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意境和意境的“释放”
长期以来,在论坛上常看到朋友们在相互谈到某人吹奏的葫芦丝或巴乌作品时,除了给更多的鼓励外,往往也要提到该作品“有味”或“缺乏味道”。这里提到的“味”或“味道”其实就是指该作品是否充分表达出该曲的意境。不管是吹奏技巧已达到炉火纯青的高手,还是初入门的新手,其吹奏的作品都回避不了关于对“意境”的评判。可见对于“意境”的理解、表达,甚至于让它得到进一步的升华,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初学者怎么样去认识、理解“意境”,更是必要的了。
我们论坛的管理员老马曾有一篇《我所理解的意境及其重要性》的帖子,希望大家多多讨论,以利于大家能对“意境”的认识有进一步的提高。跟帖的朋友很多,各抒己见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也曾连续跟两帖,但刚好是论坛开始升级的前夕(大约是升级前一小时),升级完成后就不见了,可能是没能搭上升级的末班车,被甩在车外了。呵呵,下面,我就把这两帖的大致内容“复制”一遍吧。
中国艺术举凡绘画、诗词、音乐、舞蹈、园林,甚至盆景都讲求“意境”,并以此为最高的审美准则。意境一词最早有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标举,他说:“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终不能与第一流作者也。”
“意境”包含了“意”(即:艺术家主观情感的流露)和“境”(即:外在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的反映和再现),这种情景相融的境界蕴涵着无穷之味和不尽之意,使人回味,使人流连忘返。之所以称之为“言外之味”和“弦外之响”,因为“言外”和“弦外”是超越物化层面之上、不受现实羁绊的精神境界,因而天地广阔、空灵,无限和容摄万有。简括地说,意境是心与物、主与客、内涵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更着重“以虚含实”和“实中见虚”,有着无限和深远的特征。
在现代,我国著名的音乐理论家修海林曾说:音乐意境“既产生于音乐家对对象的审美感觉中,又存在于音乐的表现中。自然,音乐的审美也势必要求体验到这一意境,这时,意境即是客体的主体化,也是主体的对象化,意境就是审美意向性的产物”。目前,有很多中、小学的音乐课堂都已开始探索性的在进行“音乐意境”的教学。可见,意境在音乐作品中有着不可替代、举足轻重的作用。
具体面对我们的葫芦丝音乐来说,任何一首葫芦丝曲,作者都有其创作该曲的意图和创作背景。其“意境”就是蕴涵在该曲的旋律之中。但该曲的“意境”是要通过器乐(葫芦丝或巴乌)的演奏将其释放出来,才能使音乐的审美体验到这一意境。对我们演奏者来说,怎样才能承担好这个意境“释放”的重任。大家都知道,演奏技巧是缺一不可的,但技巧高者不一定能将“意境”淋漓尽致地释放出来,更不一定能通过演奏对“意境”进行二次升华。在这里,是对具有一定技巧者来说,如何将自己吹奏的曲子“释放”出意境。我认为有如下几点不可忽略:
一:准备吹奏某曲子前,尽量了解作曲者创作该曲的意图和背景。很多曲谱的最后附有该曲的“乐曲说明”或“演奏说明”。要仔细阅读、领会这些文字的含义。
二:多听该曲原创的音乐录音,最佳的是作曲者自己演奏的录音,从中体验一下该曲的意境,使自己的感性认识有所收获。
三:对照曲谱认真分析该曲的旋律、节奏、速度、力度、音乐表现记号和情感标记等等。以充分发掘出该曲的音乐意境因素。【阿细版主也曾有一篇《速度、力度、表情符号》的帖子,意在要重视这些不起眼的符号,我也曾回一帖: 《速度,力度,表情符号》一文表面上是告诉演奏者如何看曲谱。实际告诉我们每一个演奏者(包含初学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挖掘住该曲目的“意境”重要“因素”,(有关“意境”的探讨在“吹奏经验交流区”马老师的“我所理解的意境及其重要性”一文中以及该文的跟帖中有很多老师和高手都有阐述)才能将作曲者的审美体验(该曲的审美标的),通过我们演奏者的正确演奏或再次升华,转达给受听者(包含自己)。而"速度"、“力度”、“表情符号”~等是该曲意境因素的重中之重。故:望各位,特别是初学者(包含本人)要认真识别和理解该文的每语每句。】
四:若演奏者是在有观众的现场演奏,一定要适当运用自己富有表情的形体来表现该曲的音乐意境。这一点切不可忽视。(如:在2007年北京的邀请赛中,我们有好几个葫芦丝圈内大家公认的高手就与金奖擦肩而过,我认为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富有表情的形体语言。反之,技巧不如这些高手的少数演奏者,却捧金而归,他们却有丰富的形体语言,感动了评委、感动了上帝。)
以上是自己的体会和不成熟的认识,请各位老师、朋友批评、指正。
幸好宵语哥不怕辛苦再复制回来,不然真是太遗憾了,这样的帖子希望能更多一些,
意境就象一个人的内在,如一个小伙子长得再帅,但是没气质,不耐看,总是让人觉得差一点什么,宵语哥说的这重要,所以我也和一些很好的朋友说,不要把眼光只局限在葫芦丝音乐里面,很多人只听葫芦丝音乐,别的音乐就抵制,这就相当于把自己关在一个小小的房间里,提高自己的音乐审美能力,这同样对于葫芦丝演奏的提高极其重要,特别是民族类的音乐,了解其民族的特点,音乐的特征等等,民族音乐之所以经久不衰,也是因为这些,就象一本永远翻不完的书一样,每一种都有极丰富的内涵,希望大家多去感知、体验、联想与认知
如王厚臣老师的《灞柳情》这样的曲子,要是不对曲子所属风格、民族性格、作品的结构特征和表现内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那么想吹好难啊,也只是对葫芦画瓢,听之可能技巧很厉害,其实无味,所以前一些日子有人在海楠的帖子里(好象是一生平安朋友)把曲子的一些内容做了一个说明,听起来有味得多了,
中午因为请帮我作家俱的木工师傅喝了点酒,在这乱说了,不对的地方请大家包涵,这样的好帖,过几天固顶,先朋友们多讨论吧
已修正
好帖啊! 我怎么没注意呢?晕!
