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象脚鼓与傣家人如影随行
[打印本页]
作者:
张哥
时间:
2004-2-6 13:24
标题:
象脚鼓与傣家人如影随行
转自:云南日报 山一般粗犷雄奇,火一样热情奔放,每当听到象脚鼓那铿锵有力的“咚咚”声,似乎感受到了傣族那种坚韧不拔的民族性格。 象脚鼓是傣族人民喜爱的打击乐器。在傣族村寨,每逢泼水节或丰收喜庆的日子,男女老少便聚集在大榕树下,伴随着有节奏的鼓声,跳起优美的象脚鼓舞。 傣族人爱鼓,称鼓为“熬滚”,即“人的影子”。象脚鼓因其形状似象脚而得名。它是用攀枝花或芒果树作材料,将其镂空,用牛、羊皮蒙制而成,鼓身上雕刻着棕榈花纹图案,鼓尾呈喇叭形,饰有盛开的莲花图案,有的还插着一束束孔雀翎羽,显得华丽而庄重。表演时,常用锣、钹、铙作伴奏,鼓声浑厚深沉,宏亮悦耳,能传数里之外。 象脚鼓舞是傣族男子舞蹈。舞者将象脚鼓系带挎在肩上,斜挂在左胁下,双手击鼓,边敲边舞,造型独特,舞姿优美。其鼓点复杂多变,技艺高超的“鼓师”可打击出各种鼓语来,舞者随着鼓点踢腿蹬脚,摆腰扭身,很像比武一般。所以,人们常把象脚鼓舞说成是傣族男子刚毅坚韧、机敏潇洒的象征。 傣族象脚鼓分大、中、小三种类型,各有其特点。大象脚鼓长七八尺,鼓面直径一尺有余,多见于德宏傣族地区。舞者腰、腹、腿、臂各部位屈伸摆动较大,富有弹性美,其舞蹈动作不多,以打法变化、鼓点丰富见长,常见的敲打鼓法,有用一指、二指、三指打,用掌、拳、肘打,甚至可用脚尖、脚跟踢及头顶等,多为单人表演。中象脚鼓傣语叫“光南”,流传于盈江、潞西傣族地区,鼓长五六尺,鼓面直径七八寸,表演时将鼓挂在肩上,变化出摆鼓、甩鼓、晃鼓等花样动作,通常一拍打一下,个别地区用左手指加打弱拍,丰富节拍变化。小象脚鼓傣语称“光短”,以西双版纳地区多见,鼓点快速密集,舞步跳跃灵活,上身晃动较小,招势干脆利落,以斗鼓、赛鼓为特点。 傣家人自古就有节日赛鼓之习俗。赛鼓会上,只要鼓声一响,人们便加入赛鼓的行列。届时,几十个甚至上百个象脚鼓围成圆圈激情狂舞,鼓声阵阵,气势浩大。 傣族地区流传着这样的民谣:“谷子黄,傣家狂”,“打一槌,谷子饱一截”。每年春耕秋收时节,正是傣族人民跳象脚鼓舞的时候。这时,常常从傣族聚居的大村小寨、田边地角,传来“咚!咚!咚!”的象脚鼓声,时而欢快激昂,时而低沉缠绵,扣人心弦。
欢迎光临 葫芦丝专业论坛 (http://bbs.hulusi.com/)
Powered by Discuz! 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