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记:之所以我选择在这里写下我对葫芦丝的感觉,是因为我喜欢这个论坛!在我所知的有关葫芦丝的论坛里面,这个论坛可以说是办得最成功的。看了本坛子许多的发言,深感坛主(这个称呼有点象武林门派里的职位,正确讲应该叫大版主才对)马老师为人的专业和友善,各位版主的博学和谦逊,各位同趣朋友们的大度和无私!他们都把自己拥有的东西(包括音乐曲谱,包括曲子伴奏,包括音频处理方法,包括各类相关软件的应用,包括所有关于葫芦丝的相关知识)无私的奉献出来!这在别的坛子虽然也有,但却不象这个论坛所涉及到的内容这么丰富和全面!
在记录这些文字的时候,正是我对葫芦丝满怀热情的时刻。现在我还是个葫芦丝的“门外汉”,虽然我在论坛逗留不少时间了,这仅仅是因为我对葫芦丝和对这个论坛的喜欢,但却还没有真正摸过葫芦丝。但这并不会影响我的兴致,我喜欢葫芦丝,所以我依然义无反顾,在这里记下我对葫芦丝的感觉。只是未来实在无可捉摸,将来我能不能学会吹葫芦丝,或者在学葫芦丝的过程中会发生些什么事,或者在学会葫芦丝之后会不会发生与葫芦丝有关的特别的故事?在这以后,我将以连续记录的方式把这些经历写下来,只是不好意思,却要牺牲马老师的论坛空间了!
在构思这个主题之初,我想到的题目是“葫芦情思”。后来想想,我现在与葫芦丝之间的故事实在太少,所以还是弃之而改用“葫芦印象”比较贴切。
**********************************************************************
喜欢上葫芦丝,首先是缘于自己对民乐的偏爱。而第一次见到葫芦丝,是在2003年的2月底。
当时公司在成都熊猫基地认养了一只被公司起名“爱子”的大熊猫。而我自己,也因为连续多年被评为公司的优秀干部而被派往成都参加爱子的认养仪式。
按照当时的活动规划,我们在成都逗留的时间是三天。在第二天的下午,我们利用仪式结束后的空档期到“草堂”去观拜。在行程快结束的时候,在草堂的后门遇到一个身上挂满葫芦丝的老人在吹着“军港之夜”(当时并不知她叫葫芦丝,只见这怪玩意儿上端有个葫芦,下端有三根管子插在上面,整体看来,活象个身形苗条的少女)。我平素空闲之余就喜欢关上门吹吹笛子啥的(吹得不咋地,权当自误自乐),当时的第一感就是那声音非常特别,有点象笛声,却又比笛声要柔和得多,要更婉转和悠扬得多。但也仅此而已,我当时根本没有想到日后会爱上这玩意儿,更没想过要买上一支带回来学习学习啥的。
------这就是我跟葫芦丝之间的第一感觉。
谢谢马老师的鼓励,同时也谢谢其他版主朋友们!在昨天开始发这些文字的时候,我把各个版块都看了一下,看把这些文字放在哪里比较合适。最后觉得还是放在“联谊之家”吧!“葫芦岭”朋友不是说得好吗“喜欢葫芦和来到这里,这就是一种缘分”!
珍惜这份缘,同时谢谢马老师给我们这群有缘人提供这么好的一个平台!
