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傣族民间葫芦丝起源故事传说 [打印本页]

作者: dengxinhua    时间: 2009-7-21 16:04     标题: 傣族民间葫芦丝起源故事传说

傣族民间葫芦丝起源故事传说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梁河县勐养江畔的一个村寨里住着一户勤劳的人家,他家有一个儿子叫桑亮,是一个勤劳勇敢、英俊善良、能歌善舞的好小伙,种田种地,打猎捕鱼,样样都行。远近寨子的人个个都夸他能干,不知有多少美丽的“小卜少”(傣语:小姑娘)暗恋他,可桑亮不随便抛撒自己的爱情,一心要找一个情投意合、温柔善良、美丽的小卜少做自己的心上人。   金黄的谷子铺满稻田的十月,又到了傣族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嘎光露”盛会。整个勐养坝子的人们都要聚在一起“赶摆”三天三夜,家家户户,老老少少汇集在集市中心,摆摊设点、唱戏跳舞、对唱山歌,热闹非凡。桑亮和他的朋友们也一起前往,走到半路,看见一个“老咩叭”(傣语:老大妈)非常吃力的挑着蔑箩在他们前面蹒珊的走着。忽然,老咩叭摔了一跤,担子摔到了一边,桑亮连忙走赶上前扶起咩叭,只见地上撒了一大堆葫芦籽,原来咩叭是要到集市卖葫芦籽去,桑亮细心地帮助老人拾完葫芦籽,并帮老人挑着担子。老咩叭十分感动,连连伸出大拇指夸桑亮是一个好心能干的小卜冒(傣语:小伙子)。老咩叭告诉桑亮,“今年的‘嘎光露’盛会上会有一个非常美丽温柔的小卜少来买葫芦籽,然后你们会相遇相识,这个美丽动人的少女会打动你的心,但是如果你们相爱了,你们的爱情会经历一场大劫难,能不能避免就要看你们的福气了”。桑亮笑着谢了老咩叭,心中并不在意。
  桑亮把咩叭送到集市上,就和伙伴们赶往唱歌跳舞的地方。不多一会,顶头的烈日被满天的乌云遮蔽,雨点随之撒落下来,桑亮和伙伴们忙跑到路边的窝棚下躲雨,刚站稳就看见远处跑来两位身材苗条、容貌秀丽的小卜少,桑亮他们边忙招呼两位姑娘,并把最好的位置让给她们。雨越下越大,年青人很快就相互认识了。两个小卜少中有一个名叫少玉,容貌像花儿一样美丽,她的声音像黄莺一样清脆,她的小嘴像樱桃一样迷人,桑亮被吸引住了,看得少玉羞红了脸。雨很快停了,年青人相约着要去跳嘎秧舞。少玉突然发觉自己的筒帕忘记在窝棚里,桑亮热心地去帮忙她取,交给少玉的 时候,筒帕不小心掉在了地上,从里面露出一包葫芦籽。桑 亮忽然想起了咩叭的话,忙问少玉在哪里买的葫芦籽。少玉说:“我跟一个六十多岁的咩叭买的”,同时少玉也想起了咩 叭说的话,咩叭告诉少玉,“今天的‘嘎光露’盛会你将遇到自己的心上人”。少玉心中暗想,难道就是英俊的桑亮, 不由得脸又泛起了红晕。桑亮也是心中一亮,明白了眼前这 位美丽的小卜少就是咩叭说的将与自己相遇相爱的人,心中高兴得像喝了蜜汁一样,一直细心地照顾着少玉,最后还把她送到了家门口。
  “嘎光露”盛会之后,英俊能干的桑亮和温柔善良的少玉相爱了,勐养江畔、凤尾竹下,处处留有他们出双入对的身影,他俩像天生的一对鸳鸯,不知吸引了多少小卜冒、小卜少羡慕的目光,更乐坏了双方的阿爹阿妈,日子一天天过去了,两人的情谊也越来越深。他们准备谈婚论嫁。
  过去,傣族民间有一种说法,“竹子象征男人,葫芦象征女人,如果男人种竹子、女人种葫芦能成活,说明两个人命运相符,才能结婚”。桑亮和少玉遵照传统的迷信说法栽上了竹子,种下了葫芦。时间如水般流逝,四个月很快过去了,竹和葫芦在桑亮和少玉的精心照料下长势繁茂,葫芦藤蔓缠绕在竹子上,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小葫芦缀满藤蔓、挂满了竹梢。两人欣喜若狂,他们命运相符,可以终生相伴了。经过双方父母商量,决定过了今年的雨季,在“嘎光露”盛会上为他们举行婚礼。
  这年的雨水特别多,也因此,葫芦和竹子长得更好了,葫芦一天比一天大,桑亮和少玉的婚期也日趋临近,两个人像灌了蜜似的甜在心底,双双为临近的婚期作准备,他们决定用葫芦装饰新房,以纪念两人的“葫芦之缘”。
  一天,雨刚停,桑亮和少玉赶紧到地里去看葫芦,因为近久总下连天大雨,怕葫芦被江水淹没了。两人到地里,江水快要涨到葫芦地了,两人就急忙去采摘已成熟的葫芦。正准备回家,忽然,天色暗了下来,刮起了一阵阵大风,大雨也随之如瓢泼似的从天上倾泻下来。两人赶紧跑到近处的小窝棚里避雨,想等雨停了再回家。雨水似乎想永远的下个不停,只听见“轰隆隆”的响声一阵阵传来,像山摇地动一样,江水也呼啸着向前奔流,还冲下来许多的树木和杂物。桑亮和少玉躲在窝棚里,很快,江水满进窝棚。桑亮想起在小时候阿公曾对他讲过,在曾祖父时代,勐养江发生过一次大洪灾,洪水淹没了村庄,死了许多的人。
  洪水席卷而来,回家的路被淹没了,看情形,不能再回去看阿爹阿妈了,桑亮拉着少玉迅速砍下了竹子做成一个简易竹筏。水越涨越高,一波一波扑向他们。为了增加浮力,少玉将葫芦拴在竹筏上,两人乘上竹筏,小竹筏随波翻摇着。少玉心想,两个人乘做一小竹筏不会有生存的希望,决定把生的希望留桑亮,就对桑亮说:“你一定要战胜洪魔活下去,记住竹子和葫芦永不分离”。然后就跳入了滔滔的江水中。桑亮还没来得及说话,少玉已消失得无影无踪。桑亮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心爱的姑娘离他而去,悲痛欲绝。悲伤的桑亮边和洪水斗争,边找寻少玉,凭着他的勇敢与机智,终于战胜洪魔生存了下来。
  洪水退后,桑亮无法消除自己的思念和忧伤,在他和少玉栽种葫芦和竹子的地方搭了个窝棚住了下来。他常常对着勐养江呼唤着心爱的少玉,可少玉永远都不会再回来了,他抚着曾乘载过两人命运的竹筏以泪洗面,突然隐约记起少玉最后留下的话语“竹子与葫芦永不分开离”,这句话反反复复的在桑亮的脑海里回荡着,于是给了桑亮灵感,他将如似竹筏的三根竹管排插人葫芦底部,在中间的竹管上装上代表 “牢记不忘”的铜片(傣语称铜片为“duang”而“duang”的另一个译意为“牢记”的意思)并经过反复尝试研究,试着在竹管上打了音孔,就这样做成了“筚朗道”即今天所说的葫芦丝。从此以后,桑亮每天对着勐养江,用“筚朗道”诉说着刻骨的思念之情和痛苦的回忆。天长日久,桑亮吹奏的调子自然形成民间葫芦丝音乐曲调,听着悲切、如泣如诉、婉转缠绵。只要一听到这首曲子,无人不为这感人的爱情感叹和落泪,故人们又将这首曲调称为“哭调”。老人们说:“如果谁家的小卜少心里有什么委屈,只要听到这首‘哭调’,定会泪湿半个枕头”。到今,在勐养坝子内还一直流传着这首凄切哀婉、催人泪下的“哭调”,因这独特的“循环换气法”吹奏时一所呵成,想吹多久都可以。后来也有人将“哭调”称为“古调”。
  人们为了纪念桑亮和少玉的真挚爱情,将“筚朗道”和“古调”世代传承了下来,并赋予了其“婚恋传媒物”的特殊社 会功能。傣族青年仅仅是为了谈恋爱而吹“筚朗道”,而且仅限于男青年,女性是不准吹的。傣族有些迷信说法:“女孩弄乐器酒会酸、牛会哭,不会生小孩等。”而且在解放前,受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思想束缚,谈恋爱女性不能主动。青年一旦结婚,葫芦丝作为“婚恋传媒物”的特殊使命也就随之结束。结了婚的小伙子就不能再随便吹奏“筚朗道”了,特别是夜晚不能再在寨巷里吹,否则会被认为是伤风败俗而受到人们的议论和谴责,妻子也会非常生气。
  筚朗道的“婚恋传媒物功能”直到文革后,傣族婚恋方式发生变化,才被划上句号,后期经过专业艺人的探索研究对“筚朗道”进行了改良和和创新搬上演艺舞台,才使“筚朗道”成为“葫芦丝”从民俗乐器过渡到民族乐器,从民间艺术走向大众艺术.