下午就看了,宵语哥总结的很好,是你的切身体会,这样的帖子看了使人深受启发。
意境问题很重要,提出来探讨很有必要。意境的发掘、体现,不是一朝一夕,不是吹一首曲子就能做到,与人的文化素质、对音乐的感觉,乐令的长短,对曲子的体会理解有很大关系。初学者都是先照着音符吹,并不考虑意境不意境,能把曲子吹完吹准确就不错了,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随着所吹的曲子的增多,与其他朋友的对比,自己就静下心来想想了,总感觉缺少点什么,为什么别人吹的好听,这可能就是意境,是不是可以叫做曲子的“魂”。
依我看,初学刚练的朋友,可对曲子的背景有所了解,但先不刻意追求意境,在对曲子熟练掌握、有一定基础之后,再向韵味、意境等较高层次上努力。学习时间长了,示范好曲听得多了,欣赏能力提高了,还有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自己就能模仿得象样了。
这是我的认识,我目前还是初学阶段,吹的曲子自己觉得很粗糙,朋友们也能感觉到,基本功还没夯实,意境这个“坎”还没迈上去,要跨上这一步还是比较难的。
好贴,跟着收益了。再顶!
大姐说得对,基础没练好,理论理好也吹不好
好帖子,收藏了,希望有更多的这样的精品帖
对于乐曲的意境,我认为是个很难把握的东西.有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音乐不是文学作品,是用文字把作者的意图很明确的告诉读者,音乐所传达的意境是要靠受众自己去把握和理解的。这里面既有共性的审美,也有每个人自己的理解。文化水平、社会阅历、音乐知识的积累、对音乐的敏感性、以及个人天赋等等各方面的差异,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要想提高对于音乐意境的表达能力,我认为至少有两个方面是必不可少的。首先是对乐曲的理解,这方面楼主讲了不少,很有道理。我自己认为“多听”是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多年的音乐积累,多年在音乐中的浸润,这是一个音乐爱好者最重要的财富。这不是在短时间里能速成的。音乐方面的敏感性也是极其重要的,这是为什么有人能成为艺术家,而有人一辈子只能成为一个熟练的工匠。
其次是技巧的问题。一个演奏者没有深厚的基本功,没有熟练的技巧,是无法把自己心里的东西完美的表达出来的。意境是音乐的灵魂,而技巧是意境的载体。这二者缺一不可。我自己在学习葫芦丝的过程中对这点深有体会。一首乐曲初练的时候,手忙脚乱得只想把曲子吹准确和完整,根本无暇顾及其他。等吹得熟练了,就开始模仿高手演奏的韵味,琢磨人家是怎样用完美的指法和气息来表达乐曲的内涵,等有一天,自己吹的曲子能打动自己了,再吹给别人听时,就会偶尔得到一句夸奖:“哦,有点意思了......”
呵呵,今天大概练的太晚了,为一支曲子的旋律搞的咋也睡不着,干脆爬起来钻论坛,又把这个帖子仔细看了一遍,再看再有收获。同时也觉得没有经历过正经的音乐知识培训的我,学点儿东西真难,想掌握好每支曲子的意境就更难了...坚持下去吧...坚持!
