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葫芦丝自身的不足:音域窄、音量的可控范围小,限制了葫芦丝表现感情起伏较大的作品。所以,适合葫芦丝演绎的作品,绝大多数都是那种娓娓道来、感情细腻、情感起伏较为平淡的作品。
在这儿也听过很多网友为了改进这个不足作出了各种各样的尝试,但遗憾的是,至今没有取得令人佩服的结果,或者说得稍微直接一点--基本上都是不成功的。
以上两点不足的原因,我认为是葫芦丝的发声体包裹在葫芦里面,口腔气流和嘴唇无法直接控制其震动,从而也就无法(在一定程度)控制其振动频率和振动幅度造成的。而其他各种西洋或中国民族乐器都能够做到。比如:弦乐器和打击乐器是用手的力度来控制其振幅(控制音量)、吹管乐器是可以通过嘴唇来控制的。民族乐器唢呐、西洋乐器单、双簧管,可以通过嘴唇控制振动膜片;各种号,其振动体就是嘴唇本身。笛子是通过气流振动(带动笛膜)也能受到有效控制。而唯独葫芦丝(包括巴乌)的振动体却是(我所知道的)唯一不受演奏者控制,因而也就形成了今天的缺点。
据在下所知,本坛上有很多葫芦丝制作高手,希望他们能够在改进葫芦丝结构上做出努力探索。我认为:改进的方向就是想办法让葫芦丝的振动体能够接受嘴唇力度的控制。
期望改进后的葫芦丝,让我等广大葫芦丝爱好者能够进一步用这个优秀的民族乐器演奏出更多作品。
欢迎光临 葫芦丝专业论坛 (http://bbs.hulusi.com/) | Powered by Discuz! 6.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