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陶元宵乐
在儿时依稀的记忆中,元宵节就是旧日永安水井巷红旗小学操场上排练的跑驴跑马和旱船,大街上随风招展的彩旗和喧天的锣鼓,爸爸手中自扎的走马灯,.这些构成了那个年代最热闹最美好的元宵盛会,虽然是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里,每个人的脸上却都是发自内心的快乐,那种对过年的热盼和欢愉…..。这种过年的激情在我的生活中已经隐退了多年了,在高楼林立的城里,我们已经慢慢地淡去了年的味道。可是在今年的小陶元宵盛会中,真切地让我重温了过去,又一次尝到了"年味儿"。
农历正月14的晚上,跟着一群专业的摄影发烧友到小陶与民同乐,七点钟就来到了小陶镇政府的广场上,镇上灯火通明,人头攒动,政府大院的球场上用绳子拉起了一个方形的空间,四周挤满了观众,在欢快的音乐声中,在阵阵礼炮声中,翘首盼望各村表演队入场表演。
7点半,表演准时开始,精彩的舞龙,热闹的跑旱船,壮观的腰鼓队/花灯队/跑驴跑马,依次入场,向全镇人民拜年,镇领导会象征性地给每个表演队发个红包.演员们身着艳丽的服装,在场地中不停地变换队形迂回穿梭,加上五颜六色的灯光,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久违的年啊…..
[attach]10926[/attach]
[attach]10927[/attach]
[attach]10928[/attach]
[attach]10929[/attach]
[attach]10930[/attach]
8点半左右,表演结束,开始燃放大型的焰火,元宵节的夜空在礼花的点缀下更加绚丽多彩,在阵阵礼炮声中,在人们的欢声笑语中,一行人登车赶往连城,精彩的活动还在后头...
二\连城大龙
晚上九点半中,到了连城,整个城市灯火通明,家家户户都大门洞开,每家每户门前都堆着一个塔形的松柴堆,鞭炮声此起彼伏,空气中弥漫着硝烟的味道.原来大家都是在等着看大龙的....一行人在临街的一个小旅馆住下了,摄影师们端着各自的"长枪短炮"寻找最佳角度各就各位....来了来了,一条小小的板凳龙,在一群十几岁的男孩的操纵下鸣锣开道地来了。这条小龙走街窜巷向各个商铺点头拜年祝颂吉语.一小时后,一条硕大的板凳龙才在人们热切的目光中、震耳欲聋的鞭炮身声中、五颜六色的焰火中姗姗来迟,。整个大龙由上百节板凳长的纸扎龙身构成,每节大约2-3米,色彩斑斓,蜿蜒2-3百米.大龙所到之处商铺的店主人都点燃柴垛,放起鞭炮和焰火。大龙会向商铺点三下头,随后有人会拿着篮子来向店主人收红包,听说红包的多少也是有讲究的。此时已经将近0点,几年没看过如此壮观场面民俗活动的我激动不已,同行的摄影师们告诉我,今晚的活动不算什么,明天的更壮观.....
一夜无眠.
