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对双吐循环换气新技法的几点质疑 [打印本页]

作者: 黑土葫芦虫    时间: 2010-2-11 09:24     标题: 对双吐循环换气新技法的几点质疑

对双吐循环换气新技法的几点质疑

葫芦虫   20102

    前段时间从网上获悉有葫芦丝爱好者,将双吐与循环换气两种技法结合,从而创新发明了一种新演奏方法,称作“双吐循环换气”,且有一首时长一分多钟的独奏曲《漂葫》,要求专用此法演奏。笔者先前很是为又一种新演奏方法诞生而欣喜,但在深入学习研究后发现,事情并不像初始时感觉的那么乐观真实,并产生下列几点质疑。

质疑一。如果将循环换气运用在双吐演奏中就可算是一种创新发明,就可算是一种新技法诞生,那么我们是否应尽快申请更多的新技法发明专利,如连音循环换气、连吐循环换气、颤音循环换气、滑音循环换气、单吐循环换气、三吐循环换气等等以至更多。难道创新发明一种新技法竟如此容易?若上述说法果真成立,那么祖先早就发明的“循环换气”技法,岂不被我们这些后人给“架空、掏尽”了吗。

质疑二。对原本明确要求双吐效果的乐段,为能进行循环换气,刻意、强行变“tuku”为“puku”或“tupu”。不顾演奏要求,甚至牺牲演奏效果,单单只为技法应用而改变、所侍从,即使仅限气口位置,也大有丢帅保卒、本末倒置、违背演奏规律之嫌。

质疑三。某种“演奏方法”与该方法的应用“范围条件”虽有一定联系,但绝不是一回事。“双吐循环换气”的本质仍是“循环换气”,与其在连音、颤音和单吐、三吐等其它条件下的应用没有任何本质上的区别。它的创新和积极意义也仅仅局限在拓展了循环换气的适用范围和应用条件,率先将其应用到从未有人涉足的双吐演奏。

质疑四。双吐与单吐和三吐技法比,明显有呆板、机械和程式化的弱点。为扬长避短,一般独奏曲都将多种快吐音技法组合运用,即使专门的双吐乐段一般也只有几个乐句,连续双吐的时间也不太长。而“双吐循环换气”却要反其道而行之,非要把双吐乐段搞的又臭又长。此种“用法”的美学价值和实用价值究竟有多大,值得我们认真商榷。

质疑五。一方面,双吐演奏速度一般都在每分钟130拍以上,被选定做气口音符的时值仅有1/10秒,这一时值远远小于循环换气所需最短时间,大大突破人的运动生理极限。再与循环换气本身的难度交织叠加,最终导致难上加难学成掌握需要数年时间。另一方面,双吐循环换气对音乐情感的表现力极其有限。面对“付出巨大、回报点滴”这样一个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尤其在生活节奏和工作压力不断加快加大的当今社 会,即使是专业演奏人员也只能叹为观止,作为一般爱好者更是望尘莫及。由此不难看出,它的普及推广难度无法想象,它的艺术生命力也难以预料。

综上所述,双吐循环换气不是“方法”创新,而是“用法”创新。且在双吐演奏中该不该用?该怎样用?该用到什么程度等一系列问题,有待进一步考量论证。笔者认为,对待新事物,无论谁首先要搞清事物的性质、意义、价值,言过其实或轻易“捧杀”不可取,过分谦虚或随意“否杀”也不可取,应依理据实给于客观准确的评价和认识,这才是葫芦丝文化科学发展和健康发展的最佳环境。

该文选自【葫芦丝巴乌自学天地】。


作者: 汉中.cjw    时间: 2010-2-11 11:44

受教学习了
作者: 燕山春柳    时间: 2010-2-11 13:04

很好。百花齐放,继续加油。


作者: 葫芦情深.    时间: 2010-2-11 22:46

我觉得也很有道理,人总是要呼吸的,用到乐器是也一样,技巧没必要限制
作者: 美丽的葫    时间: 2010-2-11 22:59

狐狸看葡萄永远都是酸的。 如按楼主的质疑,《野蜂飞舞》和《无穷动》二曲就都成了臭婆娘的裹脚布了。




        补充:看了后边那么多的回贴,有必要再说一下,经询问演奏者,《漂葫》只不过是一个有主题的小练习曲,不是个什么正式的独奏曲,吹它只是练练功而已。另,同类练习曲之前在管乐和弦乐中早以有之,并且用管乐练习循环双吐的大有人在,不是新鲜事。望再有在后边跟贴的朋友最好先听一下《野蜂飞舞》和《无穷动》二曲,可以心中有数。
作者: syabc    时间: 2010-2-12 08:53

