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葫芦丝演奏乐曲说明▓重发柳风以前帖▓▓▓▓ [打印本页]
作者: 老马 时间: 2009-10-30 23:38 标题: ▓▓▓▓葫芦丝演奏乐曲说明▓重发柳风以前帖▓▓▓▓
版纳之夜
乐曲说明:
该曲材广泛流传于德宏 西双版纳 缅甸傣族民间的歌舞调,属宫廷音乐.它典雅 庄重,深受人民喜爱,除了用葫芦丝独奏外,还多被用于演唱和舞蹈
欢乐的泼水节
乐曲说明:
云南美丽的边疆,在傣族地区一年一度的泼水节上,傣族人民欢欣鼓舞 载歌载舞,相互"泼水"以示吉祥.
此曲表现了泼水节中欢乐的节日气愤.
竹林深处
乐曲说明:
乐曲根据流行于云南德宏地区的《葫芦箫调》创作。傣族小卜冒,(小伙子)多在夜间“串姑娘”(谈恋爱)时演奏《葫芦箫调》,小卜少(姑娘)能根据不同的调子分辨处自己的情侣。该曲以带引子的单三段体组成,以及其抒情的风格,表现出了傣族青年男女们的爱情生活。
瑞 丽 美
乐曲说明:
这是一首独具瑞丽特色的葫芦丝独奏曲,以其婉转动听的旋律 明快的节奏,把景色优美,物产丰富的瑞丽、描绘得淋漓尽致.在演奏中,小滑音 小颤音的运用使乐曲更圆润 更丰富 更富有表现力.
小卜少
乐曲说明:
小卜少系傣语,即小姑娘.乐曲描绘了傣家姑娘美丽天真 活泼可爱的动人形象.
全曲为带引子的三部曲式结构.引子自由的散板描绘出恬静秀美的傣家风光,使人们进入了迷人的画镜之中.第一部分是优美的行板,柔美抒情的旋律杂乐队的节奏下,犹如傣家姑娘在画镜中翩翩起舞 婀娜多姿.第2部分是欢快,活泼的快板,音乐以三拍子的节奏和明快,跳跃舒展的旋律,表现了傣家姑娘嬉戏,跳跃时的欢快情景.第三部分是再现及尾声,傣家姑娘又摆起轻盈的舞姿,消失在竹林之中.
芦箫情
乐曲说明:
"芦箫"及葫芦箫,是云南省阿昌 德昂等少数民族所喜爱的乐器
每当月明星疏之时,小伙子就来到所钟爱的姑娘家楼前,吹起葫芦箫,箫声委婉如诉,动人心弦.听到箫声,姑娘若有意,就会慢慢走出竹楼,去与心上人幽会,伴着箫声,一对恋人慢慢隐入竹林中~~~~~
傣寨情歌
乐曲说名:
乐曲通过富有地方色彩的傣族音调,描绘出傣族青年男女之间的恋情和载歌载舞的动人场面.
引子:自由地散板,描绘出恬静秀美的傣寨风光,把人们引入了如诗如画的画镜之中.
中板:以柔美抒情的旋律表现傣寨人民浪漫的情调.
小快板:旋律欢快跳荡,表现出傣寨人民乐观 奔放 豪爽的性格以及载歌载舞的动人场面.
慢板:是中板的再现,表现出傣寨青年男女摆起轻盈的舞姿消失在竹林深处.
幸 福 日 子
乐曲说明:
该曲根据傣族民歌<幸福日子>(弯弯阿罗)改变而成.它表现了傣族人民善良 纯朴的民族性格和勇于进取 勇于创造的民族精神.显示出美而不俗 柔而有刚的艺术魅力.
孔 雀 姑 娘
乐曲说明:
乐曲带引子的三段体构成.它展现出孔雀姑娘柔美 活泼的可爱形象和舒展动人的优美舞
月 映 竹 楼
乐曲说明:
乐曲由带引子的单三段体组成.这是一首情景相融的抒情 欢快乐曲.
第一段:抒情的节奏,音乐委婉 优美,描绘出一幅月映竹楼的画面.
第二段:小快板,欢快 活跃,表现傣家人在月白风清的夜晚,喜悦幸福的心情.
第三段:更深情的慢板,夜深了,在月光照映的傣家竹楼更显得恬静 优美
赶 摆
乐曲说明:
"摆"意思是傣族集市. 乐曲<赶摆>表现了傣族人民兴高采烈去赶集市的欢快情景.
晚 霞
乐曲说明:
此曲表现了勤劳勇敢的景颇人民劳动一天后,满载硕果在晚归的山林间唱这山歌,迎着把整个山林映照得金碧辉煌的晚霞的喜悦心情.演奏时要把握好速度的变化和情绪的处理.
勐 养 江 畔
乐曲说明:
此曲取材于勐养江畔的傣族情歌,表现了勐养江畔傣族青年男女甜蜜的爱情生活.此曲中的"2"音基本上都用"指颤音"技巧来演奏.
作者: 老马 时间: 2009-10-30 23:39
版 纳 风 光
乐曲说明:
此曲采用云南傣族、彝族地区民间音乐素材编写成的。乐曲分引子散板、第二段中板、第三段转为欢快跳跃的小快板、最后一段为第一段音乐的再现。表现了西双版纳美丽的风光、漂亮的金孔雀展翅开屏、翩翩起舞的动人景象。乐曲用傣族象角鼓、芒锣配奏,颇具特色。此曲也适宜巴乌演奏。葫芦丝演奏时也可采用跳越、简短演奏如标有⊕即可跳过中间旋律接下段⊕旋律演奏。——————谢谢djlzhy朋友提供
幽 静 的 夜 晚
乐曲说明
在皎洁的月光下,哈尼族青年吹奏着葫芦丝,优美的乐曲传到远方,姑娘寻着乐音来到了小伙子身旁,共享着这幽静迷人的夜晚风光。———————谢谢djlzhy朋友提供
洱 海 渔 歌
乐曲说明:———————谢谢djlzhy朋友提供
此曲采用云南音乐素材编成。描写云南大理苍山脚下,洱海晨曦、碧波荡漾,渔民们乘着小船捕鱼劳动的情景。
石 林 欢 歌
乐曲说明
乐曲采用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素材编成。描绘云南石林风景优美壮观,阿诗玛石像高耸入云,颠峰上的石莲花随风摇曳,撒尼族姑娘在石林中尽情舞蹈欢唱。:———————谢谢djlzhy朋友提供
欢乐的嘎光
乐曲说明:
“嘎光”是傣语,“光”即是象脚鼓,“嘎”是傣族青年将鼓带挎在左肩,鼓腔置于于腰左侧,边击鼓边舞动进行表演。傣族象脚舞即为“嘎光”舞姿变化丰富,矫健豪放。
“欢乐的嘎光”直译为“欢乐的象脚鼓舞”。———————谢谢djlzhy朋友提供
七月*蜀葵 花神李夫人
蜀葵,植株修长而挺立,开于夏末秋初,花朵大而娇媚,颜色五彩斑斓,其中,黄蜀葵又称为秋葵,在诗经中就餐曾提及“七月菱葵叔”,葵指的就是黄菱葵。秋葵是一种朝开暮落的花,一般人说的“昨日黄花”,就是以秋葵为写照。 菱葵花的花神相传是汉武帝的宠妃李夫人。李夫人的兄长李延年曾为他写一极其动人的歌,即:“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由于李夫人极早逝,短暂而又绚丽的生命,宛如秋葵一般,所以人们就以她为七月蜀葵的花神了。 乐曲在鸟鸣一笙、笛轻柔音乐中,花出蜀地的秀丽山水。排箫绽放出蜀葵娇媚的颜色,宛如李夫人倾城倾国的笑面。葫芦丝演奏出轻歌曼舞的旋律,仿佛蜀葵俏丽的花朵随风尽情起舞,在迷人的夕照中,随风而逝。
何人移向会仙亭?浅紫深红带叶青。蜀道幽香曾有愿,巫山神女共娉婷。—————————谢谢千瓣莲花(余哥)提供
瑶族舞曲——背景材料
