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魅力葫芦丝 视频展风采——“2009葫芦丝、巴乌北京邀请赛”复、决赛在京举行 [打印本页]
作者: 葫芦情深. 时间: 2009-9-25 12:08 标题: 魅力葫芦丝 视频展风采——“2009葫芦丝、巴乌北京邀请赛”复、决赛在京举行
近年来,随着全民对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重视和艺术考级的升温,葫芦丝这一少数民族的乐器,以好听、易学赢得了人们的格外青徕,学习葫芦丝吹奏的人数之多、地区之广,前所未有,在民族器乐大普及的热潮中,葫芦丝艺术异军突起、充满生机。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预见并顺应了这一发展的趋势,成立了葫芦丝巴乌专业委员会,依靠专业演奏家、教育家编辑并陆续修订补充了考级教材,开办教师培训班来指导教学,举办葫芦丝比赛进行交流……有力地推动了葫芦丝艺术的普及和繁荣。在诸多活动中,2006和2007年两次葫芦邀请赛的成功举办,给各地老师、学生、家长和众多中老年学习者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这一次——2009葫芦丝、巴乌北京邀请赛,人们期待了两年。自大赛组委会发布比赛的通知后,上千名参赛选手热情高涨,精心准备,挑选曲目,求教老师,刻苦练习,真是磨拳擦掌,满怀信心地要在赛场上一显身手、大展风采,更期盼以琴会友、得到专家、老师的肯定和指点。作为主办方的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葫芦丝、巴乌专业委员会也早已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联系好的比赛场地已重新粉刷,宿舍增加床具,食堂增加餐具,迎接这千人参加的大赛。然而,临近比赛时,却因不可抗拒的因素不得不改为以DVD方式进行比赛。对于这一决定,大多数参赛者虽深感遗撼但也给予了理解,当然也有少数参赛者有误解或对比赛形式的改变有所耽忧。也因为如此,大赛组委会在感受到某些压力的同时,决心更加认真、负责地对待此次复、决赛。
赛前,在大赛组委会、评委会和工作人员的预备会议上,组委会主任张殿英要求所有评委和工作人员把工作搞好。他说,比赛形式的变化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我们仍然要把比赛办成高质量、高水平、有权威性的比赛。我们比赛的目的是推动和促进更多的人喜爱、学习葫芦丝演奏,激发、鼓励他们热爱民族器乐文化,希望大家严肃认真、客观、准确、公正地做好评分工作。朴东生会长亲临准备会并语重心长地说:“葫芦丝这几年迅速普及,普及面那样广、学习的人数那样多,这一现象一定有它的道理,有它存在的客观理由。到底它在民族器乐艺术中应该是怎样一个地位?它对建设和谐社会、对繁荣民族文化艺术有着怎样的作用?是我们专业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因此,比赛决不是目的,而是个过程,是繁荣、发展葫芦丝艺术的手段。希望大家把这次评委的工作做好,把所有参赛的选手都当成自己的学生、自己的孩子,公平、公正地打分、评判,祝大赛圆满成功。”
9月3日——5日“2009葫芦丝巴乌北京邀请赛”复、决赛在北京科技大学会议中心举行。以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葫芦丝、巴乌专业委员会会长王铁锤先生和副会长兼秘书长何维青为首组成的吹管界专家、教授评委汇聚一堂,为此次比赛打分。他们是:王铁锤、张殿英、刘同考、何维青、严铁明、李春华、武长青、蒋远旭、乔志忱、王厚臣、蒋国基、李贵中、赵荫滨、徐昌茂、冯永兴、 何源、曾格格。比赛分四个考场进行,整整3天,评委们看录像听演奏,琢磨着每位选手吹奏技巧的优缺点、品味不同曲目风格韵味及音乐表现的到位与否……他们没有因为非现场演奏而敷衍了事,也不因工作量大,辛苦劳累而草草行使自己的评判“职责”,评委们的表现凸显了当代民乐人的优良作风。
参加此次复、决赛的选手共600余人,来自北京、天津、山东、河南、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广东、浙江、江苏、广西、江西、湖北、贵州、云南、福建、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此外,大赛还吸引了几位来自日本、韩国的选手参加。参赛年龄最小的6岁,最大的74岁,整个比赛中未发现有利用录像形式弄虚作假者。大赛按不同组别,分别评出金、银、铜和优秀演奏奖若干,比赛圆满结束。朴东生会长比赛结束后简短总结说:“比赛中各位评委真正作到了公正、公道,体现了葫芦丝界的大团结。葫芦丝专业委员会成立以来短短时间做了大量工作,葫芦丝艺术有了爆炸式的发展,同专业委员会各位成员的辛勤努力分不开。一是团结,二是大普及,我们希望把全国各地专家、老师、青少年,凡是热心于葫芦丝事业的人都团结起来,团结是为了事业的发展。透过比赛我们感到,主要的问题是创作,葫芦丝作品经多年的努力是有一些,但还不够,还是要有更多的精品——多一些艺术水准高的作品。再一个就是乐器改革和技法的开拓。技法与创作是相辅相成的,希望在大家的努力下,葫芦丝艺术有更好的发展。”
作者: 葫芦情深. 时间: 2009-9-25 12:09
在决赛期间,本报记者特邀首次担任该比赛的六位专家评委进行座谈,访谈笔录如下:
乔志忱(原天津歌舞剧院独奏演员)