**************************************************************************
但那次经历,并不足以令我爱上葫芦丝。真正爱上葫芦丝,却是在今年年初一次偶然的机会,在56网上看到一个叫于喜的女孩演奏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在乐曲的开头,悠扬的葫芦丝声音在我脑海里描绘出一幅一个美丽的姑娘挥着鞭子骑着一匹俊朗白马在广袤的草原上悠悠前行的景象。而到乐曲的中后半部份,那段跑马的场景(当时只感觉那是快马奔弛,后来才知道那段快板部份的演奏方法叫三吐----是三吐吧)更是令我心旷神怡,神魂颠倒!在成都那一次经历,我只感觉那乐器外形挺新鲜别致(毕竟当时是第一次见到),声音也很细腻,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么柔弱的乐器竟然能演奏出这样气势和泼辣的曲风!于是一遍又一遍地,只要有时间,我必会把这个视频翻出来陶醉一番,直到现在整整过去了三四个月了,还依旧对她情有独钟(后来随着对葫芦丝了解的加深,知道演奏这首曲子用的是降B调。再后来萌生买葫芦丝的念头后,与马老师的联系中还发过这段视频给他,这是后话暂且不表)。
********************
在这首葫芦丝乐曲之后,我开始有意识的在网上收索有关葫芦丝的消息,了解她的方方面面。前前后后,也不知浏览过多少个与葫芦丝有关的论坛,其中当然也包括马老师的“少数民族乐器网”。在那时,她没有给我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更不谈对她发生特别的情感,因为多数时间我还是在找葫芦丝的图片,就象恋上了一位美丽的姑娘,总在千方百计的寻找她的照片,那感觉简直一模一样!这个论坛初次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是因为56网上<<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这个视频。大概因为太迷恋这个视频吧,所以我的脑海里很自然的把葫芦丝的形象也定格在了这个视频中。在那么多论坛里,我看到的葫芦丝外形都不是这个视频里的类型。直到在本论坛的产品区看到“马葫芦”(调侃马老师),仿佛在现实生活之中一下子见到了我的梦中情人!!
----这就是我爱上本论坛的初始原因,后来在与马老师的联系中也有与他提过这事,说我喜欢“马葫芦”的大方外型,不知工作繁忙的马老师可否还有印象?
****************************
在这之后,我开始有意识的关注这个论坛,随着对她了解的加深,才知道这个论坛里面所涉及的广度和深度都是其它论坛所无法比拟的。她不仅有专业方面的知识,更有各方各面的专区,充满着浓浓的人情味儿。在这个论坛里面,我知道了<<月光下的凤尾竹>>;知道了哏德全和李春华;知道了葫芦丝有C调降B调还有其它调;知道了葫芦丝的音管除了竹管之外还有其它材料;知道了各种风格,各种曲调的曲谱,伴奏和示范曲;知道了滑音,打音,叠音,吐音(单吐,双吐,三吐);知道了音频制作相关知识;也知道了马老师,小静等版主朋友(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版主朋友,由于篇幅所限,这里不一一列举)!
随着对葫芦丝了解的加深,我便开始嘴痒痒,想要一亲她的芳泽。但是我所知的这些也只是非常表面的了解,这么多调式的葫芦丝,该买哪一种比较较合适呢?于是除了本坛之外,我又开始在整个网络里面收索,以期得到一个准确的答案。基本上,我得到的答案是说买降B和C调的比较多,有人说降B的好吹,有人说适合C调的曲子多。但是由于自己爱上葫芦丝的启蒙乐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也是降B的,所以自己基本上确定是要买一支降B的葫芦丝。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一件不期而至的震惊大事却把一切都打乱了!
谢谢楼主了,老实说我很少在论坛上说说自己的东西,我的东西老实说外观并不是特别漂亮的,但是音确实都花过不少的心血,有时真的感觉有些丢不起人,当然我也估计有的朋友买过去,发现有音不好的,也碍着我面子没告诉我罢了,但其实这真不是我希望的,葫芦丝这乐器有时受太多因素影响,我只希望如果真有问题告诉我处理也是极方便的,
好象楼主和我说的是C哦
谢谢楼主了,老实说我很少在论坛上说说自己的东西,我的东西老实说外观并不是特别漂亮的,但是音确实都花过不少的心血,有时真的感觉有些丢不起人,当然我也估计有的朋友买过去,发现有音不好的,也碍着我面子没告诉我罢了,但其实这真不是我希望的,葫芦丝这乐器有时受太多因素影响,我只希望如果真有问题告诉我处理也是极方便的,
好象楼主和我说的是C哦
回马老师:最后决定我要的C,在我上面描述的讨论中,我开始是想要降B(就象上面所写的那样)!
另:葫芦丝作为一种乐器,音质当然是最重要的!而且对于葫芦丝的制作来说,我想音质的把握远远难于外观的把握----这种说话不知对不对哦!