彭修文(1931-1997),湖北武汉人,著名指挥家。从小学习二胡、琵琶等民族乐器。1954年到中央广播民族管弦乐团任指和作曲、指挥、创作和改编了不少、深受群众欢迎喜欢的作品。1957年在莫斯科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艺术比赛上,他指挥的民族乐团获金质奖章。彭修文一生改编、创作的音乐作品达四五百首,为我国民族音乐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作品充分表现民族管弦乐队特有的艺术魅力,生动地描绘声绘色瑶族人民欢庆节日时的歌舞场面。
夜幕降临了,人们穿着盛装,打着长鼓,聚集在月光下。乐曲起自低音乐器轻轻奏出的舞蹈性节奏,犹如姑娘们敲起了心爱的长鼓,歌舞既将开始。引子过去之后,乐队中音色华丽明亮的高胡奏出幽静委婉的主题,似一们窈窕淑女翩翩起舞,婀娜多资。然后管子、笙和低音喉管吹奏主旋律,弹弦乐器以活跃的、五声性音阶式上下进行的音型作背景衬托,姑娘们纷纷敲起了长鼓,加入舞蹈行列,情绪逐渐高涨,人们活跃起来了。这时,乐曲进入三弦和大阮弹出的由第一主题衍变而来的、粗犷热烈的快板段落,表示小伙子也情不自禁地闯入姑娘们的队伍欢跳起来,这个旋律被不断重复,增强力度,渲染了热烈欢快的气氛.在音乐推向第一次高潮之后,渐慢渐弱的过渡乐句引出对比性的中段。这时乐曲由D羽转为D宫,改用3/4拍子,主音大小调转换,调性色彩对比鲜明。
中段的旋律风格性很强,笛笙和鸣,清新悠扬,情韵连绵,时而具有歌唱性,时而出现跳跃的节奏音型,恰似一对恋人在边歌边舞,互表爱慕之情,憧憬着幸福美好的生活。
第三段再现了开始的主题,乐队进入全奏,把音乐向高潮推进。最后的结尾部分,乐队各组乐器竞赛不断重复的音型,人们又纷纷加入舞蹈的行列,沉浸在一片狂欢之中,欢笑着、旋转着、歌唱着、气氛越来越热烈,感情越来越奔放,乐曲在强烈的全演奏高潮后结束。
《瑶族舞曲》不仅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也受到了世界人民在喜爱,在外国乐团访华演出中多次被演奏;2001年莱茵国家歌剧院交响乐团在访华音乐会上演奏了《瑶族舞曲》;在纪念中奥建交30周年的音乐会上,奥地利国家广播交响乐团中国曲子演绎得精彩绝伦,把瑶家的万种风情描绘得栩栩如生。钢琴王子克莱德曼致力于研究和推广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把中国民乐带到全世界,他与中国广播民族管弦乐团合作的成果中也有《瑶族舞曲》。 *彭修文根据中央广播民族管弦乐后,充分发挥了大型民族管弦乐队的声势与各声部独特的色彩,其音色优美动听、音色多变,是中国大型民族管弦乐的开山之作,也是经典之作。后此曲被改编成同名琵琶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音乐工作者对瑶族音乐进行了搜集整理和加工出版。在瑶族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创作了大量的具有民族风格的音乐作品,著名的有合唱及管弦乐曲《瑶族舞曲》《壮汉苗瑶共太阳》以及歌舞音乐《拉木歌》等。20世纪50年代初,刘铁山有感于粤北地区瑶族同胞载歌载舞的欢庆场面,用当地的传统歌舞鼓乐作为音乐素材,创作了《瑶族长鼓舞歌》。后由茅沅将该曲的部分主题改编为管弦乐《瑶族舞曲》。
小河趟水——歌曲背景
《小河淌水》是云南弥渡地区的一首汉族山歌(当地称调子)。从音乐风格和歌唱特点看,我国山歌可分为高腔、平腔、短腔、多声部山歌四大类。平腔山歌的曲词悠,进行平稳,节奏较为自由,拖腔较短。此曲属于平腔山歌。 这首民歌使用的素材与云南花灯《十大姐》及当地山歌《大四载秧》等有较多的联系。它经赵桦记录,尹宜功填词,歌唱家黄虹整理并演唱后,广为流传。 《小河淌水》节奏从容舒展,比较自由,回环起伏,清新优美;旋律具有云南地方特色,悠长飘逸;歌词质朴自然,富于想象;皎洁的月光,静静的小河,陪伴着凝眸远视的姑娘,她在深深的思念中,放开了自己的歌喉...细腻生动地描绘出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深远意境。 全曲由五个乐句构成一个复合乐段。开始,主长音“高音la”作为引腔,由远渐近烘托出空旷、静谧的特定背景。在第一个乐句中,姑娘热情地抒发情感,并期待着回答。第二乐句则以情深意长的口吻予以回答,这纯真、深却略带几分忧郁之情的旋律,让人感到柔和、安祥。 第三至第五乐句采用变化重复手法推动着歌曲向前发展,特别是那富于动力的第三乐句中四度跳进,像是姑娘心田激起的浪花。然后是姑娘对情 人的三次呼唤,一次比一次强烈,这纵情的歌声振荡山谷,震撼着人心,仿佛整个空间都被姑娘那炽热的感熔化了,此处,便是《小河淌水》的高峰。待山谷的回声渐渐平息,仍是一片寂静,河水依旧涓涓流淌着,歌曲再次回到安宁的夜景之中。第五乐句为整首山歌作一完满结束,其深邃宽广在下行音调,产生一种隽永之感,让人回味无穷。歌词大意:哎.....月亮出来亮旺旺,亮旺旺!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 哥像月亮天上走,天上走!哥啊,哥啊,哥啊,山下小河淌水清悠悠。哎.....月亮出来照满山,照满山!看到月亮想起阿哥。
这首民歌旋律优美,引起了很多作曲家的兴趣。作曲家朱践耳曾将它改编为钢琴曲《流水》,作曲家孟贵彬等还将它改编为混声大合唱。 民歌《小河淌水》经过改编,被昆明市创作排演成大型花灯歌舞剧《小河淌水》,经文化部专家多轮评选,在全国申报的166台剧目中脱颖而出,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项目。
猜调——倮倮
《猜 调》儿童的猜迷歌,是云南儿童游戏时唱的对歌,它源于云南彝族儿童游戏中的猜迷活动。那里的彝族小朋友做游戏时,经常以对唱形式猜谜。久而久之,当地的汉族小朋友就学会了《猜调》,并跟着唱起来。然而,汉族小朋友是依照自己的习惯、爱好演唱的,这就使得《猜调》的词、曲都变了样。比如,他们把昆明市著名街道名称编进歌里,又用昆明方言演唱。昆明地区的汉族成年人经常听孩子们在街道哼唱,也学会了《猜 调》。民间艺人为了演出的效果,对这首《猜调》不断进行加工润色,使之逐渐演变成现在的曲谱。 本曲内容生动、形式活泼,幽默诙谐的云南童谣以“绕口令”式的节奏表现了姐妹问答对歌的活动情趣。它采用了了、展、落的结构形式,使歌曲旋律十分流畅,同时又很吻合儿童的猜谜心理。 对歌从一个具有呼唤性的音调开始,向对方发出一连串问题:“小乖乖来小乖乖,我们说给你们猜,什么长,长上开?哪样长,海中间?什么长长街前卖嘛,哪样长长妹跟前?”引来一连串回答:“银河长,长上天,莲藕长,海中间;银线长长街前卖,丝线长长妹跟前。” 全曲从最高的do音开始,一直到最低音so结束,九个小节一气呵成,音乐思维的展开非常紧凑而流利顺畅。既不让自己喘息,也不给对方一点点思索的余地。