虫虫太有材了,前边舞文弄默、咬文嚼字、横批竖指,搞出个 1 — 23 来,没人指正其谬也就算了。但虫虫长大了,爬过的地方多了,不甘寂寞,竟又整出此篇奇文。在下以为,要评论乐曲及所用技巧,还是先广泛地多听听乐曲、了解一下乐曲所要描写的意境为好,以免被指孤陋寡闻,贻笑大方。
作者: zhuomuniao    时间: 2010-2-12 13:32     标题: 回复

实话告诉你吧朋友,你所见到的“1-23”还不到我老师研究成果的一半呢。敢跟我老师叫板,不知你是“初生牛犊”还是“艺高之人”,如果也是“艺高之人”就请亮亮你的绝活,让我们也开开眼见识见识
作者: 芳草天空    时间: 2010-2-12 13:36

    世间任何一项事业都是在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向前发展,这是人尽皆知的道理。只能提出问题不能解决问题的人充其量是半个“高人”,即能提出问题又能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人才是真正的“高人”。只会用空话说话的人是“庸人”,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的人也是“高人”。我崇拜高人,鄙视庸人,最鄙视自以为是的“庸庸人”。
作者: 黑土葫芦虫    时间: 2010-2-12 14:46     标题: 葫芦虫真诚致欠

葫芦虫一直坚信所有葫芦丝巴乌爱好者都是好朋友,肯定也好、否定也好一贯奉行“只对事、不对人”,只希望我们共同钟爱的葫芦丝事业,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能够科学健康发展。在以往的文章中如有哪些得罪或伤害,实属无意敬请见谅。十分感谢“syabc”和“美丽的葫”两位老师给老“糊涂虫”的提醒,同时也真诚希望两位小老师,对我先后提出的一些观点或缪论给于更加严厉的,但最好能让我看懂的纠正和批判。谢谢两位小老师,向你们学习!向你们致敬!!黑土葫芦虫。


作者: syabc    时间: 2010-2-12 18:11

引用:
原帖由 zhuomuniao 于 2010-2-12 13:32 发表 实话告诉你吧朋友,你所见到的“1-23”还不到我老师研究成果的一半呢。敢跟我老师叫板,不知你是“初生牛犊”还是“艺高之人”,如果也是“艺高之人”就请亮亮你的绝活,让我们也开开眼见识见识

寥寥数语,彰显其跳梁之能。仁兄的名字本身就是对老师的大不敬。请不要在这里再给你的老师脸上抹黑了。


作者: syabc    时间: 2010-2-12 18:18

引用:
原帖由 黑土葫芦虫 于 2010-2-12 14:46 发表 葫芦虫一直坚信所有葫芦丝巴乌爱好者都是好朋友,肯定也好、否定也好一贯奉行“只对事、不对人”, ...同时也真诚希望两位小老师,对我先后提出的一些观点或缪论给于更加严厉的,但最好能让我看懂的纠正和批判。

 我就是看懂了了五楼的贴子才发言的,且并无高深莫测之语,多听听乐曲,了解了情况再发表意见,这话放到谁谁都会说的。如有哪句话虫老师没看懂,只管明说。


作者: 千瓣莲花    时间: 2010-2-12 22:00

论坛当然是要论的,但还是论事论理的好,不希望有攻愆在坛里出现,这不是论坛所需要的
作者: zhuomuniao    时间: 2010-2-13 07:17     标题: 回帖

寻乐法官:

现就syabc(原告)诉葫芦虫(被告)无厘头案一审判决如下。

原告syabc没有遵循“谁主张、谁举证”的司法原则,至今没有向本庭提交更有说服力的证据。因此,对原告的主张法庭不予支持。并提示原告在今后陈述中注意文明用语。

被告葫芦虫对自己所持观点(对错与本庭无关),论述清楚,证据充分,本着“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审判原则,判决葫芦虫一审胜诉。

本法庭希望原被告双方接到此判决书后,无论胜负都要积极准备继续开战,分不出雌雄绝不算英雄好汉。本法庭一定会公平、公正断案,期待进行二审、三审以致n审。

这年头,闲着也是闲着,越热闹越好,太好玩了!