[attach]10931[/attach]
先插个队,年过完了,元宵也过了,再回味一下。
三、罗坊“走古事”
今天已经是正式的元宵节了,早上六点就起床了,我们将赶往连城罗坊乡参加那里的民俗活动--走古事.领队说要赶早去,迟了人太多.现在回想起来很搞笑,从听到这三个字以来,我一直望文生意,从音乐的角度去诠释,以为是去连城看"大鼓",还以为会有盛大的大鼓表演,直到到了那里才明白原来,此"古"非彼"鼓"也,呵呵,
所谓的走古事,在老永安的元宵节上也有这个节目,永安人叫"走平架"(谐音),听领队介绍说,连城罗坊乡的人为罗姓,是永安罗坊乡的移民,他们把家乡盛行的这种民俗活动流传延续至今,形成了当地的特色活动,据说最早当地罗姓共分为7支,每年每个支出一"棚"(就是一个轿台),后来文革期间,由于支派之间为出棚的事常常争斗不休,后来就改成以生产队为单位,共出七棚.每年元宵节前,就挑选体壮胆大,扮相俊美的十岁以下男童两人,按戏曲装扮,化妆脸谱,身着戏袍,一名扮领先的天官主角,一名扮护官的武将。称为头棚.而后每棚依次扮李世民、薛仁贵;刘邦、樊哙;杨六郎、杨宗保;高贞、梅文仲;刘备、孔明;周喻、甘霖。天官直立在一条铁轩上,腰身用铁圈固定,武将坐立在轿台上,成两个层次。看去好象是底下的小孩举者上面的小孩.轿台由木柱镶成的方形框架,四周饰以精美的画屏、两根轿杆,每棚约400余斤,需用22人抬。据记载:每年春节正月初三、初四,抬“古事”的男丁青年要上山锻炼脚力。到正月十二日开始斋戒三天。十三日晚净浴,换新内衣。十四日上午十点许,穿上红衫,打红绑腿,穿红带新草鞋,抬着“古事”,以天官领路,跟随“古事”六棚,后有菩萨轿、万民宝伞、彩旗、十备鼓乐队,一路鸣铳,来到罗坊的屋背山坪。在数以万计的乡民和游客的围观中,一个个精神振奋,在呼喊着“嗬!嗬!”声中开始竞赛,戳力奔走。
“走古事”,着重于“走”。他们把菩萨轿、彩旗、宝伞置于中间,“古事”列队抬在外围,奔走在约400米的椭圆形的跑道上,每跑两圈,休息十分钟,养精蓄锐。又开始下次竞走,如此重复四次。第五次改跑为游,走“剪刀*”,第一圈顺走,第二圈逆行,此次不限圈数,直走到抬夫精疲力尽,让领先的天官棚“古事”同第二棚“古事”脱节,方可鸣数铳走出屋背山坪,进入村中街道,第一次“走古事”才告结束。
第二次是正月十五日上午,此次“走古事”上午仍依十四日走法,到正午一时许,“古事”列队从“云龙桥”下河床,鼓乐队先互泼水透湿,然后响三铳,“古事”棚蜂拥下水,逆水而走,竞争激烈。除天官一棚不能超越外,后棚若能超过前棚,则视为吉利,于是抬夫拼力而为,不顾天寒水深、河石苔滑,跌倒再爬起,情绪异常高昂,为走“古事”之高潮,抵终点河边方允遏止,一年一度的“走古事”到此告终,人们在欢娱中取乐,在竞争中健身,是春节期间别有风味的全民性的民间体育、娱乐活动。
走古事活动持续到元宵中午结束了.下午继续赶路前往姑田镇.
[attach]10933[/attach]四\姑田大龙甲天下
很早就听说姑田的大龙上了吉尼斯世界记录,是世界上最长的龙.据史料记载:姑田的大龙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距今440年前,有下堡村邓屋人邓应,当时出任潮州府检校,后定居潮州,其弟邓恭仍居故里。当时,邓恭子孙到潮州探亲,见到当地的舞龙盛况,兴叹不已,遂将该龙画成图样带回姑田仿制、改进,自此到了翌年元宵节邓屋开始制作并开始游龙。尔后就由小到大逐步演变发展成今天姑田的大龙,并有“天下第一龙”、“姑田大龙甲天下”之美称。其龙之大,令人咋舌,每条龙90板至150板不等,今年为91板,各高2米,长4米,全长达三四百米,龙头更为讲究,仅龙舌直径就达一米,扛时须十几人分班抬举,号称“天下第一龙”。制作用竹篾扎骨架,姑田宣纸裱褙写上精美字画。大龙蜿蜒于乡间村野,或穿行于大街小巷,腾挪起伏,活灵活现;一路上男女老少相随观看,游龙队伍浩浩荡荡达数里之长,热闹非常;所到之处,家家门前燃松明、点香烛、摆果茶、放爆竹,迎接“龙游大地,喜到人间”,极其壮观。
呵呵,赞心心朋友的大作,场面真壮观,分享了
[em13]真是热闹,感谢心心,现在这样的地方太少了
好热闹啊!现在这地方真不好找了!要是能凑上那么几伙扭几下别有一番风趣!
欢迎光临 葫芦丝专业论坛 (http://bbs.hulusi.com/) | Powered by Discuz! 6.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