20世纪50年代初,昆明市文工团的独唱演员黄虹虚心向行家学会了这首民歌,然后到舞台上演出,立即受到云南人民的热烈欢迎。 《猜 调》这首儿童歌曲通过黄虹同志那妙趣横生的演唱,从云南传到了北京、再经各地音乐工作者录音,制成唱片,使之长上翅膀,飞遍全国。 钢琴家储望华还将《猜调》改编为钢琴曲,经钢琴家周广仁的演奏,更赋予了这首儿歌一种新意。—————————谢谢千瓣莲花(余哥)提供
作者: 老马 时间: 2009-10-30 23:39
可爱的小象
乐曲说明:
该乐曲描写了傣族人民的吉祥物——小象天真活泼可爱形象,它象征着傣族人民吉祥幸福生活。
C调演奏
苗 家 花 山 节
李志华老师的新曲http://bbs.hulusi.com/viewthread.php?tid=10664
乐曲说明
该曲描写的是农历的三月初三,苗族的花山节.苗家儿女穿着节日盛装,吹着芦笙偏偏起舞的热闹气氛
苗 家 花 山 节
李志华老师的新曲http://bbs.hulusi.com/viewthread.php?tid=10664
乐曲说明———————————谢谢老马提供
该曲描写的是农历的三月初三,苗族的花山节.苗家儿女穿着节日盛装,吹着芦笙偏偏起舞的热闹气氛
傣乡情歌
乐曲说明:
[引子]千峰叠翠,云雾缭绕,美丽的傣乡,春意昂然;
[一]用巴乌特有的音色,清晰、明亮的描绘傣家人民生活美满幸福的愉快心情;
[二]以深情的旋律,表现了傣乡人民浪漫情调如诗如画般迷人的情景;
[三]旋律欢快、跳跃地表现奔放、爽朗、乐观的特点,在巴乌演奏中采用大量吐音技法;
[四]舒展、热情的情绪将全曲推向高潮,描绘傣家儿女翩翩起舞的情景,表达对美好大自然的向往。
彝乡小调
乐曲说明:
此曲的音乐素材是根据谢光庭同志创作的舞蹈《阿哥。阿妹》中的部分旋律改编而成的。
多情的巴乌
乐曲说明:
此曲的演奏,要注意“2”和“3”的颤指要灵活而富有弹性,颤指音颤动的频率越快越好,“升5”“升1”两个音要恰倒好处。此曲由垠德全首次将同名歌曲移植为葫芦丝独奏曲。
竹楼情歌
乐曲说明:
此曲是一首广为流传的葫芦丝、巴乌独奏曲,它描写傣家的竹楼和民族风情,其动听的旋律、真挚的感情,令人神往,为之陶醉。
侗 乡 之 夜
乐曲说明:
这是 一首旋律优美,明快流畅,令人陶醉的巴乌独奏曲(用大葫芦丝演奏也可),演奏时要注意旋律的连贯,连线与顿音要顿挫分明。
金色的孔雀
乐曲说明:
本曲除了两种指法即筒音作“5”和“1”演奏外,也可以单独使用筒音作“5”的指法演奏。
芦 笙 欢 歌
乐曲说明:
*号处也可以吹成“5656 1212 | 6123 1235 |”或“5671 6712 | 7123 1235 |”(两个地方的前三拍的5 6 7 有低音点)。另外,乐曲从A段反复时须打开副管,使欢乐的情绪达到高峰,直到结束。倒数第四小节的“2”音还可以加花舌音,使之更加热烈。
水 之 情
乐曲说明:
引子最好能用循环换气的方法演奏,使之连贯一气呵成。本曲也可用大葫芦丝演奏。
梦 回 故 乡
乐曲说明:
本曲旨在表现古老彝山在贫穷中奋发的艰辛,同时也描写了远方游子在梦中与亲人团聚、同舞、同乐,共同分享丰收的喜悦的意境。乐曲以彝族音调为基础变化发展贯穿全曲,曲中的“4”音的吹奏请参照指法表,低音“1”的吹奏第一孔开半孔弱音吹即可吹出。另外,演奏本曲的葫芦丝副管制作发音应为“2”音,比一般葫芦丝副管低一个大二度。听起来才会协调,如果用一般的葫芦丝演奏,则可不打开副管。
古 歌
乐曲说明:
该曲是一部史诗般的民间作品,该乐曲雄浑古朴,与大多数常见的傣婉约派乐曲迥然不同。它采用循环换气的特殊技巧,全曲一气呵成,似吐非吐,似连非连,跌宏起伏,仿佛在讲述一个优美的民间传说。
——————————————————以上乐曲资料多谢朋友djlzhy提供
作者: 葫芦情深. 时间: 2009-10-30 23:40
谢谢马老师,希望能不断完善,加些新曲子
作者: 老马 时间: 2009-10-30 23:41
以下几帖是由论坛上的网友转帖而来,我只是集中整理一下,这样的资料极为重要,感谢作者及网友dengxinhua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创作背景及演奏技巧/方法讲解(转帖)
杨非(已故),1927年5月生,汉族,江西省南康市人。1949年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同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昆明军区国防歌舞团演奏员、创作员、创作组长、艺术室主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
代表作有大合唱《阿细跳月》、女声合唱《背起背箩上山来》、男声独唱《边疆牧歌》。《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更是50多年经久不衰,在国内外流行,最近美国波士顿出了一个以此歌名命名的华语CD唱盘,中国文联出版的《五四以来百首爱国主 义歌曲》收入了此歌,并和《背起背箩上山来》一道送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存。
王中文化奖是云南省的首个民间文化奖项,为年奖,每年授奖一人,评奖对象为云南杰出的有广泛影响的文学艺术家和学者。该奖项于1998年在昆明设立并当年评奖。此前已有8位获奖人——诗人于坚、画家刘自鸣、摄影家吴家林、书法家杨修品等曾经获得该奖。由于坚持评选的公正性、严格性、学术性及获奖者的代表性,王中文化奖已在云南省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
那年杨非22岁时,也就是1949年大军南下时到了云南参军,在云南军区歌舞团,驻在昆明。那个年代条件艰苦,唱的、跳的都是一些固定的歌曲、舞蹈,杨非学化学的,在歌舞团也是没有创作的条件。后来,也就是1954年,歌舞团临时组织下乡搞创作,就是体验生活(与今天的采风意思一样,但日子可没这样舒坦),当时就到了德宏。一翻过山林进到当时的芒市坝子,发现那真是一种震撼呀,根本不象现在这样的平坦,田地是轮耕制,到处是放养的牛羊,青山绿水,丛林葱郁,真叫人着迷,就像进了世外桃园。后来在芒市体验生活的1个多月里,更是遇到过许多希奇的事,小姑娘敢当着大军的面洗澡呀、男孩子敲打像脚鼓呀、还有就是到处都是芒果、菠萝和大青树呀,便写的“一只孔雀飞到龙树上”就是指的大青树,晚上从竹楼边路过听到小卜哨唱歌呀,太美了。后来也就慢慢学,走到哪里都学,也开始听到一种调子叫遮放调,旋律很美、又有韵味,真让人陶醉。《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的后来就是根据那个调子谱的曲。
