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你被电影打动过吗? [打印本页]

作者: 阿细跳月    时间: 2006-6-1 12:06     标题: 你被电影打动过吗?

如果没有配乐,再好的电影也像风干的水果。好的配乐让电影变得汁水充盈、色香诱人。 一部庸俗的动作大片,英雄刚出现时我们大致就猜到了结局,但我们为什么还是那么乐此不疲屁颠屁颠地去看英雄?是肌肉大块头更吸引我们?还是电影配乐把气氛烘托到了让我们心生悲壮以至于在英雄们的“壮举”引导下又一次经受高潮? 很多时候,电影打动我们要归功于音乐人配乐高明。于我们而言,音乐只有两种,动人的和不动人的。我一直坚信一点:配乐是凝练的艺术,是剧情外最能凸显影片内涵的容器。 苏格兰风笛 提到民俗曲风,我们先会想起国产电影里那些配乐,一到剧情的高潮,不是黄河颂就是小刀会。现在我想说的民乐是苏格兰风笛,一种把悲剧渲染得凄凉无限的表现方式。 苏格兰风笛听上去很有点虚无缥缈的精神。每次听到风笛声悠然弥漫过来时,心情都会为之一荡。即便再多的人痛斥《泰坦尼克号》是最恶俗的电影,但我不得不说,贯穿在电影当中的配乐实在是好听得让人心醉。配合着剧情的发展,那悠悠传出的风笛让多少梦幻爱情的女影迷们心碎。从《露丝》到《我心永恒》再到《南安普顿港》等等,曲曲精彩。 如果说苏格兰风笛在《泰坦尼克号》中表现的是催人泪下的浓情风格,那么电影《勇敢的心》里,苏格兰风笛所体现的主题就是柔情背后的凄婉以及英雄壮志未酬的扼腕之叹。面对刽子手落刀的瞬间,华莱士看到女孩的深情目光,他微笑了。在刀光闪烁间,他喊出两个字:“自由!”风笛声汹涌而至,苏格兰和我们一同潸然泪下。 苏格兰风笛就这样用外柔内刚的方式来诠释人性的精髓,历久不衰!可惜从这时起,苏格兰风笛在电影配乐中泛滥了起来,如同羞涩的小家碧玉被迫做了交际花示众,本就大方不起来,又迷失了朴素的本色。 交响乐

当电影大师斯皮尔伯格遇到音乐奇才约翰·威廉姆斯,电影就有了华丽的乐章。无论是《侏罗纪公园》、《辛德勒的名单》还是《拯救大兵瑞恩》,几乎所有斯皮尔伯格的电影都少不了约翰·威廉姆斯。同样,这些电影经过音乐的熏陶也步入经典行列。 用交响乐来铺排原始森林的粗犷,对于约翰·威廉姆斯来说简直易如反掌。《侏罗纪公园》那些跳跃在森林里的原始生命在老约翰的音乐引导下蔚然壮观,再加上画面上交错着原始森林的壮阔辽远,交响乐传达的就是一份对大自然生命力的礼赞。 而老约翰所指挥的著名的波士顿交响乐团和泰戈伍德音乐节合唱团为电影《拯救大兵瑞恩》所配的音乐就有了节奏上的高低错落,随着剧情的推进,音乐起了最撼动人心烘托气氛的作用。忽而悠长缓慢,忽而又澎湃激昂,当剧终出现字幕时,一组抑扬顿挫的鼓声猛地传来,使得我们再经受一次电击,呆坐良久。 看《辛德勒的名单》,简练柔和的钢琴、刺入心扉的小提琴、呜咽般的单簧管伴随着影片一起汇涌到我面前时,我顿然会有一种想祷告忏悔的冲动,尽管我从来不信有什么救世主。那些钢琴和小提琴和谐搭配的曲韵就像在敲打你的心房,带出悲天悯人的伤感情怀。 最懂得把交响乐和电影以超完美姿态搭配在一起的莫过于库布里克这个老家伙了。《发条橙》、《2001太空漫游》等等全是经典得不能再经典的电影配乐。

摇滚 摇滚是个让人生畏的词儿。摇滚往往带给我们发泄的痛楚,从而使得我们在观看那些摇滚电影时必须做好心理上的防备。 最早开始用摇滚做电影配乐是在什么时候?是猫王还是披头士?我不太清楚。其实西方的现代题材电影或多或少都会夹杂一些摇滚音乐的影子,当然,摇滚乐的曲风正合广大年轻观众的口味,和电影配起来自然是相得益彰。 一般以摇滚作为主要配乐的电影都拍得稍显另类,但极有感觉,难用简单文字描述,特别是“感觉”这种虚无缥缈的感觉。《猜火车》、《成名在望》等等这些富有强烈感觉色彩的电影都是如此,电影好看得一塌糊涂,而音乐也同样魅力十足,足以让你久久地浸淫其中,不能自拔。