作者: 竹林古筝    时间: 2009-7-21 16:57

坐个沙发慢慢看,太费眼啊。朋友辛苦了。谢谢。
作者: 如烟柳丝    时间: 2009-7-21 23:37

先顶了,再看内容
作者: 徐冬霞    时间: 2013-5-14 15:41

怪不得没看到过傣族女子吹葫芦丝,原来还有这么动人的传说啊
作者: 芦韵春华秋实    时间: 2013-5-14 16:53

这个故事2009年就写的啊。我现在才看到的,那时候还不懂得葫芦丝呢。
作者: zhudabo    时间: 2013-5-17 07:15

凄美的葫芦丝故事 ] 动人的葫芦丝音律
作者: 江婧    时间: 2013-5-18 16:07

引用:
原帖由 徐冬霞 于 2013-5-14 15:41 发表 怪不得没看到过傣族女子吹葫芦丝,原来还有这么动人的传说啊
傣族女孩也吹啊,而且也有很多呢、
作者: 刘本    时间: 2013-5-19 06:38

路过学习!
作者: yzy9779    时间: 2013-8-6 11:15

那时候有铜片吗
作者: 童言童语    时间: 2013-8-7 08:51

动人的故事,我长见识了。
作者: 童言童语    时间: 2013-8-13 08:16

葫芦丝故事,泣鬼神。
作者: 墨葫    时间: 2013-8-13 16:16

好凄美的故事,可是我还不会循环换气
作者: 丑牛    时间: 2018-8-21 15:51

我也看到了一个动人的凄美的故事。




欢迎光临 葫芦丝专业论坛 (http://bbs.hulusi.com/) Powered by Discuz! 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