后来到了瑞丽,那时没有专门的车,都是达运货的车子,一两个人约着去。在瑞丽勐秀山上,瑞丽江边,晚上睡觉也睡不着,又孤独,就开始写歌,搞创作。但是写什么呢?天天冥思苦想,找不到主题,总是怕写不出什么好的东西来,后来没办法,就想,实在不行就写德宏吧!什么竹楼呀、小卜少呀、弯弯的瑞丽江水呀,反正是决定了就写德宏的傣族和这里的山水啦。于是就在勐秀山上打草稿写成了《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的歌词。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是云南较有代表性的一首声乐作品,多少年来经久不衰,家喻户晓,其以傣族音乐为基调,表现了云南德宏州一带的美丽风光及风土人情。
德宏州一带,常年都是绿色世界,高大的榕树,茂密的原始森林,美丽的金孔雀,造型独特的傣家竹楼,源远流传的佛教文化,独特的民族风俗,欢腾的瑞丽江等等,不愧为美丽的地方,人们向往的地方。
演技技巧:
此曲本是声乐曲,用葫芦丝来演奏音域刚好够,所以此曲也是一首人们喜爱的芦丝独奏曲,凡演奏葫芦丝者,此曲是是首选曲目。
首先要想完美地演奏好此曲,低音3地演奏不能省,而遗憾的是一些葫芦丝制作没有低音3,另外一些演奏者觉得低音不好演奏故都翻高8度来演奏,这对乐曲的完整性和旋律的优美有较大的影响。为了避免了3和3之间的气息转换时出现的咕音,故可在两音之间加一个轻吐音,便可是两音之间的过度自然流畅。
此曲从技巧和节奏上来看都不难,一般初学者均能完成演奏,但在韵味上都欠佳,大家可以通过老师的讲解或者多听多模仿。根据自身乐感来表现此曲。其中最重要的是滑音、叠音、虚指颤音的应用
作者: 老马 时间: 2009-10-30 23:41
《侗乡之夜》创作背景及演奏技巧/方法讲解
作曲家
杨明 (1934年7月~)原名杨培兰,又名
羊鸣。山东长岛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正治部文工团原艺术指导。13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曾在部队文工团任演奏员,后开始音乐创作。1953年考入东北音乐专科学校(现沈阳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师从霍存慧等教授。1958年调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正治部文工团任作曲。1962年与姜春阳、金砂合作创作大型歌剧音乐《江姐》,1978年与朱正本合作创作歌剧音乐《忆娘》。他创作的作品还有《我爱祖国的蓝天》、《山歌向着青天唱》、《人民战士的母亲》、《我幸福,我生长在中国》、《九百六十万》、《兵哥哥》、《让军旗告诉国旗》、《唐古拉》等等
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黎平、从江、榕江、天柱、锦屏,湖南的新晃、芷江、靖县、通道和广西的三江、龙胜等县。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多信仰神,崇拜自然物。有自已的民间戏曲——侗戏。侗族的箫与笛是中国传统的乐器之一。侗族还以建筑艺术见长。每个寨子都有造型别致的木楼。这种不用一钉一铆的木结构建筑吸收了中国古代亭台、楼阁建筑的部分精髓。民族节庆新婚节每年农历十月的第一个卯日是侗族人的“新婚节”,常有数十对青年男女在这一天成亲,类似今天的“集体婚礼”。
创作背景&意境:静谧的夜晚。拂去一天的疲劳,躲开人们探询的目光,有一段火热的风雨桥边火热地展开。说起白天欢乐的节日,眼前又浮现出阿哥刀梯上雄壮的舞姿。年青激动的心在夜晚无法平静。相挽起舞,旋乱了树间的月影和星光。。回望村寨渐暗的灯火,羞红的脸庞在月色中纱般朦胧,手牵手相视一笑,清脆的笑声传向空中,宛如鸟儿归巢时撒向旷野的回鸣。
一、引子部分
引子的演奏通常较自由,在此我就按照我自己对此曲的理解来介绍,我认为在本曲引子的演奏中较关键的是速度的掌握和气息的调整。在这一段里气口的选择并不是唯一的,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觉去进行换气。作者的一度创作很重要,但演奏者的二度创作也同样重要。接下来将一下速度的处理,一般来手引子中的速度虽说是自由的散板,但也得在原有节奏的基础上来发挥。密集节奏连在一块的乐句一般由慢到快再渐慢或突慢或到了某个音以后,突然慢下来,或停在某个延长音上。
二、中板的演奏
中板的演奏不难掌握,节奏简单,速度不快,但要注意旋律的优美和流畅,音与音之间的过度要自然流畅,不能机械生硬,注意手指上的感觉,为了让音乐流畅、优美,我认为在无连音线相同音的断音方法应采用打音,采用打音、可以做到音断气不断保证音乐的流畅性。如果用舌去吐的话,有可能达不到打音的效果。大家可以试一试。
三、快板的演奏
本曲的重点全部在快板里面,要演奏好这一段快板有三个要求,一是双吐的技巧要到位,也就是要能够很快的进行双吐的演奏;而是颤音的熟练运用,特别是短颤音也叫波音,我们看乐谱快板倒数18、19小节这两小节对一般的演奏者有一定难度,望加强练习;三是对手指的灵活性要求较高,有两处对手指的要求特别高,也就是速度要快,偶弹性,一处是双吐部分,在双吐中手指要比舌头先到位,如果速度跟舌头同步或慢于舌头,那吐出来的效果会显得凌乱,特别是63321217|600|这两个小节要多加强练习,练习时遵循先慢后快的原则,另外一处是快板最后四小节的演奏,这四小节的演奏要求大脑要清晰地支配手指和节奏感,做到快而不乱,紧张有序。
四、尾声要求静,即就当快板部分结束后,反复到到中板部分,主要是表现侗乡人在后欢乐声结束又回后恢复了平静,三三两两都回家了,侗乡村寨晚上一切都很宁静,结束了美好生活的一天。。。。
作者: 老马 时间: 2009-10-30 23:41
《竹楼情歌》创作背景及演奏技巧/方法讲解
李海鹰简介
一曲《弯弯的月亮》,曾经风靡了大半个中国。歌曲以其优美的曲调和丰富的内涵感动了当时的人们,被音乐界公认为中国现时通俗歌曲的一首代表作品。
作曲家李海鹰,就是这首歌的词、曲作者。
