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电影《草原上的人们》剪制
演奏:李贵中
下载地址:http://www.hulusi.com/hulusimov****/ABXH.rm
《草原上的人们》
东北电影制片厂1953年摄制
导演:徐韬
主演:乌日娜
内容简介; 根据玛拉沁夫同名小说改编。 50年代初期,内蒙古草原上的牧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为将草原建设得更加美好而辛勤劳动着。女共青团员、互助组长萨仁格娃,曾连续两年获得劳动模范称号。她与另一个互助组长、打猎能手桑布真诚相爱。当草原上的广大牧民忙着发展生产的时候,暗藏的特务宝鲁企图挑动萨仁格娃的父亲白依热退出互助组,以达到拆散互助组的目的,遭到斥责。在一次暴风雪中,宝鲁割断牲畜栏杆的绳子,打开马圈和羊圈,放跑了牲畜。萨仁格娃为救牲畜骑着马从崖上摔了下来,幸亏桑布赶来相救。由于牧民们团结一致,将放出的牲畜都及时赶回,未能给互助组造成很大的损失。风暴季节已过,在萨仁格娃为受伤的牲畜防疫注射时,宝鲁乘人不备,把毒药投进井里,毒死了萨仁格娃小组里的二十多只羊,并妄图以羊群中毒的事情嫁祸于萨仁格娃。萨仁格娃为互助组失去那么多羊而伤心,情绪有些波动。她在区长阿木古郎的教育和帮助下,认识到不能只想个人的荣誉,要为大家着想,为内蒙古大草原和祖国的建设着想。不久,宝鲁在特务吕绶卿的指使下,想趁那达慕大会开幕时,放火破坏草原的建设。一年一度的那达慕大会开幕了。会上有各种活动:物资交易、评选模范、赛马、射箭等,热闹非凡。在评选模范的会上,有人对萨仁格娃领导的互助组死羊之事,表示不满。萨仁格娃认为组里羊死了,自己是有责任的,一定要把这件事搞清楚。会后,萨仁格娃牵着马在河边溜达时,看到宝鲁鬼鬼祟祟的,身上还带着枪,便奋不顾身地骑马追去。她赶到山坡,已看不见宝鲁的踪影,却发现牧场燃起了大火。萨仁格娃断定这火是宝鲁放的,就拍马冲过浓烟烈火去抓宝鲁。这时,盟长亲自带领群众救火,大家齐心协力很快就把火扑灭了。在萨仁格娃、桑布的帮助下,公安人员将宝鲁、吕绶卿等一小撮潜伏特务一网打尽。当大家知道萨仁格娃小组的死羊是特务投毒所致时,对于勇敢的萨仁格娃更加敬佩了。在庆功会上,盟长称赞萨仁格娃不仅是劳动上的模范,而且在防风暴、防火灾、与特务作斗争上,也表现出奋不顾身的勇敢,为草原上的人们立了一大功。
电影<草原上的人们>中的插曲《敖包相会》产生始末: 1953年,电影《草原上的人们》在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巴彦呼硕敖包山开拍。 这部电影根据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短篇小说《科尔沁草原的人们》改编。“敖包相会”的歌曲是影片男女主人公战胜敌人后相会的一个情节,也是插曲《敖包相会》男女对唱的镜头.电影拍得很顺利,只是主题歌还没产生。出生在内蒙古呼盟的作曲家通福已经构思了许多优美动听的乐句,只是一时还没找到理想的歌词,他不得不按下一次又一次的创作冲动。八月十五中秋节的晚上,通福踏着月色,仔细的一遍遍回想着编剧海默对故事的解说,徜徉在巴彦呼硕敖包山上。头顶是一轮明月,男女主人公的扮演者恩和森和乌日娜在影片中的出色的表演闪现在眼前… … 而就在此同时,词作者海默的情绪来了,一句句优美的歌词从天而降,跳在眼前。他捕捉灵感,掏出纸笔,一挥而就。他马不停蹄地去找通福。通福看后,非常激动和高兴.看到歌词灵感突然爆发.内蒙古东部地区的一首民歌<韩秀英>的基调旋律跳进了脑海,但原民歌音乐主旋所表达的是悲伤,哀怨的寓意,而影片所要表达的是战斗胜利后,相爱的人团聚与欢心,所以作品要体现出期盼,兴奋,欢快的音乐感觉.为了更好的体现影片中积极向上的韵味,把新创作的主旋从原音乐中跳出来,发展.于是他拿出身上仅有的一条小纸,写下了一段初期的旋律,打算全部采用民乐来体现歌曲的主题,但考虑整体音乐的效果,还是放弃了这样的想法.经过多次的修改,思考,终于全曲采用了最新的创作手法,完整的写成了歌曲,<敖包相会>就这样产生了
这些老电影还真没看过,想必是余哥剪的这段肯定是桑布在约会地点等英雄萨仁格娃时的镜头吧,老电影都拍得很有思想,不象现在的一些电影,花钱多,只要能把你哄进电影院就行了,说离题太远了哈哈,感谢余哥
余哥的影视素材真多,感觉做个视频很容易似的,只要找个曲子就能配出不错的视频,本片上一闪一闪的亮不知是影片原有的还是余哥加上的,当真象在看电影一样非常逼真。看得出余哥为了我们这个论坛也是费了心血了!叫人尊敬!
千瓣莲花出品!
盗版者必究!
新PP啊,居然给漏掉了!
三楼说出了大家的心声啊,看似容易,其实都是呕心沥血啊!
欢迎光临 葫芦丝专业论坛 (http://bbs.hulusi.com/) | Powered by Discuz! 6.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