收到梦寐以求的葫芦丝,正是7月7日的中午。迫不及待的打开外包装及精美的葫芦丝盒,一个精致的葫芦丝呈现在我的面前:标准的葫芦,紫黑色的竹管,闪闪发亮的铜套,鲜艳的中国结,一切都是那么亲切!特别是两支附管的长度设计,正是我所需要的外形!
我想象中的葫芦丝,不仅有漂亮的外形,我更加看重的是音色。晚上回到宿舍关上门试吹(因为不会吹,只好关上门,怕影响到别人。在论坛上看到许多讨论葫芦丝练习场所的内容,朋友们好象也有这种提法),感觉这支葫芦丝的声音灵敏度非常好,音也非常准。可是声音却与我在论坛里听到的许多葫芦丝曲子有不小差别。论坛上同调的大多声音都很飘逸和清亮,但是这支葫芦丝的声音却比较浑厚和圆润。是不是哪里出了差错啊?直到第二天一整天心里都有个结,直到晚上再次向马老师求教,这个结才被解开----原来葫芦丝的声音效果与其相应的调式是有较大关系的,并且葫芦丝的声音是否飘逸与吹奏者的水平也有相当关系。再有,录制上传的往往经过后期处理,所以我们才听到那样的效果(外行就是外行啊,装是装不来的)。
从收到葫芦丝到今天,我都在对其万般呵护之中练习着,生怕葫芦丝受到半点伤害!
从练习的两天时间来看,使用筒音作5的指法,其实与笛子有很多共通的地方。只是不同的是吹葫芦丝感觉心里很憋,因为在马老师送的教材和马老师本人都提到吹高音时要特别小心,吹重了损坏簧片,那这支葫芦丝可能也就麻烦了。所以每次吹到最后,总感觉有一大口气用不完,练习到最后,不公脸胀得通红,往往连肚子都感觉胀起来了。
不知其他朋友有没有这种感觉?也不知这样会是哪里出了问题?有什么方法可以改善?
刚学肯定会感觉憋闷,而且吹一会头还会晕,慢慢地就好了,多和朋友们交流,学起来就快了
刚学肯定会感觉憋闷,而且吹一会头还会晕,慢慢地就好了,多和朋友们交流,学起来就快了
与论坛上许多朋友所讲的一样,刚吹葫芦丝,一定会出现“咕”音。在论坛上看到一些朋友说“咕”音的大小其实与葫芦丝本身有很大关系。葫芦丝做得不好,“咕”音就大,葫芦丝做得好的“咕”音就会小。通过几天的学习,我发现这个“咕”音其实就是低音3。既然如此,说明“咕”音大,低音3就亮,“咕”音小,低音3就浊!
在三天的学习时间里,可能是因为平时在论坛上溜的时间比较多,看朋友们分享的心得比较具体,再者更重要是葫芦丝本身做得好,所以我很快就克服了“咕”音的困扰。当然,由于是初学,现在只能试着吹非常简单的音谱,如果这样就说自己克服了“咕”音,确实也有些片面。不过我感觉,在每一句起始处用“吐”的方法(舌尖顶住吹嘴非常迅速地缩回,使气流快速进入),这样吹出的音的确是非常干净的!
论坛上一至四级的固顶曲谱,我已下载并作为学习试吹的内容。这种由浅入深的分类曲谱,的确非常适用!
刚才我吹了一段第一级第一曲的内容,没有加任何修饰,但有努力克服“咕”音,刚才试传了一下,可惜因为格式不对,在这里传不上去(也不知是不是方法不对)。既然如此,我还是先不忙传了,等过多两天学好点再说,免得过多浪费马老师的论坛空间!
谢谢月光版主和楼兰朋友的鼓励!能在这里畅所欲言,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记录下来,的确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而且老实说,这次做的这个主题也是我第一次这么认真的对待一件事。这首先得感谢的就是马老师和各位版主以及其他朋友们,相比之下,我算是后来者了,所谓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正是你们的辛勤劳作才构建起了这么一个良好的平台。困了,累了,到这里来休息休息,听听朋友们如丝如雨的乐曲声,分享分享朋友们生活中的快乐和喜悦,的确犹如饮进一杯清泉,沁人心脾!