李海鹰1954年生于广州。他从小喜欢音乐,很早就开始显露音乐才华。1970年,他才16岁就进入广州粤剧团,当上了小提琴手兼创作员。5年以后,他成为中国海军南海舰队正治部文工团的小提琴手兼创作员。这期间,他被送到广州星海音乐学院作曲进修班学习了一年半。1982 年底到1997年3月,他在广东音乐曲艺团当创作员,《弯弯的月亮》就是这期间写出来的。从1997年4月起,他担任了广东电视台的音乐总监。
李海鹰创作过一系列有影响的影视音乐作品。除了电视艺术片《大地情语》的插曲《弯弯的月亮》之外,还有电视剧《外来妹》的主题歌《我不想说》、电视剧《一路黄昏》的主题歌《走四方》、电视剧《女人天生爱做梦》的主题歌《我的爱对你说》等等。在这些歌曲的创作中,他集作词、作曲、编曲于一身,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能,歌曲一经播出便大受欢迎,被广为传唱,流行范围很广。他还为电影《鬼子来了》、《赛龙夺锦》等写歌编曲。
《竹楼情歌》是一首广为流传的葫芦丝、巴乌独奏曲。
创作背景&意境:云南省的少数民族大多集中分部在云南西部和南部的山地高原地区,这里虽然海拔较高、地形崎岖,但气候湿热。如云南省南部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就是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再加上云南省拥有竹林广阔的竹林。竹楼便成了傣族人民最主要的也是最具有民族特色的民居形式。傣家竹楼由竹子做成,竹子之间排列有缝隙,可以通风散热。竹楼的屋顶坡度很大,有利于排水。为了防潮,傣家竹楼的底部一般离地面2米左右,下面用几根坚固的竹子支撑起来,可以圈养牲畜。傣家竹楼多隐在浓密的绿荫之中,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副优美淡雅的图画。以其别具情趣的建筑式样和风格,把风景艳丽的西双版纳和瑞丽江两岸点缀得更加迷人。那些高大挺拔的椰子树、枝叶茂密的袖子树和果实累累的芒果树以及那摇曳多姿的凤尾竹,把一幢幢竹楼掩映在茂林修竹之中,真是幽美极了。
在这么美的环境下,又有那么美丽、热情的傣族姑娘,有情的人当然要在竹楼上互诉情怀、倾吐衷言了,在幽静辽远的傣家竹楼、在平静幸福的生活中,傣族青年男女倾诉真挚动人的爱情。,平静中透露着热烈浪漫;宁静中包含着祥和质朴,于是便有了《竹楼情歌》这一名曲。这首乐曲以其动听的旋律、真掣的
情感,使众多的葫芦丝、巴乌爱好者及演奏者为之陶醉
描写傣家的竹楼和民族风情,其动听的旋律、真挚的情感,令人神往,为之陶醉。反映的是傣族青年男女在竹楼幽会的情景。
在幽静辽远的傣家竹楼、在平静幸福的生活中,傣族青年男女倾诉真挚动人的爱情。其情,平静中透露着热烈浪漫;其景,宁静中包含着祥和质朴。所谓“诗无达诂”,还是自己去慢慢品位,每人的体会都会不一样的。
全曲分为引子、主题、快板、尾声几部分。
“引子”部分:在轻柔的背景音乐中,葫芦丝以自由的散板乐句,描绘出一幅清新、美丽的竹林晨景,为进入主题乐段作了极好的铺垫,引人入胜。(引子难度比较大)
“主题”部分:是一段平稳却有对比、非常优美、极富傣族风味的主旋律,就像傣家青年男女在互诉衷情。
“快板”部分:在优美的主题乐句之后,全曲进入了高潮乐段,一段无比欢快、跳跃的乐句,让人似乎看到了在幽静的竹林里、在美丽的瑞丽江边,那一对对傣家青年男女欢快起舞的情景。
“尾声”部分:一段表现青年男女们狂欢舞蹈的旋律过后,乐曲进入了尾声部分,再次响起了无比悠扬、优美的旋律,最后乐句以音量渐弱却又意犹未尽的方式结尾,让人联想到那一对对青年男女渐渐远去的身影......
一、引子的演奏
引子的演奏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特别是第二句开始直到引子结束,在这一部分的演奏中需要的是音乐的流畅,手指的灵活,快慢的掌握,注意速度提示,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倒数第二句,在这一部分里每个音均用单吐音演奏,在前面慢速度吐音中为了避免咕音的出现,注意嘴唇的运用,当速度加快是嘴唇可不打开以免影响速度和旋律的流畅性。
二、行板的演奏
在行板的演奏中不存在技巧上的难度,节奏较易掌握,旋律优美,需要注意的是气息的运用,不能只是为了完成乐句而演奏,其实在这一段里有很深的情感底蕴,需要的是用心来演奏。特别是这几个四拍长音的演奏,注意虚指颤音和腹颤音的有机结合。一般情况下音3的演奏虚指颤音用得多一些,其余长音尽量用腹颤音表现。
三、快板的演奏
小快板在整首乐曲中数最难的异端,可单从乐谱和节奏上来看并不难,那难在什么地方呢?抓的是风格的处理上,所谓风格的处理,我认为主要是指音乐的抑扬顿挫,从技巧上来看一般会采用吐音、打音、叠音、滑音、颤音五种技巧。在这一段里所用到的技巧都做了标记,所以练习时可完全按乐谱上的标识符号来进行。自己找音乐的感觉。
作者: 老马 时间: 2009-10-30 23:42
月光下的凤尾竹》创作背景及演奏技巧&方法讲解(转帖)
施光南,为中国成立后我国自己培养的新一代作曲家,被称为“时代歌手”。金华县源东乡叶村人,1940年8月22日在四川省重庆市南岸出生,为施复亮之子。施光南1948年回源东叶村老家上小学,1949年在金华城内小学毕业后,报考中央音乐学院,先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补习两年,再转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1964年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1964年毕业后分配到天津歌舞剧院任创作员。1970年前后创作了<<打起手鼓唱起歌> >等清新优美的抒情歌曲,流畅上口、具有浓厚民族风味,受到广大群众欢迎,。1978年7月,施光南调入中央乐团,此后,他的创作灵感尽情喷发,先后创作了《生活是多么美丽》、《月光下的凤尾竹》、《假如你要认识我》《祝酒歌》等上百首带有浓厚理想主 义色彩的抒情歌曲。1979年入中国音乐家协会并当选为理事,后任副主席。同年又被选为全国青联委员,后任副主席;并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他的歌唱出了中国人民走向未来的心声,唤起了亿万人民的强烈共鸣,成为经久不衰的时代之歌。除了创作歌曲外,他还创作了多部歌剧、芭蕾舞剧、京剧等多种类型的作品,如大型歌剧《伤逝》、《屈原》,芭蕾舞剧《百蛇传》等。此次收录到档案文献遗产中的作品,包括了《祝酒歌》、《假如你要认识我》、《屈原》、《周总理,你在哪里》、《高举亚运会的火炬》等著名歌谱11篇,另有反映施光南生平的工作和生活照片86张、信封7份,关于音乐创作的文章和讲话稿7篇,报刊介绍评论19篇,相关书刊19册,磁带、CD、节目单、奖杯、奖状、日常生活用品和遗物若干,这些捐赠物品,系统地反映了施光南同志作为一名人民音乐家历经磨难、投身音乐事业的光辉一生,非常珍贵。