作者: 郑州琴行    时间: 2010-2-13 08:57

此人不是听过“白云演讲”,就一定是听过“黑土唱歌”。否则老谋深算的葫芦虫老师突然表现出那样一种姿态,而他的情绪咋还平静不下来呢。多明显的一步棋他竟感觉不到、看不出来,才一个回合,众目睽睽,在姿态和情绪上又输了一招,真丢人。


作者: 黑土葫芦虫    时间: 2010-2-13 09:24     标题: 葫芦虫向学生说几句

时逢假期与你们个别联系很不方便,故在此一并告知。请你们不要参与和继续这种毫无意义的另类游戏,谁愿意让谁自己玩吧。希望你们在家里多陪陪父母,再有多余时间和精力学点真本事、长点真能耐,这才是人间正道!!!黑土葫芦虫。


作者: 竹林古筝    时间: 2010-2-13 11:12

引用:
原帖由 千瓣莲花 于 2010-2-12 22:00 发表 论坛当然是要论的,但还是论事论理的好,不希望有攻愆在坛里出现,这不是论坛所需要的
支持莲版的帖,来的都是葫芦丝友,支持每个人发表看法,但要注意文明用语,要对事不对人,不要把私下的恩恩怨怨搬到论坛这个和谐的葫芦丝网友的家园来,这样也太有失身份,也不象个搞艺术的啊,希望都静下心来。真诚的希望大家做到天下葫芦友是一家。为了有益于葫芦丝的发展多做些努力吧!
作者: 云的影子    时间: 2010-2-13 14:26

引用:
原帖由 竹林古筝 于 2010-2-13 11:12 发表 支持莲版的帖,来的都是葫芦丝友,支持每个人发表看法,但要注意文明用语,要对事不对人,不要把私下的恩恩怨怨搬到论坛这个和谐的葫芦丝网友的家园来,这样也太有失身份,也不象个搞艺术的啊,希望都静下心来。真诚 ...

支持古筝老师的观点。


作者: 柳皮笛    时间: 2010-2-15 11:39

引用:
原帖由 千瓣莲花 于 2010-2-12 22:00 发表 论坛当然是要论的,但还是论事论理的好,不希望有攻愆在坛里出现,这不是论坛所需要的

 

这个主题帖里有硝烟,不好!

 

 

 

 

 

[ 本帖最后由 柳皮笛 于 2010-2-18 11:09 编辑 ]
作者: 欢乐竹笛    时间: 2010-2-22 08:19

1.很多演奏家都说循环双吐听起来很美,黑土老师却说不美,我们感觉好像都有道理,但又不十分明白,这是问题的关键也是争论的焦点,谁能帮我们弄得更明白一些。 

2.黑土老师既没掌握循环双吐,又不是作曲家,却认为《漂葫》等乐曲又臭又长,求知欲和好奇心驱使我们还是想早一点知道其中的根据或道理。


作者: 黑土葫芦虫    时间: 2010-2-24 07:04     标题: 对欢乐竹笛贴的回应

前面的讦争愆论刚刚平息,又看到上面既很温和又极有深意的帖子,回还是不回又费一番思量。当想到,自己本来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业余爱好者,与演奏家、作曲家本来就不是一回事。我所言即使全是谬误,最终哪怕被批得体无完肤,能给广大爱好者当个反面教员,也算我对葫芦丝文化一份特殊的贡献。于是决定将计就计,利用这一机会,对《质疑》一文做点必要的说明和解释。

对问题1的回应。本人从不迷信任何人和任何事,习惯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从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但也不轻易发表不同意见。至于循环双吐听觉效果“美不美”问题,不同的人性格爱好不同、立场目的不同、所处认识阶段不同,看法结论不一样这是极其自然和正常的。针对这些不一样,在一般意义的交流中,我们应懂得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没有必要非得争个你对我错。但在严谨缜密的学术研讨中,进入高一层次的理性认识阶段,尽管可以站在不同立场和角度,但必须针对同一目的,必须遵循同一规则,就此命题最终得到的结论应该是一样或相近的。