昨天晚上一直有间断地练习(不敢不间断地练习,以免因吹的时间过长损坏我的宝贝儿),后来把论坛上固顶的一至四级曲谱第一级里面的第一曲,总共分三次试吹并录了下来(不会加效果)。第一段没有加任何修饰,吹得非常老实本份;第二段是在第一段基础上但比第一段吹得随意了些(使用我吹笛子的指法习惯,当然谈不上什么技巧);第三段是在第二段基础上加了些震音(按在论坛上了解的知识,好象算是腹震音吧),今天我把它们全部上传至“吹奏经验交流区”(因为本版无法上传音频格式文件),想恳请各位前辈朋友们给予指点,因为我现在刚刚接触葫芦丝,我想在前辈们的指点下进行学习,一旦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好马上纠正。不然长此以往,一旦坏习惯养成,以后再想纠正就难了!
文件上传后,被马老师转移到“新人区”,并给予鼓励,多谢马老师!
文件名:初级练习曲(三段),
从7月7号收到宝贝儿葫芦丝到今天,学习已经有一周有余了。可能是因为自已以前在论坛上看朋友们讨论得多,而且几乎所有人对“咕音”都深恶痛绝,所以自己一开始就特别小心的去控制“咕音”,而且很快就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当然,之所以能这么快的克服了“咕音”,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可能就是马老师考虑我是初学,所以把我的宝贝儿作了特别调试,这样让我吹起来比较容易。又或许是“马葫芦”本身就有“咕音小”这一特质!
可是,让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在开始学习的时候就出现“憋气”的感觉,一段小曲练习下来,往往憋得面红耳赤,头晕目眩!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虽然自己一再仔细捉摸,细细体会,可是到现在为止却还未克服。难道这真是我当初所担心的那样,“憋气”将成为我学习葫芦丝的最大瓶颈吗?在这几天里我仔细对比了吹笛子和吹葫芦丝的气息运用,感觉吹笛子的气息比较急,基本只考虑吸气,而不需要考虑呼气的问题;而吹葫芦丝的气息则刚好相反,它要求气息比较轻缓,一方面是葫芦丝音质特色的要求,另一方面又是保护葫芦丝所需,所以要求人在吹奏的时候必须有意识的去控制气息。所以往往是吸入的气过多,而呼出的气过少,从而导致胸中“憋闷”。
不过,在这两天的练习过程中,我感觉吹短句时“憋气”会好很多,而在吹长句时就会更加严重。在论坛上和教材上都有提到练习长音的问题,难道练习长音与克服“憋气”之间有什么特别关联吗?如果有,那接下来,我的学习重心可能就需要向练习长音转移!
以为克服“憋气”与练习长音之间有什么重大关系,所以这两一直在练习长音。昨晚试测了一下,吹了低音5和中音1,好象一口气吹下来只能吹30秒。我试吹的方法是一直平吹一个音(吸一口气之后轻吹,吹到最后口里还有些许余气)。不知这样练习是否正确。还有,所谓吹长音,也不知吹多长时间才算长音呢?还望高手老师们指点小弟啊!
到今天学习葫芦丝已经过去10天了,这些天一直想克服“憋气”,可始终还是没办法完全克服掉。为了能更快更好地找到方法,今天录了一段<<清清玉湖水>>上传于“新人传曲区”。在上传的曲子里,吹到最后时我已经是憋得晕头转向了,所以根本没办法再继续吹下去(事实上我还不会吹快板和三吐音,所以即使能继续吹也吹完这首曲子)。
楼主孜孜好学的精神值得俺学习哦。
以后俺一定要改正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坏习惯。
支持!