创作背景: 1979年天津歌舞剧院一行三人到云南省德宏州采风,词作家、诗人倪维德先生在芒市坝子看到傣族青年男女在明亮的月光下成堆地在竹林中谈情说爱、卿卿我我、情歌呢喃、葫芦丝声声,晚风刮来竹尖轻摇……诗人诗兴大发,挥笔写成《月光下的凤尾竹》歌词,“凤尾竹”之比拟形似神更似,使意境得到升华,随后由著名的作曲家施光南谱曲。从此歌曲唱遍中国大地、传至世界角落
在云南省德宏州潞西市境内生长着一种竹子,傣语称“麦党汗”,本地汉语称“里拉竹”。特别是芒市坝子整个坝区几乎被这种竹子覆盖。这种竹子的生长特性是以蓬为单位,且发蓬不大,每蓬几根至十几根竹子不等,远远望去稀稀落落,就象散开的凤尾一样。
这首乐曲通过优美的旋律,渲染了一种在静谧、朦胧的环境下的一种动人的情思。该乐曲的旋律轻快、柔顺,表现了下月光照耀下的竹林的朦胧隐现、亦真亦幻、优柔清新的景色。
意境:
月光下的凤尾竹,当乐曲清幽飘起的时候,我把自己带到了澜沧江边翠绿欲滴的凤尾竹林,穿起心仪已久的筒裙,在碧波莹莹的丽江边漫步起舞,等待心上人的到来。
你听,竹林中传来了阵阵葫芦丝声,淡淡悠扬。美丽的姑娘轻倚在凤尾竹旁,清澈的双眸中流露出期待的目光。月光斜洒在她的衣裙上,把她曼妙的身影一直拖到金色的水面上。乐声渐渐轻灵飘逸起来,姑娘起身来到水池旁,在月下忘情的轻舞着、旋转着,波光中叠映着她曼妙的身影,月光下裙摆也轻轻飘扬落寞的斜倚在凤尾竹旁吹奏起情歌,眼前生出心上人飘逸轻灵的舞姿,着一缕花衣,似一个精灵,在月光下泻一地旋转的身影,竹林的小径上。微风轻拂凤尾竹,远看像一层绿色的雾在舞动,竹楼里美丽的阿妹正深情的凝望窗外,竹楼外痴情的阿哥爱慕的葫芦丝声,在静谧的夜晚愈加缠绵,彼此正倾诉着心中的爱恋。
演奏方法&建议:
但用一支葫芦丝同一种指法来演奏存在一个音域的音,这样一来我认为破坏了音乐旋律的完整性、流畅性和优美性。 我认为解决的办法有两个:
一是采用转调来解决,这样一支葫芦丝便可演奏全曲,也就是第一部分简音作5来演奏;第二部分简音作1来演奏,这样一来两段的调就不一样,出现了转调,前55等于后1,也就是前半部分的5音和后半部分的1音音高是一样,这样听起来效果不是太好。
二是为了保证调不变,保证音乐的完整性和流畅性。只有更换葫芦丝,这样一来,回出现前后音色不一样,如小D调和大G调配合或是C调与大F调,bB调与bE配合,都存在音色差别的问题,但这样配合演奏,不需要转调,音乐的整体感和流畅性会比第一种方法效果要理想,在说两支葫芦丝,两种味道,有角色变换之感,有男女对唱之感。
但通常都只用一支葫芦丝演奏,比较优美、动听,用两只葫芦丝演奏更显得有韵味。
此曲的演奏技巧很好掌握,常用技巧有滑音、叠音、虚指颤音,大家多听几遍示范曲,便可模仿演奏。
作者: 老马 时间: 2009-10-30 23:42
《竹林深处》创作背景及演奏技巧方法讲解
作曲家龚全国介绍--------经典葫芦丝演奏曲目《竹林深处》。《竹林深处》(龚全国词、杨正玺曲)利用葫芦丝独特音色及打音、颤音、吐音等特殊演奏技巧所产生的缠绵悠远的流水旋律,将傣族水一样的民族性格,宁静、和谐的生活画面表现得淋漓尽致。1979年《竹林深处》首次推出后,国际电台、中央电台进行了录播,响遍东南亚。成为80年代、90年代葫芦丝的形象大使。时至今日,葫芦丝演奏曲目跨越了民族、跨越了国界,从音高到旋律变化都再不断提出挑战,《竹林深处》仍然流行不衰。然而,这首曲目却不是什么呕心沥血之作,可以说是“得来全不费功夫”。龚全国说,《竹林深处》的前身是他发表的一首小诗,原名为《串》,内容讲述一对青年从初识、到相知、到相恋、到自然结合的过程。发表后很受欢迎。龚全国再次进行修改,遇到杨正玺老师,谱曲后,竟成为了葫芦丝最美的嫁衣。
龚全国1950年出生于云南德宏州梁河县。1973年进入州民族歌舞团。在1979年云南省创作节目调演中,他的葫芦丝独奏《竹林深处》,震动了春城舞台,令外国朋友赞口不绝。从1980年开始,他那美妙动听的葫芦丝旋律,飘出云岭高原,飘向全国,走向世界,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1980年,在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荣获葫芦丝演奏优秀表演奖。1982年在全国民族乐器独奏比赛中荣获葫芦丝、象脚鼓表演一等奖。1983年,被国家民委、文化部、广播电影电视部、中国音乐家协会命名为“傣族青年葫芦丝演奏家”,同时参加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家演出团赴内蒙、宁夏、青海、广东等地演出,所到之处,皆受欢迎。1984—1986年曾两度赴日本访问演出,所演奏的代表曲目《竹林深处》、《德宏美》,被日本广播电台列为专题节目播放。 1987年到云南艺术学院深造,两年学习期间撰写的《浅谈葫芦丝的演奏艺术》论文,受到了好评。近两年来,他又相继改 革成功傣族民间乐器金角琴(牛角琴)、象脚鼓琴、铓琴等。1991年4月赴泰国演出中,金角琴、葫芦丝,还有景颇族民间乐器吐良的演奏,深受泰国人民欢迎。
另一位云南民族文化艺人杨正玺老师(已故)
背景&意境
乐曲根据流行于云南德宏地区的《葫芦箫调》创作。傣族小卜冒(小伙子)多在夜间“串姑娘” (谈恋爱)时演奏《葫芦箫调》,小卜少(姑娘)能根据不同的调子辨别出自己的情侣。该曲以极其抒情的风格,表现了傣族青年们的爱情生活
竹林中,隐隐地飘出阵阵葫芦丝声,淡淡悠扬。发古之幽思,来路渺渺;望前路憧憬,满目雄浑。竹林深处隐现的傣家竹楼。傣族小卜冒(小伙子)经过竹林时,吹起了葫芦,打破了竹林深处的寂静,优美的葫芦声阵阵传在竹楼里,姑娘在竹楼上倾听优美的声色,招呼傣族小卜冒上楼约会,小伙子怕惊动她家人,轻手轻脚的来到楼上(如中板部分,就像偷偷摸摸的感觉)两人之间手拉手也冲满了激 情来到小竹楼里。。。。。。(演奏这段的时候要投入学会产生两人恋爱的联想。。。。)
另一种联想如如……这首<竹林深处>用葫芦丝倾诉爱慕的心,该曲是葫芦丝独奏曲中的精品,歌曲主要是表达傣族小卜冒(小伙子)和小卜少(姑娘)在月光和竹林中谈恋爱的情景.开头部分是小卜冒在竹楼下吹起葫芦丝,在竹楼里听到葫芦丝声后就缓缓走下楼来和小卜冒见面,然后两人手拉手走进竹林,在月光下和竹林。。。男孩吹葫芦丝,女孩则跳孔雀舞,曲调欢快.跳跃结尾部分是悠长和缓慢的调子,表达男孩子送女孩子回家时,两人那种依依不舍之情景。
