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丝恋1(蹉跎岁月) [打印本页]

作者: 戈壁红柳    时间: 2020-5-5 18:13     标题: 丝恋1(蹉跎岁月)

《丝 · 恋》






2008年我涉足葫芦丝这项音乐领域,曾接触或学习过 250多首葫芦丝(含可用葫芦丝吹的歌)曲。从浅入深地学乐理知识,学吹奏手法和技巧,逐渐体会到它的特有音色、音调、音质、音域传递出的声音令我心旷神怡,并为之动容。或悲或喜或感或悟。又觉心灵进而净化,理念提升。近来自觉已是葫芦丝的知音,还想做做该乐器的小小推广者,为传承发扬光大尽滴水之力。故将我极粗略的人生轨迹及浅薄的意识、情感用200首《葫芦丝》简谱曲目不成文的或实或想象或写意地简单连接在一起进行表述,以此致敬编写曲目的云南李春华老师、陈祖仁、王厚臣诸位老师,制作葫芦丝乐器的天津刘震等老师。特别是近二十年为众多学员一丝不苟传道授业解惑的天津河北区老年大学七十八岁的教课女教师杨洁璞大姐。

我以共和国同龄人的一个知青名义向你们敬礼!尊敬的《老师,我想你》您的恩泽如绵绵细雨滋润我心底,您像一朵那洁白芬芳的《茉莉花》,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记忆。








戈壁红柳





2020
年3月







我的“葫芦丝”情结 ——《丝 · 恋》


1965
年5月18日,我已自主更名为高尔基笔下的“海燕”。挥泪告别了《母亲》,响应毛主席号召于天津铁一中高三毕业后,放弃高考和许多热血青年一样奔赴祖国边疆屯垦戍边。决心《把一切献给党》。《儿行千里》的路很长。西去的专列不时地播放着《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边疆处处赛江南》《最美的还是我们新疆》等脍炙人口的歌曲。我憧憬着《在那遥远的地方》《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重读着“军队的女儿”我钟爱的书;每天写写感想日记。

经过四天三夜漫长的路程,终于到达了目的地。第二天一位自称连长的人告诉大家这里是甘肃河西走廊西端的安西县小宛农场。番号:兰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十一师六团三连。那时我才恍然大悟,这里不是新疆!是春风不度的玉门关!

当年我们这批知青穿着不戴领章帽徽的军服,住着地窝子,喝着涝坝的水,吃着玉米面发糕,凭借军垦战士的三件宝(铁锨、饭盒、破棉袄)开始了大戈壁滩的开垦创业。时常记起上下工时,大家扛着铁锨唱着红歌,如《打靶归来》、《女战士之歌》、《游击队之歌》、《弹起我的土琵琶》、《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的情景。每天晚上除了开会就是学习,读老三篇念报纸。那时的我们青春年少热血沸腾。在风沙、严寒、酷暑下开荒造田、播种收割、植树造林、盖房、挖排灌渠、修水库、采石棉、开锰矿、挖煤矿等等。当然我们有时也打靶、站岗放哨。以此我们的名号叫“农工”、“军垦战士”。那激 情的年代,我们虽苦着、难着、累着、干着、心底却是阳光满目。《渴望》着《我的祖国》《草原美》;《清清的玉湖水》;处处散发《人欢马叫庆丰收》的生机;洋溢着《金秋的喜悦》。

1966年3月底,我连(天津河北区200名知青和几名复转军人组成,至今不知何故解散?)大多知青分配到本团其他连。当年5月25号连长从山东济宁又接来220名新兵补充了连队劳力。

