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题: 京韵与傣韵之关系 [打印本页]
作者: 张哥 时间: 2004-2-2 11:24 标题: 京韵与傣韵之关系
看了这个题目,各位会觉着这是哪和哪啊,南辕北辙,挨不上吗。先别着急,听我慢慢说来,其中多多少少还有一些道道。 春节期间,买了盘京剧带子回家欣赏,品味着那京韵十足的唱腔,这当然是最地道的京韵了。细品何为京韵,其韵之所在,我觉着那最具有代表性,就是在句末的拖腔尾处有一个小三度的下滑音,其中有由5 —滑到3收尾,有由1 —滑到6收尾。但翻开曲谱,并未见标有滑音之处。其滑音在唱段中的时值、轻重,全靠演员自己来掌握。我想,这就是京韵。如果有人在唱同样的唱段时,没有运用这样的滑音,那肯定会是平淡如水、体现不出京韵来。相对于傣族音乐来说,大家对京剧可能要了解得更多一些,也更熟悉一些。许多人在唱京剧段子时,句尾滑音都运用得比较自如,基本上都能唱出京味来。 但上边说了那么多,究竟它和傣韵有什么关系呢?其实很简单,套用一句数学词语,它们是一个对角关系。把体现京韵的部分翻个180度,就成了傣韵,3向上滑到5 —,6向上滑到1 —。同样,滑音的时值、轻重要靠演奏人员自己来把握。有人会问,你说这些有什么意义呢?我说这些的意义在于,目前有一些朋友还不会熟练地在葫芦丝上运用滑音来体现傣族音乐的韵味,甚至不知如何用葫芦丝来体现傣韵。有的朋友虽然知道体现傣韵要运用滑音,但却不知该如何把握滑音的时值和轻重。如果这时你想一下京韵是怎样表现的,怎样把握的,再把它倒过来,用同样的时值和轻重来表现傣韵,可能会有一定的感受。我是想,通过大家熟悉的京韵,采用换位的方式来体会傣韵,这样可能有助于朋友们学习葫芦丝。 这个办法也可能是最笨的办法,大家不要见笑。如果对朋友们学习葫芦丝还不适用,就全当在这里灌水了。
作者: 知音 时间: 2004-2-3 12:24
张哥说的非常好呀,为什么没人跟贴,我认为最大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很多人没有达到你的境界,所以他们看不懂。
作者: 汪汪 时间: 2004-2-3 14:28
是啊,象我这样的笨学生就应该老老实实听老师讲课,插嘴也插不上啊。张哥真有学问啊
作者: 张哥 时间: 2004-2-3 15:17
到底还是有知音啊!!!
作者: 秋水 时间: 2004-2-6 18:37
这个境界我也有一点点,张哥说的非常在理,支持!
作者: 戴包头的人 时间: 2004-10-5 14:58
换位思考,妙。
作者: wanghulu 时间: 2004-10-6 00:17
精华贴!用人们熟悉的京味引出陌生的傣味,深入浅出、浅显易懂。佩服!
作者: 南可 时间: 2004-10-6 09:22
顶啊,大师就是大师,说出的话就是比你精典!
作者: luyc 时间: 2004-10-7 22:02
顶!
作者: 香蕉小子 时间: 2004-10-8 16:33
才看到·········写得真好··比喻得也真好~!张哥有水平~~~~~
作者: laohutu123 时间: 2004-10-13 12:55
头一次听到如此比喻,有道理!!!
作者: zjgghu 时间: 2004-10-13 15:56
呵呵,讲得很有道理。其实傣族的音乐元素就是小三度的滑音音程,让人感觉很婉约、很旖旎的风格。另外的节奏也是很有特点的,听着就觉得是孔雀在翩翩起舞、傣家阿妹水蛇般的细腰在载歌载舞。用音色独特的葫芦丝来演绎的话,真可谓是民乐中的瑰宝。
作者: 腰不疼 时间: 2004-10-14 22:34
楼上的说得也非常好啊!


作者: 大傻老师 时间: 2009-11-19 19:42
目前有一些朋友还不会熟练地在葫芦丝上运用滑音来体现傣族音乐的韵味,甚至不知如何用葫芦丝来体现傣韵。有的朋友虽然知道体现傣韵要运用滑音,但却不知该如何把握滑音的时值和轻重。
作者: 竹林古筝 时间: 2009-11-22 10:31
才看到此帖,先不说傣韵,就张哥这思路一般人也比不了,谁能把傣韵和京剧连在一起啊。
作者: 柳皮笛 时间: 2009-11-29 08:44
引用:
原帖由 竹林古筝 于 2009-11-22 10:31 发表
才看到此帖,先不说傣韵,就张哥这思路一般人也比不了,谁能把傣韵和京剧连在一起啊。
张哥估计会唱京剧。
作者: 晓峰独秀 时间: 2009-11-29 17:09
今天看到这张哥的老贴,非常受益,看来有空还要多来看帖,这收获可不是一般得大哦!
