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王厚臣、张安平老师作曲,张安平、张海楠老师分别演奏的一曲“灞柳情”在全国葫芦丝大赛中获得成年组和青年组金奖后,得到广大葫芦丝爱好者的喜爱。这首第一次由陕西地方戏曲秦腔音乐素材创作的葫芦丝曲为葫芦丝音乐增添了一种新的风格。然而对于不了解秦腔音乐的其他各省朋友来说,要理解和演奏好这首乐曲就有一定的难度。在此谈点个人对该曲的一点理解和看法,以供大家探讨,不妥之处还望王老师、张老师及大家斧正。
“灞柳情”独特之处在于它是在讲述一个凄美的故事,是一个以秦腔苦音为主的悲曲。因而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其音乐也跌宕起伏,时而哀婉、时而激昂。
我个人理解该曲开始部分犹如戏曲的叫板,引出一个因遭遇封建不幸婚姻的关中女子由满腔悲愤地号啕大哭、悲痛欲绝、泣不成声到哽咽抽泣。继而转入第二段的慢板倾诉,伤心地向别人诉说其不幸的婚姻遭遇;第三段则描述其思想发展,经过激烈矛盾斗争到最后痛下出逃决心的心理变化;第四段快板则应是逃婚路上风雨奔波,悲愤情绪达到高潮的表现;第五段则表现其振作精神,决心与封建势力决裂,勇敢追求自由幸福光明前途的昂扬的精神面貌。因而该曲自始至终在节奏快慢、气息强弱和转换、技巧运用等方面都应以故事情节、意境、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发挥。这也是“灞柳情”不同于其他葫芦丝曲的地方。以上仅为个人之管见,仅供参考。
补充一点也转贴过来:
试以个人理解对此问题做一解答,仅作参考,不妥之处再请王老师予以斧正。
西安市以东有灞水,秦汉时曾在灞河上架有木桥,名曰“灞桥”。有水有桥,柳树自然也不能少。《西安府志》中云:“灞桥两岸,筑堤五里,栽柳万株,游人肩摩毂击,为长安之壮观。”每当春意盎然、春风扑面之际,柳絮漫天飞扬,烟雾蒙蒙,故“灞柳风雪”成了长安灞桥一大景致,被称为“长安八景之一”。唐时在灞桥设有驿站,当时叫做“滋水驿”,也被称作“灞亭”。古时人们多在此处迎宾送客,依依话别。“折柳送别”也成了古人的习俗。灞河、灞桥、灞柳、灞亭,古往今来,竟让无数人为之“倾倒”,生离死别,离愁别绪,诗情才气,到了这个地方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鸣鞭落日禁城东,渭水清烟灞上风。都旁柳阴回首望,春天楼阁五云中。
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好风倘借低枝便,莫遣清丝扫路尘。
我想可能王老师在此借助“灞柳风雪”之意,以《灞柳情》为曲名,表现古时一位关中女子反抗、逃避封建婚姻,与家人(或恋人)生离死别,争取自由的一段悲情故事。
明显已经很专业了~~~~~~~~~~~~~~~~~~~~~
描述的非常精彩/应该在演奏者中把青年组金奖获得者张海楠小姐加进来就更完美了/能不能有机会听一听王厚臣老师的讲解和演奏??
以下是引用123456789在2006-9-30 23:48:23的发言:描述的非常精彩/应该在演奏者中把青年组金奖获得者张海楠小姐加进来就更完美了/能不能有机会听一听王厚臣老师的讲解和演奏??
以下是引用123456789在2006-10-1 22:40:47的发言: 看来同声老师是一个非常有责任心的版主/每天我都会关注你的版块/
OK
你在介绍陕西的几首葫芦丝作品时一定要把编曲和作曲区别开/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目前应该把''灞柳情''这首曲子也放进去/谢谢!
以下是引用123456789在2006-10-2 23:18:53的发言:你在介绍陕西的几首葫芦丝作品时一定要把编曲和作曲区别开/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目前应该把''灞柳情''这首曲子也放进去/谢谢!
灞柳情的秦味很浓,好听。
刚刚看了123456789对灞柳情的评价,我也有同感,报纸我也看了,的确应该送到中国民乐上面发表,让全国的葫芦丝爱好者了解我们陕西,更多更好地把我们陕西的作品推向全国,走向世界!另外同声老哥也要注意身体,不要老坐在电脑前,一天最多40分钟,就这么定了,没有商量的余地.哈哈哈哈
葫芦丝巴乌十级曲目 《灞柳情》 作曲:王厚臣
《灞柳情》 作曲:王厚臣
欢迎光临 葫芦丝专业论坛 (http://bbs.hulusi.com/) | Powered by Discuz! 6.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