百老汇 应该从哪里开始说起呢?如果提到完全音乐化的电影,那就应该从最早的那部风靡一时的《音乐之声》说起。朱莉·安德鲁斯质朴奔放的歌喉,完美地诠释了反纳粹的自由精神。“Climb every mountain”给人的启发和“My favorite thing”的温馨,使音乐的魅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让人们找到了精神上的伊甸园。 之后的《西区故事》走的也是同样的路线,影片以载歌载舞的形式向观众讲述电影,大获成功。发展到今天,人们还是对这种电影形式情有独钟,仅从去年那部《红磨坊》的大红大紫就可窥见一斑。 真正能体现音乐电影融合一起的最佳方式就是歌手参与电影的表演,像冰岛女歌手比约克主演的《黑暗中的舞者》,让观众倾倒其中。倒不是故事情节有多煽情,而是音乐的魅力。比约克的嗓音就是个特定符号,总能打动听者的心,无论在银幕、舞台还是唱片里。 这种类型的电影其实就是音乐表演方式的变异。音乐早已成了主角,而电影情节只是为音乐的发展做铺垫罢了。特别是近几年的动画片,简直就成了歌星们出电影原音合辑的革命根据地,如《狮子王》。

当配乐喧宾夺主 很多电影的配乐远没有电影来得红火,它们生存的惟一意义就是迎合剧情的发展营造氛围。相信很多看过电影《阿甘正传》的观众都会被电影首尾的曲子所打动,当乐曲伴随着那只洁白的羽毛而飘扬时,我们仿佛看见同时飘荡着的还有阿甘的一生。真正的好音乐应该就是涤荡人的灵魂的音乐,这一点,《阿甘正传》的配乐人做得非常成功。 同样的例子还有《这个杀手不太冷》片尾的音乐,当小女孩玛蒂尔德把那盆兰花从盆子里拿出种在草地上时,音乐开始响起,镜头也慢慢拉高,整个纽约在观众的视野里变得清晰起来。悠扬的旋律提醒我们冷血杀手和小女孩之间的生死之交,再次被感动是免不了的。 也有很多配乐是独立于电影之外,有时候,电影的知名度并不高,但电影中的那几首插曲却广为流唱,音乐成了电影之外的主角。如惠特妮·休斯顿与玛利亚·凯莉这两位乐坛大姐大首次合作的《埃及王子》主题曲“我相信”;《佐罗的面具》公映前,主题曲“我愿用一生来爱你”就先唱红,王力宏还翻唱了国语版;麦当娜演绎并主唱的《贝隆夫人》主题歌“阿根廷,别为我哭泣”成为经典舞曲,更有老片《毕业生》中的“静寂之声”和“斯卡布罗市场”……无数电影主题曲比电影流传得更广泛,已经成为全世界喜闻乐唱的好歌。 你尊重知识版权吗?你买过盗版影碟打口CD吗?如果都答“是”,我就可以长舒一口气,道貌岸然地跟你说,没关系,天下无赖不止你一人,我们这样的无为青年,就该犯这种有违良心准则的错误。但真正的电影配乐是需要你用耳朵来鉴赏的。虽然配音差强人意,就为这原汁原味的电影音乐,我还是建议你光顾电影院,你那菲薄的工资就为这先进的杜比音响而烧也算值得了。身为一个有些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新青年,我就是这么干的(维护盗版的朋友可别用西红柿砸我,那得花钱买啊)。


作者: 小小龙女    时间: 2006-6-1 14:19

谢谢阿细,增长知识了
作者: luyc    时间: 2006-6-11 16:48

被电影音乐打动的例子不胜枚举,曾经看过卓别林的无声电影,感觉虽然表演艺术优秀,但总是缺了点什么
作者: 南湾水库    时间: 2006-6-22 21:58

楼主!!!多发好听的,支持一下,很不错


作者: 随缘99999    时间: 2006-6-23 18:06

呵呵!俺的看法和楼上的相同哟@




欢迎光临 葫芦丝专业论坛 (http://bbs.hulusi.com/) Powered by Discuz! 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