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的名言:“有了精神,才有生活”。我努力科学地安排退休生活:积极做好家务,带好外孙,照顾好“老兵”爱人,余外时间修复伤病、锻炼身体,看书、不断学习些新的知识,以应对与时俱进的需要。
2005年首次进入老年大学学习最初级的 “书法”“国画”“工笔”画、(只学过一点点皮毛,因颈椎病放弃了,遗憾。)在电脑上抄录了“唐诗四百首”、“宋诗词名句”、“三字经”、“千字文”、“毛主席诗词”、“中国成语”等,写些兵团小纪实。
2008年开始接触“葫芦丝”。当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吹第一首曲子《阿佤人民唱新歌》时,好似口含《冰糖葫芦》《甜蜜蜜》。逐渐课堂上轻盈柔美的《迷人山歌》响起,《天乐》之声畅述着《草原情》、《灞柳情》、《花篮情》、《湘山情》、《运河丝情》。随着学习的深入渐渐对曲目的语境有更多的理解,吹奏过程中脑海里会展现《苏堤烟柳》、《曲水兰亭》、《欢乐的德昂山》、《象脚鼓敲起的地方》的安康、安宁、安逸、安乐画卷。
我喜欢《蓝色的香巴拉》,那低沉又激烈的音乐旋律慢慢演变出立体画面徐徐向人们走来,回味无穷,浮想联翩。更钟爱富有浓郁新疆风情的《雪莲花开》。那支曲目中葫芦丝特殊技巧充分发挥应用,你似乎看到天山上白雪中那朵圣洁的《雪莲》花在绽放,在引颈高歌、在翩翩起舞,向各民族兄弟招手致意说:《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即刻我被葫芦丝这民族民间音乐百花园中的一支奇葩的魅力所折服。从众多的简谱曲目中领会到起源于傣族民间传说的葫芦丝百年来伴随着能歌善舞的人民。无论是在江中划龙舟还是泼水节,或是于广场《赶摆》、去《赶庙会》或竹楼饮酒,都会如影随形地有葫芦丝的演奏伴奏助兴。
2009年我拿起相机,进老年大学初学摄影。随着时间的延伸渐渐领会到各类“艺术”在某处某点是相同的理念。
2014年随摄影驴友到“大坝”拍摄。随着《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清清的草,蓝蓝的天,《草原小牧民》们手持鞭儿哼着《牧羊曲》、唱着《牧羊山歌》,吼着《牧马山歌》出现在草原上。再也不是《孤独的牧羊人》。那是《人们向往的地方》有深厚《草原情思》的家。在草原有幸看到《赛马》,欣赏了《黑马踏青》,领略了《悠悠草原情》。晚上还参加了题为《春到草原》的《篝火狂欢夜》,那曲《牧歌》原汁原味,荡气回肠让你沉醉。一曲《康定情歌》让青年男女们狂欢跳跃,在场观众《难忘今宵》。
2014年冬,我们随战友到东北她的故乡看望《思念》的二姐。目睹东北人豪爽热情的性格无处不在体现,当然最钟情的一定是《我爱你,塞北的雪》。
2015年和影友到“荣城”,《渔家姑娘在海边》忙碌着。千万只美丽的天鹅在现实版的《天鹅湖》中安祥地生活着,全然不顾游人的到来。《渔歌》这首曲活泼优美激荡,想来定是渔民们真实的生活写照。
2016年和葫芦丝班的同学一起到山东旅游。《沂蒙春来早》,老革命根据地《红嫂》、《山娃》、”沂蒙六姐妹”的后人们忙着经商、种地、打鱼、《采红菱》.....不禁感叹陈毅元帅当年说过的话:“我躺在棺材里也不会忘记沂蒙人民”。如今沂蒙遍地是《含苞欲放的花》。《夕阳唱晚微山湖》波光粼粼,一派《谁不说俺家乡好》的景象,早可以告慰无数英灵了。 2016年的暑期,戈壁滩出生的女儿带父母到上海观光。我们全家首先参观了“中共第一次代表大会”纪念馆,复读、重温了“红船”精神,感叹《红旗颂》。百年来多少英雄豪杰的流血牺牲和无私无畏的奉献才换来今天壮美的《浦江之夜》,我国成为实至名归的“东方明珠”。