葫芦丝之我见---葫芦丝的风格
< 二> 葫芦丝为人所青睐,因为其有广泛的文化内涵,不仅符合人们的审美情趣,也融合了儒家,道家的哲学理念.众所周知我国有着数千年的农耕文化,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东方文明和儒家学说,儒家学说其核心价值观就是中庸之道,其宣扬中正和平,温柔敦厚;反映在音乐上必然是淡雅平和,温柔含蓄,婉转悠扬。这也是葫芦丝称之为雅乐的原因所在。雅乐让人们情有所寄,思有所游,意有所会,百听不厌!听一首<<月光下的凤尾竹>>,眼前总会浮现一位美丽的傣族小姑娘,在月光下,悄悄地从竹楼里走出,步入竹林深处的情景,整个曲调柔美缠绵,不由的把你带进少数民族的边寨,这是典型的傣族风格.如果听<<灞柳情>>,那则是另一种风情.<<灞柳情>>采用西北民歌风味,苦音较多,这首曲子描写的是封建社会,一位妇女在灞柳桥边哭诉自己包办婚姻的不幸,如诉如泣.整个曲调凄美哀婉,是典型的秦腔风格。现在,葫芦丝风格已经从单一的傣族风格,发展到不同风格,不同流派.新疆风格<<雪莲花开>>为代表,蒙古风格<<春到草原>>为代表,秦腔风格的代表为<<灞柳情>>。有着丰富文化底蕴的不同风格的葫芦丝音乐会更加让人们喜欢。
葫芦丝之我见--吹葫芦丝的环境
<三> 吹奏葫芦丝应特别注意环境的选择.众所周知,葫芦丝声音浑厚,余音悠远,表现力很丰富,但
音量偏小,所以其不适合在喧闹场合吹奏.古人弹奏古琴时就很注意环境的选择,<<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弹奏古琴时“必择静室高宅,或在层楼的上头,或在林石的里面,或山颠上,或是水涯上”。唐代诗人王维喜欢弹琴,总喜欢到竹林深处,其诗<<竹里馆>>这样写照:“独坐幽籉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诗里的<<幽篁>>就是指幽静的竹林.看来,只有在幽静的环境里,才能体味出葫芦丝韵味.在静室,在竹林,在山坡上,在小河边,....,到这些地方吹奏一曲,吹奏者方能寄情于曲,聆听者方能欣赏其韵,万万不可到燥杂的城市广场或到超市门口演奏。因为那里不会有葫芦丝的韵味。
写的都很好,新人学了。
学习了,感人的肺腑之言,受益非浅,送礼谢意。
[em13][em13][em13]
葫芦丝之我见---葫芦丝的韵味
< 四 > 葫芦丝以其柔美含蓄,浑厚飘逸见长,这就是葫芦丝特有的韵味。没有韵味的葫芦丝听起来,平淡无奇。要想吹出葫芦丝的韵味,我认为:平时练习,一定要注意以下四点:1,要学好葫芦丝的基本演奏技巧,如打音,叠音,滑音等并能熟读运用;2,每吹一首曲子之前,要了解作者的创造者背景,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才能身临其境,吹出作品的风格。3,吹奏时乐谱上的每一段音符都包含着曲作者的情感,一定要吹出自己的情感来,曲子不论大小,一定要揉进自己的情感,没有感情的吹奏肯定苍白无力。4,吹奏葫芦丝一定选择合适的环境和时间。糟杂的环境人烦意乱,吹不出葫芦丝的韵味,如果没有竹林,没有月光,没有小桥流水,例如,在家中,你不仿拉上窗帘关上灯,演奏一曲“月光下的凤尾竹”,那竹楼,那银色的月光,那静谧的竹林,那位婷婷玉立小姑娘会一一呈现在你的面前,情景交融,其意境之美,自我陶醉,美伦美唤,自飨其乐!在这里我特别强调合适的环境和时间,这非常重要,在这问题上人们往往忽视了。没有环境自己创造环境来演奏,万万不可到躁杂的地方去演奏,就是通过扩音器也于事无补。因为,扩音器只能通过低频部分放音,简易话筒的失真,使葫芦丝的韵味更会荡然无存。
[ 本帖最后由 竹林唐倘 于 2009-8-11 16:24 编辑 ]
嫂夫人在哪?我也不知道 !我只知道,我家的那小狗,一看见我拿葫芦丝,它就往床铺底下钻!哈哈!
欢迎光临 葫芦丝专业论坛 (http://bbs.hulusi.com/) | Powered by Discuz! 6.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