这样的强贴多些人看或许对朋友们的学习都有帮助,就再顶上去。
所谓意境 就是表现于对事物的感觉 不同的感觉表现得意境也不同 感觉得到 才能表现得出 感觉的深广 意境才能浓郁深最多彩
所以多多的感觉吧。。。感觉天地 感觉大自然 感觉社会 感觉人间丰富的情感 感觉人生 感觉一切。。。具体到对音乐作品的感觉 太深了 要多深就有多深
感觉得到 表现不出 技巧技术上的问题
有熟练的技术技巧 表现不出 感觉上的问题
丰富的感觉+熟练的技术技巧 才能上彩
胡了了几句
“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是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
“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是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
琴丝知道马老师 所要表达的 !! 只有经过的人才能理解! 意境本来就是意难言表得抽象 所以就有“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
好!很有启发
浅谈意境和意境的“释放”
长期以来,在论坛上常看到朋友们在相互谈到某人吹奏的葫芦丝或巴乌作品时,除了给更多的鼓励外,往往也要提到该作品“有味”或“缺乏味道”。这里提到的“味”或“味道”其实就是指该作品是否充分表达出该曲的意境。不管是吹奏技巧已达到炉火纯青的高手,还是初入门的新手,其吹奏的作品都回避不了关于对“意境”的评判。可见对于“意境”的理解、表达,甚至于让它得到进一步的升华,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初学者怎么样去认识、理解“意境”,更是必要的了。
我们论坛的管理员老马曾有一篇《我所理解的意境及其重要性》的帖子,希望大家多多讨论,以利于大家能对“意境”的认识有进一步的提高。跟帖的朋友很多,各抒己见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也曾连续跟两帖,但刚好是论坛开始升级的前夕(大约是升级前一小时),升级完成后就不见了,可能是没能搭上升级的末班车,被甩在车外了。呵呵,下面,我就把这两帖的大致内容“复制”一遍吧。
哪位高手能认真的告诉我:吹奏《欢乐的泼水节》引子慢板部分,附管打开效果好,或是不打开效果好?教材上标注的是引子慢板部分打开附管,我感觉打开附管太闹,把山寨晨曦的宁静、悠远的意境表现不出来。
标签:杂谈 |
哪位高手能认真的告诉我:吹奏《欢乐的泼水节》引子慢板部分,附管打开效果好,或是不打开效果好?教材上标注的是引子慢板部分打开附管,我感觉打开附管太闹,把山寨晨曦的宁静、悠远的意境表现不出来。
失望!这个帖发出去一周了,怎么没人告诉我呢?等到中秋节送了礼才告诉吗?太久远了,现在就送
[em13][em13][em13][em13]失望!这个帖发出去一周了,怎么没人告诉我呢?等到中秋节送了礼才告诉吗?太久远了,现在就送
[em13][em13][em13][em13]我的理解是:打开副管吹奏《欢乐的泼水节》的引子,有和弦之音乐美,但气息一定要控制适度,切不可太“亮”。倚音要自然流畅,且几组带连线的二分音符不宜使用指震或气震(我以前吹奏时曾使用过气震,甚至也曾用过指震,也是在论坛里老师们指出其不用最为好),气息更要控制其强弱的变化,力图表现出傣族山寨晨曦的宁静、悠远的意境。同时从整个乐章的结构看,也是起到了逐渐拉开节日庆典的帷幕。
这是我吹奏该曲的感悟,请参考并提出不同的意见,以便交流,共同提高!
呵呵!谢谢你提前送的中秋礼品!!
感激涕淋
古今艺术的一致性:表意!
中外艺术的差导性还是:表意!
我的理解是:打开副管吹奏《欢乐的泼水节》的引子,有和弦之音乐美,但气息一定要控制适度,切不可太“亮”。倚音要自然流畅,且几组带连线的二分音符不宜使用指震或气震(我以前吹奏时曾使用过气震,甚至也曾用过指震,也是在论坛里老师们指出其不用最为好),气息更要控制其强弱的变化,力图表现出傣族山寨晨曦的宁静、悠远的意境。同时从整个乐章的结构看,也是起到了逐渐拉开节日庆典的帷幕。
这是我吹奏该曲的感悟,请参考并提出不同的意见,以便交流,共同提高!
呵呵!谢谢你提前送的中秋礼品!!
非常感谢老师耐心细致的讲解!我现在练几组带连线的二分音符用的是指颤音,下班后按老师说的练练听效果。不忘春风教,常怀化雨情。
多谢分享!终于找到我想找的了!有时候想把一些曲子介绍给别人,就是找不到和汉斯的语言,但是自己却知道什么意思!
好文章,要用心去体会。好音乐,要用心去体现。
受益匪浅,顶上来,让大家多些都来了解!
谢谢各位大师的教导!
对乐曲意境的理解取决于个人的综合文化素养和音乐天赋。
由此,有些人即使练了好几年,熟悉各种技巧,但不一定能吹出味道来;有些人即便技巧生疏,但一上手就有了“感觉”。
正是这样,真正的行家更看重演奏者对乐曲的整体领悟,而不会死抠技巧,因为那只是个时间问题。
当然,学好技巧是很必要的。
原帖由 老马 于 2007-10-24 23:23 发表 月光说得了,原来南可也进行过总结,我有一天特意找,没找着,你这和他说的差不多,对初学者来说,仿极重要,因为他们主要是先练基础,吹得好不好,这是最根本的,知道哪吹得不好,自己技巧根不上也是干着急
欢迎光临 葫芦丝专业论坛 (http://bbs.hulusi.com/) | Powered by Discuz! 6.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