在“豫园”我注意到川流不息的人群中不乏有众多的《嗲妹,》仔细观察并无丝毫带嗲气,猛然想起当代的少男少女应是《沪调新韵》之做派了。 2017年7月女儿带着她的一双儿女陪伴我们到湖南。首先到韶山冲排长队参观了毛主席故居,认认真真看,仔仔细细听讲解,感慨激动的心情无以表诉。祠堂下面是一片水塘,种植着优良的绿色水稻,中间有墨绿色的水稻凸显出“中国梦”三个大字,旁边是一池盛开的红、粉、白色的荷花。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供游人们思考联想。我的脑海定格了整个画面,永久保存。之后我们参观了毛主席纪念馆。全家在纪念广场的毛主席大型塑像下深深三鞠躬,并向我们永远怀念的伟人领袖献上一只大花篮略表心意后才依依不舍地离去。第二天登上张家界的天门山,老少三代《踏雨》欣赏着水墨画般的山川,望不够《山水江南》,尽览万峰争奇。那次全家出游是我和爱人一中生最最《欢乐的日子》,没齿难忘。 2018年,我到《北京的金山上》拍下了金光穿洞的颐和园内十七孔桥的奇观。有一队穿校服的小学生在桥旁歌伴舞唱着《我爱北京天安门》,哇!那是我们少年时最朴素最难忘的歌曲呀。 饮冰十年,难凉热血。见到《昨夜星辰》往往会拿起案头《多情的巴乌》来《怀念战友》。倾诉我内心五味杂陈的情怀。《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那是用青春的热血染成。我的战友们多么渴望再得到《妈妈的吻》。 2019年,我已过随心所欲的年龄。虽然内心更加淡然、坦然、自然、豁然、安然,然而我还有诸多的想完成的心愿:到宝岛台湾去看《阿里山的姑娘》;到海南岛看一看《军港之夜》的航标灯;到江西去欣赏《青花瓷》聆听《紫竹调》,在宁静的《月夜》远眺红军会师的井冈山;到安徽民居享受《水韵江南》、《皖南丝雨》的缠绵;到重庆向《红梅赞》中的先烈们致个军垦战士之最崇高的敬礼;到“阿炳”的故乡坐在街道一隅的《相思桥》下静听《二泉情韵》;到河南看看洛阳盛开的牡丹,在现场打开我的随身小音箱内存的《牡丹之歌》,让游客们听着歌,含着笑,赏着花进入我镜头的焦点。然后换上《木兰颂》的葫芦丝曲,让人们立刻时空转换,浮想联翩。 又曾想带着我浓厚的《西口情》重走茶马古道的丝绸之路,体会《赶牲灵》的人们唱着《花儿与少年》《西海情歌》闯西域的艰辛。追寻天津早年赶大营的贾商到新疆、下西洋开设店铺的创举。想来从那时我们的先辈已经预料到今天的人类会是“同一个地球同一个家”,共享地球第三极。地球村的各肤色的人们《永远是朋友》了。 最想去的是我爱人曾经紧握钢枪站在《青藏高原》上准备参加“ 中印边境反击战”的地界,目睹《雪域阳光》下的《高原蓝》。暇想能站在离太阳最近的高山之巅遥望早已翻身的藏族同胞弹着《藏族弦子》,跳着《雪域踢踏》,高歌着《天路》,庆贺改 革开放的巨变,迎接《东风又度》的幸福吉祥巴扎嘿! 人生当有品。世间最美妙动人的声音就是音乐。葫芦丝柔婉秀丽圆润的音色给人以含蓄、朦胧而又华丽的美感,让我产生发自心底的喜爱。随着它逐渐的推广葫芦丝的艺术表现力日见强大,又令我们每一个“丝迷”甚是欣慰。 我信奉屠呦呦院士的箴言:“凡是过去皆为序曲”。我愿和诸多作曲老师、制作器材老师、精心授课老师们一起把我们《不忘初心》的赤诚《向着太阳》,继续奋力让葫芦丝这种神奇的民族特色乐器发出的天籁之音传遍华夏大地《希望的田野上》。让《我和我的祖国》这支最动人心弦催人奋进的合奏曲永远在宇宙时空激荡飞扬。
欢迎光临 葫芦丝专业论坛 (http://bbs.hulusi.com/) | Powered by Discuz! 6.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