众所周知“美不美”是个相对概念,我说循环双吐“不美”,是与性质相同的其它快吐音横向比较得出的结论,其理由和根据来自演奏法理论和应用实践两个方面。

从理论认识方面看:把双吐与单吐和三吐进行对照比较。单吐有多种节奏形式,常见常用的有XX  XXX  XXX  XXXX ;三吐有二种常见常用的节奏形式XXX  XXX ,且分别对应两种不同的吐音组合 TTK   TKT ;而双吐无论节奏形式还是吐音组合只有一种,且是唯一的一种 XXXX TKTK)。双吐节奏形式的单一性,吐音组合的单调性,加上葫芦丝音域范围的有限性,其听觉效果明显呈现呆板、机械和程式化的特点。再引入循环换气,双吐技法的这一特点(也是弱点)被自然放大、延长和强化。

从应用实践方面看:我们再把能够见到听道的,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所有经典曲目中的快板部分进行比较不难发现。为扬长避短,几乎所有曲目毫无例外地都将多种快吐音技法组合运用,即使专门的双吐乐段一般也只有几个乐句,连续双吐的时间也不太长。要知道,人的听觉感受也有一个疲劳期和疲劳度问题,再美再好的东西一旦过期过度,其美和好也将大打折扣,我想这一定不是我们引入循环双吐希望得到的结果。

我的结论,就是以上述理论和实践为基础、为佐证,反复试听、比照推理得出的。这一结论究竟是主观臆断还是客观推断,我相信历史和后人会给出评判的。至于“又臭又长”一词确属用词不当,没有顾及曾为此做出巨大付出的那些朋友们的感受,给他们情感和心理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借此机会再次向他们表示深深的歉意!

对问题2的回应。因本人只对演奏法及演奏法应用问题感兴趣,至于对《漂葫》等乐曲,我的确没有资格和权利作任何评价。正因如此,只要稍加注意不难发现,《质疑》全文从题目到内容以至最后结论,甚至包括让人极为反感的“又臭又长” 一词,都是针对循环双吐而说的。在这一点上本人非常自信,写文章从不跑题或把主题论点随意外延,至于读者如何引申、如何联想,这就不是我能控制左右的了。

本人从不评论乐曲还有两个原因。一是,同首新乐曲被不同的人演奏,其听觉效果可能会有天壤之别,个中原因很难判断。二是,在音乐作品评论中,的确也还存在一个争论不休的创作理念或创作动机问题。有歌颂党和祖国以及幸福生活的,有赞美自然景观抒发特定情感的,有催人奋进积极健康努力向上的,有对爱情和美好未来渴望向往的,有单为某种技法应用的,有纯为娱乐和消磨时光的。究竟哪种理念或动机更有意义、更有道理,究竟哪类作品能广为流传或只能孤芳自赏,本人仍处在感性认识的低级阶段。故,从不敢对任何乐曲妄加评论。

上述回应,不知欢乐竹笛是否满意。为维护该论坛的和谐与学术氛围,就此话题,这是我最后一次公开回应,希望朋友们谅解。黑土葫芦虫。


作者: 老马    时间: 2010-2-25 00:23

楼主老师一看就是学者型的老师,温和有条理,而且把问题细化研究的精神值得我们很多人学习,昨晚上还和朋友在说咕音的避免,就是因为很多老师不明白咕音产生的原理,讲不透,自然不能教初学者如何去避免,至于一些特殊技巧的问题,我觉得有很多技巧有它特殊的用途,如花舌,说真的,多年以前那时葫芦丝刚起步的时候,我很抵制这技巧,后来有一些优秀的曲子如王厚臣老师赵洪啸老师等等一些优秀的曲子用到花舌后产生一些独特的效果才明白,原来它也有它的妙用,只是不能象叠音波音这样大量使用罢了,不管什么技巧它只是为表现曲子服务的.
楼主注重理论方面的研究和分类,这确实是好事,在你还没来之前我和余哥就转了你的一些文章,非常好,因为我本人来说,以前一直以为葫芦丝的技巧是简单的,所以一直则重在如何用更通俗更简单的语言让初学者更容易明白它的练习方法,首先要让初学者不要碰到"槛儿"打退堂鼓,并请胡晓老师录了大量的基础练习,以便于初学者强化,进而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能顺利吹出一些简单的曲子,想吹精吹好,大家都明白,那是建立在基础好,并对曲子有深刻理解之上的,说真的,我们也只是爱好者,但是话说回来全国有几个专业的呢?葫芦丝起步晚,也就这十年之内的事,论坛上好多人也都算是见证,最早时,我建一个网站叫"竹楼情歌",百度上一搜就只有它,任何葫芦丝新闻都没有,所以理论确实也应该有一些能力的老师来规范它完善它,葫芦丝这几年发展得很好,但也只是一个起步,象楼主老师说的很多人太浮燥了,眼光应该长远一些,
作为论坛的管理员,我其实真的希望这楼里这种理性的争论能多一些,也希望大伙都大度一点,就象我和朋友开玩笑说的一样,论坛要是一言堂,论坛就不应该叫论坛,应该叫"讲座"了,楼主是学者,可别笑话老马,我是个不太有逻辑的人,有时写帖子写着写着就跑到十万八千里去了,也希望你能再多一些帖子,以供大伙学习研究呵呵
作者: yanguanglong    时间: 2010-2-27 19:15

