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葫芦丝有段时间了,下面是我对葫芦丝形神关系的一些理解,希望能与大家一起交流学习
大凡一种器乐演奏,都具有“形”和“神”两种元素,葫芦丝也不例外。“形”是“神”的载体,“神”是依存在“形”里面的。
准确把握“形”,即正确掌握吹葫芦丝的各种技巧。这是基础。因为每一种技巧在它所处的旋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表达一定的情感、情绪或氛围。比如:吐音(T、TKTK、TKT)、颤音(tr)、波音、强音(﹥),一般表达热烈欢快的情绪;滑音要求将所标的音符吹奏出“柔”“软”“滑”之感 ;一些特殊符号,如三度颤音,它表达了特定的意境,《牧歌》、《春到草原》等乐曲引子中多处运用了三度颤音,展现了一派蓝天白云一望无垠的草原风光,三度颤音也是马头琴、竹笛、二胡等民族乐器演奏蒙古风味乐曲的一种最基本最常见的手法。
学会分析乐曲的内在感情和意境,即分析乐曲中的“神”。任何一首乐曲都是“形”和“神”的统一,有其“形”必有其“神”。我们对于作曲者的生平、简历,乃至心路历程都要有个大致的了解,这样便于我们在作品中寻找作曲者所表露的心境、流露的情绪,进而深刻地领会这首乐曲中的“神”。
分析领会乐曲中的“神”可以从整体——局部——再整体的步骤来进行。整体:乐曲总的基调是什么?所表达的基本感情是什么?局部:分段进行分析。比如引子表达什么意境,慢板表达什么感情,行板、快板又表达什么感情。再整体:将各个局部的分析结果归纳综合,修正、充实前面整体所分析的内容,使自己对乐曲的理解产生一个飞跃。通过上述的分析,最后还必须将这些“神”转化为自己的情感,就好象演员进入角色,忘记了自我,那么在演奏时就能比较完美地表达出乐曲中的“神”,即做到了“情吹”。
王厚臣老师的《灞柳情》,打破常规,在乐曲中注入了“秦腔苦音”这个“形”,这是个很有生命力的“形”。《灞柳情》通过这个“形”,表达了一种悲伤凄婉的情绪,给人以巨大的震撼。秦腔大体分为“苦音”和“花音”,“花音”主要表现欢愉快乐的情绪;“苦音”则主要表现悲伤凄婉的情绪。“花音”多用“3”和“6”,而“苦音”多用“7”和“4”。纵观《灞柳情》全曲,共有597个音符,“4”和“7”则用了122个之多,难怪乐曲的旋律悲情十足。上文提到要宣泄一种情绪,表达一种意境,必须要找到一种最适合表达这种“神”的“形”。那么要比较完美地表达《灞柳情》的悲情,最适合的就是运用“腹震音”。
乐曲一开始就来几个强烈的音符,犹如秦腔中的“叫板”,引出了一个令人震撼的场景:一个饱受封建婚姻迫害的女子悲情满腔,嚎啕大哭。引子的中间至尾部突显了“7”“4”两个音符,加上“腹震音”的运用,体现了女子悲痛欲绝哽咽抽泣到泣不成声的全过程。
乐曲的第一段是慢板,充分运用“腹震音”这个“形”,展现女子伤心地诉说不幸婚姻的场景,尤其是第一段的最后六个小节细腻传神地刻画出女子边抽泣边诉说的形象,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乐曲的第二段是快板,充分运用了16分音符和“双吐”这两种“形”,把女子决心反叛出逃、一路爬山涉水风雨奔波的场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悲愤情绪达到了高潮。
乐曲的第三段还是突显“7”“4”两音符,加上强烈的腹震音,表达了女子誓与封建势力抗争到底、勇于追求自由光明的心情。整首乐曲情感跌宕起伏,节奏快慢相间,轻重缓急错落有致,乐曲中的“神”具有震撼人心的内在力量,可谓葫芦丝演奏曲目中的上乘之作。
写的太好了!太专业了!