作者: 晓峰独秀 时间: 2009-11-29 17:13
引用:
原帖由 柳皮笛 于 2009-11-29 08:44 发表
张哥估计会唱京剧。
张哥是悟出这里面的门道啊!真是有心人难得呀!向张哥学习,也要做个有心的人!
作者: 柳皮笛 时间: 2009-11-29 17:30
引用:
原帖由 晓峰独秀 于 2009-11-29 17:13 发表
张哥是悟出这里面的门道啊!真是有心人难得呀!向张哥学习,也要做个有心的人!
你已经是个很有心的人了,我向你学习!
作者: 银色月光 时间: 2009-11-30 11:16
张老师的帖埋没好久了,如果不是建这个区,还看不到呢。艺术是相通的,京韵与傣韵,应该相互借鉴,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张老师的研究值得学习。
作者: 迷一样 时间: 2009-12-21 10:41
因为深奥,所以迷糊......
哼一小曲,扛锹而来,刨坛三尺,寻觅ing......
作者: 又見炊煙 时间: 2009-12-22 15:27
引用:
原帖由 柳皮笛 于 2009-11-29 08:44 发表
张哥估计会唱京剧。
张老师回不来唱京戏不敢说,但一定会唱秦腔。请张老师得空讲一讲秦腔的韵味。
作者: 又見炊煙 时间: 2009-12-22 15:39
张老师的确抓住了一个难以捉摸的音乐经验感受。我自己练习过程中也有类似感受,
就是说音符符号等充其量只能表达一些规范,就像学英文的文法规则一样,而要想
用英文写出感人的文章,仅知文法是远远不够的,还得学会怎样操纵各种各样的语
义搭配和错落有致,字句练达才是好文章。赵本山和其他人可以通用一个脚本,但
效果会大不相同,恐怕就在他一举手投足间的处理。
作者: 汉中.cjw 时间: 2009-12-29 12:21
[attach]26364[/attach]真是高见!
作者: 二月花 时间: 2010-10-13 01:04
真是有心人。顶!
作者: 寻觅 时间: 2010-10-16 23:01
这么深的帖子能重新浮出水面,真不容易哦,我也来顶一把楼主~~~[attach]39468[/attach]
作者: lsjblq 时间: 2010-10-17 20:35 标题: 回复 1# 张哥 的帖子
说的非常好,支持。
作者: 大雯雯 时间: 2011-2-28 23:20
说的非常在理
作者: 阳光快乐 时间: 2011-4-5 13:31
张老师巧妙的联想、深入浅出的分析,真乃 妙论、高论也。
作者: 竹林晓贤 时间: 2011-4-10 13:54
实言妙语!
作者: 飞絮 时间: 2011-4-11 13:44 标题: 回复 1# 张哥 的帖子
写得真好!
精辟!
作者: 音乐人 时间: 2011-6-26 16:49
张哥说的好啊!赞成你的观点---------通过大家熟悉的京韵,采用换位的方式来体会傣韵,这样可能有助于朋友们学习葫芦丝。-------这就是体会不同的韵味!
作者: 听看想 时间: 2011-7-12 04:28
好贴,顶呀!
作者: 丝吟 时间: 2012-2-20 10:56
学习!
作者: 芦韵春华秋实 时间: 2012-5-4 11:08
魏仕健老师在其编著的《中国葫芦丝演奏方案》一书中(p8)提到:小三度旋律音程,其特点优美、圆滑。葫芦丝乐曲中,最为常用,可称之为最典型的葫芦丝特性乐汇。 从6到1,3到5(反过来亦然),从客观上,我以为是描写当地劳动者居住、生活、劳动环境-----丘陵山地有关。若描写巍巍华山,恐怕要用八度音程,描写黄土高原上一道道梁,回滑音就多了,描写辽阔的草原呢?这样的曲子很多。
作者: 晓峰独秀 时间: 2012-5-4 19:47
名符其实的老帖,不顶上来还真没看到,受教了!
作者: 大笨虫 时间: 2012-5-5 08:23
张哥这个总结灰墙精品的说

欢迎光临 葫芦丝专业论坛 (http://bbs.hulusi.com/) |
Powered by Discuz! 6.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