1967年3月18号甘肃军区指令各团执行军事管制。文革的烈火燃烧,大批知青回城,200多人的连队仅留下不足20人。他们还回来吗?今后谁管理我们?国家的形势走向会怎样??思绪万千。《今夜无眠》,坐在月明星稀下的沙堆上遥望东方。我人生第一次感到迷茫、彷徨、无助。产生出《孤独的黑骏马》在《断桥残月》下的幻觉。当天晚上我辗转反侧《梦回故乡》。许多天的上下思索无结果......不久传来中央“抓革命,促生产”的号令,让我清醒:《我是一个兵》应当坚守岗位!认真想想那一株株顽强扎根在戈壁滩的“红柳”、“芨芨草”和偶见的《马兰花开》,倒是它们给了我信心和勇气。心绪终于平复,《忧伤华尔兹》曲终,《涛声依旧》了。艰辛的岁月让我们留下的知青凝结了兄弟般的情谊至今,弥足珍贵。

1968年春,大部分知青陆续返回连队。1968年12月底从兰州来了50名刚初中毕业的铁路职工子女,当时他们最小的年龄只有15岁像含苞待放的《花朵》。

1969年秋,因战备原劳改“饮马农场”迁到兰州以东某地。我连大部分知青整编为一个武装连搬迁到玉门镇百里外的“饮马农场”五站,改编制为“兰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建第一师四团十一连”。该农场劳动生活条件略好于小宛农场。

1975年12月,我奉命到酒泉地区五七干校学习四个月。其中一个月到金塔县的鼎新公社和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当时农村的条件类似农场艰苦,文化精神生活却令我惊奇。他们劳作一天后竟然在大队部举办了三天的自编的诗歌朗诵比赛。此举让我感悟到我们的老百姓像一棵棵《小草》:从不寂寞,没有烦恼。春风吹绿,阳光照耀,它们会把大地母亲紧紧拥抱。我对那里的人们肃然起敬。自觉的有些汗颜了。

1976年因参加陕甘宁边区的团代会我去到了革命圣地延安。见到了《延安窑洞住上北京娃》,并和他们攀谈,当然是感同身受。想那《陕北情》、《枣园抒怀》应是那些知青们返城后创编的心声吧?现在的陕北已是《欢腾的鼓乡》,那欢乐的腰鼓打出了老革命根据地人的气魄和胸怀。那曲《黄土谣》更是可以新填词句了。

《梨花雨》过后就是《北国之春》。是漫山遍野的《映山红》。阳光普照的《春满傣乡》。是《满山的葡萄红艳艳》、《山歌好比春江水》、《桂花开放幸福来》。文革结束改 革开放,全国人民同唱《祝酒歌》。我们则用祁连山上的雪水泡上那六月的沙枣花代替《一壶老酒》敞怀痛饮:《祈盼》的春天终于来了。举国上下欢欣鼓舞共同《迎春》。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79年我连天津、济宁、兰州的知青90%的人或招工或参军或考学或按国家政策返城。我留了下来。不久一批甘肃贫困地区的农民迁移到农场补充了空缺的劳力 ......。


1984
年兵团撤销,我连改编为:甘肃农垦局饮马农场十一队。

大包干后我场经济转型,除小麦外尝试种植了大麦、啤酒花、水飞蓟、红花、罂粟等经济作物,创建了戈壁滩上的水泥厂。

1985年我场终于扭亏。(1987年盈利)。

在大漠荒原,经历了蹉跎的激 情岁月。经过特殊时代、特殊环境、特殊手段的琢、磨、切、割的洗礼,我们长大了、成熟了。《我们这一辈》的知青曾像一群群《鸿雁》从天空掠过,没有痕迹,没有《情怨》,没有高歌,没有哀鸣,只因我们深知这是《为了谁》。那绝无仅有的青春《炫动时光》,是全体战友们值得自豪的荣耀。

1985年9月,全场只剩屈指可数的因无法返回故里的知青。曾于1965年到天津渤海大楼接我们支边的一位老革命得知此情,将我调到了酒泉(农垦分局所在地)。从此那里是我的第二个家。自始在我工作之余参加全国成 人高等自学考试,极认真地苦读了三年,终以1%的通过率和最好成绩正点完成“统计”专业的十三门课程。获取了兰州大学颁发的毕业证,补充了我许多缺失的知识点,实现了我补上大学的夙愿。



