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月是故乡明 [打印本页]

作者: 南方一棵树    时间: 2020-12-9 19:22     标题: 月是故乡明

我们每个人都有出生和少儿时成长的地方。那,就是故乡。长大了,不管走到哪里,故乡的月亮总在心中,那么圆、那么亮。 我的家乡在湖南临湘桃林镇,一个湘北丘陵地带的鱼米之乡。一条清澈的桃林河,从“小平原”流过,岸边多处有日夜不停地流淌着千里闻名、冬暖夏凉的“桃林泉”。 这里钟灵毓秀,物产丰富,民风淳朴,崇文尚武。从古至今,人才辈出。有宋代将军方兴,明代将军李祥,清代的大学士吴獬,现代有著名学者梅可望,原东方资产集团总裁梅兴保,中央乐团首席长笛李学全,国家一级作家梅实、谢作文、陈瑶等等。 童年的记忆中,我家乡解放初期是全国“卫生之乡”。那条长约三华里的青石板长街,分为上街、中街和下街。夏天傍晚时分,各家各户将自己门前街道用水冲洗得一尘不染。晚饭后,搬出板凳、椅子、竹床摆放门前。我父亲还点上一支自制的锯木屑渗杂了甲鱼骨粉的蚊烟香,很长时间没有一只蚊子靠近我们,摇着蒲扇,喝着桃林泉水,听着长辈聊天,有时还可听到他们哼唱大云山的山歌。听累了,几兄弟躺在大竹床上,仰望星空,看着月亮慢慢地行走…… 我们兄妹七人,父母的辛勤操劳,给我童年生活和学习提供了条件。少年时期我就对音乐有一定的兴趣和爱好。 家里虽然贫穷,但过得很充实,很快乐,没有乐器又没有老师怎么办?儿时几个朋友用竹子和蛇皮、石蛤蟆皮自制竹笛和二胡,测试着孔距的音高,磋商着指法和技巧。 然而,命运并没有安排我从干音乐这一行,而是军旅、摄影和文化艺术其它方面的工作,一干就是四十多年。2000年从一线退下来后,轻松了许多,而儿时的童趣,故乡的月亮在脑海里的画面多了起来,有时还夹带着父母哼唱的高吭而悠远的大云山山歌,韵律常在耳边响起,于是产生了一点想写“月曲”的萌动。 令我真正下决心创作是在学习葫芦丝后的十七年教学中,自己参加了三次全国每两年一次的葫芦丝大赛并获得过金奖,带学生参加了五次全国大赛,其中有八人获得了金奖。最大的收获是认识了哏德全大师和我国最著名的葫芦丝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李春华老师,并多次听了他的讲座。李老师每次讲座,都要求全国的师生尝试作曲。他说,音乐创作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源于生活,哪怕是最基层的普通人,都有自己的音乐表现形式和欣赏能力。二是所有创作都是有感而发,大家应该把平时自己哼唱的小调旋律,当作“心中的歌”记录下来,用葫芦丝吹出来,也许是非常动听的乐曲。 从此,我坚持记录自己心中的旋律。十多年以来,两本教材内页的空白全记满了自己哼唱的小曲,床头边总是放着一个本子一支笔,睡前或梦中突然醒来有一句美妙的旋律,要马上记下来,否则第二天怎么都想不起来了。这些素材,像金钱和人的精力一样,靠平时的“积累”,所以有“厚积薄发”一说。 《月绣洞庭》之所以能较为完整的展示出来,最关键的是因为有李春华老师对我这个业余作者的扶植和支持。2011年我创作的《水之恋》和这次创作的《月绣洞庭》,他修改完善后亲自演奏录制。每个节奏的准确、每个细小技巧对乐曲的刻划、每口气息的运用对情感的表达,都是那么贴切到位。正是因为有这顶尖级的“二度创作”,才使这一作品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月绣洞庭》这首葫芦丝曲,总体以清新明亮悠扬的格调“C”调为主调,按时空顺序来安排全曲段落。 第一段引子,用了高音“6”来表现仲夏酷暑的火热,又用“2”和“3”的长气震音来展现洞庭湖的广袤与空旷。这里引子部分的“长滑音”和“长气震音”需要吹奏好,才能真实地表达这一意境。 第二段,描写微风吹来,天边的月亮徐徐地升起,有时行色匆匆,有时脚步蹒跚,然而它总是在那里曼妙地微笑。这段演奏的节奏要适当快一点,表示作者的心情随着月亮的升起而律动。同时,演奏的音符要干净、有力一些,气息均匀持续到段落结束。 第三段,月亮像害羞的少女,在云中时隐时现,如同妩媚多姿的嫦娥在月宫里行走,仪态万方。高兴时眉开眼笑曼妙轻舞,寂寞时却又愁眉不展隐身云层,甚至有时候它还会停下来,细看人间大地美丽的夜色。突然,急切离云,象被应邀赶赴蟠桃盛会。 第四段,月光下,既有情爱、也有忧伤,既缠缠绵绵,凄凄戚戚,又山重水复,婀娜多姿。但更多的是人们载歌载舞,欢快跳跃的幸福热烈场面。演奏时,对附管高音管的音准、适中的音量要求很高,同时特别要用好连音、以及少量的三吐和双吐音。 第五段尾声,要用饱满的热情,高亢明亮的音色来表现月亮将光明和幸福带给人间。这时候表现的旋律,应该是积极向上的。对未来,永远向往着美好和光明。
作者: 南方一棵树    时间: 2020-12-9 19:23     标题: 月是故乡明