任何技法应该都是为表现乐曲服务的。
作者: 灵台清静    时间: 2010-3-29 21:56

好听。好听。。。很好听。。。。.............
作者: 竹韵清泉    时间: 2010-4-14 23:25

赞成马老师的观点,论坛里应该是多一些温和的理论探讨,而不应是火药味满天飞,伤了朋友们的和气。
作者: Hahallo    时间: 2010-6-10 15:22

葫芦丝越来越普及后,其曲目也好象开始走向越来越多的炫耀技法,希望能多听到一些象《月光下的凤尾竹》、《竹林深处》、《侗乡之夜》、《金色的孔雀》等技法不是很难而意境优美的曲目。
作者: 燕山春柳    时间: 2010-6-10 17:38

赞成老马。讨论问题值得赞赏,来不来就上火不好。
作者: 丝琴    时间: 2010-6-12 08:00

引用:
原帖由 竹林古筝 于 2010-2-13 11:12 发表 支持莲版的帖,来的都是葫芦丝友,支持每个人发表看法,但要注意文明用语,要对事不对人,不要把私下的恩恩怨怨搬到论坛这个和谐的葫芦丝网友的家园来,这样也太有失身份,也不象个搞艺术的啊,希望都静下心来。真诚 ...
朋友们!!应把争论的基点放在演奏艺术技巧方法研究讨论上!否则。。对葫芦丝艺术的发展提高毫无意义。
作者: 慧儿    时间: 2010-6-16 19:35

单老师早已对该文作了较大幅度的修订和调整,对此问题感兴趣的葫友,可到单老师个人教学网站( www.hlc555.com)【蛙理虫论】栏目中查找阅读修改后的全文。
作者: 森林雀    时间: 2010-6-18 09:59     标题: 为葫芦虫鸣冤

 

在这里有时候用词不当也许这是谁都会犯的错误,请在感情色彩词语上我们能不能不要深究呢?能不能在学术上好好的去深究一下呢?对于双吐循环换气这种方法我觉得“葫芦虫”老师说的很有道理,为什么有人说笛子和唢呐中都能用为什么葫芦丝就不能用呢?“葫芦虫”解释的应该算是比较清楚了,因为葫芦丝的音域很窄,请注意是很窄而不是比较窄,所以这样本身很难但是出来效果很平淡没有太多变化的演奏“方法”吹出来的曲子自然就会显得平淡了。

还有人说到了花舌,为什么以前惹人讨厌的技法现在能用好呢?因为我们把它“合理”得应用到葫芦丝的演奏中,什么叫合理呢?少用一点,花舌只能是点缀,只有它用少才能有不一样的效果,如果一首曲子长篇大论的用花舌那么我想在葫芦丝的演奏中花舌还是不会被人接受的。花舌在笛子中多为北派演奏风格的曲子广为运用,为什么呢?五梆子、扬鞭催马运粮忙等等,因为这种技法适合于北方曲子的风格,更适合北方人的性格,然而葫芦丝本来就是出自滇西南地方,绝对不会发源于长江以北的地方,所以按照它本身的韵味本来就不能运用太多的北方味很浓的演奏技法,只能借鉴加花而已,一旦多用那就会适得其反。

把花舌这个在葫芦丝演奏中已经被大家接受的技法拿出来说这么多只是想说明一句话: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最好的不一定就是适合的。

所以还是想告诉那些以笛子、唢呐、笙等等管乐起家的朋友,在吹葫芦丝的时候多想一想云南的风光,多想一想云南的民情,不要觉得什么都加上去,那样不觉得有点四不像吗?