1988
年我单位首次外出考察市场。义乌的小商品批发市场令我们羡慕,石狮的市场管理让我们大开眼界。兴奋的是我们去了“云之南”,俗称“植物王国”。那里《花开如云》、《花满楼》、《花儿香》。人们以花为茶,各类名花在餐桌上绽放。云南的二十六个民族团结和睦勤奋。那里的《姑娘生来爱唱歌》,《傣妹》们习惯边劳动边唱些情歌:《景颇情歌》、《布朗情歌》、《山寨情歌》、《傣乡情歌》、《哈尼情歌》、《纳西情歌》、《弥渡山歌》、《傣家春歌》。《收获的季节》里月映竹楼下的人民似乎比我们更懂得《情深意长》的涵义。那真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月光下的凤尾竹》闪着银光,《金色的孔雀》和《美丽的金孔雀》似《彩云追月》舞着《打跳欢歌》;那《弯弯的月亮》下面生活着无数休闲《湖边的孔雀》,它们和《孔雀姑娘们》追忆着《孔雀传说》,跳着《瑶族舞曲》,相拥着《婚誓》。祈福着美好未来;《欢乐的泼水节》后,姑娘们上山采茶,动作如踏着《采茶舞曲》的节奏挥洒,轻柔飘逸的《采茶欢歌》盘绕山间,《茶歌》起伏悠扬的曲调声声入耳动听。那如诗如画的场景便镌刻于脑海中。这时我不禁联想起阿诗玛的《蝴蝶泉边》,《梁祝化蝶》在飞舞,远处传来《马铃儿响来玉鸟唱》这支经久不衰的民歌。又忆起刘三姐斗智斗勇的对歌和穿越时空广泛流传的《只有山歌敬亲人》,想象《节日的德昂山》下《彝家欢度火把节》的景致,深深敬仰我中华民族浓厚的文化底蕴。

1990年《桃花三月》,我回爱人家鄕四川大邑探亲。老房屋后一大片竹林。当林中的鸟儿鸣叫着《竹林晨曲》时《竹林深处》已有《幺妹》在采挖竹笋了。片刻便传来含情脉脉的《竹楼情歌》,又渐渐远去。

2002年10月,我和爱人乘车回到当年的小宛老三连队,因为那里有刻骨铭心的《不了情》。现场一片废墟,但仍然存留有当年的某些痕迹。驱车赶到饮马十一队,那年的老房屋、饭堂(兼会议室)、马圈还在,只是残垣断壁的闲置在那里,物是人非了。我们回来的一路上默默无语两眼泪,《往事只能回味》......
2002年12月31日我终于兑现了自己支边前“革命到底”的誓言,无愧无悔退休。《多谢了》三十八年的大漠戈壁知青生涯,千锤百炼地蹉跎磨砺铸就了我坚毅、率真、善良的秉性,坚定了我的信仰,敦促了自身精神世界的升华。我愿《再吹山歌给党听》,祈祷《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中华大地《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永远飘扬。

2003年2月底春节前,我按照当时国家对知青的政策从酒泉举家返回《春风又绿》的故乡,《回娘家》了。久违的津门《风含情水含笑》,《滨湖春晓》拥抱了我,满目的繁华景象令我驻足,海河两岸市民们的《欢歌弦舞》让我欣喜。不由地想起《大海啊,故乡》像妈妈一样,走遍天涯海角总在我身旁。

生活中逐渐领会出《共筑中国梦》中的词句“幸福是百姓的梦”,这一颠覆不破的真理,我们理应昂首再启程,让《美丽的天津》更昌盛。

作者: 谭明    时间: 2020-5-6 08:38

欢迎戈壁红柳朋友




欢迎光临 葫芦丝专业论坛 (http://bbs.hulusi.com/) Powered by Discuz! 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