音下面的孔所以实际已经是 三度半了。所以叉指颤不能多用多颤。葫芦丝不能运用3 度叉指颤音,比如说颤低音6, 是161616,但右手中指如果按住第二孔的话,那么食指抬起时实际是个7(B)音,这就不是三度颤音而是二度颤音了。运用起来非常难听,那就不如直接来二度颤音了。所以葫芦丝至少要用四度颤音。
作者: 梅花香    时间: 2010-6-16 10:22

又来学习欣平老师的好文章。
作者: 凌未风    时间: 2010-6-16 19:39

好久没来了,进论坛就见学习贴了,先谢过回国后再试了~
作者: laobi51    时间: 2010-6-17 08:46

“葫芦丝不能运用3度颤音......至少要用4度颤音”,这个提法比较新颖,请朋友门一起来讨论!
作者: 虎须    时间: 2010-6-17 13:52

有点复杂,不太懂。。。。
作者: 中国葫芦丝    时间: 2010-6-17 18:58

魏老师小议叉指

   很高兴看到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欣平老师带了个好头,并阐明了自己的认识。没有好的学术研究,就不会把葫芦丝艺术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

  “叉是李春华老师在《蓝色的香巴拉》演奏注解中提出的一个指法技巧词汇。实际上是指三度以上音程的颤指表现效果。在《蓝》未发表之前,这种颤音技巧在葫芦丝乐曲中几乎没有被运用,正是因为涉及到了某地域性风格的作品,才出现了这种创新性的表现手法。根据蒙乐、藏乐的特点,这种技巧才运用到葫芦丝乐曲中来,实际上笛子、二胡甚至西洋乐器在表现以上风格的作品时,早已被运用数年。

   一、关于叉指

   从指法的操作上讲,是需把手指摆成像叉子一样的形状,而在这里并没有包含音程的实际度数关系。笔者认为:只有标明采用的色彩颤音是一个怎样的音程关系,才是最根本性的解释,这样也便于实际操作。

   二、关于颤音

   以低音6”为例,除和上方大二度低音7”,发生常见的互颤之外,还有小三度颤音,“61”(第二、三音孔同时快速关闭颤动)称为小三度颤音;如果右手把第二发音孔低音7”关闭,即为“6→b1”,称为减三度颤音;低音6→中音2”,右手二三音孔关闭,即为“6→b2”称为减四度颤音,还完全可以制造“6→b3”减五度;“6→b5”减七度……这一系列都是色彩性颤音。小三度颤音“5→3”,左手食指在第六音孔上快速颤动,发音为535353,更是大草原和藏乐风格运用最多、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在乐曲中模仿马叫,采用大音程互颤发音,更具形象化和极强的感染力。

   三、关于音程概念:

   音程的定义是每个音代表一度,从一个音到另一个关系音共包含几个音就是几度(包括大、小、纯、增、减各个音程关系)。如“1→2”,是大二度音程关系。如果其中某一个音降低了半音,即为小二度音程关系,再降半音,虽说两个音的高度完全一致,但仍为二度音程关系,这时我们可称之减二度。不能以音的实际高度来改变音程的关系名称。

   四、关于草原风格、藏乐或是原生态自然音乐的颤音运用说明:

   只要两个音能够构成互颤发音效果,都是完全可以采用的,确切的说是没有固定性模式的。乐音和噪音都是音乐的表现形式,噪音同样有着很大的开发和利用价值。

   五、关于对色彩颤音的名称和标记方法的建议:

   笔者的初步构想,除“叉指”名称之说外,还可以称之“隔孔颤音”,这样也便理解,至于如何隔孔、隔几个指孔要看本音上方所标注的是几度音程关系了,如“2”(符号不便打出,请谅),在“2”的上方标注一个波音符号、波号上面再标注一个数字“4,“2”是本音,即在“2”的上方进行四度颤音(关闭第五音孔),这样就形成一个减四度颤音关系。总之,在本音上方想构成几度颤音(两音之间的音孔全部关闭),就标记一个度数数字。再如:本音是低音“6”颤动第六音孔,便形成了七度音程关系。即可在波音的上方标记一个数字“7”。这样就形成了很有色彩的减七度互颤效果。

   六、关于隔孔颤音的种类:

   1、隔孔波音,即为短暂的快速颤指,一般在八分音符或在快速的四分音符上运用。 2、隔孔颤音,颤值有所延长,多见在四分音符或八分音符上运用,给人的听觉相对较隔孔波音活泼、明显。3、隔孔长颤音,颤值可任意延长。这也是笛子乐曲中常见到的隔孔颤音标记方式。

类似以上问题,我在编著《中国葫芦丝演奏方案》教材中,已做了章节讲解。妥当与否仅供大家参考。

 


作者: 欣平    时间: 2010-6-18 07:05

好,从理论上更细致地阐述了这个问题。赞同, 53 ,16本身就是小三度,如果中间再按住一指,1 的实际音高是7(B)不是1 ( C)了,所以实际听起来不是三度颤音,因此我说不能运用三度叉指颤,这是从实际运用考虑的。
作者: laobi51    时间: 2010-6-18 08:51