尊重原生态,其实葫芦丝、马头琴这些乐器我觉得就属于唱歌中的原生态一样,如果因为我们汉族喜欢然后学习再然后去随心随意去更改我想就失去了它原来的味道,那样我们和那些破坏文物的盗墓贼就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了,呵呵,言重了,有得罪的地方请大家指正,但还是那句话,讨论不是讽刺和骂人,希望大家不要忘了我们在这里留下文字的目的是为了学习和探讨,是辩论不是争论,葫芦虫老师做的事情我想各位很少有人能够了解更不会有人理解,他含辛茹苦的为了什么呢?一位年近花甲的老教授整天抱着个葫芦丝、整天翻阅各种葫芦丝书籍看各种葫芦丝文章为什么呢?所以还是恳请大家好好回答他提出的问题,不要语中带刺。

 

 

深圳光明新区顺艺音乐室

 


作者: 星辉    时间: 2010-6-18 11:18

尊重原生态 赞一个!
作者: 龙吟芦箫    时间: 2010-6-18 12:29

艺术是高雅的,讨论也应雅致
作者: 欣平    时间: 2010-6-18 13:05     标题: 回复 31# 森林雀 的帖子

赞同,他是对事不对人,如果论坛都是好声一片,没有相反观点,这样的论坛就死气了;有不同意见都可以说吗.真理是在辩论中确立的.,认识是在辩论中提高的,至于骂人的话,甚至拿大人物吓人的话就不好了.它容易使人想起"狐假虎威"这个成语,平和也好,激烈也好.这是性格所至.但就是要说理,不要漫骂.这才是应有的讨论态度.其实去年拿到<飘葫>我就给修改了.并且增加了三十小节.想使旋律更流畅些.只是发给我的学生们练习了.有个学生练了半年,在教师节那天吹给我听了,虽然中途因为4的原因卡了一下,但已经吹了50多小节了.其他包括我都没有那么大的毅力和耐心,至今不会,可见这个功夫是多么难.问了笛子专业班的学生,回答:都懂,都会,但他们班三十多人真正能运用的只有俩人.所以专业的掌握都难啊.循环换气就很难学,循环双吐换气.太难学了.
作者: 寸点    时间: 2010-6-18 13:53

智者见智 仁者见仁
作者: 塞外丝语声    时间: 2010-6-20 19:54     标题: 世界本来就是唯物的

前辈们,有问题确实是好事,没问题怎么发展?历史总是前进的嘛!晚辈想说的是,教育家和演奏家本来就是两个概念嘛,前者重于理论,后者偏向实践,大家静静坐下来,文武并合,何乐而不为呢?
作者: 森林雀    时间: 2010-6-22 13:02     标题: 反复阅读黑土老师修改后《质疑》全文有感而发

1、反复阅读黑土老师修改后《质疑》全文有感而发:

    违背艺术宗旨毫无意义“专为技法而技法”的各种情况不值得讨论,因此我们仅从技法应用的一般规律再做分析。以颤音应用为例,颤音也是一种非常好听的演奏技法,若将颤音也像循环双吐一样应用在某曲中的每一个音符、每一小节、每一乐句,乃至整段或全曲,相信百分之九十九的爱好者都会坚决反对。而看待、分析、认识情况性质完全相同的循环双吐为什么就能长期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结论,问题的根源究竟出在哪呢?

 

    2、距循环双吐(笛子唢呐)问世已有十余年,难道我们永远被它的“高难、神奇”所迷惑,永远被自身的“情感、迷信”所控制,永远走不出感性认识的低级阶段?他人(笛子唢呐)皆醉那是人家的事,难道我们(葫芦丝)就不可以早一些独自醒来吗?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应该明确,一种技法其美学价值和实用价值的大小,并不取决于它的发明者和演奏者是谁,也不取决于什么人曾经肯定过或否定过,更不取决于掌握它的难或易。

 

    3、由此,也使我们联想起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由起始时的“地心说”,逐步发展到后来的“日心说”,这不仅是一种认识上的飞跃,也是一种历史进步和发展必然。黑土老师从理论认识和应用实践等,多角度多层次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无可辩驳的论据和事实,使我们认清了循环双吐的真正意义和价值。他是当今葫芦丝领域,演奏法理论与应用研究一个不可多得的“奇才和怪才”,我们坚决力挺他对循环双吐的这些理性认识和观点。

 