以上要学会产生联想最能休现音乐的境思。
技巧讲解:
引子的演奏
演奏引子时首先需注意换气,凡标有换气符号的地方原则上必须换气,在第四小节第四拍前半拍“3”完了以后如果气息确实调整不过来可在此处换口气。引子加点气震音效果更好
其次是虚指颤音的表现,在引子的演奏中,只有“3”运用虚指颤音,其余音均不用,“5”音的演奏我建议用微微的气震音表现即可。(25 建议中间加个3,就等于23 5可以更好控制引子),最后是速度的变化,在整个引子中有速度变化的是5—6小节,第4小节第四拍后半拍至5小节第四拍前半拍采取由慢到快的速度变化,5小节第四拍后半拍以后恢复原速。
二中板的演奏
中板共16个小节,首先来整体分析一下这个16小节,我们从标识符号上来看,有叠音,虚指颤音,吐音,也就是说技巧上不掌握,从节奏上也不存在难度,而要演奏好这段关键是情感上的体现请注意提示词“抒情,优美地“,也就是提示了我们在速度上要控制好,恰倒好处。
其次是给大家讲一下此段的重难点。第一个重难点是8分音符的虚指颤音的演奏,这个音不能因为它很短而逃避虚指颤音这一技巧,不错演奏起来确实有一定难度,但这是傣族风味的重要调料,不克少,加强练习后能完成。
第二个重点是9—12小节吐音的运用,这几个小节在本来首乐曲曲中有画龙点睛之意,每每演奏到此处都能把演奏者和听众充分的调动起来,有强烈的舞蹈欲望,要演奏好这几个小节特别是9—11小节,要做到吐音到位,在9—12小节中要严格按照我在乐谱标的吐音进行吐奏,凡标有吐音的必须吐,没有标有吐音记号的不要吐,这几个吐音小节非常特别,它打破了常规的节奏强弱规律,从而吐音的位置也随之而改变,每一拍的前半拍演奏为顿音,而顿音通常是用舌吐音来演奏。在这里除了第一拍第一个1音用舌吐来演奏,其余拍的第一个音均用气息来控制,因为顿音的停顿而使9小节的第2 ,3,4拍后半拍10小节第一拍的后半拍的第一个音变成音头,而音头需用吐音来演奏,这几个小节的吐音位置就是这样来的。
为什么我没有把顿音符号标上去呢,因为在这里顿音并不是完全意义的顿音,而真正需要的是一种音断意延之感。如果标了顿音记号大家演奏到这里将会受顿音记号所牵制,演奏成一个很实在的顿音,那将达不到最佳艺术效果。
快板的演奏
对于处次接触到此曲的演奏者来说这是一个难点,因为在这里,手指和舌头的配合稍有差错。那将会影响演奏效果。在快板中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纯单吐部分,二是三吐部分,在单吐部分里节奏型几乎从头到尾是一致的,并且有较强的舞蹈性,节奏很好掌握,只有练习是注意舌头和指头的配合,严格按乐谱上的吐音符号进行演奏,很快就能掌握。三吐部分也不存在多大难度,关键是三吐技巧练习好,那么这一段便可信手捻来,不过演奏时注意强弱的体现,把每拍的第一个音吹出顿音的感觉
四 尾声的演奏
尾声的演奏和引子相似,只是在情感上相对引子要淡一些,也就是在力度上要软一些,在情感上要更深一些,把竹林深处的“深”“静”表现的更加到位。
难点:引子部分 中板部分就是休止符要停顿的地方 三吐部分
备注:
《竹林深处》是笔者最喜爱的民族音乐之至者。葫芦丝轻、飘、柔的特殊音色在该乐曲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是葫芦丝独奏曲中的精品。
作者: 老马 时间: 2009-10-30 23:43
因为柳风版主的一个ID过长,论坛转换时,没记得提醒他改,结果帖子只有我们管理员能看到,所以特此一转呵呵
《风中的葫芦》《木鼓神韵》赏析
《风中的葫芦》是一首抒情性作品,全曲带几分淡淡的忧伤,情绪,如风中摇曳的葫芦,但在这忧伤之中始终体现出自信的呐喊和坚强的挣扎。
乐曲采用了2/4、4/4、5/4三种节拍,以变换的节奏来表达不同的情感。前奏部分乐音始终在低音区徘徊,尤其大量用了低音3,营造了特定的压抑、忧伤的情绪,接着出现葫芦丝舒缓曲折的旋律,体现了惆怅的心绪,5/4拍的五句反复渲染,让人仿佛在愤懑中徘徊,焦虑与无奈是人痛苦,乐曲中间部分仍用了独特5/4拍的节奏,低音6到中音6的八度音程的跳跃,让人感到那种坚强的呐喊与挣扎,那种寻找解脱与突破的感情感染着你,让你热血沸腾,充满力量,这种情绪在反复中不断增强,随后又出现了前面音乐元素的重复再现,不光是徘徊,而是在徘徊中寻找一条出路,慢慢地陷入沉思,在不断地思索中逐渐平静。最后一小节,出现了八度的音程大跳跃,使人油然而生起新的希望,仿佛在思索中顿悟,一切豁然开朗,对未来充满着美好的期待。
《木鼓神韵》赏析
在祖国的西南边陲、云南省西南部,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怒山山脉南,有一个美丽神奇的地方——阿佤山。这里世代居住着勤劳勇敢的佤族人民。这里蓝天白云,碧水青山,幽谷茂林,山峦村寨,使人目不暇接,心驰神往:这里民风淳朴,艺术丰富,特别是浓郁的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古典韵味的少数民族风土人情和田园牧歌式的高原景色,深深地吸引着我。“村村寨寨哎,打起鼓敲起锣,阿佤唱新歌”,一首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经典老歌,更是让我对阿佤山魂牵梦萦、思绪万千。
收到李春华先生的新专辑《葫芦心经》,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便迫不及待地欣赏聆听。在欣赏聆听之际,专辑中一首春华新创作并演奏的《木鼓神韵》使我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为之动情,并信手拈谱学着演奏。即刻,那佤族民歌风的旋律,自由、神秘、欢快、抒情,使我的心飞向了阿佤山,飞到了这木鼓和木鼓舞的故乡。春华正是在深入生活、潜心研究的基础上,以葫芦丝演奏的形式,以木鼓为载体,以佤族人民欢庆节日的歌舞场面为主线,创作了这首乐曲《木鼓神韵》。木鼓是佤族的传统祭祀工具、乐器和报警器具,更是佤族的象征佤寨的标志,是佤族人民崇拜的神圣之物。佤族人称木鼓是“通神之器”、“通天之鼓”。因此,平时不能乱动,只有祭祀、报警和节日喜庆等重大集体活动时才能敲打。历史上深情为葫芦丝演奏量身打造的这首《木鼓神韵》真是巧合,可谓神来之笔,巧夺天工,只有葫芦丝才能演绎出这天籁神韵、通神之曲!