月是故乡明 ——《月绣洞庭》葫芦丝曲创作谈 汪培康 张阳光 我们每个人都有出生和少儿时成长的地方。那,就是故乡。长大了,不管走到哪里,故乡的月亮总在心中,那么圆、那么亮。 我的家乡在湖南临湘桃林镇,一个湘北丘陵地带的鱼米之乡。一条清澈的桃林河,从“小平原”流过,岸边多处有日夜不停地流淌着千里闻名、冬暖夏凉的“桃林泉”。 这里钟灵毓秀,物产丰富,民风淳朴,崇文尚武。从古至今,人才辈出。有宋代将军方兴,明代将军李祥,清代的大学士吴獬,现代有著名学者梅可望,原东方资产集团总裁梅兴保,中央乐团首席长笛李学全,国家一级作家梅实、谢作文、陈瑶等等。 童年的记忆中,我家乡解放初期是全国“卫生之乡”。那条长约三华里的青石板长街,分为上街、中街和下街。夏天傍晚时分,各家各户将自己门前街道用水冲洗得一尘不染。晚饭后,搬出板凳、椅子、竹床摆放门前。我父亲还点上一支自制的锯木屑渗杂了甲鱼骨粉的蚊烟香,很长时间没有一只蚊子靠近我们,摇着蒲扇,喝着桃林泉水,听着长辈聊天,有时还可听到他们哼唱大云山的山歌。听累了,几兄弟躺在大竹床上,仰望星空,看着月亮慢慢地行走…… 我们兄妹七人,父母的辛勤操劳,给我童年生活和学习提供了条件。少年时期我就对音乐有一定的兴趣和爱好。 家里虽然贫穷,但过得很充实,很快乐,没有乐器又没有老师怎么办?儿时几个朋友用竹子和蛇皮、石蛤蟆皮自制竹笛和二胡,测试着孔距的音高,磋商着指法和技巧。 然而,命运并没有安排我从干音乐这一行,而是军旅、摄影和文化艺术其它方面的工作,一干就是四十多年。2000年从一线退下来后,轻松了许多,而儿时的童趣,故乡的月亮在脑海里的画面多了起来,有时还夹带着父母哼唱的高吭而悠远的大云山山歌,韵律常在耳边响起,于是产生了一点想写“月曲”的萌动。 令我真正下决心创作是在学习葫芦丝后的十七年教学中,自己参加了三次全国每两年一次的葫芦丝大赛并获得过金奖,带学生参加了五次全国大赛,其中有八人获得了金奖。最大的收获是认识了哏德全大师和我国最著名的葫芦丝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李春华老师,并多次听了他的讲座。李老师每次讲座,都要求全国的师生尝试作曲。他说,音乐创作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源于生活,哪怕是最基层的普通人,都有自己的音乐表现形式和欣赏能力。二是所有创作都是有感而发,大家应该把平时自己哼唱的小调旋律,当作“心中的歌”记录下来,用葫芦丝吹出来,也许是非常动听的乐曲。 从此,我坚持记录自己心中的旋律。十多年以来,两本教材内页的空白全记满了自己哼唱的小曲,床头边总是放着一个本子一支笔,睡前或梦中突然醒来有一句美妙的旋律,要马上记下来,否则第二天怎么都想不起来了。这些素材,像金钱和人的精力一样,靠平时的“积累”,所以有“厚积薄发”一说。 《月绣洞庭》之所以能较为完整的展示出来,最关键的是因为有李春华老师对我这个业余作者的扶植和支持。2011年我创作的《水之恋》和这次创作的《月绣洞庭》,他修改完善后亲自演奏录制。每个节奏的准确、每个细小技巧对乐曲的刻划、每口气息的运用对情感的表达,都是那么贴切到位。正是因为有这顶尖级的“二度创作”,才使这一作品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月绣洞庭》这首葫芦丝曲,总体以清新明亮悠扬的格调“C”调为主调,按时空顺序来安排全曲段落。 第一段引子,用了高音“6”来表现仲夏酷暑的火热,又用“2”和“3”的长气震音来展现洞庭湖的广袤与空旷。这里引子部分的“长滑音”和“长气震音”需要吹奏好,才能真实地表达这一意境。 第二段,描写微风吹来,天边的月亮徐徐地升起,有时行色匆匆,有时脚步蹒跚,然而它总是在那里曼妙地微笑。这段演奏的节奏要适当快一点,表示作者的心情随着月亮的升起而律动。同时,演奏的音符要干净、有力一些,气息均匀持续到段落结束。 第三段,月亮像害羞的少女,在云中时隐时现,如同妩媚多姿的嫦娥在月宫里行走,仪态万方。高兴时眉开眼笑曼妙轻舞,寂寞时却又愁眉不展隐身云层,甚至有时候它还会停下来,细看人间大地美丽的夜色。突然,急切离云,象被应邀赶赴蟠桃盛会。 第四段,月光下,既有情爱、也有忧伤,既缠缠绵绵,凄凄戚戚,又山重水复,婀娜多姿。但更多的是人们载歌载舞,欢快跳跃的幸福热烈场面。演奏时,对附管高音管的音准、适中的音量要求很高,同时特别要用好连音、以及少量的三吐和双吐音。 第五段尾声,要用饱满的热情,高亢明亮的音色来表现月亮将光明和幸福带给人间。这时候表现的旋律,应该是积极向上的。对未来,永远向往着美好和光明。




欢迎光临 葫芦丝专业论坛 (http://bbs.hulusi.com/) Powered by Discuz! 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