魏老师的解释详尽、专业。建议葫芦丝朋友们好好读一读!
作者: xkh488    时间: 2010-6-18 09:21

又学到了新知识!!谢谢老师!!!
作者: 中国葫芦丝    时间: 2010-6-20 23:17

三度隔孔颤音 (叉指) 6-----1 构成的听觉效果不悦耳,故不建议使用也是有道理的 , 在特殊情況下还是需使用的。第二指孔关闭后 " 1 "的音高不是 " 7 " ,而是比 7 " 还 要高一些 ,也就是说近似增二度的旋律音程效果 ,这自然说不怎么动听了。由于快颤使增二度旋律音程转化为近似增二度和声音程 ,几乎这两个音同时发音,故形成一个极不协和的音程, ( 所以欣平老师提出了三度叉指颤音不能使用的个人意见 ) 。这仅是我的个人解析,不知对否。此外,为什么说提倡四度叉指颠, 其原因是四度音程 ( 即便是不属于一个绝对纯四度音程 ) 所构成的发音效果悦耳动听,演奏效果尚佳,所以提倡运用。这也仅是我的分析。对否可以再研究。 ( 魏仕健 )
作者: 欣平    时间: 2010-6-23 14:54     标题: 回复 10# 中国葫芦丝 的帖子

非常好,是这个意思.我因为是搞直接教学的,所以重视实用,尽量用通俗的语言来说,而你更是从理论上阐清了这个问题. 你是魏老师吗? 连续教了你的三个曲子.<大爱无疆> <柳江遗梦><幺妹>.我是不主张学生学多的,主张学精,所以一般曲子我不教,怕多了嚼不烂,但这几个曲子太好听了.所以就都讲了,我房间天天有很多人在吹这几个曲子,可见人们喜欢的程度.谢谢你.认识你很高兴.下次来北京我做东啊!
作者: 中国葫芦丝    时间: 2010-6-23 15:46

       欣平老师:您好!我是魏仕健,从贵网站上能读到你的教学文章,我非常的喜欢,况且你都是提出问题,及个人认识,并建议大家一起讨论,这是非常有意义的。我的一些观点仅是个人的理解,并非唯一的解释,往往某种理论在一个时期被认可,随着事物的发展和认知,新的概念又被提出来,这些都很正常。希望你今后多发些教学方面的文章,以供大家交流学习。

      借此感谢你在房间辅导我所创作的几首作品,辛苦了!我7月8号,去北京参加于老师的追思会,届时我们在北京相聚。今后多加交流QQ:1050023143


作者: 欣平    时间: 2010-6-23 17:09

真是魏老师啊,太好了,非常高兴认识你,昨天看了你上次来北京和朋友在一起的照片,很羡慕,我是个业余爱好者,退休了.就尽点余力.不收费,不卖葫芦,纯是玩.有时的见解难免不准确,甚至得罪人.但我不怕,因为我无所求.我一心让我的学生快速提高自己.问心无愧罢了我的QQ号是380096962.(现在我房间里学生正在练大爱无疆呢.)名字叫老大哥,但在你面前可不敢啊. 余老师的纪念会我一定去.期待着见面的那一天.


作者: 中国葫芦丝    时间: 2010-6-23 19:49

您的奉献精神令人敬佩,退下岗位和大家一起吹起心爱的葫芦丝,生活的即有意义又开心,人生最好的选择。北京见!魏仕健
作者: 呱呱叫    时间: 2012-7-4 16:25

老师对葫芦丝技巧研究的真透彻,看了两遍,受益匪浅,谢谢老师! 有时间我 还要多拜读老师的葫芦丝理论研究。


作者: 竹林听泉    时间: 2012-7-5 15:40

今天算是弄清了什么是“叉指颤”?感谢两位老师?
作者: 隐翅    时间: 2012-9-1 22:06

学习再学习!
作者: 芦韵春华秋实    时间: 2012-9-4 10:24

提出“不协和”的叉指颤音音程,特好。似增二度旋律音程容易转化为似增二度和声音程,听起来“不爽”。当我们需要表现“不协调”的事物时,则可用。例如:表达烦躁的情绪、不规则的山脉、对某事物的恐惧、社会的黑暗、对前程的担忧、战争的厮杀、杀害无辜等等。我个人认为叉指技巧本身就是一个表达“不规则、不协调、不阳光”等等对象的技巧,和我们使用半音、咕音、大滑音、剁音等表现动机是一样的。从哲学上讲,辨证使用;从现实讲,的确具有“不协调”等客观存在。
作者: 潇洒一生    时间: 2012-9-18 05:09

谢谢老师指点,学习了。
作者: 老裁缝    时间: 2013-5-17 22:51

谢谢老师们的指导。向老师献花。
作者: 柳子    时间: 2013-5-25 22:52

不懂,复杂!如果配合视频就会好懂些!
作者: 晓慧    时间: 2017-2-28 13:11

谢谢二位老师!对叉指颤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欢迎光临 葫芦丝专业论坛 (http://bbs.hulusi.com/) Powered by Discuz! 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