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2天看到一张其貌不扬的照片,主角是一排树,就那样的普通的站立着,如果不是因为照片上说明那是菩提树,我真是不敢把佛家中神圣的树和它联系起来。
它是那样的矮小,在一米高左右的地方就开始分岔,分成五,六枝的往上长,大约长到6。7米高吧,枝叶也算茂密,却不是很繁盛的样子,叶子很普通,菩提树没有白杨的伟岸,没有紫荆树的鲜艳,如果不是因为它是菩提,真是让人不投去第2眼。
然而,就因为它是菩提树,释伽牟尼在它下面成佛以及成佛后第一次在它下面讲经,所以,它带有了神性的光辉,但菩提声名远播,大概得益于六祖惠能的偈子。
当日南宗六祖惠能,初寻师至韶州,闻五祖弘忍在黄梅,他便充役火头僧。五祖欲耱法嗣,令徒弟诸僧各出一偈。上座神秀说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彼时惠能在厨房碓米,听了这偈,说道:“美则美矣,了则未了。”因自念一偈曰:“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便交衣钵传他。
我对它的最初接触,是从“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句话中而来。
便想起了去年在洛阳白马寺买的一串菩提子做的手链,那时听说白马寺是佛教传入我国后官办的第一座寺院,创建于公元68年,历来被中外佛教界称为“释源”“祖庭”,为中国第一古刹,所以,专程去那参观。
果然是香火鼎盛,见到寺院,不由得肃静起来,逐一的参观完寺院内后,最后到法器部看,买了听说是开光后的菩提手链。
这菩提手链共有19颗菩提子,用一根红绳子串起,泛着橙色的光泽,戴着它,就想起“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句话,却不知道,原来,菩提树竟然是这样的?
真正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开封的大相国寺,它是中国十大名寺之一,建于公元555年,因为皇帝常来该寺祈祷,所以又称皇家寺院,里面有稀世珍宝---千手观音,我一向是不懂佛门事情的,在寺内透入钱到功德箱后,僧人赠给我张小卡----静思语,仔细的看后,收获很多,里面有88句话,读了后是让人豁然开朗的。例如:
成功是优点的发挥,失败是缺点的累积。
心中常存善解,包容,感恩,知足,惜福。
知识要用心体会,才能成为自己的智慧。
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而是因为他计较得少。
。。。。。。
这样的小卡片每天赠送给无数的人,将给更多的人带来自我的警醒和提升,这是佛门做的善事呀。
在开封有一家专门卖与佛有关的书刊,影碟,法器等的店,有一天,去那转了一圈,听着那佛家音乐,倒也格外亲切顺耳。
在这世界上,很多人的人生观和信仰都不一样,但至少可以肯定一点的是,信仰佛教的人,都是比他人更有多一点善心的人。
尝试着去了解佛的知识,买了2本花城出版社出版的佛教与人生丛书,一本是《生命的真相》,另本是《你的烦恼熄灭了吗?》,看得似是而非的。
其实,佛法并不是引导人去消极的对待事物,每种信仰都有它存在的理由和意义,如同某人信仰某种党派一样,从与人为善的角度来说,佛法的信仰更胜于其他。
又忆起在海南的寺院和在衡山脚下的庙群里的我,让我面对着金碧辉煌的殿宇时,我想,在这个世界上,究竟是有信仰的人幸福?还是无信仰的人幸福?
或许,能明白“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然后,做到自己想做的事情,每天快乐的人才是真正的幸福,和信仰应该无关。
当年五祖弘忍以此偈传位于慧能,禅宗的要义,第一义不可说,非心非佛,慧能偈高明处在于此。神秀偈云“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境界毕竟低了一层。禅家的理论,修身养性,教人于平静处活,大彻大悟,往往只在一念之间,且不可说,无可说也,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