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傣族文字
[打印本页]
作者:
张哥
时间:
2003-9-26 13:36
标题:
傣族文字
傣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积累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尤以傣历、傣文和绚丽多彩的文学艺术著称于世。傣历叫祖赐历,俗称佛历,雏形是随着小乘佛教传人的,其起源与运用为时悠久而广泛。后吸收许多夏历成份,经傣族人民再创造,演变为今天使用的傣历。佛历起源于印度,在佛教创立前,原有的历法曾多次经过修改。释边牟尼逝世后,便正式确定佛涅磐后次年即公元前五四四年为佛历元年。后随着小乘佛教向东南亚的广泛传播,佛历也随之传人缅、泰等国及我国西双版纳等傣族地区,经过与当地民族文化相结合,便形成今天缅、泰及我国西双版纳等地傣族共同使用的历法。傣历的年是阳历年,即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傣历的月则是阴历月,即月亮的一个圆缺周期,也叫朔望月。傣历把一年分为十二个月,单月是大月为三十天,双月是小月为二十九天。十九年有七闰,每隔三年的九月为闰月,称“双九月之年”。一年分为三季,一至四月为寒季,五至八月为热季,九至十二月为雨季。现行的傣历、缅历和泰历完全一致,之所以把公元六三八年同定为祖腾历的纪元年,则是缅甸蒲甘王布波修罗汉(公元六一三至六四零年)于公元六三八年三月,根据当时情况重新修改佛历而明文规定的结果。在傣文经书中,则认为是由珠腊抄哈格断后重新建立的。二者是否同名异译,待考。 傣族有文字。通用的文字有两种,即傣那文和傣泐文。傣那文流行于德宏及耿马地区,傣泐文流行于西双版纳及盂连等地。两种文字同系拼音文字,由印度南部巴利文演化而来。关于傣文的源流和结构,《泐史》的编译者李拂一先生在自序中说:傣文“所用字母,源自梵文,书体则遵缅文法式。南支之歹物(傣泐)文,有韵母八,声母三十有三。其字母之音值,及排列之次第,与赞缅文字母,几乎完全一致。在此套字母中,其音值为歹(傣)语中所无者,仍予保留不用,或仅用语经典译文;其为歹(傣)语中所习有之音,而为赞缅文字母中所无者,则另创新母附加之,计有附加声母十五,连原有之声韵母四十一,共为五十六字母。声韵母相互拼缀,即可成字,积字面为词为文。言文一致,凡言所能及者,文亦能曲尽表达出之。”民间流传着大量傣文手抄本书籍,佛寺巾也有许多佛教经典,仅西双版纳一地,号称拥有八万四千卷之多。此外,还有不少关于历史、地理、天文、历法、医药、数字等专门著作。如傣文《泐史》等重要著作的流传至今,有助于我们研究傣族的悠久历史。 傣族的文学艺术丰富多彩,这是傣族人民长期辛勤创造出来的。同时,无论是在创作思想、题材和艺术风格上,都受到小乘佛教深刻的影响。文学的主要形式是待,尤以叙事长待十分发达。此外还有众多面古老的神话传说,有优美动听的情歌对唱,还创造了独具风格的傣剧和舞剧等。许多著名的叙事长诗如流传于西双版纳的《召树屯与嫡木姥娜》、《松帕敏与嘎西娜》、《葫芦信》、《嘎聋》、《贺新房》、《松帕拉》、《占响》、《相勋》、《兰勇西贺》及流传于德宏、耿马的《娥并与桑洛》、《郎鲸布》、《阿蛮的故事》等等,经过广大群众的不断丰富加工,成为优美的文学珍品。傣族文学作品,不少都很有份量,如一部《兰勇西贺》,是据二十二册经书改写而成的,全待三万多行,分为二十二章八十八个自然节。《阿銮的故事》更为浩大,合计为五百五十部长诗,用民间的话说,阿銮故事多得用五部中车也拉不完。上述长诗的主要内容多描述边疆傣族地区秀丽的山川景色,歌颂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追求幸福、自由生活的美好愿望,对理想英雄人物的赞美和对统治阶级的揭露和鞭挞。傣族人民善于用优美生动的比喻,细腻委婉的描述来塑造人物形象,因而使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长久的生命力。为数众多的业余民间歌手“赞哈”(在德宏称作“哈鸾哄”或“喊们当”),对民间文学的继承和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熟记大量著名的诗篇,而且知识广博,有着即兴而歌的创作才能,成为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民间艺术家和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劳动者。诗歌之外的主要文学形式是故事和神话传说,著名的作品有《小金鹿的故事》、《布桑该与牙桑该》、《金鲤鱼》、《湖稻之入》、《谷子的故事》、《千瓣莲花》等,内容从傣族的创世纪一直延续到近代和现代傣族社会生活。
作者:
kidssdik
时间:
2004-11-2 18:50
很难得的文化餐!
作者:
lk13323
时间:
2005-3-18 17:2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欢迎光临 葫芦丝专业论坛 (http://bbs.hulusi.com/)
Powered by Discuz! 6.1.0