前两届我有学生参加比赛,曾感受到大赛良好的氛围,这届我第一次作为评委参加评审工作,感到大赛的组织工作做的更细致。大赛盼了两年了,两年来学习葫芦丝的人更多了,师资也不断增加,学会举办了师资培训班,效果很好,推动了普及。为什么葫芦丝普及这么快、这么广?我总结了“五好”——它好听、好看、好学、好买、好带。除此之外,由于音乐工作者和专业演奏家的关注、创作了许多好的作品,加上葫芦丝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把大家团结起来,大力地推动了它的普及,使得葫芦丝得以健康的发展。
通过比赛看到,各地选手的演奏水平都有提高,曲目的选择也比较宽,还涌现了不少优秀的小选手,让人很欣慰。同时也感到,目前教师的问题仍然是主要的,比如参赛曲目的选择,总希望拿技巧高、难度大的,这可以理解,但有的选手基本功还达不到,就容易暴露很多问题。像气、指、舌、唇暴露的较多,舌指不同步,吐音跟不上等等,说明教师的正确示范和循序渐进很重要。随着葫芦丝的发展,我认为今后需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乐器制作,有不少选手的演奏听来音准不大好,很大部分问题在于乐器本身。演奏家要帮助生产厂家解决音准问题,拓宽音域、音色和灵敏度问题;另一个是教师的培训和教材问题。
冯永兴(原黑龙江省歌舞剧院国家一级演奏员)
在举国上下喜迎祖国60华诞之际,全国葫芦丝、巴乌大赛圆满结束。在复赛、决赛中,组委会聘我任专家评委我很高兴。近年来葫芦丝、巴乌在全国各地飞速发展,比赛中看到少年儿童组最小的才6岁,孩子们个个活泼、可爱;中青年组选手较成熟,精神充沛,演奏水准高超、到位;老年组人数最多,他们演奏的非常认真、投入,非凡的精神气质,展示了老年人老有所爱、老有所乐的愉快心情。
二千多年来葫芦丝、巴乌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广为流传,并在民俗活动中广为应用,承传不衰,被人们称为“活化石”,它来自民间,群众非常喜爱,具有广泛的艺术性、民俗性、娱乐性和适用性。
如今,在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领导的支持下,葫芦丝巴乌专业委员会与演奏家们共同努力,使得葫芦丝得以飞快的发展。从南方到中原,从中原到东北,都能听到优美的葫芦丝乐声,在哈尔滨的街头上都可看到背一串串葫芦丝的人在叫卖,喜看今天的比赛,选手们的水平一次比一次高,参赛地区越来越广泛,人数越来越多,真是令人感动。
葫芦丝、巴乌是簧管类乐器,与很多民族管乐有共存的优点和技法,也有不同的风格和特殊的演奏方法。任何一门艺术都是越学越精,希望大家都爱护这个事业。盼望葫芦丝巴乌辉煌的春天早日到来。
王厚臣(陕西省民族管弦乐学会葫芦丝巴乌专业委员会会长)
今天葫芦丝艺术能得到快速的发展、广泛的普及,与学会和葫芦丝巴乌专业委员会的努力推动是分不开的,把葫芦丝列入考级,并编制了教材,更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对葫芦丝的发展起到了绝对的促进作用。过去被认为是一件简单的乐器,作曲家不愿意写作品,乐器制作不规范,没有人重视,现在当务之急是要规范它,把特色找到,音色的特殊性,指法、口风的特殊性,然后统一规范,这可以避免大部分的音不准问题。
李贵中(云南省葫芦丝巴乌专业委员会会长)
葫芦丝艺术迅猛发展主要是专业工作者的推动,而广大葫芦丝爱好者的参与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要爱护这个队伍,要团结这股力量更好地发展这个事业。关于解决音准的问题,应把演奏、教学与制作结合起来,制作也应培训,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厂家达到标准,目前还不能马上作到的情况下,老师应指导、引导学生选择音准比较好的乐器。老师自身水平的提高也至关重要。
赵荫滨(安徽省葫芦丝巴乌专业委员会会长)
这次能来担任评委也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葫芦丝已经成为许多人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前有古人、后有来者,这一事业的发展还要靠我们一大批专业人士教学育人,作不懈的努力。弘扬民族文化要有舞台,而学会就给我们搭建了这个大舞台,安徽葫芦丝巴乌专业委员会也是受到启发,做了一些工作,这也是我们对继承传统文化的一个贡献吧。参加评委工作,从各地艺术家身上学到很多,回去后我们将更努力在宏扬民族文化方面多作工作。
徐昌茂(广东省葫芦丝巴乌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2006年曾带学生参加了首届邀请赛,感觉比赛非常成功,真正起到了学习、交流的作用。那年,据统计全国学习葫芦丝的有90万人,2007年约300万人,今年,据不完全统计,光我们广东省就有上百万人学习葫芦丝,发展趋势非常快。这次比赛很荣幸受聘请参加评委的工作,从各位专家评委和许多选手身上也学到很多东西,通过比赛感到,葫芦丝发展势头很好,但并不平衡,天津、河北等地都不错,贵州后来者居上,他们的选手显示出了很高的水平,这说明老师的指导水平较高。但从全国的水平来看,优秀的专家老师还不多,虽然学会和各地专业委员会都有搞培训,但还远远赶不上发展的需要。老师也应注意自身的提高。建议把各地老师组织起来多举行一些交流活动。
作者: 如去如来 时间: 2009-9-25 12:33
收了沙发~
作者: 深林闻箫 时间: 2009-9-27 18:38
哎,太可惜了,要不是猪流感还能见到这么多大师,还有我的偶像——曾格格!