极好的一篇论著。(哈哈,刚看题目的时候,误会了,还以为是论述葫芦丝表演当中“型神”地运用呢。)
辛哥老师对葫芦丝“型”、“神”的定义以及相互关系阐述的精辟极了,非常受益。“型”只是一种工具,或者说一条路,一条铺垫的通往目的地“神”的路。
以“灞柳情”为论据,很大篇幅结合“型神”关系作了完美的分析,这对大家学习灞曲无疑起到了不可小观的关键性作用。从曲子结构的“型神”到乐符特性的运用,无不精彩万分。非常感谢楼主老师。
顶~
谢谢大家的鼓励
再贴一些自己对李春华老师的《雪莲花开》,余天佑老师的《金色的孔雀》,以及《月光下凤尾竹》的浅见
李春华老师的《雪莲花开》,其“形”的特点是多用“半音”。全曲有五十多个“半音”。这种多“半音”的旋律是新疆维吾尔乐曲的一个很显著的特点。
雪莲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不但是很难得一见的奇花异草,而且是珍稀草药,它长在高原雪域地带,可忍受零下30度低温,雪莲花能在零下5度的寒风中傲然绽放,这种傲霜斗雪的精神品质为人们所赞赏。李春华老师写这首曲子的目的就是要颂扬这种品质。
雪莲花分为西藏雪莲、青藏雪莲和新疆的天山雪莲,很显然,这首曲子描写的是天山雪莲,更为可贵的是,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将雪莲花人格化,赋予了她生命、感情和意志。乐曲由键盘乐器奏出前奏在我们眼前展现了一幅天山雪域的自然风光:白雪皑皑,银峰层叠,云雾缭绕,天风徐徐,高远清廓,辽阔幽空;紧接着葫芦丝缓慢地奏起,我们看到了雪莲花迎着朝阳,精神抖擞,傲视冰雪,粲然绽放;接着键盘乐器奏出间奏——由32分音符组成的从低音到高音再从高音到低音行云流水般的旋律,间奏结尾强烈的节奏,犹如打起了具有维吾尔族特色的手鼓;接下来葫芦丝奏出乐曲的主旋律,雪莲花化为一个个鲜活的维吾尔族姑娘,跳起了欢快的生命之舞。
在这富有生命力的旋律中,我们仿佛看到了维吾尔族姑娘们阿娜多姿的舞影:舒展的双臂,展摆的花裙,旋转的修腿,顾盼生辉的眼神……乐曲的快板,主要运用了“三吐”“双吐”这个“形”,烘托了雪莲花强大的生命力,有一种生生不息,奔涌向前的力的动感,将雪莲花强大的生命力演绎为奔腾向前的马群,翻卷不息的云浪,气势磅礴的河瀑……乐曲的结尾呼应开头,雪莲花傲立在冰天雪地之中,生命的质和精神境界都得到了升华。李春华老师的这首《雪莲花》,选材、创作独具匠心,风格独树一帜。
余天佑老师的《金色的孔雀》创作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傣乡是孔雀之乡,孔雀是傣族人民心中美丽、吉祥、幸福的象征。这首乐曲通过对一群翩翩起舞孔雀的刻画,表达了傣族人民热爱生活,颂扬幸福生活的心情。乐曲中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多用颤音(tr)这个形,这是作者的来神之笔,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孔雀们欢快、激动的心情和翩翩起舞的热烈场景。
乐曲的引子展现了一副晨曦图:恬静的傣乡,晨光熹微,一只美丽的孔雀在水边安详、悠闲地梳理着羽毛,不时左顾右盼,招呼同伴好似两只孔雀一呼一应,很是传神;接着是乐曲的第一段,这段行板以优美的旋律表现了两只孔雀翩翩起舞的场景,后段部分乐曲由D调转为G调,旋律的抒情成分加浓,孔雀欢舞的情致更高。第二段快板,一群孔雀汇集过来,它们沐浴在金色的阳光下,这群“金色的孔雀”嬉耍、追逐、轻舞……乐曲用了二十多个颤音,且打开副管演奏,有力地烘托了这种热烈欢快的气氛,而一气呵成的双吐把气氛推向了高潮。第三段呼应开头,意境归复宁静:孔雀悠闲安详地伫立在水边,时而转颈梳理羽毛,时而低头啜饮清泉,美丽、娴雅、迷人……
《月光下凤尾竹》是葫芦丝的经典曲目,此曲为什么老少皆知,脍炙人口?是因为它的“柔”。这种传神的“柔”依靠什么“形”来体现呢?是“滑音”。曲子开头的上滑音与下滑音是演奏的关键。葫芦丝音色最大的特点就是轻柔、优美、质朴、细腻,这首乐曲极好地凸现了葫芦丝的这个特点。整首乐曲体现了这样的意境:皓月当空,夜风轻轻,竹影婆娑,绿雾暗浮,傣族小伙吹着葫芦丝,向竹楼上的心上人倾诉心中的爱慕。一幅恬静、优美、令人神往的傣乡之夜风情画。这首乐曲虽说考级不高,但要吹出它的“神”,吹出它的“柔”,吹出它的“恬静”恐怕也是不容易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7 3:27:08编辑过]
写的真好!只有真正理介了歌曲的内意,才能提高演艺。
7楼的那篇字有点小,眼睛不行了。
写的真好,只有真正理介了内意,才能提高演艺。
可惜7楼那篇字有点小,我的眼睛不行了。
发帖子这方面还是新手啊。。。。谢谢你的建议,字体已改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7 3:31:37编辑过]
写的太好了!太专业了!
学习中
欢迎光临 葫芦丝专业论坛 (http://bbs.hulusi.com/) | Powered by Discuz! 6.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