乐曲是三部曲式结构(即ABA式),以抒情、浓郁的民族音乐语言,奔放、流畅的乐思,有张有弛,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改 革开放后的佤族人民在节日庆典时载歌载舞热烈欢庆的场景。
在乐曲的引子部分,作者一开始就以“佤族民歌风、自由、神秘、原始地”作为演奏提示,把引子部分定位于远古时代。在“通神之器”、”通天之鼓”的撞击声中拉开了序幕,那悠悠回声好似天籁之音从远古传来,把我们带到了神秘的远古时代,我们犹如看到佤族的祖先从葫芦里出来,晨曦中他们看到了五彩缤纷的大自然,沐浴着温暖的阳光,展现了一个民族自强不息、勇往直前、与大自然进行顽强斗争的古代画卷。
乐曲的第一部分是优美的慢板旋律,李春华做了“歌唱地“演奏提示。纯朴、深情并带有感召力的佤族音调中包含着一种醉人的韵味,就好像是冥冥之中佤族的祖先在向他们的后代讲述着一个个美丽的传说,诉说着一个民族的诞生、奋斗发展的厚重历史,娓娓动听,难以忘怀。我们仿佛看到人们拉着木鼓,抬着大锣,从四面八方涌向了山寨广场。在|5621 6 0 5621 6 0这段轻快、富有弹性的音乐中,使此曲与《阿佤人民唱新歌》中的佤族音乐产生了共鸣。接着,如歌如诉的音乐表现,使我们感受到佤族儿女迎接新生活的喜悦心情,他们意气风发,步入了新的时代。在演奏技巧上,通过倚音、腹震音、指震音、颤音、滑音等技巧的大量运用,使曲子格外动听,充分展现出东方民族那种奇异独特、韵味无穷的艺术魅力。每次聆听,每每演奏,都让我心灵震颤,激动不已,油然产生一个民族的灵魂在升腾、在飞翔的无限遐想。
乐曲的第二部分是快板部分,演奏提示为“敲起木鼓、跳起舞”。旋律富于舞蹈性,热烈、粗犷,加上葫芦丝特有的高音副管的和弦与吐奏技巧的运用,给人以激昂向上的感觉。演奏时敲起了木鼓,开启了副管,使乐曲热情奔放、铿锵有力,仿佛是木鼓的撞击与时代的步伐交织在一起,富有鲜明的音乐个性。伴着欢快热烈的旋律,木鼓舞的欢乐场面也随之展现。快板部分的第一至第四小节音头较重,强健有力,表现了佤族小伙子的阳刚之气;第五至第八小节较前轻快跳跃,描述了佤族姑娘的阴柔之美。整个快板部分塑造了佤族人民热情、爽朗、优美.强悍的艺术形象。人们手拉着手,环绕木鼓翩翩起舞,随着音乐逐渐趋向柔和,引出了一段流畅、悠扬的旋律,佤族姑娘们甩起了长发,幡然起舞,将欢乐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乐曲的第三部分是慢板旋律的再现,而较之第一部分更加细腻、更加深情、更加优美华丽。音乐突慢,情绪由欢乐转向佤族人民内心无比激动的感情,似乎在抚今追昔,心头洋溢着难以描述的幸福感。欢乐过后,人们依然意犹未尽,情趣盎然,男女老少聚会在山寨旁、竹楼内、池塘边,饮浓茶,喝水酒,嚼槟榔。老人向孩子们讲述着阿佤山的历史变迁,年轻人谈论着社 会的进步与发展,大家欢歌笑语,同享天伦。乐曲进入尾声时,好像把我们又带入一个美好的意境之中:夕阳西下,佤族姑娘们聚集在一起,仿佛仙女一般,尽情沐浴着山上流淌下来的泉水,洗去一天的劳累。她们在嬉笑着、打闹着,享受着安逸,憧憬着美好未来……。整首乐曲在"江三木啰"这极具佤族特色的祝福语中,戛然而止,干净利索,实为画龙点睛之笔。
春华创作并演奏的葫芦丝独奏曲《木鼓神韵》是一首风格独特、韵味古朴的作品,无论是作曲还是在技巧的处理上都揉进了民族音乐的特色、佤族风格的韵味。这是春华把葫芦丝艺术与民族文化完美交融的结晶,使作品真正做到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木鼓神韵》不失为反映我国少数民族悠久历史,彰显和谐社 会新生活、新气象的成功之作,成为近年来葫芦丝独奏曲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作者: 道人 时间: 2009-10-31 00:34
这个太宝贵了!收藏了!谢谢老马!
作者: flyfan 时间: 2009-11-3 22:47 标题: 这个贴子非常好啊。
这个贴子非常好啊,要好好学学,收藏起来有空就看看!谢谢楼主了与版主啦!
作者: laobi51 时间: 2009-11-4 09:54
很好!再次阅读!
作者: 竹林古筝 时间: 2009-11-6 08:23
马老师辛苦,谢谢啦。
作者: 迷一样 时间: 2009-12-17 18:54
收藏了先,留着慢慢看
好贴,顶着不让沉
作者: 葫芦情深. 时间: 2010-1-14 10:15
好帖,顶上来
作者: 爱好者一 时间: 2010-2-19 18:45
好帖,认真学习。
作者: 竹韵清泉 时间: 2010-4-16 17:23
资料太宝贵了,谢谢马老师,花花献上
作者: 南山一虫 时间: 2010-4-17 13:14
资料太好了。下载收藏,好好学习。谢谢马老师!
作者: 心林 时间: 2010-9-25 22:23
谢谢马老师提供的宝贵资料。
作者: 大雯雯 时间: 2011-2-28 23:23
收集了慢慢看
欢迎光临 葫芦丝专业论坛 (http://bbs.hulusi.com/) |
Powered by Discuz! 6.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