作者: 竹林古筝 时间: 2009-9-27 22:17
看看,谢谢小帅哥的帖子。
作者: 俺是山东人 时间: 2009-9-28 12:27
谢谢灌水大师
作者: 蕙草雅秀 时间: 2009-9-28 20:11
谢谢楼主提供的信息。
作者: 葫芦情深. 时间: 2009-9-28 22:32
引用:
原帖由 深林闻箫 于 2009-9-27 18:38 发表 哎,太可惜了,要不是猪流感还能见到这么多大师,还有我的偶像——曾格格!
姐姐,曾格格是谁?
作者: 丝音 时间: 2009-9-30 02:37
引用:
原帖由 葫芦&情深 于 2009-9-28 22:32 发表 姐姐,曾格格是谁?
曾格格名叫曾昭斌 著名的女笛箫演奏家 她的老公是著名双排键手、音乐人冯晓泉
作者: 宵语哥 时间: 2009-10-13 17:45
呵呵,谢谢葫芦情深这篇文章,里面还提到了我们贵州葫芦丝发展的情况呢!!“通过比赛感到,葫芦丝发展势头很好,但并不平衡,天津、河北等地都不错,贵州后来者居上,他们的选手显示出了很高的水平,这说明老师的指导水平较高。但从全国的水平来看,优秀的专家老师还不多,虽然学会和各地专业委员会都有搞培训,但还远远赶不上发展的需要。老师也应注意自身的提高。建议把各地老师组织起来多举行一些交流活动。”
[ 本帖最后由 宵语哥 于 2009-10-13 17:46 编辑 ]
作者: 云的影子 时间: 2009-10-13 20:40
谢谢楼主提供的信息,辛苦了。
作者: 西南风 时间: 2009-10-13 22:11
老师水平肯定有差距,希望多举办高水平教师培训班,这样葫芦丝就会得到更大的提高和发展。
作者: 蜂哥 时间: 2009-12-17 23:08
引用:
原帖由 葫芦&情深 于 2009-9-28 22:32 发表 姐姐,曾格格是谁?
----她是葫芦丝巴乌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何维青老师的第一个女弟子。
作者: 葫芦情深. 时间: 2009-12-18 22:08 标题: 回复 13# 蜂哥 的帖子
哦,原来是这样,很喜欢他的演奏
作者: 银色月光 时间: 2009-12-20 20:28
徐昌茂(广东省葫芦丝巴乌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2006年曾带学生参加了首届邀请赛,感觉比赛非常成功,真正起到了学习、交流的作用。那年,据统计全国学习葫芦丝的有90万人,2007年约300万人,今年,据不完全统计,光我们广东省就有上百万人学习葫芦丝,发展趋势非常快。这次比赛很荣幸受聘请参加评委的工作,从各位专家评委和许多选手身上也学到很多东西,通过比赛感到,葫芦丝发展势头很好,但并不平衡,天津、河北等地都不错,贵州后来者居上,他们的选手显示出了很高的水平,这说明老师的指导水平较高。但从全国的水平来看,优秀的专家老师还不多,虽然学会和各地专业委员会都有搞培训,但还远远赶不上发展的需要。老师也应注意自身的提高。建议把各地老师组织起来多举行一些交流活动。
看这篇报道还是很幸慰的,今年广东就有上百万人学葫芦丝,全国该有多少。为什么大众媒体特别是电视宣传甚少。
作者: 竹林古筝 时间: 2009-12-21 08:31
引用:
原帖由 银色月光 于 2009-12-20 20:28 发表 徐昌茂(广东省葫芦丝巴乌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2006年曾带学生参加了首届邀请赛,感觉比赛非常成功,真正起到了学习、交流的作用。那年,据统计全国学习葫芦丝的有90万人,2007年约300万人,今年,据不完全统计,光 ...
因为他们自认为是阳春白雪,看不起葫芦丝这下里巴人。
作者: 晓峰独秀 时间: 2009-12-22 15:15
楼主的信息还真是够灵通啊!
欢迎光临 葫芦丝专业论坛 (http://bbs.hulusi.com/) |
Powered by Discuz! 6.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