    4、难怪我国民族器乐事业发展速度如此缓慢,除了存在大量的客观外部因素外,我们自身理念观念上的迷信保守,思想方法上的简单落后,理论认识上的浑浑噩噩,讨论问题经常搞不清主题、有时还断章取义、剑走偏锋,也是重要的影响和制约因素。

 

深圳市光明新区顺艺音乐室


作者: 小荷尖角    时间: 2010-6-25 20:12

与森林雀具有相同感受!!!
作者: 欣平    时间: 2010-6-30 12:59     标题: 回复 22# 老马 的帖子

话语非常中肯.态度非常虔诚,让人信服.
作者: 欣平    时间: 2010-6-30 13:01     标题: 回复 37# 森林雀 的帖子

说的非常好,从字里行间感觉.你也是一个学者.
作者: 李生军    时间: 2010-9-24 00:27     标题: 双吐循环换气早就有了

著名的笛子演奏家胡结续老师早就在他年轻的时候在笛子中运用双吐循环换气了,成都的朋友可以去拜访一下他老人家。胡老师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就出版发行了一盘磁带《中国竹乐》,里面有葫芦丝,巴乌演奏的几首音乐,除龚全国老师、哏德全老师外,胡结续老师算是出专辑演奏葫芦丝·巴乌的最早演奏家了。
作者: 照亮    时间: 2010-10-18 23:23

技巧要为乐曲表现服务。反了没意义了。玩技巧,那不是艺术。
作者: rqb    时间: 2010-11-11 10:09     标题: 回复 41# 李生军 的帖子

这个专辑磁带 我在一个旧书市场上买到过 早已经绝版了 里面有列哨 凤尾竹下 和傣家小卜少三首很有特点的葫芦丝巴乌曲 可惜是磁带 无法考录上传
作者: 56S    时间: 2010-11-23 14:28

楼主的教学网站非常好,
作者: 丝语箫埙    时间: 2010-12-16 17:01

传统的经典的才是最好的。
作者: xcbmyj    时间: 2010-12-17 15:39

言之凿凿,论据充分,高有理论,贵在实践,实在耐葫芦丝理论中的上等极品,学习了,感谢中---------------
作者: 大雯雯    时间: 2011-2-28 23:03

有质疑才有进步
作者: 月光    时间: 2011-4-22 14:50     标题: 回复 1# Hahallo 的帖子

赞成!现在的曲子太多了,有吹不过来的感觉,整天在吹谁的曲子吹哪首新曲子上,浪费了不少脑筋和时间,结果没有一首曲子吹的精,真的不知道是得到的多,还是失去的多!最后决定还是回归传统吧!吹来吹去,觉得还是传统的经典!作为我们业余爱好者来说,能真正意义上吹好几首乐曲,其实已经很不错了,不能去盲从,跟风,要给自己定个目标,按照自己目标走下去。其实一首乐曲中,少做几个滑音,或少做几个打音,并不能说是你吹的就不对,有些人喜欢钻牛角尖,认准了一个理,非说你不对,你有什么办法呢,觉得对你就接受,觉得不对,就按自己的做下去,民族乐器本身也不限制技巧的使用,只要你掌握的准确并使用的合理,多用些或少用些,完全取决于自己,并不是说非要在某个音上,一定要用上某个技巧,即使现在有些乐曲,技巧很复杂,但是我们也可以适当考虑不用。怀念《月光下的凤尾竹》、《竹林深处》、《侗乡之夜》、《金色的孔雀》我把你们丢下的太久了,我一定要重新正确的对待你们,你们是葫芦丝音乐作品中的骄傲,是经典中的经典!

另外,葫芦虫同学说双吐在葫芦丝上呆板、机械我不敢苟同,双吐循环换气也是一种有用的技巧,如果掌握好了,适当的采用,对演奏还是很有帮助的,学习葫芦丝的朋友全面掌握葫芦丝的技巧,也是很有必要的,我们要知难而进,不能遇到点困难就退缩。


作者: 成晏    时间: 2011-4-25 18:04     标题: 向老师学习

你们都是我的老师,我看看讲的都有道理,我更偏向葫芦虫,技巧为效果服务.做任何事讲成本.专业的要讲究这个.业余的难说了.就看个人的悟性了.
作者: 孙立    时间: 2011-4-26 16:19

支持百花齐放,百家争呜!路过学习!




欢迎光临 葫芦丝专业论坛 (http://bbs.hulusi.com/) Powered by Discuz! 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